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9447发布日期:2022-12-13 23:55阅读:57来源:国知局
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气灶是一种常用的厨房用具,通常以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或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为了降低燃气灶的热能损失,提高其燃烧热效率,通常要在燃烧器外加设聚能罩,但是相关技术中加设聚能罩的燃气灶通常为开放式的燃烧过程,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的比值较小,即一次空气系数较小,需要补充较多量的二次空气,以实现充分燃烧,因此二次空气入口通常较大,影响燃气灶的聚热效果,此外开放式燃烧过程中高温烟气从锅底直接排放,带走了大量热量,导致燃气灶的燃烧效率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一次空气系数较高、燃烧效率较高的燃气灶。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和聚能组件,所述燃烧器的出火孔伸入所述聚能组件中部的燃烧室中,所述聚能组件的顶部与锅底相抵以使所述燃烧器进行封闭式燃烧,所述聚能组件还设有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排烟口,所述燃气灶限定出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二次空气入口,所述二次空气入口的最大口径尺寸h’为5毫米-10毫米。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实现了封闭式的燃烧过程,具有能够起到聚能作用的聚能组件,将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锅底用于加热,减少了排烟损耗的热量,全方位地锁住了热量,使燃气灶的热效率更上了一个层次。由于实现了封闭式燃烧,因此对于氧气的利用率和燃气的利用率较高,一次空气系数较高,因此二次空气入口尺寸与相关技术相比显著减小,既能够使空气顺畅的进入燃烧室,还能够更好地避免热量散失,有利于燃气灶的聚热。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空气入口的最大口径尺寸为8毫米,使空气更加顺畅的进入燃烧室,还能够更好地避免热量散失。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空气入口位于所述聚能组件的下方。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空气入口为侧方开口,即二次空气通过侧方进入,以补充二次空气。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气灶的一次空气系数为0.9-0.9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实现了封闭式的燃烧过程,对氧气的利用率和燃气的利用率较高,一次空气系数较高。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组件包括聚能罩,所述聚能罩包括内环、外环和底环,所述内环中部限定出所述燃烧室,所述外环套设所述内环,并与所述内环在内外方向上间隔设置形成高温烟气腔,所述内环设有连通所述高温烟气腔与所述燃烧室的内环排烟口,所述外环设有连通所述高温烟气腔与外界的外环排烟口,所述底环与所述外环的底部相连并向内延伸,所述二次空气入口位于所述底环的下方。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环位于所述内环的底部的下方并与其具有间隔,以使所述高温烟气腔中掺杂的未完全燃烧气体经过所述间隔回流至所述燃烧室中用于继续燃烧。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环形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中的每一者的顶部相抵,所述盖板的顶部用于与锅底接触,所述热交换器用于吸取烟气热量并通过所述盖板向锅底传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组件聚能罩与热交换器的协同作用将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锅底用于加热,减少了排烟损耗的热量,全方位地锁住了热量,使燃气灶的热效率更上了一个层次。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与所述盖板底部相连的至少一个翼板,所述翼板伸入所述间隔内用于吸取烟气热量。翼板的设置增大了热交换器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使高温烟气在聚能组件内停留的时间更久,将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锅底用于加热,进一步减少了排烟损耗的热量,使燃气灶的热效率进一步提高。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翼板为环形且套设所述内环。从内环排烟口排出的高温烟气沿翼板内侧向下流动,绕过翼板的底部后,沿翼板的外侧向上流动,从外环排烟口排出,在该过程中,高温烟气与翼板接触将热量传递给翼板,翼板的热量向上传递至盖板。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翼板的底部位于内环排烟口的下方,可以延长高温烟气的流通路径,增加与翼板的接触时间和热交换面积,将热量有效地传递至翼板。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为环形,所述盖板覆盖所述间隔的顶部并与所述内环和所述外环中的每一者的顶部相抵。