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件及采用该安装件的电暖器
1.【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安装件及采用该安装件的电暖器。
3.
背景技术:4.传统的电暖器,其电子元器件提成直接固定在支撑座或本体的外壳内,这就导致电子元器件设置在支撑座时需要另外布线至支撑座,结构受限大,影响美观,电线容易折断,电子元器件设置在外壳内时,电子元器件之间相互干涉,安装不牢,容易损坏,因此,现有技术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5.
技术实现要素: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本低的安装件及采用该安装件的电暖器。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壳体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电子元件的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时卡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卡钩,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扩展部,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端面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扩展部扣合的第二扩展部,所述第一扩展部和第二扩展部扣合后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电子元件的第二安装空间。
9.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第二扩展部远离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卡凸,所述第一扩展部远离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扩展部延伸形成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卡凸卡入的卡口,装配后所述卡接部抵在所述卡口的侧壁上。
10.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卡钩包括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的第二卡凸,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面上开设有装配时容纳所述连接部的开口槽使得装配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面平齐。
11.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第一扩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其中一面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壳体其余外周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卡钩。
12.一种采用所述安装件的电暖器,包括支撑座、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的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三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内的发热件组件和风机,所述第三壳体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安装件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内并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壳体在相对所述支撑座转动时,所述安装件在水平面上保持稳定,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壳体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电子元件的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时卡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卡钩,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扩展部,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端面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扩展部扣合的第二扩展部,所述第一扩展部和第二扩展部扣合后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电子元件的第二安装空间。
13.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为控制开关,所述第二电子
元件为防跌倒开关。
14.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支撑座设置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三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凸起的且装配后卡设在所述连接孔内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装配后限制其周向转动的卡槽或卡块,所述连接臂的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卡块或卡槽。
15.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第三壳体上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开口,所述固定件设置有装配后抵在所述连接臂端面的限位部和装配后插设在所述开口内的装配部,所述卡槽或卡块设置在限位部上,所述装配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安装件通过所述固定件周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装配所述第二转轴插设在所述限位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开口的内壁之间使得所述第三壳体相对所述安装件、固定件以及支撑座转动。
16.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装配部上还设置有凸起的定位柱,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装配时供所述定位柱插入的定位孔。
17.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限定为:所述发热件组件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凸起的轴套,所述轴套内开设有装配时供所述第三转轴插入的轴孔。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电子元件的第一安装空间,第一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时卡设在第二壳体上的卡钩,第一壳体的一侧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扩展部,第二壳体的一侧端面上对应设置有第二扩展部,第一扩展部和第二扩展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电子元件的第二安装空间,使用安装件将第一电子元件和第二电子元件固定在使用设备内,安装牢固,无需另外布线,增大了支撑座与本体的设计空间,电暖器整体美观大方,安装件可以很好的保护第一电子元件和第二电子元件,避免与其他电子元件干涉,导致损坏。
19.【附图说明】
20.图1是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1.图2是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2.图3是安装件的分解示意图;
23.图4是安装件的局部剖视图;
24.图5是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6.图7是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7.图8是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8.图9是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9.图10是电暖器的分解示意图;
30.图11是电暖器去掉旋钮的侧视图;
31.图12是图11中a的放大示意图;
32.图13是图1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33.图14是图13中c的放大示意图;
34.图15是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6是第三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6.【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如附图1至附图16所示,一种安装件,所述安装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上的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电子元件21的第一安装空间20,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时卡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上的卡钩11,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侧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扩展部3,所述第二壳体2的一侧端面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扩展部3扣合的第二扩展部4,所述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扣合后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电子元件22的第二安装空间30。使用安装件100将第一电子元件21和第二电子元件22固定在使用设备内,即电暖器本体200的第三壳体6内,安装牢固,无需另外布线,增大了支撑座5与本体200的设计空间,电暖器整体美观大方,所述安装件100可以很好的保护第一电子元件21和第二电子元件22,避免与其他电子元件干涉,导致损坏,同时安装件100与支撑座5固定连接,不会随电暖器本体200的转动而发生转动,设计巧妙,保证的电子元器件的功能。
39.如附图1至附图7和附图13至附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扩展部4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卡凸41,所述第一扩展部3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扩展部4延伸形成的卡接部31,所述卡接部31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卡凸41卡入的卡口32,装配后所述卡接部31抵在所述卡口32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卡凸41与卡口32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连接紧密,防止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张开,造成第二电子元件22掉落,并且可以快速拆装。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扩展部3与所述第一壳体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扩展部4与所述第二壳体2一体成型,方便制造。
40.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30相通且供所述第二电子元件22露出的开口25,使得装配后第二电子元件22部分露出,便于接线,以及实现第二电子元件22的倾倒检测功能。
