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雾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24494发布日期:2022-12-28 04:58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无雾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无雾加湿器。


背景技术:

2.无雾加湿器的原理为,通过气流外部流入、经过湿帘时,空气与湿帘的水分混合、然后输送到外部环境中,以实现加湿的新型加湿器。
3.基于上述,现有的无雾加湿器主要由湿帘、风机以及供水机构组件。而风机为了聚风以及风的流向问题,一般会增设用来导风的蜗壳。这就形成了空气从外部进入经过湿帘、然后再进入到蜗壳,再从蜗壳经风口输出的路径。这种结构类型的无雾加湿器,在使用过程中,风机的蜗壳内会因为携带水分的空气流经会残留水珠,但现有的蜗壳并没有设置用来排水或回水的结构,从而导致残留在其内部的水珠无法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将蜗壳内部水珠进行回流的无雾加湿器。
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新型无雾加湿器,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前侧设有前侧开口的湿帘腔,所述湿帘腔的后侧壁面上设有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由蜗壳以及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风机组成,所述蜗壳的前侧以及上侧开口设置,所述蜗壳的前侧与所述湿帘腔的后侧壁面互相连通,在所述机体的上端面上设有与所述蜗壳的上侧互相连通的风口;
6.所述湿帘腔内可拆卸连接有湿帘组件,所述湿帘腔的底端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集水腔,所述湿帘组件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湿帘腔内的湿帘;
7.在所述机体一侧设有用于存水的存水机构,所述机体内设有一端与所述存水机构连接、另一端用于向所述湿帘上部进行供水、以使所述湿帘吸附水的供水机构;
8.所述蜗壳的下侧壁面上设有回水孔,所述回水孔通过管道与所述集水腔或与所述供水机构或所述存水机构相连通;
9.所述机体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风机以及所述供水机构工作的控制组件。
10.作为优选,所述湿帘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湿帘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由可拆卸连接的上u型框和下u型框组成,所述上u型框与所述下u型框内均设有u型插槽,所述湿帘插接在上下两个u型插槽内,在下u型框的底面上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集水腔互相连通,在所述上u型框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延伸的母止口,所述母止口内的上u型框的上端面上形成上端开口的空腔,在所述上u型框的上端面上盖合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母止口相配合的公止口,在所述空腔上设有向下凹陷的下水槽,所述下水槽内横向排列设置有多个用于向下排水至所述湿帘的喷淋孔,在所述上u型框的后侧壁面上设有向下延伸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上方的上u型框上端面上设有向下贯穿与所述插接孔互相连通的出水槽,所述出水槽与所述下水槽之间的上u型框上端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连通槽,所述供水机构与所述插接孔互相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上u型框的左右两侧设有向下延伸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卡块,在所述下u型框的左右两侧设有与所述插接部进行插接配合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设有向外贯穿所述下u型框的卡槽,所述插接部插接在所述插接槽内、所述卡块插接在所述卡槽内;
12.和/或;所述上u型框的左右两侧壁面上设有卡接凸块,所述湿帘腔的左右两侧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凸块配合的卡接凹槽。
13.作为优选,所述湿帘腔前侧机体的前侧壁面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内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格栅。
14.作为优选,所述供水机构包括水泵和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内具有流道,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接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与所述存水机构相连接,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与所述加热器的流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加热器的流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水管,在所述第二水管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水嘴,所述出水嘴插接在所述插接孔内,所述出水嘴的上侧壁面设有与所述出水槽互相连通的出水口,在所述出水嘴的外壁上还套设有与所述插接孔紧密贴合的密封套;