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翼板沿竖直方向延伸,烟气沿翼板竖直流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翼板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竖直方向具有夹角,或者,翼板具有弧度,以增大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传递效果,但如此会增大排烟阻力。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环的顶部和所述外环的顶部在竖直方向上平齐,所述盖板水平设置,以便盖板的上表面与锅底紧密接触,有利于热量的传递。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内径为d,所述内环的顶部的内径d为(d+50)毫米。由此增加锅底与盖板的接触面积,即增大锅底与盖板的热交换面积。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火孔位于所述内环的底部的上方和所述盖板的顶部的下方,所述出火孔与所述盖板的顶部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h为22毫米-30毫米,提供有效的燃烧空间。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正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的燃气灶的俯视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的燃气灶的局部剖面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内的烟气走向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燃气灶100、燃烧器1、出火孔11、二次空气入口12、聚能罩2、内环21、内环排烟口211、叶片212、外环22、外环排烟口221、真空保温腔222、高温烟气腔23、底环24、热交换器3、翼板31、盖板32、锅具4、面板5、旋钮51。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下面根据图1-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100,燃气灶100包括燃烧器1和聚能组件。
29.燃烧器1具有出火孔11。聚能组件为环形,中部限定出燃烧室,聚能组件套设燃烧器1用于聚能,燃烧器1的出火孔11伸入聚能组件中部的燃烧室中,进行燃烧,喷出火焰加热锅具。聚能组件的顶部与锅具4的锅底相抵以使燃烧器1进行封闭式燃烧,聚能组件还设有用于排出燃烧器1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的排烟口,排烟口与燃烧室连通。“封闭式燃烧”具体是指燃烧器1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不直接从锅底排出,而是在反复冲击锅底后,通过聚能组件上的排烟口排出。
30.为了提高燃烧效率,使燃料完全燃烧,燃气灶100还具有二次空气入口12,二次空气入口12用于向燃烧器1补充二次空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知,一次空气系数是指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的比值。当一次空气系数大于0而小于1时,称为半预混燃烧,大气式燃烧就是半预混燃烧。为了降低废气排放,促进燃料完全燃烧,向火焰以及废气中吸进额外的空气,即二次空气,增加其中氧气的含量,使废气中未燃烧的有害物质一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在高温环境下再次燃烧。因此在燃气灶的燃烧过程中需要一次空气与二次空气相互配合,当一次空气系数偏小,二次空气所需量则偏大,当一次空气系数偏大,二次空气所需量可偏小。
31.相关技术中燃气灶的一次空气系数较小,例如约为0.65,说明实际供给的空气量较少,需要补充较多量的二次空气,因此相关技术中的燃气灶的二次空气入口的尺寸较大,通常约为30毫米-40毫米。而较大尺寸的二次空气入口会导致燃烧室内的热量通过二次空气入口散发,不利于燃气灶的聚能。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燃气灶100由于实现了封闭式燃烧,因此对于氧气的利用率和燃气的利用率较高,一次空气系数较高,例如约为0.9-0.9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燃气灶100的二次空气入口12的最大口径处尺寸h’为5毫米-10毫米,与相关技术相比显著减小。若二次空气入口12的最大口径处尺寸h’小于5毫米,进风阻力过大,二次空气难以补充,若二次空气入口12的最大口径处尺寸h’大于10毫米,则不利于聚热。使二次空气入口12的最大口径处尺寸h’为5毫米-10毫米既能使空气顺畅的进入燃气灶100内与燃烧器1的出火孔11处的火焰接触为燃烧补充氧气,还能够更好地避免热量散失。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实现了封闭式的燃烧过程,具有能够起到聚能作用的聚能组件,将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锅底用于加热,减少了排烟损耗的热量,全方位地锁住了热量,使燃气灶的热效率更上了一个层次。由于实现了封闭式燃烧,因此对于氧气的利用率和燃气的利用率较高,一次空气系数较高,因此二次空气入口尺寸与相关技术相比显著减小,既能够使空气顺畅的进入燃烧室,还能够更好地避免热量散失,有利于燃气灶的聚热。
34.优选地,二次空气入口12的最大口径处尺寸h’为8毫米,使空气更加顺畅的进入燃烧室,还能够更好地避免热量散失。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二次空气入口12为侧方开口,位于聚能组件的下方,即二次空气通过侧方进入,以补充二次空气。二次空气入口12的最大口径处尺寸为二次空气入口12在聚能组件的轴向(图4中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由图4中的h’所示。可选地,h’大于等于5毫米小于等于10毫米,优选地,h’为8毫米。
