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61322发布日期:2022-11-29 21:00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2.调湿机实现了夏季除湿、冬季加湿的功能,在夏季除湿时在蒸发器上产生冷凝水,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翅片汇集到接水盘内,在机内外空气压差不大的情况下,冷凝水能通过排水管排出机外,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调湿机的接水盘内空气有较高的负压(例如-51pa)并且流动性很强,调湿机内的负压对冷凝水产生吸附作用,在吸附力足够大并且持续存在的情况下,排水管在压差的作用下,将外界的空气抽入到调湿机内,使得冷凝水无法从排水管排出。
3.除此之外,连接换热器的毛细管、配管等,在空气流经管路时发生热量交换,空气中水蒸气冷凝形成冷凝水,冷凝水需通过排水管流出,但管路位置的空气有更高的负压(例如-189pa),并且新风和污风不能相互混合,产生较大负压,导致冷凝水排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位于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内的负压过大,使得排水管排水困难,且换热器不同位置对应的接水盘之间存在压差,使得负压高的一侧下方积水难以排除等问题。
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包括:
7.外壳,其内形成有安装内腔;
8.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内腔中;
9.接水盘,其位于所述换热器下方,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接水盘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外连排水管,用于将所述接水盘内的积水排出,其中,所述接水盘通过排水件分隔成第一接水区和第二接水区,所述水泵与所述第一接水区连接,所述排水件与所述接水盘之间形成有过流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区内的水导流到所述第一接水区内。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流通道包括低压通道和高压通道,所述低压通道与所述第二接水区连通,所述高压通道与所述第一接水区连通,所述低压通道与所述高压通道之间呈角度连接。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件上形成有向所述过流通道方向延伸的止回部,所述止回部的最低位置不高于所述高压通道的出水口的最低位置。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水区内还设置有杀菌件,所述第一接水区的底面高度沿着向所述水泵方向逐渐降低。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区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一区对应在所述第一接水区上方,所述第二区对应在所述第二接水区上方。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内腔中还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以及第
三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以及外壳将第一接水区围成封闭的内腔。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内腔中通过隔挡件分隔成回风通道以及新风通道,所述换热器包括位于所述回风通道内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以及位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的第三换热器。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内腔中还设置有转轮模块,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转轮模块的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转轮模块的另一侧。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呈上下布置,其间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下方。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形成有新风口、排风口、送风口以及回风口,所述新风口以及所述送风口与所述新风通道连通,所述回风口以及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20.本技术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设备中的接水盘内设置水泵,通过水泵的动力将冷凝水排出;避免了由于负压作用,外界的空气通过排水管进入空气调节设备内部的问题,保证积水盘中的冷凝水顺利从排水管排出;
21.在接水盘内,设计了排水件和过流通道的结构,利用过流通道内形成的水柱压力抵消空气调节设备内不同腔体内的空气正负压差,将换热器上毛细管、配管等管路产生在第二接水区内的冷凝水顺利排到与水泵连接的第一节水区内,从而将冷凝水排出。
22.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 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空气调节设备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接水盘安装位置示意图之一;
26.图3是接水盘安装位置示意图之二;
27.图4是接水盘俯视图;
28.图5是图4中a-a剖视图;
29.图6是图5中b处放大示意图;
30.图7是接水盘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接水盘剖切示意图;
32.图9是图8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10是空气调节设备处于制冷除湿或制热加湿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34.图中,
35.100、外壳;
36.101、第一隔板;
37.102、第二隔板;
38.103、第三隔板;
39.110、回风口;
40.120、新风口;
41.130、排风口;
42.140、送风口;
43.150、排风风机;
44.160、送风风机;
45.200、转轮模块;
46.300、换热器;301、第一区;302、第二区;
47.310、第一换热器;
48.320、第二换热器;
49.330、第三换热器;
50.400、接水盘;
51.401、第二接水区;4011、低压通道;4012、进水口;
52.402、第一接水区;4021、高压通道;4022、出水口;
53.410、水泵;
54.420、排水管;
55.430、杀菌件;
56.440、排水件;441、止回部;
57.500、全热交换芯体。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64.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参照图1,其中图1将部分盖板及隔板进行了省略,以便清晰体现空气调节设备内腔中的结构。
