除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60964发布日期:2022-09-17 11:3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除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除湿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在现在的生活工作中,起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使用频率日益渐增,而商用中央空调制冷装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科技的发展,商用中央空调制冷装置的功能愈加复杂,对水系统的运转要求也相对更加严格。中央空调系统蒸发器为壳管式蒸发器,管程走冷媒,壳程走冷冻水。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或售后长期停机时,壳管内水分不及时干燥,残余水分会导致换热铜管蚁巢腐蚀,严重影响空调使用寿命。所以需要专业人员在生产制造和售后维护过程中对水系统进行除湿干燥处理。
3.现有的除湿手段,通常是将水系统内部的水分转换为水蒸气,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水蒸气排出空调器。由于不同的使用环境或者生产,空调器水系统的含水量不相同,并且不同环境的除湿速度也不一致,导致生产维护过程中的除湿标准不能统一化,除湿效果并不一致。并且,现有的除湿手段的除湿效率有限,需要长时间的除湿或者除湿不彻底,出现不同批次的空调器干燥程度不一致,最终导致干燥程度较低的空调器出现一定程度的金属件腐蚀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除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水系统除湿效率低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除湿组件,包括负压结构和电磁感应加热结构,其中,负压结构一端与待除湿容器相连通;电磁感应加热结构与待除湿容器相配合地安装以对待除湿容器进行加热。
6.进一步地,电磁感应加热结构包括感应线圈,待除湿容器设置于感应线圈的所环绕的空间内,待除湿容器于感应线圈之间存设置间隙。
7.进一步地,待除湿容器包括壳体和发热件,发热件设置于壳体上,发热件穿过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
8.进一步地,壳体与发热件均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壳体与发热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9.进一步地,发热件为发热线圈,发热线圈的轴线与感应线圈的的轴线重合或者平行设置,发热线圈相配合地设置于壳体。
10.进一步地,负压结构包括负压管道和抽负压装置,负压管道的进口端与待除湿容器的出口端连通,抽负压装置的进口端与负压管道的出口端连通。
11.进一步地,除湿组件还包括控制结构,控制结构分别与负压结构以及电磁感应加热结构电连接。
12.进一步地,控制结构还包括控制器、压力检测单元和温湿度检测单元,压力检测单元设置于待除湿容器内,温湿度检测单元设置于负压管道内,压力检测单元和温湿度检测
单元均与控制器电联接。
13.进一步地,电磁感应加热结构可拆卸的与待除湿容器配合安装。
14.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和除湿组件,除湿组件为上述的除湿组件。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6.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除湿组件,包括:负压结构和电磁感应加热结构,其中负压结构的一端与待除湿容器的出口连通,电磁感应加热结构与待除湿容器相配合地安装以对待除湿容器进行加热。通过负压结构和电磁感应加热结构的双重作用下对待除湿容器进行除湿作业,有效的提高了除湿效率,同时通过负压结构控制待除湿容器内部的气压环境因素,以及电磁感应加热结构控制除湿件内部的温度环境因素,保证待除湿容器的除湿过程处于最佳状态,保证除湿效果。本技术有效地在保证了待除湿容器的除湿效果,并提高了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压力与水的沸点温度对比表格;
20.图2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湿组件的原理图;
21.图3为本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未开启电磁感应加热结构的温湿曲线对比图;
23.图5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开启电磁感应加热结构的温湿曲线对比图。
2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一下附图标记:
25.10、负压结构;11、负压管道;12、抽负压装置;20、待除湿容器;21、壳体;30、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1、感应线圈;40、控制结构;41、控制器;42、压力检测单元;43、温湿度检测单元;50、集水件;60、空调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现有的中央空调系统蒸发器为壳管式蒸发器,管程走冷媒,壳程走冷冻水。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或售后长期停机时,壳管内水分不及时干燥,残余水分会导致换热铜管蚁巢腐蚀,严重影响空调使用寿命。本技术人提出在空调器内部设置一套除湿组件,以此对壳管式蒸发器进行除湿作业,避免壳管式蒸发器中的金属原件腐蚀失效。以及结合附件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如下:
28.如图2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除湿组件,包括负压结构10和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其中,负压结构10一端与待除湿容器20相连通;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与待除湿容器20相配合地安装以对待除湿容器20进行加热。通过负压结构10和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的双重作用下对待除湿容器20进行除湿作业,有效的提高了除湿效率,同时通过负压结构10控制待除湿容器20内部的气压环境因素,以及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控制除湿件内部的温度环境因素,保证待除湿容器20的除湿过程处于最佳状态,保证除湿效果。本技术有效地在保证了待除湿容器20的除湿效果,并提高了除湿效率。
29.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根据图1中的参数选择,采用了负压和加热双重除湿手段,通常情况下液体的沸点温度与所处空间的气压成正比,当气压降低时,液体的沸点温度同时降低。当压力持续降低使得液体在该环境的沸点小于或者等于环境温度时,液体会吸热沸腾汽化,变为气态。该动态过程环境中的热量会在液体气化的过程中被吸收,导致环境温度持续降低,若此时为环境补充热量,即可使上述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待除湿容器20内部的液体会发生剧烈汽化,在负压的作用下,气化的气体排除待除湿容器20,有效地提升除湿效果。图4以及图5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根据现有样件的试验数据。在仅使用负压抽湿的手段进行除湿时,待除湿容器20内部的温度随着除湿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单位时间内的除湿量波动较低;而使用负压与加热双重手段进行除湿作业时,维持待除湿容器20的温度,单位时间内的除湿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负压和加热双重除湿手段与现有除湿手段相比较,相同的除湿效果下,本技术实施例的除湿时间仅为常用除湿手段的58%。
30.如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包括感应线圈31,待除湿容器20设置于感应线圈31的所环绕的空间内,待除湿容器20于感应线圈31之间存设置间隙。感应线圈31设置于空调器的内部,环绕于待除湿容器20外,待除湿容器20与感应线圈31之间不接触,设置间隙,同时待除湿容器20不接电。感应线圈31的设置,是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具体地,感应线圈31内通过交流电,产生交变的磁场,而待除湿容器20处于变化的磁场中,待除湿容器20即相对磁场运动,由于待除湿容器20具有一定的电阻,即会在其内部产生多个电流闭环,即感应电流,在感应电流和电阻的作用下,待除湿容器20即可发热产生热量。
31.如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待除湿容器20包括壳体21和发热件,发热件设置于壳体21上,发热件穿过感应线圈31产生的磁场。发热件的设置可进一步代替待除湿容器20中的含有电阻的部分,设置发热件的目的在于待除湿容器20的制作材料广泛,若使用非金属材料或者绝缘材料时,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的作用不能直接使用。为避免上述情况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设置了发热件,其中,发热件设置与壳体21上,有利于发热件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壳体21,进一步保证加热效果,从而保证除湿效果。
32.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壳体21与发热件均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壳体21与发热件为一体成型结构。金属材料是良的导电体,有利于电流的产生,同时金属材料的电阻较小,在相同电压的情况下,电阻越小产生的热量越高。同时壳体21与发热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精简结构,降低装配难度,提高生产速度。
33.如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发热件为发热线圈,发热线圈的轴线与感应线圈31的轴线重合或者平行设置,发热线圈相配合地设置于壳体21。具体地,发热线圈
使用金属材质制成,与壳体21相配合地设置,发热线圈的轴线与感应线圈31的轴线重合或者平行地设置,即发热线圈形成的平面垂直于感应线圈31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上述设置在磁场发生变化时,穿过发热线圈的有效磁场面积最大,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即发热量最大,提高了电能的转化率,进而降低了能耗。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发热线圈设置于壳体21上,作为液体的热源提供热量,能够有效的避免能量多级传递时带来的损耗,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降低整体的能耗。
