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2.在冬季,热泵系统可运行制热以及制热水,但是在低温热泵系统运行制热模式且环境温度低时,蒸发器极易结霜,时间稍长即在蒸发器表面会结霜,从而严重影响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同时也极大的降低热泵制热能力。
3.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压缩机停机,四通阀切换到制冷状态,对室外蒸发器进行除霜,在除霜完成后再次启动制热。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在四通阀换向除霜的过程中,用户水箱中的热水会被带走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水箱温度,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热泵系统在除霜时,降低用户水箱中热水温度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设置有热泵机组,所述热泵机组设置有第一换热器、气体管道以及液体管道,所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冷媒储存箱,所述冷媒储存箱设置于所述气体管道与所述液体管道之间,用于储存冷媒;辅助加热装置,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连接至所述冷媒储存箱;其中,所述热泵系统在除霜时,所述辅助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冷媒储存箱内的冷媒加热。
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辅助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在热泵系统除霜时,对第一蒸发器进行的除霜,从而降低了通过四通阀换向除霜时对用户水温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升了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加热装置为太阳能加热单元,所述太阳能加热单元包括:太阳能热水器;第四管道,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冷媒储存箱,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第五管道,所述第五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冷媒储存箱,另一端连通至所述太阳能热水器;其中,所述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五管道能够实现所述冷媒储存箱与所述太阳能热水器之间水的循环。
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采用太阳能加热单元,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率,增强了热泵系统的使用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运行成本;通过设置第四管道与第五管道,实现了太阳能热水器向冷媒储存箱输送热水的目的,太阳能热水器内的热水可由第五管道输送至冷媒储存箱,从而使热水与冷媒储存箱内的冷媒之间进行换热,进一步的完成换热后的水再由第四管道回流至进水管道中,再次由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加热,以此实现管道内水的循环。
9.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加热单元还包括:第六调节阀,所述第六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第五调节阀,所述第五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其中,所述第五调节阀与第六调节阀能够实现所述冷媒储存箱与所述太阳能热水器与之间水的流通。
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五调节阀用于调节第四管道内水的流量,第六调节阀用于调节第五管道内热水的流量,通过第五调节阀与第六调节阀的设置,能够使太阳能热水器内的热水与冷媒储存箱内冷媒之间实现热交换,进而使太阳能热水器到对冷媒储存箱加热的目的,以此实现对第一换热器的除霜;第三水泵的设置,则为第四管道与第五管道内水的流动提供了动力,从而加快了太阳能热水器对冷媒储存箱内冷媒的加热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
11.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管道包括第一气体管道与第二气体管道,所述热泵机组还设置有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一管道;所述第一气体管道一端连通至第一换热器,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气体管道一端连通至所述冷媒储存箱,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气体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连接在所述冷媒储存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在设置第一管道与第二气体管道后,此时可看作第一管道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并联设置在第一气体管道与液体管道之间,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二气体管道以及第一管道,能够使冷媒储存箱内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二气体管道再次输送至第二换热器中,再次实现换热,以此充分的对冷媒的热量进行了利用,从而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
13.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一调节阀用于实现所述冷媒储存箱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冷媒的流通;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气体管道,所述第二调节阀用于实现所述冷媒储存箱与所述第二气体管道之间冷媒的流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在第一管道设置第一调节阀,能够实现冷媒储存箱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冷媒的流通;第二调节阀的设置,能够使冷媒通过第二气体管道在第一气体管道与冷媒储存箱之间流通,通过调节两个调节阀,能够实现对第二气体管道与第二换热器冷媒流向的单独控制,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机组以及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1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泵机组还包括:用户水箱;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换热器,另一端与所述用户水箱的进水口连通;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换热器,另一端与所述用户水箱的出水口连通。
