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锅架和使用其的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5606发布日期:2023-01-17 21:13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式锅架和使用其的灶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体式锅架和使用其的灶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灶具例如燃气灶、集成灶等所使用的锅架,大部分都是通过焊接的方法将锅支脚和聚能环固定在一起的,亦或是采用整体铸造的方法得到一个完整的锅架,然而,这些锅架制作方法比较费时、能耗大,而且,锅架的平整度差,需要经过进一步整形、打磨,产品效益低。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1372533u、题为一种简易型聚能环锅架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包括环形聚能环本体(1)和至少三个锅支架(2),所述环形聚能环本体(1)划分为若干个弧形板(11),弧形板(11)的数量与锅支架(2)的数量相等;若干个弧形板(11)拼在一起组成所述环形聚能环本体(1),并在每相邻两块弧形板(11)之间设置一个锅支架(2),并且弧形板(11)与锅支架(2)固定连接。该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就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锅支架与弧形板固定连接,生产工艺复杂、耗时耗力。
3.尽管也有部分厂商尝试通过其他工艺生产锅架,但生产出的产品在热效率、生产便捷度、产品精度等方面都存在瑕疵,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162644u、题为一种一体式燃气灶锅架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包括底座,底座上部设有若干支脚,底座下方设有若干防滑垫,支脚与底座采用一体式设计,各支脚向内弯折,弯折角度为30
°
~65
°
,支脚上设有斜面,斜面角度为15
°
~45
°
。该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无法有效聚集热量,容易导致热量散失,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精度高、热效率好,容易推广的锅架和使用其的灶具。
5.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一体式锅架,包括聚能环和锅支脚,所述锅支脚一体式设置在所述聚能环上,所述聚能环自下而上向内倾斜。
7.其中,所述聚能环自下而上沿直线方向向内倾斜,所述聚能环向内倾斜的角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a为0
°
<a≤15
°

8.其中,所述锅支脚设置在所述聚能环的顶端,所述锅支脚的纵向延伸方向朝向内上方。
9.其中,采用板材经整体拉伸、冲裁工艺制作而成,或者采用板材经冲裁、卷曲工艺制作而成。
10.其中,所述锅支脚在距离所述聚能环的顶端一定高度c处向内弯折,其中c的取值范围为3-20mm。
11.其中,所述锅支脚在距离所述聚能环顶端高度c处弯折后平直地朝内延伸。
12.其中,所述锅支脚的前端部向下弯折,所述锅支脚的前端部宽度d在3-15mm之间。
13.其中,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也一体式设置在所述聚能环的底端,所述支撑脚将所述聚能环抬高一定高度b,其中b的取值范围为2-15mm。
14.一种灶具,使用上述锅架,还包括炉头,所述锅架罩设在所述炉头处,所述炉头包括分火器座和盖设在所述分火器座上的大火盖,所述锅架的顶端与所述大火盖之间的高度差在10-30mm之间。
15.其中,还包括盛液盘,所述盛液盘采用整体成型工艺制作而成,所述盛液盘上设置有与所述锅架相配合的限位槽。
16.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聚能环自下而上向内倾斜,可以逐渐收集炉头火焰的热量,热量不易散失,能够显著提高热效率;采用整体拉伸、冲裁工艺或者冲裁、卷曲工艺,能够极大简化工艺流程、物料成本低、产品精度高;锅支脚在距离聚能环顶端一定高度c处弯折,能够为炉头火焰提供足够的空气,防止出现燃烧不充分的情况。
附图说明
17.图1为锅架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锅架俯视图。
