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5851发布日期:2022-12-24 03:45阅读:42来源:国知局
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外观差异不明显,依据现有送风方式,体验不佳,导致用户有很多抱怨。用户在使用空调制冷时,经常会遇到一组矛盾的问题:出风温度低、风速高,吹人身上不舒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太“硬”,不够柔和。结合用户痛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软风体验特性。研究发现,如果能在空调冷风中混入一部分室内空气,混合后气流温度会上升1
°‑3°
,吹在人身上的感觉也更加柔和舒适。然而,现有空调软风混合效果较差。此外,现有空调还存在软风送风类型单一、送风距离短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立式空调室内机,能够解决空调吹风太“硬”和空调软风混合效果较差的问题,能够实现多种送风模式,提升用户舒适性。
4.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5.第一柱壳,所述第一柱壳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一柱壳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换热气流的第一出风口;
6.第二柱壳,所述第二柱壳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二柱壳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非换热气流的第二出风口;
7.第三柱壳,所述第三柱壳呈竖直柱状,所述第三柱壳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非换热气流的第三出风口;
8.所述第二柱壳与所述第三柱壳沿横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柱壳两侧;
9.所述第二柱壳与所述第一柱壳之间构成第一引风间隔,以便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所述第一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10.所述第三柱壳与所述第一柱壳之间构成第二引风间隔,以便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三出风口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所述第二引风间隔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11.可选地,所述第二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所述第二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所述第一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小于1/2;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横向排列;
12.所述第三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柱壳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所述第三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所述第一柱壳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小于1/2;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三出风口沿横向排列。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柱壳的两个侧壁关于一前后延伸的竖直参考平面对称设置;
14.所述第二柱壳和所述第三柱壳横截面轮廓关于所述竖直参考平面对称设置,以使第一引风间隔和所述第二引风间隔对称设置。
15.可选地,所述第二柱壳的两个侧壁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变小,构成渐缩状;所述第一引风间隔为从后向前横向尺寸逐渐变大的渐扩状;
16.所述第三柱壳的两个侧壁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变小,构成渐缩状;所述第二引风间隔为从后向前横向尺寸逐渐变大的渐扩状。
17.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
18.所述下壳设置于所述第二柱壳和所述第三柱壳的下方;
19.所述下壳内设置有引风机构,用于将所述非换热气流输送至所述第二柱壳和所述第三柱壳;
20.所述第一柱壳内设置有换热器和换热风机。
21.可选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阀门;
22.所述第一柱壳的后壁和两个侧壁的后部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
23.所述第二柱壳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
24.所述第三柱壳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出风口连通的第三进风口;
25.所述引风机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且
26.所述下壳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引风机构的进风口连通的新风进口和至少一个室内空气进口;
27.所述阀门配置成受控地使新风进口和室内空气进口中的一个与所述引风机构的进风口连通。
28.可选地,所述引风机构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功能模块,以使进入所述进风口的所述非换热气流均先通过所述功能模块;
29.所述功能模块为净化模块和/或加湿模块。
30.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二柱壳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竖条状的第一风道;
31.所述第一风道内设置有沿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流片,每个所述第一导流片从前至后延伸,且后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导流弯折部,且位置越靠上的所述第一导流片的前、后端距离越大;
32.所述第三出风口呈竖条状,所述第三柱壳内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竖条状的第二风道;
33.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沿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流片,每个所述第二导流片从前至后延伸,且后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导流弯折部,且位置越靠上的所述第二导流片的前、后端距离越大。
