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组件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68905发布日期:2022-12-07 06:2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换热器组件中,输液管将制冷剂输送至集液管,集液管再将制冷剂输送至换热管。现有技术在制冷剂传输的过程中,常存在着传送至换热管的制冷剂流量分布不均的情况,使得部分换热管中的制冷剂量少,不能充分发挥换热管的换热作用,从而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使制冷剂分流均匀的换热器组件及空调系统。
4.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支架、换热管、集液管和集气管,所述换热管安装于所述换热支架上,所述换热管在沿重力方向的上端连接有所述集气管,在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连接有所述集液管;其还包括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液管,且第一端的端口位于所述集液管沿所述集液管轴向的中部或靠近中部的位置处。
5.可以理解的是,将输液管第一端的端口位于集液管沿集液管轴向的中部或靠近中部的位置处,能够使制冷剂沿输液管运输至集液管的中部,制冷剂从集液管中部沿集液管轴向向集液管两侧分流,使制冷剂能够较为均匀地输送至各个换热管内,以便每个换热管都能充分发挥其换热的作用,提升换热效果。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管连接于所述集液管沿所述集液管轴向的一端,且所述第一端自所述集液管连接的一端伸入所述集液管内,所述输液管的第二端沿重力方向向下一次弯折。
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输液管第一端伸入至集液管的中间位置处,可以使制冷剂更为均匀地从集液管分流至换热管,从而提升换热制冷效果;将第二端沿重力方向向下弯折,则便于更好地连接其他输送管。同时,这样的设置能够对换热器组件内其他结构进行避让。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管包括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包括一次弯折,或者,所述第二端包括一次弯折和二次弯折,其中,所述一次弯折沿重力方向,所述二次弯折沿所述集液管轴向。
9.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置,以便于适应于伸入换热器组件内部用于输送冷却剂的管道。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液管沿所述集液管轴向的中部或靠近中部的位置处。
1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端与集液管中部位置处相连接,不仅利于制冷剂均匀分流进换热管内,且节省管道耗材。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的端口与所述集液管的内管壁平齐或伸入所述
集液管内。
1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端口与集液管管壁平齐,能够使制冷剂进入集液管内就立刻进行分流;将第一端端口伸入集液管内,则能够使制冷剂从端口流出后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向集液管轴向两端分流,促进分流均匀。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支架的接水盘,且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集液管的下方;所述输液管的至少部分采用采用橡胶材质、硅胶材质、软胶材质中至少一种制成,所述输液管的第一端越过所述接水盘连接至所述集液管。
15.可以理解的是,设置接水盘能够使换热管上的冷凝水滴落至接水盘中,避免使冷凝水滴落至换热器外,使得换热器和其他设备都能不受冷凝水的影响而正常工作。当输液管使用橡胶、硅胶及软胶等其中一种弹性材料制成时,弹性材料自身会有一定的弹力,因此输液管越过接水盘与集液管连接,能够避免其弹力对接水盘造成挤压。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管采用橡胶材质、硅胶材质、软胶材质中至少一种制成。
17.这样的设置,不仅降低成本,且更为轻便。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换热支架的接水盘,且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集液管的下方;所述输液管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输液管的第一端穿过所述接水盘连接至所述集液管。
19.可以理解的是,输液管使用金属材料,由于金属材料不易发生形变,不易产生弹性力,故便于将输液管的第一端穿过接水盘与集液管中间位置连接,缩短输送距离,使制冷剂更快到达集液管。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液管与所述接水盘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输液管上,所述密封件的部分位于所述输液管与所述接水盘连接处的通孔之间,所述密封件的部分被压紧于所述输液管和所述通孔之间。