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热泵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二管道以及用户水箱,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的设置实现了用户水箱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热水的流通,进一步的保证了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
1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泵机组还包括:第三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第四调节阀,所述第四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三管道,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四调节阀之间。
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第三调节阀与第四调节阀的设置,能够使用户水箱内的水与第二换热器内冷媒之间实现热交换,进而使第二换
热器达到对用户水箱加热或者降温的目的;第一水泵的设置,则为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内热水的流动提供了动力,从而加快了第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
19.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热水器设置有进水管道以及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五管道,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管道;其中,所述进水管道连通至所述第四管道,所述进水管道能够将水输送至所述太阳能热水器;所述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能够通过所述出水管道以及所述第二管道输送至所述用户水箱。
2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进水管道,实现了向所述太阳能热水器输送冷水的目的,同时太阳能热水器中的热水可由所述出水管道输送至用户水箱,从而保证了用户热水的使用,进一步的提高了用户体验。
21.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道包括第一出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包括第一进水管道,所述太阳能加热单元还包括:太阳能水箱,所述太阳能水箱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之间;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其中,通过调节所述第二水泵,能够将所述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由所述第一出水管道输送至所述太阳能水箱,和/或由所述第一出水管道输送至所述冷媒储存箱。
2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进水管道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的设置,实现了所述太阳能热水器与所述太阳能之间热水的输送。
23.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七调节阀,所述第七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水管道;第八调节阀,所述第八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水管道;其中,通过调节所述第七调节阀与所述第八调节阀,能够实现所述太阳能水箱与所述太阳能热水器之间水的流通。
2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调节第七调节阀与第八调节阀,能够控制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内水的流量,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
25.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道还包括第二出水管道,所述第二出水管道一端连通至所述太阳能水箱,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管道;所述进水管道还包括第二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连通至所述太阳能水箱;其中,所述太阳能水箱内的水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出水管道输送至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二进水管道能够向所述太阳能水箱输送水。
2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第二出水管道以及第二进水管道实现了太阳能水箱与用户水箱之间水的流通,进一步的通过第一进水管道与第二进水管道以及第一出水管道与第二出水管道实现了太阳能热水器向用户水箱输送热水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了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
27.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加热单元还包括: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水管道,且位于所述太阳能热水器与所述用户水箱之间;第九调节阀,所述第九调节阀设置于第二出水管道,且位于所述太阳能水箱与所述第三水泵之间,用于实现所述太阳能水箱与所述用户水箱之间水的流通。
