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加湿模块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9612发布日期:2022-09-23 22:28阅读:45来源:国知局
无水加湿模块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水加湿模块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无水加湿是利用吸湿材料吸附空气中的水分,空气经吸湿转轮的吸湿扇区进行吸湿,然后吸湿转轮经过脱湿区的被加热的再生风带走吸湿转轮的水分进行脱湿,通过风机把热湿空气送入室内。
3.然而,现有的无水加湿模块体积较大,不利于安装在空调器,并且再生风在加热脱湿过程需要的加热功率较大,不利于实现低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无水加湿模块体积较大,不利于安装在空调器,并且再生风在加热脱湿过程需要的加热功率较大,不利于实现低能耗。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现有的无水加湿模块体积较大,不利于安装在空调器,并且再生风在加热脱湿过需要的加热功率较大,不利于实现低能耗。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水加湿模块,包括壳体、吸湿转轮和离心风机和加热件;所述壳体具有吸湿区和脱湿区,所述吸湿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且所述吸湿转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吸湿区,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脱湿区;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吸湿进风口、出风口和加湿空气出风口,所述吸湿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吸湿区连通,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与所述脱湿区连通,且所述吸湿进风口和所述脱湿出风口位于所述吸湿转轮的同侧;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加热件均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离心风机转动可使所述吸湿进风口流入所述吸湿区的风,流经所述吸湿转轮与所述吸湿区对应的部分后,一部分由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另一部分流经所述加热件后进入脱湿区,并使其经所述吸湿转轮与所述脱湿区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流出。
7.本技术通过将吸湿转轮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并在壳体上设置与吸湿区连通的吸湿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与脱湿区连通的加湿空气出风口,并将离心风机和加热设置壳体,离心风机在工作时可使吸湿进风口流入吸湿区的风流经吸湿转轮与吸湿区对应的部分后,一部分由出风口排出壳体从而完成吸湿转轮吸湿,另一部分流经加热件后进入脱湿区,并使其所述吸湿转轮与脱湿区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流出,从而实现脱湿的工程。并且吸湿和脱湿的两个过程是利用一个离心风机实现的,从而可以使加湿模块的体积更小。其次,由于无水加湿模块在工作过程中,吸湿转轮在持续转动中,而在吸湿过程中,流经吸湿转轮的空气会与吸湿转轮进行热交换,从而可提高吸湿转轮吸湿的能力,同时,经过吸湿转轮的空气也会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而被加热后空气一部分由出风口排出壳体,另一部分再经过加热件加热到预设温度后进入脱湿区脱湿,从而可以实现吸湿转轮上余热的回收与再利用,从而可以降低无水加湿模块的能耗。并且本技术将吸湿进风口和脱湿出风口设置在壳体位于吸湿转轮的同侧,从而可以让流道更加简单,从而可以降低风阻。
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风道壳和风机壳;所述吸湿区和所述脱湿区设置于所述风道壳,所述吸湿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风道壳,所述吸湿进风口和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风道壳,所述风道壳上还设置与所述吸湿区连通的引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风机壳,所述风机壳设置有与所述脱湿区连通的连通口,所述风机壳安装于所述风道壳,且所述风机壳与所述引风口连通,所述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风机壳内;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连通口和/或所述脱湿区;所述离心风机转动可使所述吸湿进风口流入所述吸湿区的风,流经所述吸湿转轮与所述吸湿区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引风口流入所述风机壳内,并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作用下可使一部分风由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风机壳,另一部分风由所述连通口经所述加热件加热后流入所述脱湿区,并流经所述脱湿区对应的所述吸湿转轮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流出。
9.本技术通过设置引风口和连通口,可以方便的实现利用一个离心风机完成脱湿和吸湿的过程。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壳上设置有与所述脱湿区连通的脱湿进风口,所述脱湿进风口位于所述吸湿转轮远离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的一侧,所述脱湿进风口与所述连通口连通。