65.该空调调节设备包括外壳100以及设置在外壳100的安装内腔中的全热交换芯体500、压缩机、换热器、排风扇等工作部件。
66.外壳100上形成有新风口120、排风口130、送风口140以及回风口110,送风口140和回风口110位于室内侧,新风口120和排风口130位于室外侧。
67.空气调节设备的内腔中通过隔挡件分隔出回风风道和新风风道。
68.回风风道的一端连通回风口110,另一端连通排风口130,新风风道的一端连通新风口120,另一端连通送风口140。
69.回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150,排风风机150靠近排风口130设置,排风风机150抽取室内污风,经回风风道和排风口130排到室外。
70.新风风道内设有送风风机160,送风风机160靠近送风口140设置,送风风机160抽取室外新风,经新风风道和送风口140送入室内。
71.以图1所示方位,回风口110和新风口120设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后侧,排风口130设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左侧,送风口140设于空气调节设备的右侧,且排风口130和送风口140均靠近空气调节设备的前侧。
72.本实施例中的空气调节设备中的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20及第三换热器330。
73.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位于回风通道内,第三换热器330位于新风通道内。
74.所述第二换热器320和所述第三换热器330呈上下布置,所述接水盘400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320和所述第三换热器330的下方。
75.在制冷除湿时,不可避免会产生冷凝水,特别在湿度大的环境、季节或地区,调湿机制冷除湿产生的冷凝水量大,当冷凝水不能顺利排出调湿机外,冷凝水从接水盘400溢出流到风机、转轮等位置,对调湿机框体积水腐蚀,存在电路安全隐患。
7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参考图4-图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换热器下方设置接
水盘400,接水盘400内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内腔中,所述接水盘400内设置有水泵410,所述水泵410外连排水管420,用于将所述接水盘400内的积水排出。
77.其中,所述接水盘400通过排水件440分隔成第一接水区402和第二接水区401,所述水泵410与所述第一接水区402连接,所述排水件440与所述接水盘400之间形成有过流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二接水区401内的水导流到所述第一接水区402内。
78.参考图2、图3,安装内腔中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01、第二隔板102以及第三隔板103,所述第一隔板101、所述第二隔板102、所述第三隔板103以及外壳100将第一接水区402围成封闭的内腔,第二隔板102位于第二换热器320和所述第三换热器330之间。
79.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三换热器330均包括第一区301以及第二区302,所述第一区301对应在所述第一接水区402上方,所述第二区302对应在所述第二接水区401上方。
80.具体的,第一区301为换热器的翅片对应的区域,第二区302为毛细管侧对应的区域,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三换热器330中第一区301区产生的冷凝水汇集到接水盘400的第一接水区402内,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三换热器330第二区302产生的冷凝水汇集到接水盘400的第二接水区401内。
81.第二接水区401内的冷凝水通过过流通道输出到第一接水区402内,并在水泵410的作用下,将冷凝水从排水管420排出。
82.再次参考图6、图9,所述过流通道包括低压通道4011和高压通道4021,所述低压通道4011与所述第二接水区401连通,所述高压通道4021与所述第一接水区402连通,所述低压通道4011与所述高压通道4021之间呈角度连接。
83.高压通道4021与所述第一接水区402之间形成出水口4022,第二接水区401与低压通道4011之间形成有进水口4012,第二接水区401内的冷凝水从进水口4012进入到过流通道内,从出水口4022输出到第一接水区内。
84.所述排水件440上形成有向所述过流通道方向延伸的止回部441,所述止回部441的最低位置不高于所述高压通道4021的出水口4022的最低位置,以防止冷凝水倒流,避免冷凝水从第一接水区402向第二接水区401输送。
85.接水盘400的第一接水区402内还设置有杀菌件430,具体的,杀菌件430为银离子除菌模块,能与积水有效解除,杀菌除味。
86.为了保证第一接水区402内的冷凝水更全面的在水泵410的作用下从排水管420排出,所述第一接水区402的底面高度沿着向所述水泵410方向逐渐降低,
87.下面,将对第二接水区401内的冷凝水通过排水件440导流到第一接水区402内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88.举例说明,水泵410所处的第一接水区402内的压力为负压51pa,第二接水区401内的压力为负压189pa。选用的水泵410扬程为1200mm,其产生的负压是远远大于调湿机内的负压。
89.水泵410所处的第一接水区402内的压力为负压51pa,第二接水区401内的压力为负压189pa,第一接水区402和第二接水区401的压差为189-51=138pa,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计算得到h=14mm,即一旦有水产生>14mm的液柱,即,高压出水口4022最低位置减去低压通道4011和所述高压通道4021连接拐角处的高度差不小于14mm,可在压差的作用下将第二接水区401内的冷凝水引到第一接水区402侧,而第一接水区402内的冷凝水在过流通道
的作用下不会到达第二接水区401内,起到了单向阀的作用。
9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保证第三换热器330安装接水盘400内后不被冷凝水浸泡,第三换热器330下面增加支架。位于接水盘400上的第三换热器330和第二换热器320形成的腔体在前后和上下方向均密封,不漏气。
91.该空气调节设备具备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两种功能,能够对室内空气同时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部件布局紧凑。
92.该空气调节设备通过转轮模块200实现空气湿度的调节,包括除湿和加湿。
93.全热交换芯体500靠近新风口120和回风口110设置,全热交换器芯体500在制冷除湿时,实现新风的温度降低和湿度降低;在制热加湿时,实现新风的温度增加和湿度增加。
94.第一换热器310设于转轮模块200的一侧,第二换热器320和第三换热器330设于转轮模块200的另一侧。
95.参照图10,空气调节设备在制冷除湿工况下,对新风进行除湿,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用作冷凝器,第三换热器330用作蒸发器,第三换热器330通过蒸发蒸发冷却给空气除湿。
96.回风过程如下:回风口110

