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制冷模式的天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9344发布日期:2022-12-24 04:3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具有制冷模式的天井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制冷模式的天井机。


背景技术:

2.天井机是空调的一种,其采用嵌入式安装于天花板内来减小占用空间,并通过天井机表面开设的出风口进行出风换热,由于其出风口位置的限制,使得其只能按照设定方向进行出风,而无法在制冷时进行平吹。
3.现有技术为了实现天井机能够在制冷模式下进行平吹以使气流贴壁流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出风组件设置为可升降结构,主体框架固定设置在出风组件的周向外侧。天井机在工作时,出风组件下降一定高度,并与主体框架形成高度差,出风组件与设置在出风组件外侧的主体框架形成出风口,风机从天井机内部吹风经出风口出风。当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需要使出风尽可能的与水平面平行来增加送风距离,从而实现瀑布式制冷的目的,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的出风框下降高度仅为设计人员的经验设计,其并未考虑与天井机内部结构之间的配合关系,而且当出风框与主体框架之间形成的出风口的尺寸过大时,在制冷模式中,虽然出风风量的衰减不大,但是送风的距离很小,从而造成天井机的出风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天井机的出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在制冷模式下限定出风框下降高度和出风风道的关系来提高出风效果的具有制冷模式的天井机。
6.一种具有制冷模式的天井机,包括:
7.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内设置有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具有沿气流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8.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当所述天井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主体框架具有高度差,且所述出风组件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风道的第二端连通;
9.所述出风口的高度h1与所述出风风道的第一端的宽度h2的比值范围为1/3≤h1/h2≤3/5。
10.所述出风组件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且所述出风组件具有下降至设定高度以形成所述高度差的工作位置。
11.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导风板和出风框,所述出风框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所述导风板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出风框上,且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导风板能够调节所述出风口的高度。
12.所述导风板具有使所述出风口的高度h1达到最小值的第一位置,且所述出风口的高度h1的最小值与所述出风风道的第一端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1/3≤h1/h2≤3/5。
13.当所述天井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导风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10
°
≤a≤10
°
,且当a=0
°
时,所述导风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14.当所述天井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10
°
≥a >0
°
,且当a>0
°
时,所述导风板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
15.所述出风组件具有与所述主体框架配合关闭所述出风口的关闭位置,所述导风板具有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主体框架的对应位置密封设置,所述第二边沿与所述出风框的对应边沿密封设置。
16.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出风框和所述导风板共同与所述主体框架配合密封。
17.所述第二边沿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所述出风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台阶结构,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台阶结构和所述第二台阶结构密封配合。
18.所述第一台阶结构上设置有密封件,且当所述出风组件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结构和所述第二台阶结构之间。
19.所述天井机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上,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上。
20.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所述出风框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框单独升降。
21.所述出风组件包括出风框和回风面板,所述出风框与所述主体框架之间形成出风口,所述回风面板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出风框与所述回风面板连接并共同升降。
22.所述出风组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风道的第二端连通。