11.本技术设置脱湿进风口,从而可以方便的让离心风机将带有回收热量的一部分风送入脱湿区,完成脱湿过程。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件为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通口,另一端安装于所述脱湿进风口。
13.本技术将将加热件设置为加热管,从而可以利用加热管在实现对气流加热的同时,也可以形成风道,使得风道壳的结构更加简单。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管设置于所述风机壳和所述风道壳的外部。
15.本技术将加热管设置在风机壳和风道壳的外部,从而可以更好的利用空间可降低无水加湿模块的高度。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道壳包括第一吸附分区壳、第二吸附分区壳、第一脱附分区壳和第二脱附分区壳;所述第一吸附分区壳和所述第一脱附分区壳设置于所述吸湿转轮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和所述第二脱附分区壳设置于所述吸湿转轮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吸附分区壳和第二吸附分区壳围合形成所述吸湿区,所述第一脱附分区壳和第二脱附分区壳围合形成脱湿区;所述吸湿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吸附分区壳,所述引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脱附分区壳,所述连通口与所第二脱附分区壳和所述吸湿转轮围合形成的空腔连通。
17.本技术将风道壳设置为第一吸附分区壳、第二吸附分区壳、第一脱附分区壳和第二脱附分区壳可以更加方便制造和成型。同时也更加方便装配。
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脱附分区壳设置脱湿进风口,所述脱湿进风口与所述连通口连通。
19.本实施例将脱湿进风口设置在第二脱附分区壳,从而使得连通口到脱湿进风口的距离变短,从而可以使流道的长度变短,使风道的风阻变小。并且可让加湿模块更加紧凑。
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件为加热管,所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与所述第二脱附分区壳之间,所述连通口与所述脱湿进风口通过所述加热件连通。
21.本技术将述加热件设置于所述风机壳与所述第二脱附分区壳之间可让加湿模块更加紧凑,占用空间较少。
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远离所述吸湿转轮的一侧,所述风机壳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远离所述吸湿转轮的一侧。
23.本技术通过将引风口设置在第二吸附分区壳远离吸湿转轮的一侧,并将机壳设置于第二吸附分区壳远离所述吸湿转轮的一侧,可以降低风道的阻力,有利于离心风机引风和送风。
2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无水加湿模块。
25.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将吸湿转轮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并在壳体上设置与吸湿区连通的吸湿进风口和出风口以及与脱湿区连通的加湿空气出风口,并将离心风机和加热设置壳体,离心风机在工作时可使吸湿进风口流入吸湿区的风流经吸湿转轮与吸湿区对应的部分后,一部分由出风口排出壳体从而完成吸湿转轮吸湿,另一部分流经加热件后进入脱湿区,并使其所述吸湿转轮与脱湿区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流出,从而实现脱湿的工程。并且吸湿和脱湿的两个过程是利用一个离心风机实现的,从而可以使加湿模块的体积更小。其次,由于无水加湿模块在工作过程中,吸湿转轮在持续转动中,而在吸湿过程中,流经吸湿转轮的空气会与吸湿转轮进行热交换,从而可提高吸湿转轮吸湿的能力,同时,经过吸湿转轮的空气也会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而被加热后空气一部分由出风口排出壳体,另一部分再经过加热件加热到预设温度后进入脱湿区脱湿,从而可以实现吸湿转轮上余热的回收与再利用,从而可以降低无水加湿模块的能耗。并且本技术将吸湿进风口和脱湿出风口设置在壳体位于吸湿转轮的同侧,从而可以让流道更加简单,从而可以降低风阻。
附图说明
26.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模块的结构框图;
27.图2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模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图标:100-无水加湿模块;110-壳体;150-吸湿转轮;160-离心风机;170-加热件;111-吸湿区;113-脱湿区;115-吸湿进风口;117-出风口;119-加湿空气出风口;121-风道壳;123-风机壳;125-引风口;127-连通口;129-进风孔;131-蜗壳;133-流道壳;135-风机腔;137-鼓风口;139-脱湿进风口;141-第一吸附分区壳;143-第二吸附分区壳;145-第一脱附分区壳;147-第二脱附分区壳;180-驱动电机;190-电控盒。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有的无水加湿模块体积较大,不利于安装在空调器,并且再生风在加热脱湿过需要的加热功率较大,不利于实现低能耗。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3.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和无水加湿模块100,其能够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余热回收与再利用以降低能耗。
34.一般情况下,无水加湿模块100安装在空调的室内机,以实现室内环境的加湿。当然,在一些情况下,无水加湿模块100也可以设置在空调器的室外机,并通过管道连接至室内,向室内加湿。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不限定加湿模块的具体安装位置。只要其能够向室内供应加湿的空气即可。