2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述:通过第三水泵以及第九调节阀能够将太阳能水箱内的热水输送至用户水箱,从而满足的用户需求。
29.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30.i)通过设置辅助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在热泵系统除霜时,对第一蒸发器进行的除霜,从而降低了通过四通阀换向除霜时对用户水温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升了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31.ii)在设置第一管道与第二气体管道后,此时可看作第一管道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并联设置在第一气体管道与液体管道之间,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二气体管道以及第一管道,能够使冷媒储存箱内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二气体管道再次输送至第二换热器中,再次实现换热,以此充分的对冷媒的热量进行了利用,从而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运行时的稳定性;
32.iii)通过设置第四管道与第五管道,实现了太阳能热水器向冷媒储存箱输送热水的目的,太阳能热水器内的热水可由第五管道输送至冷媒储存箱,从而使热水与冷媒储存箱内的冷媒之间进行换热,进一步的完成换热后的水再由第四管道回流至进水管道中,再次有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加热,以此实现管道内水的循环。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50的示意图。
34.图2为图1中热泵机组10的示意图。
35.图3为图1中太阳能加热单元20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50-热泵系统;10-热泵机组;11-第一换热器;111-压缩机;112-气液分离器;113-四通阀;114-压力传感器;12-第二换热器;13-液体管道;133-第一管道;134-第一调节阀;132-电子膨胀阀;14-气体管道;141-第一气体管道;142-第二气体管道;143-第二调节阀;16-第二管道;161-第三调节阀;17-第三管道;171-第四调节阀;172-第一水泵;18-用户水箱;19-冷媒储存箱;20-太阳能加热单元;21-太阳能热水器;22-太阳能水箱;23-进水管道;231-第八调节阀;232-第一进水管道;233-第二进水管道;24-出水管道;241-第七调节阀;242-第九调节阀;243-第二水泵;244-第三水泵;245-第一出水管道;246-第二出水管道;25-第四管道;251-第五调节阀;26-第五管道;261-第六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9.【第一实施例】
40.优选的,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50,所述热泵系统50包括:热泵机组10以及辅助加热装置;热泵机组10中设置有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以及冷媒储存箱19;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通过气体管道14与液体管道13连通,冷媒储存箱19设置于气体管道14与液体管道13之间,用于储存冷媒;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设置有第四管道25与第五管道26,所述辅助加热装置通过第四管道25与第五管道26连接冷媒储存箱19;在热泵系统50运行除霜时,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能够对冷媒储存箱19中的冷媒进行加热。
41.优选的,参见图2,热泵机组10还包括:压缩机111、气液分离器112以及四通阀113;其中,压缩机111、气液分离器112以及四通阀113连接在第一换热器11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其中,在第一换热器11、压缩机111、气液分离器112、四通阀113以及第二换热器12的配合下,热泵系统50能够实现制热、制冷以及制热水的目的,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42.进一步的,热泵机组1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14;压力传感器114设置在压缩机111与四通阀113之间,用于检测热泵机组10中管道内冷媒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114,能够实时的对管道内冷媒的压力进行检测,从而能够保证热泵机组10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50的稳定性。
43.优选的,气体管道14包括:第一气体管道141与第二气体管道142以及调节阀,热泵机组10还设置有第一管道133;所述调节阀设置于冷媒储存箱19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第一气体管道141一端连通至第一换热器11,另一端连通至第二换热器12;第二气体管道142一端连通至冷媒储存箱19,另一端连通至第一气体管道141;第一管道133连接在冷媒储存箱19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之间;即此时可看作:第二气体管道142与第二换热器12并联设置在第二气体管道142与液体管道1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当第二气体管道142与第二换热器12并联设置时,通过调节所述调节阀,能够使冷媒储存箱19内的冷媒由所述调节阀流向第二换热器12;和/或,能够使冷媒储存箱19内的冷媒由所述调节阀流向第二气体管道142,具体的可根据热泵系统50的实际应用场景而定。
44.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冷媒储存箱19,能够提升热泵系统50的运行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能量的损失;举例来说,在热泵系统50运行制热时,经压缩机111压缩形成后的高温气态冷媒由气体管道14输送至第二换热器12后,进一步的会储存至冷媒储存箱19,进一步的,在第二气体管道142连接在冷媒储存箱19的顶部,而液体管道13则连接在冷媒储存箱19的底部,从而保证了在制热过程中,气体由冷媒储存箱19的上端输送至冷媒储存箱19内部,同时液体可由冷媒储存箱19底部输送至液体管道13中,从而提高了热泵系统50运行过程中的换热效率,进一步的能够保证从冷媒储存箱19流出的液体为全液态。