23.所述天井机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且所述导风板能够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制冷模式的天井机,通过限定在制冷模式下的出风口的高度和出风风道的第一端的宽度的比值,也即给出天井机的设计标准,来平衡天井机的送风距离和出风风量的衰减,保证制造出的天井机在制冷模式下的出风效果,又由于导风板能够对出风口的高度进行调节,通过限定出风口的高度的最小值与出风风道的第一端的宽度的比值范围来限定导风板的转动角度,最终保证生产出的天井机的出风效果达到预设程度。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天井机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天井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h1/h2为0.47左右时的天井机的风场仿真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h1/h2为0.6左右时的天井机的风场仿真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h1/h2为0.75左右时的天井机的风场仿真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h1/h2为0.33左右时的天井机的风场仿真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的h1/h2为0.25左右时的天井机的风场仿真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天井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天井机的剖视图;
34.图中:
35.1、主体框架;2、出风风道;21、第一端;22、第二端;3、出风组件;10、出风口;4、导风板;41、第一边沿;42、第二边沿;5、转动臂;13、第二出风口;14、送风风道;15、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7.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其送风距离与出风风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当送风距离较远时,其出风风量的衰减较大,而当送风距离较近时,其出风风量的衰减较小。而针对天井机要求送风距离较远所存在出风风量的衰减较大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是简单的选择增大风机的相关参数(风机的直径、转速)来保证出风风量,造成天井机的整体尺寸需要增大或者成本增加。然而,经过申请人对天井机的出风气流进行研究以及通过仿真模拟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增大风机的相关参数的技术方案实际上是弊大于利的,也不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被本领域忽视和忽略的关于出风口的尺寸及天井机内部的风道尺寸的参数,反而是能够有效提升天井机送风距离与出风风量的匹配程度的改进点。
38.因此为了保证天井机在制冷模式下的送风距离与出风风量尽可能达到最优程度,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具有制冷模式的天井机,包括主体框架1,主体框架1内设置有出风风道2,出风风道2具有沿气流方向的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出风组件3,出风组件3设置于主体框架1上,当天井机处于制冷模式时出风组件3与主体框架1具有高度差,且出风组件3与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出风口10,出风口10与出风风道2的第二端22连通;出风口10的高度h1与出风风道2的第一端21的宽度h2的比值范围为1/3≤h1/h2≤3/5。
39.需要说明的是,主体框架1是天井机的主要承重结构,在天井机安装时,主体框架1是用来安装在天花板上,其他结构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安装在主体框架1上,通过主体框架1固定在天花板上。出风口10的高度h1是指在出风组件和主体框架形成高度差的方向上,主体框架形成出风风道最低点的边沿与出风组件最外侧的边沿之间的高度。天井机具有安装在天花板内的内机部分,主体框架1与内机连接,出风组件3 连接在主体框架1上,内机具有内机排风口,主体框架1的出风风道2的第一端21与内机排风口连通,空气流动路径:回风口-蒸发器-内机排风口-出风风道2的第一端21-出风风道2的第二端22-出风口吹出。
40.在天井机工作时,气体由出风风道的第一端21流至第二端22,并最终由出风口10排出天井机,在设计天井机时,为了保证天井机的送风距离与出风风量之间的平衡,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限定出风口的高度 h1与出风风道2的第一端21的宽度的比值范围来确定天井机的具体参数,以保证生产出的天井机的出风效果达到预设要求。
41.以搭配3匹机实验数据为例,该方案中h2为60mm,调节h1的数值进行仿真模拟,仿真结果如下:
42.h1h1/h2风量(m3/h)送风距离150.256673.3m
200.338343.5m280.4710053.5m360.611122m450.7511121.2m
43.从实验结果来看,当h1/h2为0.47时风量衰减较少,送风距离也够远,最为理想(图3);当h1/h2加大到0.6时风量达到最大,但送风距离明显缩短(图4);当h1/h2继续加大到0.75时送风距离严重缩短,不可接受(图5);当h1/h2减小到0.33时风量约有最大值的75%(图6);当h1/h2继续减小至0.25时风量衰减严重,不可接受(图7)。
44.所述出风组件3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1上,且所述出风组件3具有下降至设定高度以形成所述高度差的工作位置,当所述出风组件3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出风口10的高度h1与所述出风风道2的第一端21的宽度h2的比值范围为1/3≤h1/h2≤3/5。此时出风口10的高度h1为在出风组件3的升降方向上,主体框架形成出风风道最低点的边沿与出风组件最外侧的边沿之间的高度。
45.出风组件3包括导风板4和出风框,出风框设置于主体框架1上,导风板4可转动的设置于出风框上,且当出风组件3处于工作位置时,导风板4能够调节出风口10的高度。此时出风口的高度为在所述出风组件的升降方向上,主体框架形成出风风道最低点的边沿与导风板的最外侧的边沿之间的高度。
46.导风板4具有使出风口10的高度h1达到最小值的第一位置,且出风口10的高度h1的最小值与出风风道2的第一端21的宽度的比值范围为 1/3≤h1/h2≤3/5,通过该比值范围以确定导风板的转动范围来保证天井机的出风效果。
47.导风板4能够将出风口10处的出风进行导向,当天井机处于制冷模式时,为了实现瀑布式制冷的效果,导风板4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a的角度范围为-10
°
≤a≤10
°
,且当a=0
°
时,所述导风板4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此时,出风口10处的出风能够在导风板4的限定下尽可能的贴壁(贴附天花板)流动,然后依靠冷风向下流动的特点形成瀑布式制冷效果。
48.优选的,当所述天井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 10
°
≥a>0
°
,且当a>0
°
时,所述导风板4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也即此时导风板4始终处于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的状态,从而增加出风口10的出风的贴壁效果,增加天井机的送风距离和制冷效果。