19.图3为图1所示锅架侧视图。
20.图4为锅架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锅架的燃气灶。
22.图6为盛液盘。
23.图7为图6所示燃气灶透视图。
24.1聚能环、2锅支脚、3支撑脚、4盛液盘、40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26.参见图1至4所示,一种一体式锅架,包括聚能环1和锅支脚2,锅支脚2一体式设置在聚能环1上,聚能环1自下而上向内倾斜。优选地,聚能环1呈上下贯通的锥型或者弧面锥型结构,更优选地,聚能环1为上下贯通的圆锥型或者方锥型,该种结构设计有利于逐渐聚集热量、显著提高热效率,而且,经实验室测试,该锅架在与燃气灶搭配使用时,能效值高达68%;在与集成灶搭配使用时,能效值达61%。优选地,锅支脚2的数量为4-6个,更优选地,锅支脚2的数量为5个,既可以稳定支撑锅具、又不会提高物料用量,有利于提高废料量、降低成本。本技术中,所述“内”向指的是朝一体式锅架的轴线方向。
27.参见图3所示,聚能环1自下而上沿直线方向向内倾斜,聚能环1向内倾斜的角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a为0
°
<a≤15
°
。优选地,例如考虑到板材加工过程中的延展性、加工难度等,聚能环1向内倾斜的角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a为10
°
。优选地,聚能环1沿直线方向倾斜的长度大于5mm,更优选地,聚能环沿直线方向倾斜的长度为15-25mm,从而更有效地阻挡炉头火焰的热量向外传播,提高能效。
28.参见图1至5、7所示,锅支脚2设置在聚能环1的顶端,锅支脚2的纵向延伸方向朝向内上方。优选地,锅支脚2的纵向延伸方向与聚能环1自下而上沿直线的倾斜方向保持一致或者发生偏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加工机床和工序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情况,例
如,为了方便冲裁而使锅支脚2的纵向延伸方向与聚能环1的倾斜方向保持一致。
29.进一步地,采用板材经整体拉伸、冲裁工艺制作而成,或者采用板材经冲裁、卷曲工艺制作而成。优选地,板材使用宝钢的st12/14/16钢板或专用搪瓷板,更优选地,板材厚度不低于1.5mm,最优选地,板材厚度为2-4mm。
30.参见图3所示,锅支脚2在距离聚能环1的顶端一定高度c处向内弯折,其中c的取值范围为3-20mm。该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向炉头火焰的外焰补充氧气,有利于充分燃烧。优选地,c的取值范围为8-12mm,能够更好地向炉头外焰补气,经检测,使用该锅架后,干烟气中co的浓度远低于国际限定值。
31.参见图3所示,锅支脚2在距离聚能环1顶端高度c处弯折后平直地朝内延伸。
32.参见图1至4所示,锅支脚2的前端部向下弯折,锅支脚2的前端部宽度d在3-15mm之间。优选地,锅支脚2的前端部宽度d在5-10mm之间,该范围的选择是基于对锅具支撑的稳定性、物料用量以及传热能效等多方面的考虑做出的。
33.参见图1至5、7所示,还包括支撑脚3,支撑脚3也一体式设置在聚能环1的底端,支撑脚3将聚能环1抬高一定高度b,其中b的取值范围为2-15mm。本技术中,支撑脚将聚能环抬高2-15mm,即,使聚能环的底端距离锅架放置面有2-15mm的高度间隙,优选地,支撑脚将聚能环抬高4-7mm,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向炉头火焰的内焰补充氧气,从而保证充分燃烧。优选地,支撑脚3的数量为至少3个。
34.参见图5、7所示,一种灶具,使用上述锅架,还包括炉头,锅架罩设在炉头处,炉头包括分火器座和盖设在分火器座上的大火盖,锅架的顶端与大火盖之间的高度差h在10-30mm之间。优选地,锅架顶端与大火盖之间的高度差h在15-25mm之间,这种结构设计不但能够避免锅底与火焰距离太近、出现燃烧不充分的情况,而且能够防止锅底与火焰距离过远,热量逃散、能效低的情况。优选地,锅架的顶端由锅支脚在距离聚能环顶端高度c处弯折后的平直段形成。
35.参见图6所示,还包括盛液盘4,盛液盘4采用整体成型工艺制作而成,盛液盘4上设置有与锅架相配合的限位槽40。优选地,盛液盘4上设置有与支撑脚3相配合的凹坑,以便于固定锅架的支撑脚3,有利于引导用户快速装配。
36.尽管上述已经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变换,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其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