34.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发热线圈还可以设置于壳体21壁的外部,线圈缠绕与壳体21壁的外部,与壳体21壁的外部接触,将热量传递给壳体21壁。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实现了除湿设备的实用性,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拆解发热线圈,将整个除湿组件应用于其他场景,提高了除湿组件的使用价值。
35.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发热件还可以为与待除湿容器20过渡配合的金属套筒,通过套装的方式与感应线圈31配合产生热量,同时通过与待除湿容器20的壳体21接触,将热量传递给待除湿容器20内部的液体。这样的设置是为了发热件与待除湿容器20之间组装简便,便于安装以及拆除,同时金属套筒与待除湿容器20之间过渡配合,节省空间,同时传热效率较高,能量损耗较低。
36.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负压结构10包括负压管道11和抽负压装置12,负压管道11的进口端与待除湿容器20的出口端连通,抽负压装置12的进口端与负压管道11的出口端连通。抽负压装置12可以为负压风机,设置负压结构10是降低待除湿容器20中的气压,使其内部的液体的沸点降低,同时在电磁加热结构的加热下,待除湿容器20中的液体会大量蒸发变为气态物质,再通过抽负压装置12将气态物质向外抽离。抽离的过程降低了待除湿容器20中的气压,而液态物质气化又补充了损失的气压,如此循环,待除湿容器20中的液体不断减少,实现了除湿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抽负压装置12还可以是真空泵等能够形成负压状态的机械,还需要能够通过液态物质。
37.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抽负压装置12的出口端与集水件50连接,集水件50收集除经过负压结构10时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在空调器中蒸发或者渗透,导致其他部件出现损毁,也防止冷凝水二次蒸发。需要说明的是,集水件50使用非金属材料制成,还可收集日常使用时产生的冷凝水,以及为冷凝器提供冷却水。
38.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除湿组件还包括控制结构40,控制结构40分别与负压结构10以及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电连接。控制结构40控制负压结构10与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的启停以及输出功率,使负压结构10与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处于相配合的状态,使除湿组件的除湿效率以及除湿组件的功率,处于最佳的状态。
39.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控制结构40还包括控制器41、压力检测单元42和温湿度检测单元43,压力检测单元42设置于待除湿容器20内,温湿度检测单元43设置于负压管道11内,压力检测单元42和温湿度检测单元43均与控制器41电联接。具体地,压力检测单元42可以为真空度测量仪,温湿度检测单元43可以为温湿度传感器,真空度测量仪设置于待除湿容器20内用于实时监测待除湿容器20内部的气压,并反馈控制器41中。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于负压管道11内,实时监测穿过负压管道11内气体的温度以及湿度,从而反馈除湿情况。
40.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还提供了一种除湿方法,负压结构10
使用真空泵,真空泵通过负压管道11与待除湿容器20连接,负压管道11上设置温湿度传感器,待除湿容器20内设置真空度测量仪,在待除湿容器20表面安装电磁加热线圈,所有传感器及电测加热信号均与控制器41连接,实时监测并反馈数据信息,控制器41根据反馈的数据信息,再通过设定逻辑控制真空泵运行时间和电加热温度补偿时长,从而在待除湿容器20内部构建低压力恒温沸腾稳态,加速待除湿容器20残留水分蒸发与抽离。电磁加热开启条件判定:设备运行真空泵抽取待除湿容器20中的潮湿空气,当压力p0小于等于环境温度t0对应的饱和水温度对应压力p1时,电磁加热装置开启,补充热量。电磁加热功率设定:每5分钟控制器41测量储水装置水量,即待除湿容器20在5分钟内蒸发水汽损失热量,电磁加热装置工作补充响应热量,因电磁加热装置关闭热量传递具有延后性,实际运行允许10%误差,对于除湿效果影响不大。在此过程中真空泵恒定运行,仅通过电磁加热控制水气蒸发速率。电磁加热功率辅助判定:电磁加热开启后,当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待除湿容器20温度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判定待除湿容器20内部温度的变化,温度达到环境温度
±
2时,停止加热。上述方法还可通过人为控制负压结构10以及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的启停以及运转功率。
41.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可拆卸的与待除湿容器20配合安装。电磁感应加热结构30可以设置为可拆卸式的,便于维护人员进行维护作业。
42.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60和除湿组件,除湿组件为上述的除湿组件。空调器使用上述除湿组件,能够在空调器暂停使用之前通过除湿组件清除内部水系统中残留的冷凝水,避免水系统中金属部分在潮湿的环境下出现生锈的情况,有利于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