36.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组件包括聚能罩,聚能罩2包括内环21、外环22和底环24。内环21中部限定出了燃烧室,外环22套设内环21,并与内环21在内外方向上间隔设置,形成高温烟气腔23,内环21设有若干沿内环21的周向间隔排布的内环排烟口211,内环排烟口211连通燃烧室和高温烟气腔23。燃烧器1燃烧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通过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中。底环24与外环22的底部相连向内延伸,在竖直方向上与高温烟气腔23相对,用于阻止高温烟气从高温烟气腔23底部排出。二次空气入口12位于底环24的下方。
37.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二次空气入口12由底环24与灶具限定出,具体地,底板24与灶具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构造出侧向开口的二次空气入口12,二次空气入口12的朝向与聚能罩的轴向相互垂直,且二次空气入口12沿聚能罩2的周向延伸具有一定的宽度,其最大口径尺寸为其在聚能罩的轴向上的高度。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环22设有沿其周向间隔排布的若干外环排烟口221,内环排烟口211和外环排烟口221均与高温烟气腔23连通,外环排烟口221连通外界。高温烟气通过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中,最终通过外环22上的外环排烟口221排出。
39.在其他可替代实施例中,烟气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排出,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聚能组件还包括烟囱,烟囱连通内环21的中部空间和外界,位于内环21内侧的燃烧器1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一部分通过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一部分通过烟囱排出。又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盖板32的顶部设有排烟槽,或者,盖板32上设有贯穿其的排烟孔,排烟槽或排烟孔连通内环21的中部空间和外界,位于内环21内侧的燃烧器1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一部分通过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一部分通过排烟槽或排烟孔排出。
4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外环22设有外环排烟口221的实施方式,使高温烟气能够全部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中,热交换器3能够更好地吸收、传递热量,降低烟气排出温度,减少排烟的热量损耗,更好地锁住热量,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41.进一步地,底环24位于内环21的底部的下方并与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使高温烟气腔23中掺杂的未完全燃烧气体经过所述间隔回流至内环21的中部空腔中,与位于内环21内的燃烧器1喷出的火焰接触基础完成燃烧,提高了燃气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42.在一些实施例中,聚能组件还包括热交换器3。热交换器3包括环形的盖板32,盖板32覆盖在高温烟气腔23上方并与内环21和外环22中的每一者的顶部相抵,盖板32的顶部用于与锅底接触,热交换器3用于吸取烟气热量并通过盖板32向锅底传热,以起到加热的作用。位于内环21内侧的燃烧器1燃烧形成的高温烟气反复冲击锅底后,通过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高温烟气可以与覆盖高温烟气腔23的盖板32接触而将热量传递至盖板32,盖板32再将热量传递至锅底。与高温烟气直接从锅底排烟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实现了封闭式的燃烧过程,聚能组件的聚能罩与热交换器的协同作用将更多的热
量传递至锅底用于加热,排出的烟气的温度降低,有效地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减少了排烟损耗的热量,全方位地锁住了热量,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使燃气灶的热效率更上了一个层次。
43.为了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3的热量传递效率,提高燃气灶100的热量利用率,热交换器3还包括翼板31,翼板31与盖板32的底部相连,伸入高温烟气腔23内用于与高温烟气腔23中的高温烟气接触并吸取高温烟气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传递至盖板32。进入高温烟气腔23的高温烟气碰撞翼板31并绕翼板31流动,在过程中,翼板31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并将热量向上传递至盖板32。翼板31的设置增大了热交换器3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使高温烟气在聚能组件内停留的时间更久,将更多的热量传递至锅底用于加热,进一步减少了排烟损耗的热量,使燃气灶的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与高温烟气直接从锅底排烟相比,从本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组件排出的烟气的温度可实现降低200摄氏度的效果。