21.可以理解的是,当输液管穿过接水盘与集液管相连接时,设置密封件能够在输液管与接水盘之间形成良好密封,避免接水盘中的水漏出。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于所述接水盘一端并与所述接水盘连通,所述接水盘倾斜设置,沿所述接水盘长度方向,所述接水盘靠近所述出水口一端低于所述接水盘远离所述出水口一端,所述接水盘相对于水平方向呈倾斜角,所述倾斜角为1
°
~5
°

23.可以理解的是,将接水盘倾斜设置利于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出水口流动,便于冷凝水的快速排出。
2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器组件。
25.可以理解是,在空调系统中使用上述的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内的输液管与集液管轴向的中间位置连接,使得制冷剂能够在集液管内较为均匀地分至个换热管内,充分利用每个换热管与热源换热,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使空调的制冷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
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第一种方案的局部透视图。
29.图3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第二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4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32.附图标记:100、换热器组件;10、输液管;20、集液管;30、接水盘;40、换热管;50、集气管;60、换热支架;70、密封件;11、第一端;12、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100,包括换热支架60、换热管40、集液管20和集气管50,换热管4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换热管40安装于换热支架60上,换热管40在沿重力方向的上端连接有集气管50,在沿重力方向的下端连接有集液管20,换热管40分别与集液管20和集气管50垂直或趋于垂直设置。同时,该换热管40组件还包括输液管10,输液管10的第一端11连接于集液管20,且第一端11的端口位于集液管20沿集液管20轴向的中部或靠近中部的位置处。如此,将输液管10第一端11的端口位于集液管20沿集液管20轴向
的中部或靠近中部的位置处,制冷剂从集液管20轴向的中部向集液管20的两侧分流,使制冷剂能够较为均匀地输送至各个换热管40内,每个换热管40内的制冷剂的量相当,使每个换热管40都能充分发挥其换热的作用,提升换热效果。
39.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冷剂通过输液管10运输至集液管20的中部,制冷剂从集液管20中部沿集液管20轴向向集液管20两侧分流,再进入换热管40内,与热源进行换热,低温的液态制冷剂在与外界换热过程中吸热汽化,变为气态制冷剂进行入集气管50,完成换热。
40.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输液管10连接于集液管20沿集液管20轴向的一端,且第一端11自集液管20与输液管10连接的一端伸入集液管20内,第一端11的端口位于集液管20沿集液管20轴向的中部或靠近中部的位置处。输液管10的第二端12沿重力方向向下一次弯折。输液管10的第二端12在一次弯折的末端沿集液管20的轴向二次弯折,且二次弯折的末端与第一端11同向延伸,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相连接。
41.如此,将输液管10第一端11的端口伸入至集液管20的中间位置处,制冷剂从集液管20中间位置向集液管20两侧流动,由于制冷剂分流成两段后再分配流入换热管40,故可以使进入每个换热管40中制冷剂的量更为均匀,从而提升换热制冷效果;同时,通过一次弯折和二次弯折,可以避让接水盘30,也便于与其他输送管进行连接,使制冷剂输送顺畅。
42.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输液管10经过上述的两个弯折形成u型管。在其他实施例中,输液管10亦可无一次弯折、或只有一次弯折而无二次弯折、或二次弯折的末端与第一端11在轴向上反向,具体视实际需要而定。以下分别描述输液管10的弯折情况。
43.当输液管10无一次弯折和二次弯折时,输液管10为一水平直管,从集液管20的一端部伸入集液管20中。如此设置,制冷剂无需通过多个弯折段,从而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进入集液管20,能够促进制冷剂均匀流入各个换热管40内。
44.当输液管10只有一次弯折而无二次弯折时,一次弯折可沿重力方向向下或向上,该输液管10弯折呈l型管。如此设置,能够避让接水盘30的同时,缩短输液管10的长度,便于生产制造。
45.当输液管10二次弯折的末端与第一端11在轴向上反向时,该输液管10弯折呈“z”字形管。如此设置,以便输液管10适应从相对集液管20插入的同侧伸入管道的装配。即二次弯折可以沿所述集液管轴向向左或向右。
