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6124发布日期:2022-12-24 07:02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料筒,特别涉及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属于流体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流体的加工制备过程中,需要对流体进行加热。而常见的加热方法为通过料筒的周侧对料筒内的流体进行加热,但此加热过程中流体无法有效的对流并传热,从而使得加热的效率低,因而需要将其加热到指定温度或指定程度时,其耗能较高,且流体的升温速率较慢。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用以解决对料筒内的流体加热时效率低的问题。
4.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包括料筒和加热装置:
6.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所述第一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料筒的侧面,并至少自侧面对所述料筒进行加热,以及,所述第一加热部件还与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一连接部件连接形成环绕所述料筒设置的第一环形结构;
7.所述第二加热部件至少设置在所述料筒的底部,并至少自底座对所述料筒进行加热。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
9.(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能够利用热对流效应和热传导效应提高料筒对流体的加热效率,在升温至同样温度时,能够缩短加热时间。同时还可以增设搅拌装置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在加热装置的外侧还可通过设置隔热防护层以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传导以及辐射导致的热量损失,提高加热速率,有效降低能耗。
10.(2)第一连接部件牵引第一加热部件环绕裹覆在料筒上,增加第一加热部件与料筒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接触区域的热量传导,更进一步地提升加热速率。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提供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提供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16.1、料筒;
17.2、加热装置;21、第一加热部件;22、第二加热部件;221、侧壁加热部分;222、底部加热部分;
18.31、第一连接结构;32、第二连接结构;
19.4、隔热防护层;
20.5、搅拌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1.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包括料筒和加热装置:
23.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二加热部件,所述第一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料筒的侧面,并至少自侧面对所述料筒进行加热,以及,所述第一加热部件还与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第一连接部件连接形成环绕所述料筒设置的第一环形结构;
24.所述第二加热部件至少设置在所述料筒的底部,并至少自底座对所述料筒进行加热。
25.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加热部件为沿所述料筒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构件,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两端经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
26.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魔术贴,通过粘贴连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两端固定连接,从而形成所述的第一环形结构。
27.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卡扣组件,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的两端固定连接,从而形成所述的第一环形结构。
28.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弹性结构,且连接时,在料筒的周向方向上处于弹性拉伸状态。
29.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加热部件直接与所述料筒的侧面导热接触。
30.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还包括隔热防护层,所述隔热防护层裹覆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和/或所述第二加热部件的外侧。
31.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加热部件包括侧壁加热部分和底部加热部分,所述侧壁加热部分设置在所述料筒的侧面,并至少自侧面对所述料筒进行加热,所述底部加热部分设置在所述料筒的底部,并至少自底座对所述料筒进行加热。
32.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侧壁加热部分和/或所述底部加热部分还固定连接有一第二连接结构,且所述侧壁加热部分和第二连接部件连接形成环绕所述料筒设置的第二环形结构。
33.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的带加热装置的料筒还包括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与所述料筒配合设置,并至少用于搅拌所述料筒的容置腔室内的流体。
34.如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案例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除非特别说明的之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等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密封圈、子母贴、卡扣组件等元器件,其均可以通过市购获得,在此不对其具体的结构和型号进行限定。
35.请参阅图1-图3,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包括料筒1和加热装置2,所述加热装置2包括第一加热部件21和第二加热部件22,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设置在所述料筒1的侧面,并至少自侧面对所述料筒1进行加热,以及,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还与第一连接结构3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和第一连接部件连接形成环绕所述料筒1设置的第一环形结构;