34.可选地,所述第二柱壳上安装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出风口横向出风方向的第一导风件;
35.所述第三柱壳上安装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三出风口横向出风方向的第二导风件;
36.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具有后弯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构成从后向前间距渐缩的第一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前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宽度,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前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接触;
37.所述第一导风件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柱壳,以便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相对位置来改变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横向出风方向;
38.所述第二导风件结构均包括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靠近所述第四板体的端部具有后弯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四板体之间构成从后向前间距渐缩的第二导风通道,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前端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宽度,所述第二导风通道前端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接触;
39.所述第二导风件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三柱壳,以便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导风件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相对位置来改变所述第三出风口的横向出风方向。
40.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一让位槽以及与第一让位槽连通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风道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一板体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
41.所述第一导风件可转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第一弯折部嵌入所述第一让位槽,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弯折部的导风表面处于所述第一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临近所述第一让位槽的竖向边缘构成的平面上;
42.在所述第一导风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处时,所述第二板体嵌入所述第二让位槽,所述第二板体的导风表面处于所述第二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临近所述第二让位槽的竖向边缘构成的平面上;
43.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三让位槽以及与第三让位槽连通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风道的另一横向侧壁设置有第四让位槽;所述第三板体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槽;
44.所述第二导风件可转动到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所述第二导风件处于所述第三位置处时,所述第二弯折部嵌入所述第三让位槽,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导风表面处于第三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相应边缘构成的平面上;在所述第二导风件处于所述第四位置处时,所述第四板体嵌入所述第四让位槽,所述第四板体的导风表面处于第四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相应边缘构成的平面上。
45.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大的第一柱壳和两个小的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位于第一柱壳两侧,形成一大两小全新的三柱壳立式空调室内机。第一柱壳、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分别有各自独立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第一柱壳吹出换热气流,两侧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吹出室内空气或新风气流。第一柱壳、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可以分别单独送风,也可以同时送风,或者通过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的设置可以实现多样化多角度送风。第一柱壳与第二柱壳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间隔,第一柱壳与第三柱壳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间隔。如此,当第一柱壳和/或第三柱壳出风时,在第一引风间隔处形成负压环境,促使立式空调室内机后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一引风间隔向前流动,以混入第一柱壳和/或第三柱壳的出风气流,形成引流混风效果。混风气流的温度相比换热气流更接近室温,舒适性更高,风感更加柔和,也使风量和风速增大,送风距离更远。当第一柱壳和/或第二柱壳出风时,也有上述相同的效果。特别的,当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出风方向一致时,可以将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的出风以及第一引风间隔内、第二引风间隔内向前流动的室内空气在前方混合,
形成混合风。混合风风量和风速增大,送风距离更远。即使得空调软风混合效果非常好。
46.进一步地,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吹出新风气流、净化气流、加湿气流或水洗气流等调节气流,使得这些调节气流能更多地与换热气流的进行混合,增强掺混率,并使其更好地向室内各处扩散。能够形成多种类型的软风,解决现有空调软风送风类型单一的问题。
