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翅单体、换热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39497发布日期:2022-11-03 04:41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翅单体、换热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但不限于空调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但不限于一种管翅单体、一种换热器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量产翅片管换热器的铜管和翅片采用胀接的形式进行装配;量产的微通道换热器也是采用扁管和翅片分开生产,组装后整体焊接形式装配。
3.现有翅片管换热器的铜管和翅片采用的胀接装配形式存在接触热阻,导致传热效率低;微通道换热器虽然采用焊接形式降低接触热阻,但扁管和翅片分开生产,装配焊接,导致工艺复杂,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翅单体,具有自支撑功能,且加工工艺简单,且避免了翅片部与流道部之间的热阻,保证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翅单体,包括:基片,所述基片为波纹片,所述基片包括交替设置的翅片部和流道部,所述流道部内设有冷媒通道;
7.所述冷媒通道沿第一方向弯曲延伸,所述波纹片的波纹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0
°
≤α<90
°

8.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30
°
≤α≤60
°

9.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着所述波纹片的波纹方向,所述波纹片的长度 l1与单个波长l2之间的关系为:2
×
l2≤l1≤5
×
l2。
10.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8mm≤l2≤12mm。
1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波纹片的波高h为:0.8mm≤h≤1.6mm。
12.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基片为3d金属打印工艺成型的一体成型结构。
13.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冷媒通道的内径不大于0.4mm,所述翅片部的厚度为不大于0.4mm。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多个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管翅单体,多个所述管翅单体并列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管翅单体的朝向彼此凸出的波段相互抵接,多个所述管翅单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
1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管翅单体关于一对称线对称设置,所述对称线平行于所述冷媒通道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
16.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多个所述管翅单体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为通过3d金属打印工艺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且所述管翅单体的翅片部或流道部设置成与相邻所述管翅单体的翅片部或流道部接触;或者
17.所述第一集流管、多个所述管翅单体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为分体式装配结构,多个所述管翅单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插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插接,且相邻两个所述管翅单体的翅片部接触。
18.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管翅单体之间形成风道,且沿着风的流动方向,所述风道逐渐向下倾斜。
19.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管翅单体之间的片距s为:1.2mm≤s≤1.6mm。
20.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管翅单体的相邻两个抵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
21.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管翅单体的多个抵接点中,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抵接点与所述第一集流管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抵接点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翅单体,其基片为波纹片,使得多个管翅单体形成换热器时,相邻两个管翅单体的朝向彼此凸出的波段可相互抵接,以对管翅单体进行支撑、对管翅单体间的片距进行限定,使得该管翅单体为具有自支撑功能的自支撑管翅单体,避免在基片上设置支撑结构或定距模块来对片距进行限定,简化了管翅单体的结构,且增强了管翅单体的结构强度;同时,基片的冷媒通道沿第一方向弯曲延伸,波纹片的波纹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0
°
≤α<90
°
,使得管翅单体还满足3d金属打印制造工艺要求,防止管翅单体间无支撑结构而出现折断现象。此外,波纹结构的设置,提高了对管翅单体间通过的空气的扰流程度,使得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得到加强。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多个管翅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所示多个管翅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管翅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为:
32.100-换热器,1-管翅单体,11-基片,111-翅片部,112-流道部,113-冷媒通道,12-风道,13-上升波段,14-下降波段,2-第一集流管,21-第一进出口, 3-第二集流管,31-第二进出口,4-风机。
33.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翅单体1,该管翅单体1可应用于换热器100中。
36.如图2-图4所示,该管翅单体1设置成包括:基片11,基片11为波纹片,且基片11包括交替设置的翅片部111和流道部112,流道部112内设有冷媒通道113。
37.管翅单体1的冷媒通道113用于冷媒流过,通过与流道部112交替设置的翅片部111,增大了管翅单体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提高冷媒通道113内流经的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效果。
38.基片11为波纹片,且基片11可为一体成型结构。波纹片具有上升波段 13和下降波段14(如图5所示),上升波段13和下降波段14被波纹片的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分隔线(如图5中虚线所示)分隔开,上升波段为波峰所在一侧的波段,下降波段为波谷所在一侧的波段。