41.如附图1至附图7和附图13至附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钩11包括连接部111和与所述连接部111一体成型的第二卡凸112,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周面上开设有装配时容纳所述连接部111的开口槽23使得装配后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周面平齐。外周面平齐,整体美观大方。所述第一扩展部3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其中一面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壳体1其余外周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卡钩11。三面环绕设置卡钩11,确保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连接紧密,更好的保护第一电子元件21。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壳体1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连接部111两侧的限位柱113,限位柱113可以使得装配后第一电子元件21安装牢固,不会在长期使用后发生错位,产生异响。
42.如附图8至附图16所示,一种采用所述安装件的电暖器,包括支撑座5、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5上的本体200,所述本体200包括第三壳体6和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6内的发热件组件7和风机71,所述第三壳体6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5上,所述安装件100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6内并与所述支撑座5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壳体6在相对所述支撑座5转动时,所述安装件100在水平面上保持稳定,所述安装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
一壳体1上的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电子元件21的第一安装空间20,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时卡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上的卡钩11,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侧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扩展部3,所述第二壳体2的一侧端面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扩展部3扣合的第二扩展部4,所述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扣合后两者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电子元件22的第二安装空间30。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1为控制开关,所述第二电子元件22为防跌倒开关。在正常使用时,所述支撑座5始终保持站立状态,由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22通过安装件100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6内并与所述支撑座5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壳体6在相对所述支撑座5转动时,所述第二电子元件22在水平面上保持稳定,所以第二电子元件22不会因为本体200在调节出风角度时因角度改变而检测到电暖器倾倒的检测信号,确保了用户可以随时调节电暖器的出风角度,保证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当电暖器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倾倒时,此时所述支撑座5由站立状态变为卧倒状态,所述第二电子元件22即可检测到电暖器处于倾倒状态,进而发出倾倒信号,倾倒信号输入至控制面板时,控制面板控制发热件组件7和风机71停止工作,避免电暖器在倾倒后长时间在非正常状态下工作而形成危险,提升电暖器的安全性能。
43.更进一步来说,所述安装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和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上的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电子元件21的第一安装空间20,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时卡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上的卡钩11,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侧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扩展部3,所述第二壳体2的一侧端面上对应设置有第二扩展部4,所述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电子元件22的第二安装空间30。使用安装件100将第一电子元件21和第二电子元件22固定在使用设备内,即电暖器本体200的第三壳体6内,安装牢固,无需另外布线,增大了支撑座5与本体200的设计空间,电暖器整体美观大方,所述安装件100可以很好的保护第一电子元件21和第二电子元件22,避免与其他电子元件干涉,导致损坏,同时安装件100与支撑座5固定连接,不会随电暖器本体200的转动而发生转动,设计巧妙,保证的电子元器件的功能。
44.如附图1至附图7和附图13至附图14所示,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二扩展部4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卡凸41,所述第一扩展部3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扩展部4延伸形成的卡接部31,所述卡接部31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卡凸41卡入的卡口32,装配后所述卡接部31抵在所述卡口32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卡凸41与卡口32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连接紧密,防止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张开,造成第二电子元件22掉落,并且可以快速拆装。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扩展部3与所述第一壳体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扩展部4与所述第二壳体2一体成型,方便制造。
45.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扩展部3和第二扩展部4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30相通且供所述第二电子元件22露出的开口25,使得装配后第二电子元件22部分露出,便于接线,以及实现第二电子元件22的倾倒检测功能。
46.如附图1至附图7和附图13至附图14所示,更进一步来说,所述卡钩11包括连接部111和与所述连接部111一体成型的第二卡凸112,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周面上开设有装配时容纳所述连接部111的开口槽23使得装配后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周面平齐。外周面平齐,整体美观大方。所述第一扩展部3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其中一面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一壳体1其余外周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卡钩11。三面环绕设置卡钩11,
确保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连接紧密,更好的保护第一电子元件21。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壳体1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连接部111两侧的限位柱113,限位柱113可以使得装配后第一电子元件21安装牢固,不会在长期使用后发生错位,产生异响。
47.如附图8至附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5设置有连接臂51,所述连接臂51上开设有连接孔52,所述第三壳体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凸起的且装配后卡设在所述连接孔52内的第一转轴61和第二转轴62,所述连接臂51上设置有固定件8,所述固定件8与所述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8上设置有装配后限制其周向转动的卡槽81或卡块,所述连接臂51的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卡块53或卡槽。更进一步来说,所述卡槽81设置在所述固定件8上,所述卡块53设置在所述连接臂51上,所述卡槽81和卡块53的配合,从而限制所述固定件8周向转动,使得所以第二电子元件22周向固定在于所述连接臂51上,避免第二电子元件22在本体200在调节出风角度时因角度改变而检测到电暖器倾倒的检测信号,用户可以随时调节电暖器的出风角度,且确保了第二电子元件22不会在连接臂51上转动,保证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
48.如附图8至附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壳体6上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二转轴62之间的开口63,所述固定件8设置有装配后抵在所述连接臂51端面的限位部82和装配后插设在所述开口63内的装配部83,所述卡槽81或卡块设置在限位部82上,所述装配部83与所述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安装件100通过所述固定件8周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座5上,装配所述第二转轴62插设在所述限位部82的外周面与所述开口63的内壁之间使得所述第三壳体6相对所述安装件100、固定件8以及支撑座5转动,确保所述第三壳体6在所述连接臂51转动顺畅,并且不会所述第三壳体6的转动不会带动第二电子元件22的转动,设计巧妙。
49.如附图8至附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部83上还设置有凸起的定位柱84,所述第一壳体1上开设有装配时供所述定位柱84插入的定位孔12。进一步确保所以第二电子元件22通过所述固定件8周向固定在于所述连接臂51上;更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1上还设置有旋钮85,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1用于调节发热件组件7的工作档位,同时也避免旋钮85转动过程中,所述固定件8也同步转动而影响旋钮85与第一电子元件21之间的配合,确保旋钮85形成的控制信号的精确性。
50.如附图8至附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组件7的周面上设置有第三转轴72,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侧端面上设置有凸起的轴套24,所述轴套24内开设有装配时供所述第三转轴72插入的轴孔241。上述结构将所述安装件100和通过所述固定件8周向固定在于所述连接臂51上,而轴孔241与第三转轴72的配合则为所述本体200位于安装件100的一侧提供了旋转中心,配合另一侧的所述连接孔52和第一转轴61形成的旋转中心,使得所述本体200在所述连接臂51转动顺畅,结构简单,设计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