47.进一步地,考虑到室内空气和/或新风气流是从第二柱壳底部和第三柱壳底部进入第二柱壳和第三柱壳的,可能会导致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的中部或上部的出风量偏小。因此,本实用新型特别在第二柱壳内设置竖向排列的多个导流片,并且位置越靠上的所述导流片的前、后端距离越大,使得第二出风口在竖向各处的出风更加均匀。
48.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49.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5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
51.图2是图1中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左视图;
52.图3是图1的c-c向示意性剖视图;
53.图4是图1的a-a向示意性剖视图;
54.图5是图1的b-b向示意性剖视图;
5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柱壳和下壳被剖的局部示意图;
56.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柱壳向前吹风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
57.图8是图7中a的示意性放大图;
58.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柱壳向左吹风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
59.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柱壳向右吹风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
60.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柱壳向左旋转的局部示意图;
61.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第二柱壳向右旋转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2.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
型的限制。
63.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64.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立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式空调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例如制冷/制热、除湿、引入新风等等。立式空调室内机可以为常规的落地式柜机,也可为竖式壁挂机。
6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前视图,参考图2至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第一柱壳10、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
67.第一柱壳10呈竖直柱状,第一柱壳10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一气流的第一出风口11。第二柱壳20呈竖直柱状,第二柱壳20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二气流的第二出风口21。第三柱壳30呈竖直柱状,第三柱壳30的前侧开设有用于吹出第三气流的第三出风口31。
68.第二柱壳20与第三柱壳30沿横向排列于第一柱壳10两侧。第二柱壳20与第一柱壳10之间构成第一引风间隔16,以便第一出风口11和/或第二出风口21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第一引风间隔16内的空气向前流动。第三柱壳30与第一柱壳10之间构成第二引风间隔26,以便第一出风口11和/或第三出风口31出风时依靠负压作用带动第二引风间隔26内的空气向前流动。
69.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大的第一柱壳10和两个小的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位于第一柱壳10两侧,形成一大两小全新的三柱壳立式空调室内机。第一柱壳10、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分别有各自独立的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21和第三出风口31。第一柱壳10吹出换热气流,两侧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吹出室内空气或新风气流。第一柱壳10、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可以分别单独送风,也可以同时送风,或者通过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21和第三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的设置可以实现多样化多角度送风。例如,第一柱壳10单独送风或者第二柱壳20单独送风或者第三柱壳30单独送风。再例如,第一柱壳10朝前送风,第二柱壳20朝左送风,第三柱壳30朝右送风。
70.第一柱壳10与第二柱壳20之间形成第一引风间隔16,第一柱壳10与第三柱壳30之间形成第二引风间隔26。如此,当第一柱壳10和/或第三柱壳30出风时,在第一引风间隔16处形成负压环境,促使立式空调室内机后方的室内空气经第一引风间隔16向前流动,以混入第一柱壳10和/或第三柱壳30的出风气流,形成引流混风效果。混风气流的温度相比换热气流更接近室温,舒适性更高,风感更加柔和,也使风量和风速增大,送风距离更远。当第一柱壳10和/或第二柱壳20出风时,也有上述相同的效果。特别地,第二出风口21、第三出风口
31和第一出风口11出风方向一致,可以将第二出风口21、第三出风口31和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以及第一引风间隔16内、第二引风间隔26内向前流动的室内空气在前方混合,形成混合风。混合风风量和风速增大,送风距离更远。即使得空调软风混合效果非常好。
7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柱壳20沿横向的宽度与第一柱壳10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第二柱壳20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第一柱壳10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小于1/2。第一出风口11与第二出风口21沿横向排列。第三柱壳30沿横向的宽度与第一柱壳10沿横向的宽度之比小于1/2。第三柱壳30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与第一柱壳10沿前后方向的纵深尺寸之比小于1/2。第一出风口11与第三出风口31沿横向排列。
72.上述设置可使第二出风口21、第三出风口31与第一出风口11的前后位置平齐或者基本平齐,以便第二出风口21、第三出风口31与第一出风口11出风气流更好地混合。第二柱壳20与第三柱壳30明显小于第一柱壳10,形成了间隔设置的两小一大的三柱壳,外形上稳重且别致,增强了家用空调的装饰属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可仅使得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中的一个为小柱。
