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吊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及使用其的集成吊顶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2.现有取暖器包括串联形成风道的风盒和出风管,所述风道内设有取暖风机和加热组件,取暖风机驱使气流沿风道流动并在流经加热组件后形成向室内空间输送的热风。在安装时,所述风盒安装在龙骨组件上,龙骨组件下方设置有面板,起到遮挡取暖器的作用。面板和天花板间设有夹层空间,所述取暖器的出风口与室内空间通连,进风口与夹层空间通连,既会因夹层空间内空气存在较多灰尘而影响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还会因夹层空间与室内空间之间相互隔开而导致取暖器无法获得充足气源,导致取暖器因风量较小而影响热量输送效率,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取暖器及使用其的集成吊顶装配结构,将进风口与出风口同向设置,使得进风口与室内空间通连,既能提升热风空气质量,还能为暖风器提供充足气源,提升热量传递效率,提升使用体验。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取暖器,包括串联形成风道的风盒和出风管,所述风道内设有取暖风机和加热组件,取暖风机驱使气流沿风道流动并在流经加热组件后形成向室内空间输送的热风,所述风道包括设置在风盒上的进风口以及设置在出风管上的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同向设置且与室内空间通连。将进风口与出风口同向设置,使得进风口与室内空间通连,取暖器能通过进气口直接抽取室内空间中的空气,既能提升热风空气质量,还能为暖风器提供充足气源,提升热量传递效率,提升使用体验。
5.作为优选,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风盒底面并与室内空间通连,以使进风口抽取室内空间内空气并沿风道流动。进风口设于风盒底面,使得设置在风盒内的风机能通过进风口抽取室内空间的空气,有效减小风阻,提升气流流量。
6.作为优选,所述取暖风机设置在所述风盒的内腔中,所述取暖风机的进气口通过内腔与进风口通连。取暖风机设置在内腔中,既能对气流起到引导汇聚作用,还起到保护取暖风机的作用。
7.作为优选,所述风盒包括底部敞露的壳体以及自下而上盖合在壳体底面的底板,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底板上。风盒为分体结构,既方便拆装维护,还方便独立加工,降低加工成本。
8.作为优选,所述取暖风机包括蜗壳以及设置在蜗壳内的风扇,所述风扇轴线竖置,以使取暖风机的进气口朝下设置并缩短与进风口间距离。蜗壳包裹风扇,对流经蜗壳的气流起到引导作用,有效减小气流流动阻力,进而提升气流流量。风扇通过转动起到驱使气流流动的作用,进而实现热量传递。风扇轴线竖置,蜗壳底面开设进气口,有效缩短风扇与进
风口间距离,进而通过减小风阻来提升气流流量。
9.作为优选,所述蜗壳靠近出风口处设置所述加热组件。气流先流经风扇再与加热组件接触,确保风扇温度维持在较低温度,对风扇及驱动其的电机起到保护作用。
10.作为优选,所述风盒内设有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的出气口与室外空间通连,以使新风风机抽取室内空间中空气并向室外空间输送。新风风机能将室内空间中的空气室外空间排放,以此更新室内空间中的空气,有效保持空气新鲜。
11.作为优选,所述出风管呈长条状,所述出风口沿所述出风管轴线设置。长条状的出风管具有更大出风覆盖区域,使得热风能扩散至较大的空间中,确保热风被有效扩散,此外,出风口呈长条状,有效减小其在集成吊顶上的外露面积,有效提升美观性。
12.作为优选,所述出风管通过可伸缩弯曲的软管与取暖风机的出气口通连,以增大出风口和进风口间距离。通过设置软管来衔接出风管和风盒,既确保热风被密封输送,防止外泄,还能自由调节出风管和风盒间的相对位置,方便安装使用。
13.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热风流经导风板并转为向预设空间流动。导风板对热风起到引导扩散的作用,既能将热风向预设空间引导输送,还能起到扩散热风的作用,确保室内空间各区域能均匀获得热风,保证室内空间各区域温度同步抬升。
14.一种集成吊顶装配结构,包括所述取暖器、承托取暖器的龙骨组件以及吊装在龙骨组件下方的面板,所述风盒下方设有功能板,所述风盒与功能板间设有与室内空间通连的夹层,以使进风口通过夹层抽取室内空间中的空气。功能板起到遮挡风盒的作用,功能板与风盒间设有夹层,方便室内空间中的空气通过夹层流入进风口。
15.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板上开设通孔,以使夹层通过通孔与室内空间通连。室内空间中的空气通过通孔流入夹层,为取暖器提供充足风量。
16.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板低于周缘面板设置,以使夹层具有与室内空间通连的侧向通道,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侧向通道流入夹层并为取暖器提供充足风量。