15.所述集水腔的下端面连接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上端与所述集水腔内部连通、其下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入水管相连接。
16.作为优选,所述存水机构包括在所述机体一侧设有水箱座,所述水箱座上设有存水腔,所述水箱座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存水腔供水的水箱,所述水箱的内底面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存水腔供水的下水孔,所述下水孔内设有浮球开关,所述存水腔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供水机构相连接的出水孔。
17.作为优选,所述蜗壳的下侧壁面上设有排水嘴,所述排水嘴与所述回水孔连通,在所述排水嘴的下端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集水腔相连通。
18.作为优选,所述集水腔内横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向上凸起用于与所述湿帘组件的下端面贴合的凸筋。
19.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将蜗壳内部水珠进行回收、以防止水珠一直残留在蜗壳内部的优点,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所述蜗壳的下侧壁面上设有回水孔,所述回水孔通过管道与所述集水腔或与所述供水机构或所述存水机构相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将残留在蜗壳内的水珠进行回收,以防止水珠一直残留在蜗壳内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一;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二;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四;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图9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湿帘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一;
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湿帘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之二;
32.图13为本实用新型图1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湿帘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五。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6.参见图1-图15,一种新型无雾加湿器,包括机体10,所述机体10的前侧设有前侧开口的湿帘腔120,所述湿帘腔120的后侧壁面上设有风机组件30,所述风机组件30由蜗壳300以及设置在所述蜗壳300内的风机310组成,所述蜗壳300的前侧以及上侧开口设置,所述蜗壳300的前侧与所述湿帘腔120的后侧壁面互相连通,在所述机体10的上端面上设有与所述蜗壳300的上侧互相连通的风口100;
37.所述湿帘腔120内可拆卸连接有湿帘组件40,所述湿帘腔120的底端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集水腔121,所述湿帘组件40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湿帘腔120内的湿帘410;
38.在所述机体10一侧设有用于存水的存水机构20,所述机体10内设有一端与所述存水机构20连接、另一端用于向所述湿帘410上部进行供水、以使所述湿帘410吸附水的供水机构60;
39.所述蜗壳300的下侧壁面上设有回水孔301,所述回水孔301通过管道与所述集水腔121或与所述供水机构60或所述存水机构20相连通;
40.所述机体10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风机310以及所述供水机构60工作的控制组件70。
41.在使用时,人工触控所述控制组件70,控制组件70采用先的控制面板,其用于控制风机启动以及供水机构启动。
42.供水机构启动后,其能抽取存水机构内的水,然后将水喷淋在湿帘上,使湿帘湿润。与此同时,风机工作能带动外部空气经过湿帘、在这一过程中,空气经过湿帘与湿帘内的水分混合形成湿润的空气,然后进入到蜗壳内,再从蜗壳的上侧输出,最终从风口100输出。
43.参见图11至图14,所述湿帘组件40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湿帘410的固定框420,所述固定框420由可拆卸连接的上u型框421和下u型框422组成,所述上u型框421与所述下u型框422内均设有u型插槽,所述湿帘410插接在上下两个u型插槽内,在下u型框422的底面上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孔427,所述排水孔427与所述集水腔121互相连通,在所述上u型框421的上端面上设有向上延伸的母止口480,所述母止口480内的上u型框421的上端面上形成上端开口的空腔131,在所述上u型框421的上端面上盖合有密封盖470,所述密封盖470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所述母止口480相配合的公止口,在所述空腔131上设有向下凹陷的下水槽430,所述下水槽430内横向排列设置有多个用于向下排水至所述湿帘410的喷淋孔440,在所述上u型框421的后侧壁面上设有向下延伸的插接孔450,所述插接孔450上方的上u型框421上端面上设有向下贯穿与所述插接孔450互相连通的出水槽460,所述出水槽460与所述下水