35.在本实施例中,无水加湿模块100包括壳体110、吸湿转轮150和离心风机160和加热件170。所述壳体110具有吸湿区111和脱湿区113,所述吸湿转轮15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且所述吸湿转轮15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吸湿区111,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脱湿区113;所述壳体110上设置有吸湿进风口115、出风口117和加湿空气出风口119,所述吸湿进风口115和所述出风口117均与所述吸湿区111连通,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与所述脱湿区113连通,且所述吸湿进风口115和所述脱湿出风口117位于所述吸湿转轮150的同侧。所述离心风机160和所述加热件170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10,所述离心风机160转动可使所述吸湿进风口115流入所述吸湿区111的风,流经所述吸湿转轮150与所述吸湿区111对应的部分后,一部分由所述出风口117排出所述壳体110,另一部分流经所述加热件170后进入所述脱湿区113,并使其经所述吸湿转轮150与所述脱湿区113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流出。
36.本实施例将吸湿转轮150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10,并在壳体110上设置与吸湿区111连通的吸湿进风口115和出风口117以及与脱湿区113连通的加湿空气出风口119,并将离心风机160和加热设置壳体110,离心风机160在工作时可使吸湿进风口115流入吸湿区111的风流经吸湿转轮150与吸湿区111对应的部分后,一部分由出风口117排出壳体110从而完成吸湿转轮150吸湿,另一部分流经加热件170后进入脱湿区113,并使其所述吸湿转轮150与脱湿区113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流出,从而实现脱湿的工程。并且吸湿和脱湿的两个过程是利用一个离心风机160实现的,从而可以使加湿模块的体积更小。其次,由于无水加湿模块100在工作过程中,吸湿转轮150在持续转动中,而在吸湿过程中,流经吸湿转轮150的空气会与吸湿转轮150进行热交换,从而可提高吸湿转轮150吸湿的能力,同时,经过吸湿转轮150的空气也会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而被加热后空气一部分由出风口117排出壳体110,另一部分再经过加热件170加热到预设温度后进入脱湿区113脱湿,从而可以实现吸湿转轮150上余热的回收与再利用,从而可以降低无水加湿模块100的能耗。并且本技术将吸湿进风口115和脱湿出风口117设置在壳体110位于吸湿转轮150的同侧,从而可以让流道更加简单,从而可以降低风阻。
3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由吸湿进风口115流入吸湿区111的风全部都经过了吸湿转轮150与吸湿区111对应的部分进行吸湿,而脱湿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参与了回流进行脱湿,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风量变少,从而可以让加湿空气出风口119的风湿度增大。
38.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风道壳121和风机壳123。所述吸湿区111和所述脱湿区113设置于所述风道壳121,所述吸湿转轮15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风道壳121,所述吸湿进风口115和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均设置于所述风道壳121,所述风道壳121上还设置与所述吸湿区111连通的引风口125。所述出风口117设置于所述风机壳123,所述风机壳123设置有与所述脱湿区113连通的连通口127,所述风机壳123安装于所述风道
壳121,且所述风机壳123与所述引风口125连通,所述离心风机160设置于所述风机壳123内;所述加热件170设置于所述连通口127和/或所述脱湿区113;所述离心风机160转动可使所述吸湿进风口115流入所述吸湿区111的风,流经所述吸湿转轮150与所述吸湿区111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引风口125流入所述风机壳123内,并在所述离心风机160的作用下可使一部分风由所述出风口117流出所述风机壳123,另一部分风由所述连通口127经所述加热件170加热后流入所述脱湿区113,并流经所述脱湿区113对应的所述吸湿转轮150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流出。
39.本技术通过设置引风口125和连通口127,可以方便的实现利用一个离心风机160完成脱湿和吸湿的过程。
40.在本实施例中,风机壳123与风道壳121为分体式,风机壳123上设置有进风孔129,风机壳123安装在风道壳121的底部,并且进风孔129与引风孔连通,从而在离心风机160转动时,离心风机160通过负压可使室外空气由吸湿进风口115进入吸湿区111后依次流过吸湿转轮150和引风孔和进风孔129,进入风机壳123的风机腔135内。
41.在本实施例中,风机壳123包括蜗壳131和流道壳133,蜗壳131具有一风机腔135,风机安装在风机腔135内,进风口与设置风机蜗壳131的端面与离心风机160的负压区对应,蜗壳131安装在风道壳121的底部。蜗壳131的侧壁设置有鼓风口137,风机壳123将风由进风口吸入,再由鼓风口137排出。流道壳133安装在蜗壳131的鼓风口137,出风口117和连通口127均设置在流道壳133上。蜗壳131与风道壳121不在同一轴线。
42.需要说明的是,出风口117和连通口127的位置和大小可以根据分流的比例进行调整,例如,在需要增大出风口117的出风量时,可以增大出风口117,或者减少连通口127,或者同时增大进风口和减小连通口127。其次,还可以改变出风口117的设置位置,让其出风更加流畅等。
43.当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121也可以和风机壳123集成在一起,例如一体成型,从而通过在其内部设置流道实现离心风机160即可将吸湿后的空气一部分排出壳体110外,另一部分用在脱湿。