7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柱壳10的两个侧壁关于一前后延伸的竖直参考平面对称设置。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横截面轮廓关于竖直参考平面对称设置,以使第一引风间隔16和第二引风间隔26对称设置。
74.对称设置可使第二出风口21、第三出风口31和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以及第一引风间隔16内、第二引风间隔26内向前流动的室内空气形成的混合风更均匀一致,引流混风效果更佳。而且关于前后延伸的竖直参考平面对称设置的三个柱壳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7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柱壳20的两个侧壁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变小,构成渐缩状。渐缩状的外形使第二出风口21的出风风速增大,有利于向远处送风。第一引风间隔16为从后向前横向尺寸逐渐变大的渐扩状。
76.第三柱壳30的两个侧壁间距从后向前逐渐变小,构成渐缩状。渐缩状的外形使第二出风口21的出风风速增大,有利于向远处送风。第二引风间隔26为从后向前横向尺寸逐渐变大的渐扩状。
7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下壳40、换热器14、换热风机15、引风机构41和阀门。
78.第一柱壳10的后壁和两个侧壁的后部均设置有与第一出风口1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3。第一进风口13连通室内空间,第一柱壳10内设置换热器14和换热风机15,换热风机15促进室内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3进入第一柱壳10内,然后室内空气经过换热器14后从第一柱壳10的第一出风口11流出。第一进风口13和第一柱壳10一体成型,节省了安装空间,也使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成本更低。下壳设置于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的下方,下壳作为支撑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的基础,同时又提供了设置引风机构41的空间。
79.设置于下壳40内的引风机构41,用于将非换热气流输送至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
80.下壳侧壁开设有与引风机构41的进风口连通的新风进口43和至少一个室内空气进口44。新风进口43处连接新风管,以便从室外引入新风气流。新风进口43位于下壳40的后壁,室内空气进口4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下壳40的两侧壁。引风机构41将新风和室内空气分别通过新风进口43和室内空气进口44引入,这种设置使引风机构41既能吸入新风气
流,又能吸入室内空气,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引风机构41的出风口通过一个外观呈“y”形的分流机构分别与第二柱壳20的下端设置的第二进风口23和第三柱壳30的下端设置的第三进风口33连通。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在设置于下方的引风机构41的作用下,将进入其内的新风和/或室内空气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21和第三出风口31吹出。当然,在新风进口43与引风机构41进风口之间和位于下壳40的室内空气进口44与引风机构41进风口之间可以设置阀门。所设置的阀门配置成受控地使新风进口43或所有的室内空气进口44与引风机构41的进风口连通。这种设置使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受控地吹出新风和/或室内空气。
8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立式空调室内机内部与室内空气接触的合适位置设置传感器,实时监控室内空气质量。当传感器检测到室内空气的含氧量较低时,第二柱壳20可以选择引入干净的新风,当传感器测到室内空气的湿度较低时,第二柱壳20可以选择引入加湿的室内空气。为了满足用户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在引风机构41的进风口处设置有功能模块42,使进入引风机构41的进风口的风均先通过功能模块42,这个功能模块42可以为净化模块和/或加湿模块。
8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呈竖条状。第二出风口21呈竖条状,第二柱壳20内设置有连通第二出风口21的竖条状的第一风道28,进入第一风道28的气流为第一气流。
83.第一风道28内设置有沿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流片25,每个第一导流片25从前至后延伸,且后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一导流弯折部251,且位置越靠上的第一导流片25的前、后端距离越大。
84.第一气流从下向上流动,在遇到每个第一导流片25后,被其第一导流弯折部251引导,逐渐从向上流动变化为向前流动。因此,第一导流弯折部251起到改变气流方向的作用,使得气流的转向更加平缓、风力损失更小。第一导流弯折部251与第一导流片25的其余部分之间以圆角过渡。
85.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一气流是从第二柱壳20底部进入第二柱壳20的,可能会导致第二出风口21中部或上部的出风量偏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特别在第二柱壳20内设置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流片25,并且位置越靠上的第一导流片25的前、后端距离越大,使得第二出风口21在竖向各处的出风更加均匀。当然,也可充分利用第二出风口21中部或上部的出风量偏小的问题,使得上侧的混风效果差,可向需要冷量的地方送风,即向不需要软风的地方送风。
86.第三出风口31呈竖条状,第三柱壳30内设置有连通第三出风口31的竖条状的第二风道,进入第二风道的气流为第二气流。第二风道内设置有沿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流片,每个第二导流片从前至后延伸,且后端向下弯折形成第二导流弯折部,且位置越靠上的第二导流片的前、后端距离越大。第二气流从下向上流动,在遇到每个第二导流片后,被其第二导流弯折部引导,逐渐从向上流动变化为向前流动。因此,第二导流弯折部起到改变气流方向的作用,使得气流的转向更加平缓、风力损失更小。第二导流弯折部与第二导流片的其余部分之间以圆角过渡。
87.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二气流是从第三柱壳30底部进入第三柱壳30的,可能会导致第三出风口31中部或上部的出风量偏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特别在第三柱壳30内设