45.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冷媒储存箱19内的冷媒还有部分热量,若直接将冷媒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1,则会造成热量的损失;而此时,可将冷媒储存箱19内的高温冷媒通过第二气体管道142以及所述调节阀再次输送至第二换热器12中,再次实现换热,以此充分的对冷媒的热量进行了利用,从而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50运行时的稳定性。
46.优选的,所述调节阀可设置有一个或者两个,当所述调节阀设置有一个时,所述调节阀可设置为三通阀,通过调节三通阀能够使冷媒储存箱19内的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12或者流向第二气体管道142;当所述调节阀设置有两个时,所述调节阀可设置为电磁阀,通过调节两个电磁阀,能够实现对第二气体管道142与第二换热器12冷媒流向的单独控制。
47.其中,以设置两个调节阀为例,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调节阀134与第二调节阀143;第一调节阀134设置于第一管道133,第一调节阀134用于实现冷媒储存箱19与第二换热器12之间冷媒的流通;第二调节阀143设置于第二气体管道142,第二调节阀143用于实现冷媒储存箱19与第二气体管道142之间冷媒的流通。
48.优选的,热泵机组10还设置有电子膨胀阀132;电子膨胀阀132设置在第一换热器11与冷媒储存箱19,用于实现对液体管道13内冷媒流量大小的控制。
49.优选的,热泵机组10还包括:用户水箱18、第二管道16以及第三管道17;第二管道16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换热器12,另一端与用户水箱18的进水口(图中未示出)连通;第三管道17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换热器12,另一端与用户水箱18的出水口(图中未示出)连通。
50.进一步的,热泵机组还包括:第三调节阀161、第四调节阀171以及第一水泵172;第三调节阀161设置于第二管道16;第四调节阀171设置于第三管道17;其中,第三调节阀161用于调节第二管道16内热水的流量,第四调节阀171用于调节第三管道17内热水的流量,通过第三调节阀161与第四调节阀171的设置,能够使用户水箱18内的水与第二换热器12内冷媒之间实现热交换,进而使第二换热器12达到对用户水箱18加热或者降温的目的;第一水泵172的设置,则为第二管道16与第三管道17内热水的流动提供了动力,从而加快了第二换热器12的换热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50运行时的稳定性。
51.优选的,所述辅助加热装置可设置为太阳能加热单元20,即在热泵系统50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太阳能的方式,实现对冷媒储存箱19内冷媒进行加热;当然了,所述辅助加热装置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加热结构,即可以将辅助加热装置设置为电加热结构,在热泵系统50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对冷媒储存箱19进行加热。
52.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设置为太阳能加热单元20时,太阳能加热单元20包括:太阳能热水器21与太阳能水箱22;太阳能热水器21设置有进水管道23与出水管道24;太阳能水箱22设置在进水管道23与出水管道24之间,进一步的太阳能水箱22连接在太阳能热水器21与用户水箱18之间,太阳能水箱22用于储存太阳能热水器21加热后的水。
53.优选的,出水管道24包括第一出水管道245与第二出水管道246,进水管道23包括第一进水管道232与第二进水管道233,太阳能加热单元20还包括:第七调节阀241,所述第七调节阀241设置于第一出水管道245;第八调节阀231,第八调节阀231设置于第一进水管道232;其中,通过调节第七调节阀241与第八调节阀231,能够实现太阳能水箱22与太阳能热水器21之间热水的流通。
54.进一步的,所述太阳能加热单元20还包括:第三水泵244与第九调节阀242,第三水泵244设置于第二出水管道246,且位于太阳能热水器21与用户水箱18之间;第九调节阀设置于第二出水管道246,且位于太阳能水箱22与第三水泵244之间,用于实现太阳能水箱22与用户水箱18之间热水的流通;其中,第二进水管道233用于向太阳能水箱22输送冷水,通过调节所述第九调节阀242与第三水泵244,能够将太阳能水箱22内的热水由第二出水管道246输送至用户水箱18。
55.具体的,第二进水管道233连接水源,通过第二进水管道233将水输送至太阳能水箱22中,进一步的太阳能水箱22通过第一进水管道232输送至太阳能热水器21,经过太阳能热水器21加热后的水,由第一出水管道245输送回太阳能水箱22中;最后太阳能水箱22中的水可直接通过第二出水管道246输送至用户水箱18,以供用户使用。
56.优选的,在热泵系统50在除霜时,由于第一换热器11在运行时会产生结霜的现象,故此时需要对第一换热器11进行化霜处理;太阳能加热单元20还包括:第四管道25与第五管道26;第四管道25的一端连接至冷媒储存箱19,另一端连通至进水管道23;第五管道26的一端连接至冷媒储存箱19,另一端连通至出水管道24;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第四管道25与第五管道26,实现了太阳能热水器21向冷媒储存箱19输送热水的目的,太阳能热水器21
内的热水可由第五管道26输送至冷媒储存箱19,从而使热水与冷媒储存箱19内的冷媒之间进行换热,进一步的完成换热后的水再由第四管道25回流至进水管道23中,再次有太阳能热水器21进行加热,以此实现管道内水的循环。
57.进一步的,太阳能加热单元20还包括:第五调节阀251、第六调节阀261以及第二水泵243;第六调节阀261设置于第五管道26,用于调节第一出水管道245与冷媒储存箱19之间热水的流通;第五调节阀251设置于第四管道25,用于调节冷媒储存箱19与第一进水管道232与之间水的流通;第二水泵243设置于第一出水管道245;其中,通过调节第二水泵243,能够将太阳能热水器21内的热水由第一出水管道245输送至太阳能水箱22,和/或由第一出水管道245输送至冷媒储存箱19;第二水泵243的设置,则为第四管道25与第五管道26内水的流动提供了动力,从而加快了太阳能热水器21对冷媒储存箱19内冷媒的加热效率,进一步的提升了热泵系统50运行时的稳定性。
58.优选的,太阳能加热单元20还包括:第七调节阀241与第八调节阀231;第七调节阀241设置于第一出水管道245;第八调节阀231设置于第一进水管道232;其中,其中,通过调节第七调节阀241与第八调节阀231,能够实现太阳能水箱22与太阳能热水器21之间热水的流通,进一步的能够实现控制进水管道23与出水管道24内水的流量。
5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阀134、第二调节阀143、第三调节阀161、第四调节阀171、第五调节阀251、第六调节阀261、第七调节阀241、第八调节阀231以及第九调节阀242均可设置为电磁阀,通过设置电磁阀实现对热泵系统50中冷媒以及热水流量大小的控制;当然了,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控制阀结构,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60.【第二实施例】