17.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被夹设在相邻面板的毗邻边缘间,以使面板遮挡所述出风管。出风口通过相邻面板间缝隙外露,既通过减小出风口的外露面积来确保集成吊顶的美观性,还能通过增加出风口长度来提升扩散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进风口与出风口同向设置,使得进风口与室内空间通连,取暖器能通过进气口直接抽取室内空间中的空气,既能提升热风空气质量,还能为暖风器提供充足气源,提升热量传递效率,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9.图1为所述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所述风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所述集成吊顶装配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风盒,2、出风管,3、加热组件,4、进风口,5、出风口,6、壳体,7、底板,8、蜗壳,9、风扇,10、新风风机,11、软管,12、导风板,13、龙骨组件,14、功能板,15、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
明。
24.如图1-3所示的一种集成吊顶装配结构,由取暖器、承托取暖器的龙骨组件13以及吊装在龙骨组件13下方的面板组成,所述风盒1下方设有功能板14,所述风盒1与功能板14间设有与室内空间通连的夹层15,以使进风口4通过夹层15抽取室内空间中的空气。所述取暖器由串联形成风道的风盒1和出风管2组成,所述风道内设有取暖风机和加热组件3,取暖风机驱使气流沿风道流动并在流经加热组件3后形成向室内空间输送的热风,所述风道包括设置在风盒1上的进风口4以及设置在出风管2上的出风口5,所述进风口4和出风口5同向设置且与室内空间通连。将进风口4与出风口5同向设置,进风口4与室内空间直接通连,取暖器能通过进气口直接抽取室内空间中的空气,既能提升热风空气质量,还能为暖风器提供充足气源,提升热量传递效率,提升使用体验。
25.在安装时,所述风盒1自上而下搭接在所述龙骨组件13上方,所述功能板14自下而上悬置在龙骨组件13下方,使得风盒1底面与功能板14间形成通连进风口4和室内空间的夹层15;所述出风口5被夹设在相邻面板的毗邻边缘间,所述出风管2自上而下搭接在所述龙骨组件13上方并使得出风口5通过相邻面板间缝隙外露,以使面板遮挡所述出风管2;出风管2和风盒1间通过软管11通连。在使用时,取暖风机启动并驱使风道内气流流动,风道通过进风口4抽取夹层15内空气,并在流经软管11后通过设于出风管2上的出风口5外排至室内空间,既确保室内空间中的空气进行循环流动,还保证取暖器能获得充足的风量,进而确保加热组件3产生的热量能被快速传递至室内空间各区域,确保室内空间各区域温度同步抬升,提升使用体验。
26.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夹层15内气压会因进风口4抽取空气而降低,使得室内空间中的空间会向夹层15流动,进而为取暖机提供充足的空气,由此产生满足使用需求的热风风量。
27.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进风口4开设在所述风盒1底面并与室内空间通连,以使进风口4抽取室内空间内空气并沿风道流动。所述取暖风机设置在所述风盒1的内腔中,所述取暖风机的进气口通过内腔与进风口4通连。所述取暖风机包括蜗壳8以及设置在蜗壳8内的风扇9,所述风扇9轴线竖置,以使取暖风机的进气口朝下设置并缩短与进风口4间距离。通过合理设置蜗壳8、风扇9以及进风口4的位置来减小室内空气流入蜗壳8的阻力,进而确保气流具有较大的流速。具体地,所述蜗壳8的进气口位于进风口4上方,使得气流能沿直线路径进入蜗壳8,有效减小气流在流动途中的动能损耗。
28.在实际操作中,所述风盒1内设有新风风机10(如图2所示),所述新风风机10的出气口与室外空间通连,以使新风风机10抽取室内空间中空气并向室外空间输送。所述风盒1包括底部敞露的壳体6以及自下而上盖合在壳体6底面的底板7,所述出风口5开设在所述底板7上。壳体6和底板7独立加工并装配形成风盒1,安装时,先将取暖风机和新风风机10装入壳体6,再将底板7盖合在壳体6的底面上,取暖风机和新风风机10共享风盒1内腔中的空气,使得暖风器同时具备对室内空间进行新风和加热的功能。
29.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蜗壳8靠近出风口5处设置所述加热组件3。所述加热组件3设置在蜗壳8的出气口处,既能确保气流被加热形成热风,还不会对风扇9及驱使其转动的电机产生影响,确保电机和风扇9正常运行。
30.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出风管2呈长条状,所述出风口5沿所述出风管2轴线设置,出
风管2一端与风盒1通连,热风沿出风管2轴线方向流动并在沿途通过出风口5外排,既对出风管2内热风起到分流作用,
31.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出风管2通过可伸缩弯曲的软管11与取暖风机的出气口通连,以增大出风口5和进风口4间距离,软管11长度以及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调节,既能满足跨接出风管2和风盒1的要求,又能通过合理设置形状来减小热风流经时的风阻,确保热风维持较快流速。
32.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出风口5处设有导风板12,热风流经导风板12并转为向预设空间流动。所述导风板12能将热风引导至远离进风口4的方向,使得热风可在室内空间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环流动。
33.在实际操作中,所述功能板14上开设通孔,以使夹层15通过通孔与室内空间通连,此外,所述功能板14低于周缘面板设置,以使夹层15具有与室内空间通连的侧向通道,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