置竖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导流片,并且位置越靠上的第二导流片的前、后端距离越大,使得第三出风口31在竖向各处的出风更加均匀。当然,也可充分利用第三出风口31中部或上部的出风量偏小的问题,使得上侧的混风效果差,可向需要冷量的地方送风,即向不需要软风的地方送风。
88.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柱壳20和/或第三柱壳30上安装有用于引导第二出风口21和/或第三出风口31的横向出风方向的导风件。“引导横向出风方向”指的是改变出风方向与前后方向的夹角,例如使出风气流朝正前方、朝左前方、朝右前方吹等等。此外,第一柱壳10上安装有用于引导第一出风口11横向出风方向的第一导风板12。
89.如图7至图10所示,以第二柱壳20为例,立式空调室内机可配置成:利用导风件27调节第二出风口21横向出风方向,使第一气流能汇入第一出风口11的换热气流。也即,当第一导风板12改变了换热气流的出风方向后,即控制导风件27动作,以确保第一气流始终能汇入换热气流。例如图7所示,当第一导风板12朝前摆风时,使导风件27朝前导风。如图9所示,当第一导风板12朝左摆风时,使导风件27朝左导风。如图10所示,当第一导风板12朝右摆风时,使导风件27朝右导风。空调的主控板可同时与导风件27和第一导风板12的电机电连接,以便控制二者协同动作。
90.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28的一个侧壁281开设有第一让位槽2812以及与第一让位槽2812连通的第一滑槽2811,风道28的另一侧壁282设置有第二让位槽2821,第一板体271滑动安装于第一滑槽2811。如图8所示,可使导风件27包括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板体271和第二板体272。当然,第二板体272与第一板体271之间是通过其它结构进行连接的,在图8中并未示意出。第一板体271靠近第二板体272的端部具有后弯的弯折部2711,弯折部2711与第二板体272之间构成从后向前间距渐缩的导风通道270。导风件27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安装于第二柱壳20,以便通过调节导风通道270与第二出风口21的相对位置来改变第二出风口21的横向出风方向。
91.如图7所示,当导风通道270正对第二出风口21时,引导非换热气流朝正前方吹出。如图9所示,将导风件27相对图7状态该顺时针转动,使得导风通道270朝向左前方,以便引导第一气流朝左前方吹出。如图10所示,将导风件27相对图7状态该逆时针转动,使得导风通道270朝向右前方,以便引导第二气流朝右前方吹出。本实施例的这种导风件27的结构非常简单,并且占据的空间很小,特别适用于第二出风口21这种细窄形状的出风口,设计非常巧妙。
92.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可利用导风件27关闭第二出风口21。
93.在本实用新型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利用常规的转动式的导风板引导第二出风口21、第三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9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上均安装有用于引导第二出风口21和/或第三出风口31的横向出风方向的导风件时,导风件的结构被重新进行了命名,以便于记载。具体地,记载如下:第二柱壳上安装有用于引导第二出风口横向出风方向的第一导风件。第三柱壳上安装有用于引导第三出风口横向出风方向的第二导风件。第一导风件包括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靠近第二板体的端部具有后弯的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板体之间构成从后向前间距渐缩的第一导风通道,第一导风通道前端的宽度小于第二出风口的宽度,第一导风通道前端与第一风道的内壁接
触。第一导风件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安装于第二柱壳,以便通过调节第一导风件与第二出风口的相对位置来改变第二出风口的横向出风方向。第二导风件结构均包括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第三板体靠近第四板体的端部具有后弯的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与第四板体之间构成从后向前间距渐缩的第二导风通道,第二导风通道前端的宽度小于第三出风口的宽度,第二导风通道前端与第二风道的内壁接触。第二导风件可绕竖直轴线转动地安装于第三柱壳,以便通过调节第二导风件与第三出风口的相对位置来改变第三出风口的横向出风方向。第一风道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一让位槽以及与第一让位槽连通的第一滑槽,第一风道的另一侧壁设置有第二让位槽。第一板体滑动安装于第一滑槽。第一导风件可转动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导风件处于第一位置处时,第一弯折部嵌入第一让位槽,第一导风件的弯折部的导风表面处于第一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第二出风口的临近第一让位槽的竖向边缘构成的平面上。在第一导风件处于第二位置处时,第二板体嵌入第二让位槽,第二板体的导风表面处于第二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第二出风口的临近第二让位槽的竖向边缘构成的平面上。第二风道的一个侧壁开设有第三让位槽以及与第三让位槽连通的第二滑槽,第二风道的另一横向侧壁设置有第四让位槽。第三板体滑动安装于第二滑槽。第二导风件可转动到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在第二导风件处于第三位置处时,第二弯折部嵌入第三让位槽,第二弯折部的导风表面处于第三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第三出风口的相应边缘构成的平面上。在第二导风件处于第四位置处时,第四板体嵌入第四让位槽,第四板体的导风表面处于第四让位槽的开口的后边缘与第三出风口的相应边缘构成的平面上。
9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了扩大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角度,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设置为可以独立转动。第二柱壳20绕竖直设置其内的第一旋转轴旋转。第三柱壳30绕竖直设置其内的第二旋转轴旋转。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各自独立旋转,旋转角度很大,立式空调室内机可满足室内所有区域的送风需求。引风机构41出风口与第二柱壳20的进风口之间通过可伸缩的风管连接。引风机构41出风口与第三柱壳30的进风口之间通过可伸缩的风管连接。
9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引风机构41为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引风机构41可以包括两个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分别设置于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内,通过分别调整贯流风机的参数,可以分别调整第二柱壳20和第三柱壳30的吹风强度。这种设置提供了多种送风强度。
97.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