36.所述第二加热部件22至少设置在所述料筒1的底部,并至少自底座对所述料筒1进行加热。
37.所述料筒1中容置有流体,当需要对流体进行加热时,开启所述加热装置2,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自料筒1的侧面对料筒1进行加热,料筒1中靠近料筒1外壁的流体受热而温度升高,并层层传递以使得流体的平均温度升高。设置在所述料筒1底部的第二加热部件22能够自料筒1的底部对料筒1进行加热,通过流体的热对流效应,位于靠近筒底的流体受热温度升高,料筒1内的流体温度不均从而引起流体内密度不均匀而导致流体循环流动,从而加快流体的流动速率,使得温度升高的流体与温度较低的流体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流体再次受热升温,提升流体的平均温度,能够提升流体的升温速率。在所述料筒1的底部以及周侧对其进行加热,与仅对料筒1的周侧进行加热相比,流体升温到同样的温度时,可以有效的缩短加热时间,提高加热效率。
3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为沿所述料筒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弧形构件,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的两端经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固定连接。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受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牵引而固定在料筒1的周向方向上,从而能够在料筒1的环形周向方向上对料筒1进行加热。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可以为刚性部件,即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的内径与所述料筒1外径相近,可将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套设在所述料筒1外侧以对料筒1及内部流体进行加热,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与所述料筒1的规格更加贴合,从而对流体的加热效果更好。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还可以为柔性部件,即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可通过铺卷等方式裹覆于所述料筒1外侧从而对料筒1进行加热,柔性部件的适配性更强,当料筒1的规格不尽相同时,均可通过铺卷这一第一加热部件21进行加热处理。
39.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直接与所述料筒1的侧面导热接触。可理解为,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与所述料筒1的侧面导热接触,当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升温时,所述料筒1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接触部分受导热而温度升高,从而对料筒1中的流体进行加热。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与料筒1的直接接触能够加快导热效率,从而快速的提升料筒1中流体的温度。
40.更具体的,第一加热部件21外侧还可裹覆一隔热防护层4,当第一加热部件21加热升温时,其热量将向四周发散,设置的隔热防护层4能够将第一加热部件21包裹于料筒1上,并避免热量的流失,提升加热的效率。
4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包括子母贴,通过粘贴连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一
加热部件21的两端固定连接,从而形成所述的第一环形结构。子母贴可理解为一种连接辅料,子贴带有细软纤维,母贴带有钩刺,子贴与母贴相扣时,钩刺能够与细软限位勾连从而使二者的得到固定。所述子贴与母贴分别与第一加热带的两端连接,子贴与母贴相扣时,将第一加热部件21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还可以是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包括一卡环及一卡合件,卡环及卡合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的两端连接从而固定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
4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为弹性结构,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31的牵引下,所述第一加热部件21与料筒1之间摩擦力增加,从而使得所述一加热部件与料筒1之间的接触更加稳定,更易导热。
4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热部件22包括侧壁加热部分221和底部加热部分222,所述侧壁加热部分221设置在所述料筒1的侧面,并至少自侧面对所述料筒1进行加热,所述底部加热部分222设置在所述料筒1的底部,并至少自底座对所述料筒1进行加热。请参阅图2,所述第二加热部件22包括能够对料筒1侧面加热的侧壁加热部分221以及对料筒1底部加热的底部加热部分222,所述第二加热部件22能够对料筒1的侧壁以及底部进行加热。更具体的,所述侧壁加热部分221还固定连接有一第二连接结构32,且所述侧壁加热部分221和第二连接结构32连接形成环绕所述料筒1设置的第二环形结构。即所述第二加热部分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固定,从而环设在所述料筒1外对料筒1和流体进行加热。设置的第二连接结构32使得侧壁加热部分221能够裹覆于料筒1上,并使得底部加热部分222保持于一稳定的放置状态,保证了加热升温的稳定性。请再次参阅图2,当所述料筒1的底部朝向其外侧壁面突出设置时,所述底部加热部分222也能够通过第二连接结构32进行固定连接。
4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32包括子母扣或卡扣组件,用以固定第二加热部件22,请参阅上文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45.进一步地,所述的带加热装置2的料筒1还包括搅拌装置5,所述搅拌装置5与所述料筒1配合设置,并至少用于搅拌所述料筒1的容置腔室内的流体。所述搅拌装置5包括一搅拌轴以及一与所述搅拌轴传动连接的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料筒1中,并用于与流体接触。所述搅拌轴经一驱动机构驱使转动,而使所述搅拌桨对流体进行搅拌,以将所述料筒1中正在加热的流体混合,提高流体的平均温度,提高流体的升温速率。
46.进一步地,所述料筒1还包括一筒盖,所述筒盖与所述筒身配合设置,并至少用于封闭所述容置腔室。
47.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筒身与所述筒盖之间,并至少用于密封所述容置腔室。以使得所述料筒1中形成一密闭的容置腔室,避免热量自筒身的开口处流失,依次提高加热速率,降低能耗。
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料筒,利用流体热对流以及流体热传导效应提高加热效率,并能够减少热量的流失,降低能耗。
49.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