44.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风道壳121上设置有与脱湿区113连通的脱湿进风口139,所述脱湿进风口139位于所述吸湿转轮150远离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的一侧,且所述脱湿进风口139与所述连通口127连通脱湿进风口139与连通口127连通。本技术设置脱湿进风口139,从而可以方便的让离心风机160将带有回收热量的一部分风送入脱湿区113,完成脱湿过程。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121包括第一吸附分区壳141、第二吸附分区壳143、第一脱附分区壳145和第二脱附分区壳147。所述第一吸附分区壳141和所述第一脱附分区壳145设置于所述吸湿转轮150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143和所述第二脱附分区壳147设置于所述吸湿转轮150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吸附分区壳141和第二吸附分区壳143围合形成所述吸湿区111,所述第一脱附分区壳145和第二脱附分区壳147围合形成脱湿区113;所述吸湿进风口115设置于所述第一吸附分区壳141,所述引风口125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143,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设置于所述第一脱附分区壳145,所述连通口127与所第二脱附分区壳147和所述吸湿转轮150围合形成的空腔连通。
46.本技术将风道壳121设置为第一吸附分区壳141、第二吸附分区壳143、第一脱附分
区壳145和第二脱附分区壳147可以更加方便制造和成型,同时也更加方便装配。
47.当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吸附分区壳141和第一脱附分区壳145设置为一体,而将第二吸附分区壳143和第二脱附分区壳147设置为一体从而盖在吸湿转轮150的两侧,形成两个独立的风道。
48.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脱湿进风口139设置于第二脱附分区壳147的底部,所述脱湿进风口139与所述连通口127连通。本实施例将脱湿进风口139设置在第二脱附分区壳147的底部,从而可以让脱湿进风口139与连通口127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让流道更加简单,可以降低风阻,使得再生风可以更加流畅的流入脱湿区113进行脱湿。
49.在本实施例中,吸湿进风口115设置在第一吸湿分区壳的侧壁,加湿空气出风口119设置在第一脱湿分区壳的顶壁。从而更利于安装在狭隘的空间,减少进出气体连接管道弯曲现象发生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口127设置于流道壳133与风道结构相对的侧壁。加热件170为加热管,加热管设置于所述风机壳123和所述风道壳121的外部,并且加热管设置在风道结构与风机壳123之间,且连通口127与脱湿进风口139通过加热管连通。
51.本实施例将加热管设置在风机壳123和风道壳121的外部,从而可以更好的利用空间可降低无水加湿模块100的高度。通过设置风道结构,并将脱湿进风口139设置在风道结构的底部,从而可以让脱湿进风口139与连通口127对中,更方便加热管的安装。
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连通口127,另一端安装于所述脱湿进风口139。将加热件170设置为加热管,从而可以利用加热管在实现对气流加热的同时,也可以形成风道,使得风道壳121的结构更加简单。
53.当然,在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件170也可以设置在脱湿区113内,以给流过的空气加热即可。
54.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风口125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143远离所述吸湿转轮150的一侧,所述风机壳123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附分区壳143远离所述吸湿转轮150的一侧。
55.在申请通过将引风口125设置在第二吸附分区壳143远离吸湿转轮150的一侧,并将机壳设置于第二吸附分区壳143远离所述吸湿转轮150的一侧,可以降低风道的阻力,有利于离心风机160引风和送风。
56.在本实施例中,无水加湿模块100还包括驱动电机180,驱动电机180与吸湿转轮150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吸湿转轮150转动。
57.在本实施例中,无水加湿模块100还包括电控盒190,电控盒190与驱动电机180和离心风机160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电机180和离心风机160运行。
5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水加湿模块100和空调器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包括:
59.本本实施例将吸湿转轮150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10,并在壳体110上设置与吸湿区111连通的吸湿进风口115和出风口117以及与脱湿区113连通的加湿空气出风口119,并将离心风机160和加热设置壳体110,离心风机160在工作时可使吸湿进风口115流入吸湿区111的风流经吸湿转轮150与吸湿区111对应的部分后,一部分由出风口117排出壳体110从而完成吸湿转轮150吸湿,另一部分流经加热件170后进入脱湿区113,并使其所述吸湿转轮
150与脱湿区113对应的部分后由所述加湿空气出风口119流出,从而实现脱湿的工程。并且吸湿和脱湿的两个过程是利用一个离心风机160实现的,从而可以使加湿模块的体积更小。其次,由于无水加湿模块100在工作过程中,吸湿转轮150在持续转动中,而在吸湿过程中,流经吸湿转轮150的空气会与吸湿转轮150进行热交换,从而可提高吸湿转轮150吸湿的能力,同时,经过吸湿转轮150的空气也会被加热到一定温度,而被加热后空气一部分由出风口117排出壳体110,另一部分再经过加热件170加热到预设温度后进入脱湿区113脱湿,从而可以实现吸湿转轮150上余热的回收与再利用,从而可以降低无水加湿模块100的能耗。并且本技术将吸湿进风口115和脱湿出风口117设置在壳体110位于吸湿转轮150的同侧,从而可以让流道更加简单,从而可以降低风阻。
60.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