39.使得多个管翅单体1形成换热器100时,相邻两个管翅单体的朝向彼此凸出的波段相互抵接,即一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上升波段13可与相邻的另一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下降波段14抵接,以对管翅单体1间的片距进行限定,即该管翅单体1为具有自支撑功能的自支撑管翅单体,避免在基片11上另外设置支撑结构或定距模块来对片距进行限定,简化了管翅单体1的结构,且增强了管翅单体1的结构强度,同时还满足3d金属打印制造工艺要求,防止管翅单体1间无支撑结构而出现折断现象。此外,波纹结构的设置,提高了对管翅单体1间通过的空气的扰流程度,使得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得到加强。
40.基片11为一体式结构,简化了管翅单体1的加工工艺,且避免了翅片部 111与流道部112之间的热阻,以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4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冷媒通道113沿第一方向(如图4 中的双向箭头所示)弯曲延伸,由于基片11为波纹片,因此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冷媒通道113整体为弯曲通道。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为同一个流道部112的多个最低点(或者多个最高点)之间的连线所在的方向;或者,第一方向也可以理解为管翅单体1的端部(即流道部112的端部)设置在水平面时(或在3d打印时)的竖直方向。
42.波纹片的波纹方向(如图4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与冷媒通道113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0
°
≤α<90
°
。一些实施例中,30
°
≤α≤60
°
,如:夹角α可为35
°
、40
°
、45
°
、50
°
、55
°
等。本技术实施例中,波纹方向为垂直于每个波峰所在直线,并经过多个波峰的直线所在的方向;或者,为垂直于每个波谷所在直线,并经过多个波谷的直线所在的方向。
43.波纹片的波纹方向即波纹的传播方向,与波纹片的峰线或谷线垂直,波纹片的波纹方向与冷媒通道113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α:0
°
≤α<90
°
,即波纹片的波纹方向可与冷媒通道113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的方向平行 (α=0
°
),或者,波纹片的波纹方向可相对于冷媒通道113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倾斜设置(0
°
<α<90
°
),即波纹片上的波纹为斜波纹,使得该具有自支撑功能的基片11可采用3d金属打印工艺成型,避免了在打印过程中管翅单体 1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以及因管翅单体1间无支撑而发生折断等问题,进而确保了
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生产效率及可靠性。
44.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沿着波纹片的波纹方向,波纹片的长度l1与波纹片的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l2之间的关系为: 2
×
l2≤l1≤5
×
l2。如:l1=3
×
l2或3.5
×
l2或4
×
l2或4.5
×
l2。
[0045]2×
l2≤l1≤5
×
l2,即在基片11上,存在至少2个完整的波形,至多5个完整的波形,兼顾了管翅单体1的3d金属打印制造工艺要求以及自支撑功能。
[0046]
当然,l1、l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上述,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如l1≤2
×
l2,或者l1大于5
×
l2。
[0047]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波纹片的单个波长l2的取值范围为: 8mm≤l2≤12mm,如:波长l2可为8.5mm、9mm、9.5mm、10mm、10.5mm、 11mm、11.5mm等。基于2
×
l2≤l1≤5
×
l2,波纹片的长度l1的取值范围可为:16mm≤l1≤60mm。
[0048]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波纹片的波高(波峰与波谷之间的高度差)h(如图5所示)为:0.8mm≤h≤1.6mm。如:波高h可为0.9mm、1.0mm、1.1mm、 1.2mm、1.3mm、1.4mm、1.5mm等。
[0049]
长度l1、波长l2、波高h的取值,与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形成的风道12的通流截面积有关,即与换热器100的风阻有关,因此,长度l1、波长 l2、波高h的上述取值,有利于降低换热器100的风阻。
[0050]
当然,长度l1、波长l2、波高h的取值范围不限于上述,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0051]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基片11为3d金属打印工艺成型的一体成型结构。其中,基片11可采用铝合金、铜合金等换热材料制作。
[0052]
管翅单体1中流道部112和翅片部111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作,与常用的翅片管换热器100和微通道换热器100相比,免去胀管和焊接工艺流程,生产效率提高,且避免了热阻,提高了换热效率。
[0053]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冷媒通道113的内径(直径)不大于0.4mm,翅片部111的厚度为不大于0.4mm。
[0054]
管翅单体1的翅片部111的厚度可设置为0.4mm及以下,片厚太厚,风阻较大且成本较高;翅片部111采用较薄的厚度,使风阻降低,在保证换热量相同时,此时相邻管翅单体1之间的片距可以缩小,使换热器100更加紧凑。管翅单体1的冷媒通道113为圆形孔,其内径可设置为0.4mm及以下,此时空调系统中冷媒灌注量降低,且冷媒通道113的管径小,换热器100的风阻也会降低。
[0055]
应当理解,管翅单体1上的冷媒通道113可以是圆形孔或者其他形状,如椭圆形等。
[0056]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翅片部111设有多个(如五个),且基片11在垂直于冷媒通道113的方向的两端可均为翅片部111,流道部112 设有至少一个(如四个),翅片部111与流道部112在垂直于冷媒通道113的方向上交替布置,相邻两个翅片部111会被一流道部112分隔开,使得流道部 112的数量比翅片部111的数量少一个。若设有多个流道部112,多个流道部 112可等间隔布置。流道部112的厚度大于翅片部111的厚度,使得流道部112 的表面突出翅片部111的表面。
[0057]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和多个管翅单体1,多个管翅单体1并列排布,且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朝向彼此凸
出的波段相互抵接,多个管翅单体1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3连接。其中,第一集流管2设有第一进出口,第二集流管3设有第二进出口。
[0058]
该换热器100中,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相对设置,多个管翅单体1并列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之间,且多个管翅单体1的两端均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连接。在包括有该换热器100的空调器运行时,冷媒自第一进出口21进入第一集流管2,然后分配流动进每个管翅单体1的冷媒通道113内,进行蒸发或者冷凝,与外部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然后流入第二集流管3,最终自第二进出口31流出。