49.出风组件具有与主体框架1配合关闭出风口10的关闭位置,导风板 4具有第一边沿41和第二边沿42,当出风组件3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边沿41与主体框架1的对应位置密封设置,第二边沿42与出风框的对应边沿密封设置。通过第一边沿41与主体框架1的对应密封和第二边沿42 与出风框的对应密封,保证在出风组件处于关闭位置时,导风板4能够对出风口10的对应位置进行封闭,从而避免灰尘等杂质由出风口10的位置进入天井机内部而影响天井机的性能。
50.当出风组件3处于关闭位置时,出风框和导风板4共同与主体框架1 配合密封。此时,出风组件与主体框架贴合,主体框架上的开口完全被出风组件遮起来,从而使天井机具有良好的外观效果。
51.第二边沿42上设置有第一台阶结构,出风框上设置有与第一台阶结构相配合的第
二台阶结构,当所述出风组件3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第一台阶结构和第二台阶结构密封配合。第一台阶结构和第二台阶结构既能够保证导风板4与出风框之间的密封可靠,同时还能够保证在导风板4转动的过程中不会与出风组件3之间产生结构干涉而影响出风组件3的结构可靠。
52.第一台阶结构上设置有密封件,且当所述出风组件3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密封件设置于第一台阶结构和第二台阶结构之间。也即密封件随着导风板共同运动,在导风板与出风框相对密封时,密封件能够对导风板与出风框之间的缝隙进行封闭,从而增加导风板与出风框之间的密封效果。
53.天井机还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设置于出风框上,导风板4设置于转动机构上。
54.转动机构包括转动臂5,转动臂5的一端铰接于出风框上,转动臂5 的另一端设置于导风板4上。优选的,导风板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均设置有一个转动臂5,从而保证导风板4整体运动的同步性。
55.转动机构还包括驱动件,驱动件设置于出风框上,且驱动件直接或间接带动转动臂5进行转动。其中转动臂5的一端设置于驱动件上,而导风板4设置于转动臂5的另一端上,当转动臂5以设置在驱动件上的端部进行转动时,导风板4能够随着转动臂5的端部共同运动,从而实现导风板4的转动,其中驱动件可以为步进电机。
56.天井机还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设置于主体框架1上,出风组件 3设置于升降机构上。通过升降机构使出风组件3能够伸出或缩入主体框架1,从而使出风组件3能够在工作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移动。
57.出风组件3包括出风框,出风框与主体框架之间形成出风口,出风框单独升降。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出风组件3包括出风框和回风面板,出风框与主体框架之间形成出风口,回风面板设置有回风口,出风框与回风面板连接并共同升降。
58.如图8和图9所示提供了天井机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出风组件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13,所述第二出风口13与所述出风风道2的第二端22连通。设置第二出风口13能够使天井机满足斜向下出风甚至竖直向下出风的要求。而且通过出风口10和第二出风口13的配合能够增加天井机的出风方式,从而增加天井机的出风效果及对温度调节的精度和调节的速率。
59.当出风组件3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10 时,所述出风组件3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形成送风风道14,所述送风风道14的一端与所述出风风道2连通,所述送风风道14的另一端形成所述出风口10。出风风道2内的气流经过送风风道14 的导流之后由出风口10吹出,利用送风风道14将出风风道2内竖直向下的气流导流成大致沿水平方向远离天井机,甚至是相对于水平面向上倾斜的方向出风,从而实现向天井机的水平出风。
60.现有技术中天井机均是采用在朝向地面的表面上开设风口进行出风,为了改变出风方向,其会在风口处设置导风板进行导流,但是在天井机的安装平面上,导风板的投影与天井机的面板的投影之间并不重合,使得导风板对气流的导向效果差,最终造成天井机的送风距离减小,为此,本技术的所述主体框架1还包括边框15,当所述出风组件 3通过下降与所述主体框架1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10时,所述出风组件3 与所述边框15之间形成所述送风风道14,在所述主体框架1的安装平面 (如天花板)上,所述出风组件3的投影与所述边
框15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在出风组件3的投影与边框15的投影部分重合时,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实质上是延长了出风组件,使得天井机的平吹效果好,送风距离增加,当天井机打开出风口10时,出风组件3逐渐远离主体框架1从而形成所述送风风道14,此时出风组件3的对应部分形成送风风道14的下侧面,气流在流经送风风道14时,气流在送风风道下侧面的导流作用下,沿水平方向流动甚至是沿向上倾斜的方向吹出,使天井机的送风距离增加,从而实现水平出风的效果。
61.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出风组件3的投影与边框15的投影完全重合,此种情况下,相较于出风组件3的投影与边框15的投影部分重合的情况能够进一步的延长出风组件,从而使得天井机的平吹效果更好,送风距离进一步增加。同时,在天井机处于停机状态时,出风组件3贴附于主体框架1上,出风组件3的对应部分贴附于边框15上,人员从地面上观察天井机时只能看到出风组件3而无法看到主体框架1,有效的增加了天井机的美观性。
62.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出风组件3的投影超出边框15的投影,此种情况下,相较于出风组件3的投影与边框15的投影完全重合的情况能够进一步的延长出风组件,从而进一步增加天井机的平吹效果和送风距离。
63.优选的,出风组件3的投影超过主体框架1的投影,从而使得出风组件3相对于现有技术有效的增加导风尺寸,达到增加天井机送风距离的目的。
64.所述天井机还包括导风板4,所述导风板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3处,且所述导风板4能够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二出风口13。当需要打开第二出风口13时,导风板4逐渐转动,使第二出风口13与出风风道2连通而可以使出风风道2内的气流由第二出风口13吹出,并且导风板4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其倾斜角度来调节第二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和/或出风风量;而当需要关闭第二出风口13时,导风板4复位至与出风组件3密封配合的状态,从而将第二出风口13关闭,此时出风风道2内的气流只能在出风组件3及导风板4的共同的导向作用下由出风口10吹出。
6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