61.优选的,热泵系统50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运行制冷模式,其中,四通阀113设置有四个接口,且分别为c接口、d接口、e接口以及s接口;在热泵系统50运行制冷时,开启热泵机组10,同时压缩机111运行,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经压缩机11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后,从d接口输送至四通阀113,而后从e接口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1进行换热,经过第一换热器11换热后的冷媒,由高温气态冷媒液化为中温液态冷媒,后经电子膨胀阀132的节流降压后,冷媒以气液混合状态的形式进入冷媒储存箱19内,从而冷媒储存箱19出口处的冷媒为全液态,以此提高热泵系统50的换热效率,进一步的,全液态的冷媒进一步的由液体管道13输送至第二换热器12中,与用户水箱18中的水发生换热后形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最终通过第一气体管道141流入四通阀113的c接口后,再经s接口进入气液分离器112中,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111吸入进行再次压缩,以此实现循环。
62.优选的,在热泵系统50制冷模式下,第一调节阀134、第三调节阀161以及第四调节阀171处于常开状态;第五调节阀251、第六调节阀261、第七调节阀241、第八调节阀231以及第九调节阀242处于常闭状态;同时,此时太阳能加热单元20停止工作。
63.进一步的,在热泵系统50制冷模式下,第二调节阀143可调整为开启或者关闭,可根据压力传感器114检测的系统压力值而定:
64.其中,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此时控制第二调节阀143开启,以此提升热泵机组10中冷媒的压力;
65.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且在当前压力值p持续t秒,控制第二调节阀143关闭。
66.可以理解的是,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此时表明热泵系统50中,冷媒的整体压力值较小,此时可通过开启第二调节阀143使冷媒储存箱19中的部分冷媒不经过第二换热器12,直接输送至四通阀113中,以此提升热泵机组10中冷媒的压力,以提升热泵系统50的制冷效率;同时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此时表明热泵机组10中冷媒的压力较高,若一直以较高的压力运行,则有可能对压缩机111造成损坏,故此时通过关闭第二调节阀143的方式,以达到降低冷媒压力的目的。
67.【第三实施例】
68.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热泵系统50运行制热模式,其中,在热泵系统50运行制热时,开启热泵机组10,同时压缩机111运行,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经压缩机11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后,从d接口输送至四通阀113,由c接口输送至第二换热器12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由第二换热器12输送至冷媒储存箱19内,可以立即的时,此时输送至冷媒储存箱19中的冷媒仍然存在部分热量,故此时可将第二调节阀143开启,使得冷媒储存箱19内的部分冷媒再次输送至第二换热器12中,再次进行换热,同时为避免冷媒储存箱19内的冷媒全部再次输送至第二换热器12后,对第二换热器12造成影响,故再调节第二调节阀143时,可采取间隔开启的方式,即每间隔a秒后,打开第二调节阀143,使冷媒再次流向第二换热器12,同时持续b秒。从而能够保证由第二换热器12流向第一换热器11的冷媒为全液态的形式,以达到提升第二换热器12换热的效率;最终经过电子膨胀阀132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一换热器中进行换热,形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最后再流入四通阀113的e口,经s接口进入气液分离器112,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111吸入进行再次压缩。
69.优选的,在热泵系统50制热的过程中可同时为用户水箱18进行加热,具体的,在此过程中:当太阳能热水器21中的水温达到一定温度时,第三调节阀161、第四调节阀171、第五调节阀251、第六调节阀261、第七调节阀241以及第八调节阀231处于关闭状态,同时热泵机组10停止运行;第九调节阀242开启,同时第二水泵243运行,直至水温低于预设温度值时,第九调节阀242关闭,同时打开第三调节阀161、第四调节阀171、第七调节阀241以及第八调节阀231,同时开启热泵机组10。
70.同样的,第二调节阀143可根据系统压力值确定是否需要开启:
71.其中,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此时控制第二调节阀143开启,以此提升热泵机组10中冷媒的压力;
72.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且在当前压力值p持续t秒,控制第二调节阀143关闭。
73.可以理解的是,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此时表明热泵系统50中,冷媒的整体压力值较小,此时可通过开启第二调节阀143使冷媒储存箱19中的部分冷媒不经过第二换热器12,直接输送至四通阀113中,以此提升热泵机组10中冷媒的压力,以提升热泵系统50的制冷效率;同时在当前压力值p≥预设压力值p0时,此时表明热泵机组10中冷媒的压力较高,若一直以较高的压力运行,则有可能对压缩机111造成损坏,故此时通过关闭第二调节阀143的方式,以达到降低冷媒压力的目的。
74.【第四实施例】
75.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热泵系统50运行除霜模式,当热泵系统满足满足除霜条件时,热泵机组10立即停止运行,同时关闭第一调节阀134、第三调节阀161、第四调节阀171、
第七调节阀241、第八调节阀231以及第九调节阀242,开启第二调节阀143、第五调节阀251以及第六调节阀261,同时第三水泵244运行,以此使太阳能加热单元20为热泵机组10提供热量,使第一换热器11中冷凝后的低温低压冷媒回到冷媒储存箱19内得到充分蒸发,从而防止由于热泵系统50由于系统低压过低引起保护装置动作。
76.进一步的,当除霜完成后,再次打开第一调节阀134、第三调节阀161、第四调节阀171、第七调节阀241、第八调节阀231以及第九调节阀242,热泵机组10再次运行制热,为用户提供热水,太阳能热水器21再次吸收热量,再次制备热水,以备下次化霜使用或用户水箱18储备热水。
77.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