[0059]
并列设置的多个管翅单体1中,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朝向彼此凸出的波段相互抵接,即一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上升波段(如波峰或偏离波峰的位置)与相邻的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下降波段(如波谷或偏离波谷的位置) 接触,以形成对管翅单体1的支撑,保证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的片距不变,提升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
[0060]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关于一对称线对称设置,该对称线平行于冷媒通道113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见图4)。
[0061]
并列设置的多个管翅单体1的结构相同,但是在装配时,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反向安装。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三个管翅单体1a、1b、1c的结构相同,并且依次设置(图3中仅示出了上下两个管翅单体1a和1c的一半结构)。其中,管翅单体1b的状态如图3中所示,与管翅单体1b相邻的管翅单体1a和1c可由初始状态(与管翅单体1b所示的状态相同)沿冷媒通道113 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翻转180度获得,使得装配形成换热器后,相邻的管翅单体1a和管翅单体1b关于一对称线(平行于冷媒通道113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对称设置,相邻的管翅单体1b和管翅单体1c之间关于一对称线(平行于冷媒通道113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对称设置。
[0062]
如图2所示(仅示出了上下两个管翅单体1a和1c的一半结构),装配形成换热器后,可在相邻的管翅单体1a和管翅单体1b之间形成接触点(支撑点)p1,在相邻的管翅单体1b和管翅单体1c之间形成接触点(支撑点)p2,此时,相邻管翅单体1之间(如:管翅单体1a和管翅单体1b之间、管翅单体1b和管翅单体1c之间)均具有支撑结构,能够满足3d金属打印制造要求。
[0063]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集流管2、多个管翅单体 1和第二集流管3为通过3d金属打印工艺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且管翅单体1 的翅片部111或流道部112设置成与相邻管翅单体1的翅片部111或流道部 112接触。
[0064]
管翅单体1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相连,且第一集流管2、多个管翅单体1和第二集流管3采用整体3d打印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省去了换热器100的装配步骤和装配误差,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换热效果。由于换热器100整体采用3d打印方式成型,因此,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 之间的接触点(支撑点)可为:一个管翅单体1上的翅片部111或流道部112 与相邻另一个管翅单体1的翅片部111或流道部112的接触点,即管翅单体1 上的接触点可错开流道部112或者无需错开流道部112,不会因流道部112的接触支撑造成内部的冷媒通道113变形,影响冷媒的换热效果。如图2所示,管翅单体1a和管翅单体1b之间的接触点(支撑点)p1可错开管翅单体1a和管翅单体1b上的流道部112或者无需错开管翅单体1a和管翅单体1b上的流道部112;管翅单体1b和管翅单体1c之间的接触点(支撑点)p2可错开管翅单体1b和管翅单体1c上的流道部112或者无需错开管翅单体1b和管翅单体1c上的
流道部112,均不会造成管翅单体1a、管翅单体1b和管翅单体1c 上的冷媒通道113变形。
[0065]
另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多个管翅单体1和第二集流管3 为分体式装配结构,多个管翅单体1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2插接,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3插接,且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翅片部111接触。
[0066]
第一集流管2、多个管翅单体1和第二集流管3可以为分体式装配结构,即第一集流管2、多个管翅单体1和第二集流管3可以先分别制造成型(如:多个管翅单体1可以先分别通过3d金属打印工艺成型),然后再将多个管翅单体1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2插接,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3插接,以装配形成换热器100。装配成型的换热器100中,一个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上升波段与相邻一个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下降波段相抵,以对相邻管翅单体1进行支撑。此时,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的接触点(支撑点)为: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翅片部111之间的接触点,即管翅单体1上的接触点需错开流道部112,避免因流道部112的接触支撑造成内部的冷媒通道113变形,影响冷媒的换热效果。
[0067]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管翅单体1、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可采用铝合金、铜合金等换热材料制作。
[0068]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形成风道 12,且沿着风的流动方向,风道12逐渐向下倾斜。
[0069]
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形成风道12,管翅单体1上的波纹结构可提高对风道12内流经的空气的扰流程度,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如相对于包括平片式的管翅单体1的换热器100,换热效率能提高约2%。
[0070]
管翅单体1上的波纹为斜波纹(即0
°
<α<90
°
),且沿着风的流动方向,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的风道12逐渐向下倾斜,使得在风机4负压的作用下,气流沿着风道12斜向下流动(气流的流动方向如图6中的曲线箭头所示),该换热器100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使在翅片表面凝结的液滴或者化霜水在重力方向有个分力,提高换热器100的排水性能。此外,斜波纹的设置,使得风道12的长度加长,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0071]
管翅单体1上的波纹为非斜波纹(即α=0
°
)时,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的风道12可沿水平方向延伸。