44.如图3所示,外环22沿竖直方向延伸,内环21的顶部位于其底部的外侧,即内环21向内向下延伸形成敞口向上的碗状结构,内环21的顶部相比其底部更靠近外环22设置,换言之,内环21的外侧边缘位于其内侧边缘的上方。外环22的顶部与内环21的顶部在竖直方向上平齐,内环22的顶部位于外环22的顶部的内侧且之间具有间隙,翼板31从该间隙处伸入高温烟气腔23内。
45.如图3所示,翼板31的底部与底环24之间具有间隔,以便使高温烟气经过翼板31的底部与底环24之间的间隔后向上流动。并且,底环24的内侧与内环21的内侧平齐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间隔,间隔与内环21的中部空腔连通。
46.在未完全燃烧的工况下,从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中的高温烟气中包括未完全燃烧的主要产物一氧化碳、完全燃烧主要产物二氧化碳以及部分过剩氧气。二氧化碳密度约为1.98g/l,一氧化碳密度约为1.25g/l,氧气的密度约为1.331g/l,可知在气态下,二氧化碳重于一氧化碳和氧气。
47.如图4所示,从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中的高温烟气沿翼板31的内侧向下流动后,较轻的未完全燃烧气体一氧化碳和氧气率先经过内环21与底环24之前的间隔回到燃烧室继续燃烧,二氧化碳继续向下沉降直至到达底部后,沿翼板31的外侧向上流动,最终从外环排烟口221排出。
48.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翼板31为环形且套设内环21,翼板31从盖板32的底部向下延伸,翼板31的底部位于内环排烟口211和外环排烟口221的下方,从内环排烟口211排出的高温烟气沿翼板31内侧向下流动,绕过翼板31的底部后,沿翼板31的外侧向上流动,从外环排烟口221排出,在该过程中,高温烟气与翼板31接触将热量传递给翼板31,翼板31的热量向上传递至盖板32。使翼板31的底部位于内环排烟口211和外环排烟口221的下方,可以延长高温烟气的流通路径,增加与翼板31的接触时间和热交换面积,将热量有效地传递至翼板31。
49.如图3所示,内环排烟口211设置在内环21的靠上部分,外环排烟口221设置在外环22的靠上部分,翼板31在内环21的径向上位于内环21与外环22之间并与两者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间隔,以避开内环排烟口211和外环排烟口221,避免影响烟气的排放。
50.在其他实施例中,热交换器3可以包括多个环形翼板31,多个翼板31可以彼此套设。或者,热交换器3可以包括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弧形翼板31,也可以起到增加
与热交换面积的作用。
51.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翼板31沿竖直方向延伸,烟气沿翼板31竖直流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翼板3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竖直方向具有夹角,或者,翼板31具有弧度,以增大与高温烟气的接触面积,提高热量传递效果,但如此会增大排烟阻力。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盖板32与翼板31的连接位置在径向上位于盖板32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之间。内环21的顶部和外环22的顶部在竖直方向上平齐,盖板32的外侧边缘与外环22的外侧边缘平齐,盖板32水平设置,以便盖板32的上表面与锅底紧密接触,有利于热量的传递。
53.可选地,如图4所示,盖板32的内径d为150毫米-260毫米。优选地,盖板32的内径d为200毫米。
54.可选地,内环21的顶部的内径d为(d+50)毫米,由此增加锅底与盖板32的接触面积,即增大锅底与盖板32的热交换面积。
5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外环22的保温效果,如图3所示,外环22的壁内设有真空保温腔222,优选地,真空保温腔222为环形。
56.进一步地,外环22的内壁面涂敷铜层,进一步增强外环22的保温效果,防止热量外溢。
57.在一些实施例中,使单个内环排烟口211的开口面积小于单个外环排烟口221的面积,和/或,内环排烟口211的总面积小于外环排烟口221的总面积。由此高温烟气腔23形成负压,高温烟气可以更加顺畅地从外环排烟口221排出,从而避免烟气爆表,影响燃气灶的使用,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58.可选地,单个内环排烟口211的开口面积为252平方毫米-308平方毫米。优选地,内环排烟口211的开口面积为280平方毫米,从而能减小烟气的排放阻力,还能更好地聚热,避免热量散失。
59.可选地,多个内环排烟口211的总面积为7560平方毫米-9240平方毫米。优选地,多个内环排烟口211的总面积为8400平方毫米。
60.可选地,外环排烟口221的开口面积为270平方毫米-330平方毫米。优选地,外环排烟口221的开口面积为300平方毫米,从而能减小烟气的排放阻力,还能更好地聚热,避免热量散失。