46.如图2及图3所示,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安装于换热支架60的接水盘30,且接水盘30位于集液管20的下方;输液管10采用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输液管10的第一端11越过接水盘30连接至集液管20。
47.如此,由于换热管40内的制冷剂为低温制冷剂,这样外界环境中的水汽等会冷凝形成冷凝水附着于换热管40表面,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换热管40滴落至接水盘30中,故设置接水盘30能够防止冷凝水滴落至换热器外,使得换热器和其他设备都能不受冷凝水的影响而正常工作。当输液管10的至少部分使用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时,弹性材料自身会有一定的弹力,当弹性的管道在既定的空间内按照既有的路径与其他管道相连接时,弹性的管道自身处于张紧状态,会对包围或抵接在其周围的材料产生力的作用。因此输液管10越过接水盘30与集液管20连接,能够避免其弹力对接水盘30造成挤压。
48.更进一步地,输液管10采用橡胶材质、硅胶材质、软胶材质中至少一种制成。如此设置,使得输送管有着良好的拉伸和压缩强度,耐腐蚀;且,其管壁较为光滑,对流体的阻力
较小,使用软胶管能够降低成本,同时也更为轻便。
49.如图4及图5所示,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输液管10的第一端11穿过接水盘30连接于集液管20沿集液管20轴向的中部或靠近中部的位置处。第一端11的端口与集液管20的内管壁平齐或伸入集液管20内。如此设置,输液管10的长度较短,利于节省材料,同时,输液管10直接穿过接水盘30与集液管20的中部位置处连接,同样能够达到使制冷剂均匀分流进换热管40内的目的。
50.当第一端11的端口与集液管20管壁平齐时,能够使制冷剂进入集液管20更为顺滑,一进入集液管20就立刻进行分流。当将第一端11的端口伸入集液管20内时,则能够使制冷剂从第一端11端口流出后,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向集液管20轴向两端分流,重力势能转化为制冷剂的动能,制冷剂以更快地速度向集液管20轴向两端流动,能够促进分流均匀。
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输液管1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如此设置,由于金属材料硬度强,不易发生形变,且不易产生弹性力,故不会对接水盘30产生弹性力的挤压,能够较好地与接水盘30和集液管20进行固定;又由于金属材料塑性强,故能够很好地加工成管道的形状,管道的最小弯折半径小,便于输液管10直接穿过接水盘30与集液管20的中部连接。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输液管10采用不锈钢制成,不锈钢有着耐低温,耐腐蚀性的特点,利于输送低温制冷剂,同时又有着良好的塑性,便于生产加工。
53.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输液管10与接水盘3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70,密封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70套设在输液管10上,密封件70的部分位于输液管10与接水盘30连接处的通孔之间并处于密封状态,如密封件70的部分被压紧于输液管10和接水盘30之间。如此,由于输液管10会穿过接水盘30,通过设置密封件70,使得输液管10与接水盘30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接水盘30中的冷凝水不会从输液管10在穿过接水盘30处漏出,确保换热器及其所在的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密封件70的设置,对输液管10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防止输液管10壁上产生冷凝水并外流,即密封件70的长度不设限制。除此之外,密封件70的设置还能使输液管10与接水盘3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30固定于换热支架60并倾斜设置,如此可以提高导流效果,使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向连接于接水盘30的出水口流动,便于冷凝水的排出。具体地,出水口设置于接水盘一端,出水口与接水盘连通,沿接水盘长度方向,接水盘靠近出水口一端低于接水盘远离出水口一端,接水盘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倾斜角,倾斜角的范围可以为1
°
~5
°

5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以上所描述的换热器组件100。
56.如此,在空调系统中使用上述的换热器组件100,制冷剂通过输液管10输送至集液管20的中部后,再向集液管20轴向的两侧进行分流,制冷剂分成两段依次进入各个换热管40中,使得制冷剂能够较为均匀地分配至各个换热管40内,使得各换热管40中制冷剂的量相当,从而充分利用每个换热管40与热源换热,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果,使空调的制冷效果更佳。
5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