全热交换器芯体500

第一换热器310

转轮

第二换热器320

排风风机150

排风口130,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经过全热交换器芯体500进行顺流热质交换,再经过第一换热器310换热,较低相对湿度满足转轮脱附需求,经过转轮对回风加湿。为进一步提升能效,增加第二换热器320进一步回风换热、回收能量。
97.新风过程如下:新风口120

全热交换器芯体500

第三换热器330

转轮

送风风机160

送风口140,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经过全热交换器芯体500进行顺流热质交换,经过第三换热器330换热后进一步冷却除湿,较高相对湿度(在90%以上)满足转轮吸附除湿需求,经过转轮对新风深度除湿。
98.空气调节设备在制热加湿工况下,对新风进行加湿,第一换热器310和第二换热器320用作蒸发器,第三换热器330用作冷凝器。为降低压损,第一换热器310为l型设计,增大换热面积。
99.转轮模块200中包括转轮结构,制冷除湿时,转轮吸附侧将相对湿度较高的新风通过吸附材料作用实现除湿;制热加湿时,将回风的水分通过转轮吸附侧回收,而后利用相对湿度较低的新风通过转轮脱附侧进行脱附,实现加湿。
100.即,当风穿过转轮的吸附区时,水分被转轮吸附而变得干燥,与此同时,加热后的再生空气又将水分从转轮中脱附出来。
101.转轮的吸附材料是转轮的关键材料,可以是硅胶、玻纤、卤酸盐的复合材料、分子筛等。优选硅胶转轮,硅胶转轮可提高再生吸附效果,更好地对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再生吸附和脱附除湿处理,使用寿命较长。
10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0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