61.可选地,多个外环排烟口221的总面积为8100平方毫米-9900平方毫米。优选地,多个外环排烟口221的总面积为9000平方毫米。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100包括面板5和设在面板5上的旋钮51。外环22设有外环排烟口221,外环排烟口221连通高温烟气腔23和外界,且外环排烟口221的朝向错开燃气灶100的旋钮51。燃烧器1燃烧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通过内环排烟口211进入高温烟气腔23中,并通过外环22上的外环排烟口221排出。使外环排烟口221的朝向错开燃气灶100的旋钮51,即外环排烟口221不朝向旋钮51,则从外环排烟口221排出的烟气不直接喷向旋钮51与其接触,高温烟气避开旋钮51所在的位置,从而可以避免旋钮51处温升,避免操作人员在操作旋钮51时被烫伤,提高了燃气灶的操作安全性能。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环22设有一个外环排烟口221,外环排烟口221的开口不朝向旋钮51。
6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外环22设有若干外环排烟口221,外环排烟口221连通高温烟气腔23和外界。其中,若干外环排烟口221沿外环22的周向间隔排布且若干外环排烟口221对应圆形角为270
°‑
330
°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若干外环排烟口221对应圆形角270
°‑
330
°
,若干外环排烟口221形成缺口,该缺口朝向燃气灶100的旋钮51。使若干外环排烟口221对应圆形角270
°‑
330
°
排布从而形成的缺口朝向选旋钮51,即与旋钮51相对,使通过外环22的外环排烟口221排出的高温烟气避开旋钮51的位置,从而可以避免旋钮51处温升,避免操作人员在操作旋钮51时被烫伤。
65.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外环22形状为方形,内环21形状为圆形。外环22套设内环21并与内环21之间形成高温烟气腔23,内环21上设有沿其周向均匀排布的若干内环排烟口211。按钮51位于外环22的外侧,外环21上设有若干外环排烟口221,若干外环排烟口221在一定圆心角上排布,形成的缺口与按钮51相对。
66.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外环22设有若干外环排烟口221的实施方式,烟气能够更好地排出。
67.可选地,若干外环排烟口221沿外环22的周向排布对应圆心角为270
°
、280
°
、290
°
、300
°
、310
°
、320
°
或者330
°

68.优选地,若干外环排烟口221沿外环22的周向排布对应圆心角为300
°

6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聚热效果,更好地锁住热量,内层21内侧设有螺旋叶子结构。具体地,如图2所示,内层21内设有若干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叶片212,叶片212为弯曲结构。可选地,叶片212对应的球体直径范围为12毫米-18毫米,凹陷深度为3毫米-6毫米。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叶片212对应的球体直径范围为15毫米,凹陷深度为4.5毫米。
70.如图3和4所示,燃烧器1的出火孔11位于内环21的底部的上方和盖板32的顶部的下方。为了提供有效的燃烧空间,可选地,出火孔11与盖板32的顶部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h为22毫米-30毫米,即出火孔11与锅具4的锅底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h为22毫米-30毫米。例如,出火孔11与盖板32的顶部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h为26毫米。
71.表1出火孔与锅底不同高度时的燃烧工况
[0072][0073]
如表1所示,当出火孔11与锅底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20毫米时,燃烧产生的烟气无法及时排出而爆表,坐锅后产生煤气味儿,燃气灶100的热效率较低。当出火孔11与锅底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35、40、45毫米时,会导致出火孔11处喷出的火焰无法有效烧到锅底,燃气灶100的热效率较低。当出火孔11与锅底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25毫米和30毫米时,烟气未爆表,火焰未明显外溢,燃气灶100的热效率较高,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100为燃烧器1的封闭式燃烧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燃烧空间,提高了燃气灶100的热效率。
[0074]
设定出火孔与聚能组件的顶部(即锅底)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22毫米-30毫米,可以为燃烧器的燃烧提供足够的高度,又能保证火焰与锅底形成良好的接触,即寻求到了烟气与能效的平衡点。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封闭式燃气灶具有热效率高、排烟损耗低的优点。
[007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76]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
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77]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7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79]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80]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