槽430之间的上u型框421上端面上设有向下凹陷的连通槽461,所述供水机构60与所述插接孔450互相连接。
44.使用时,供水机构60插接在插接孔450内,供水机构60将水向连通槽461内输送,水从连通槽461进入到空腔131,然后从连通槽461或从空腔131流入到前侧的下水槽430内,然后从下水槽430的喷淋孔440向下喷淋。即将水喷淋在下水槽430下方的湿帘410上。
45.而喷淋在湿帘410上的水,由上往下,最终多余的水落入到下u型框422的u型插槽内,然后经过排水孔427流入至集水腔121内,从而将多余的水进行收集。
46.参见图11,所述上u型框421的左右两侧设有向下延伸的插接部423,所述插接部423上设有卡块424,在所述下u型框422的左右两侧设有与所述插接部423进行插接配合的插接槽425,所述插接槽425内设有向外贯穿所述下u型框422的卡槽426,所述插接部423插接在所述插接槽425内、所述卡块424插接在所述卡槽426内,在组装湿帘时,将湿帘410先插入至下u型框422的u型插槽内,然后将上u型框421由上往下进行插接,使插接部423插接在所述插接槽425内、所述卡块424插接在所述卡槽426内,即完成固定组装。
47.而在拆卸时,则通过按压左右两侧的卡块424,使卡扣与卡槽426分离,即可将上u型框421向上抽起。
48.参见图11和图4,所述上u型框421的左右两侧壁面上设有卡接凸块428,所述湿帘腔120的左右两侧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凸块428配合的卡接凹槽124。即,在将湿帘组件40安装在湿帘腔120时,将湿帘组件40由前向后插接式组装,在插接组装的过程中,卡接凸块428能卡接在卡接凹槽124内,从而实现湿帘组件40固定在湿帘腔120内,以防止其随意产生位移。
49.参见图3和图4,所述湿帘腔120前侧机体10的前侧壁面上设有定位凹槽130,所述定位凹槽130内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格栅110。
50.进一步,所述定位凹槽130的左侧设有插槽、右侧由卡接槽,所述防护格栅110的左侧壁面上设有与插槽插接配合的插块、其右侧设有与所述卡接槽进行卡接配合的卡接。
51.防护格栅110能对湿帘组件40形成防护,以避免外界硬物与湿帘接触导致湿帘变形。
52.参见图5和图6,所述供水机构60包括水泵630和加热器650,所述加热器650内具有流道,所述水泵630的输入端连接有入水管610,所述入水管610与所述存水机构20相连接,所述水泵630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水管640,所述第一水管640与所述加热器650的流道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加热器650的流道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水管660,在所述第二水管660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水嘴670,所述出水嘴670插接在所述插接孔450内,所述出水嘴670的上侧壁面设有与所述出水槽460互相连通的出水口671,在所述出水嘴670的外壁上还套设有与所述插接孔450紧密贴合的密封套680;
53.所述集水腔121的下端面连接有回水管123,所述回水管123的上端与所述集水腔121内部连通、其下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620,所述第一连接管620与所述入水管610相连接。
54.使用过程中,当水泵630以及加热器650启动。能将存水机构内的水通过水泵630进行抽取并将水输送到加热器650内,然后再输送至第二水管660内,然后再输送到出水嘴670,最终水从出水嘴670的出水口671经连通槽461进入到空腔131,然后从连通槽461或从空腔131流入到前侧的下水槽430内,然后从下水槽430的喷淋孔440向下喷淋。即将水喷淋
在下水槽430下方的湿帘410上。
55.带有流道的加热器650采用现有的市售产品。同时,所述水泵630也采用现有的市售产品。而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组件70也采用现有用于控制加热器650以及水泵630的现有产品。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56.参见图15,所述存水机构20包括在所述机体10一侧设有水箱座200,所述水箱座200上设有存水腔202,所述水箱座200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存水腔202供水的水箱210,所述水箱210的内底面上设有用于向所述存水腔202供水的下水孔,所述下水孔内设有浮球开关220,所述存水腔20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与所述供水机构60相连接的出水孔201。
57.当存水腔202水位过低时,浮球开关220在水位降低的作用下开启,此时下水孔处于打开状态,水箱210内的水流入至存水腔内。
58.供水机构60在运作时,能将存水腔202内的水进行抽取。
59.参见图8,所述蜗壳300的下侧壁面上设有排水嘴320,所述排水嘴320与所述蜗壳300内部连通,在所述排水嘴320的下端连接有排水管330,所述排水管330与所述集水腔121相连通。即,本实用新型通过排水管330的设置,将残留在蜗壳300内壁的水排入到集水腔121内。以实现防止水珠一直残留在蜗壳内。
60.参见图3,所述集水腔121内横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向上凸起用于与所述湿帘组件40的下端面贴合的凸筋122。凸筋122的作用,能有效的使湿帘组件40的下端面便于集水腔121的底面贴合,以保证集水腔121能顺利的集水再进行排水。
61.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6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6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