[0072]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的片距s为: 1.2mm≤s≤1.6mm。如:片距s可为:1.3mm、1.4mm、1.5mm等。
[0073]
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之间的关系为:一管翅单体1沿平行于冷媒通道113 的中心线旋转180度形成相邻翅片单体,因此,如图2所示,间隔一个管翅单体1b的两个管翅单体1a、1c对称,管翅单体1a、1c之间的距离在不同部位保持相同,因此片距s可设置为管翅单体1a、1c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0074]
管翅单体1之间的片距可根据确定的翅片部111的厚度、冷媒通道113 的数量、冷媒通道113的内径确定,可在保证风阻不增加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管翅单体1的片距。将相邻管翅单体1之间的片距设置为1.2mm-1.6mm,能够保证在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的同时,降低风阻。
[0075]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相邻两个抵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且沿第一方向,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多个抵接点中,靠近第一集流管2的抵接点与第一集流管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靠近第二集流管3的抵接点与第二集流管3之
间的距离不大于7cm。
[0076]
在3d打印换热器100时,若管翅单体1打印到一定高度时仍没有与相邻管翅单体1接触进行支撑,则管翅单体1可能会发生倾倒。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即3d打印换热器时的竖直方向),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相邻两个抵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且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多个抵接点中,靠近第一集流管2的抵接点与第一集流管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靠近第二集流管3的抵接点与第二集流管3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cm,即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相邻两个接触点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7cm,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 的靠近第一集流管2的接触点与第一集流管2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7cm,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靠近第二集流管3的接触点与第二集流管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7cm。如此设置可保证在3d打印换热器100时,管翅单体1不会发生倾倒,且还可保证换热器100在使用过程中管翅单体1不会发生倾倒。
[0077]
可通过对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波长l2、波纹方向进行限定,以保证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相邻两个接触点之间的高度差、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靠近第一集流管2的接触点与第一集流管2之间的高度差、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靠近第二集流管3的接触点与第二集流管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7cm,如可不大于1cm、2cm、3cm、4cm、5cm、6cm等。其中,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波长l2为:8mm≤l2≤12mm,管翅单体1的波纹片的波纹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α为:0
°
≤α<90
°
时,可确保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相邻两个接触点之间的高度差、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靠近第一集流管2的接触点与第一集流管2之间的高度差、相邻两个管翅单体1的靠近第二集流管3的接触点与第二集流管3之间的高度差不大于7cm。
[0078]
在一实施例中,翅片部111的厚度为0.2mm,冷媒通道113的内径为 0.35mm,冷媒通道113的数量为4,管翅单体1之间的片距为1.4mm,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相比于量产的翅片管换热器100,换热效率提升12%,风阻降低8%。
[0079]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可采用方管或其他形式,如:圆管等。
[008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换热器的换热量在等换热温差下,与总传热系数和管外换热面积成正比,传热学理论如下:
[0081]
换热量q=k
·
a0·
δt(1)
[0082][0083]
空气侧换热系数h0=(a
p

·af
)/a0×
haꢀꢀꢀ
(3)
[0084]
其中,a0:空气侧换热面积;hw:管内侧(冷媒侧)换热系数;a
p
:管换热面积;ha:未修正管外侧换热系数;a
pi
:冷媒侧换热面积;af:翅片部分换热面积;a
co
:翅片与管的接触面积;η:翅片效率;hc:翅片与管的接触传导率;δt:温度差。
[0085]
公式(2)中,为翅片与管的接触热阻,接触热阻越大,总传热系数 k越小,换热量越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管翅单体1中的流道部112与翅片部111是一体成型设计,无接触热阻,因此,总传热系数k增大;公式(3) 中,翅片效率η越大,空气侧换热系数h0越大,总传热系数k越大,换热器 100的换热量越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翅片效率η约为1,其它翅片管换热器约为0.8-0.9,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得到加强。
[008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器 100。
[0087]
其中,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换热器100可设置在室内机和/或室外机中。
[008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8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9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91]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92]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本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93]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94]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