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3805发布日期:2023-02-04 01:09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空调被广泛的用于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消费者的关注点也不再是简单的制冷、制热功效上,如何提供一种更舒适、美观的空调产品成为众多厂家的不懈追求。
3.现有空调器通过向室内送风以改变室内温度;若出风吹到用户时则仍会形成强烈的风感,会使人感觉过冷、干燥而不舒服甚至出现空调病;为此,现有空调器新增了零风感模式,通过调整内外导风门角度以防止冷风直吹以提高空调舒适性;但即使调整出风方向,通常出风方向、模式单一且仍会有风感,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而导致用户体验差。
4.另外,目前室内机的外壳通常为塑料材质,通过对其表面进行丝印、覆膜等工艺实现其外观的变化;但整体上外观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当下人们对于外观多元化的需求。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是现有空调的零风感模式的出风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多场景的使用需求。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8.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设置进风口、第一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之间设置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内设置第一风机;
9.端板,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的两端,所述端板设置第二出风口;
10.导风板,活动的安装在所述框架主体的下方,用于实现对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打开或关闭;
11.过风风道,设在所述框架主体内且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所述过风风道内设置第二风机,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
12.该设置能够增加风压并通过第二出风口以避免出风直吹向用户而实现零风感出风,或者通过出风口实现正常出风,上述不同模式之间可随意切换,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增加出风风道的送风距离,不仅能够向出风口进行送风,同时能够通过位于框架主体两侧的第二出风口送风,通过与导风板配合实现不同出风模式的切换;结构简单、外形美观。
13.优选的,所述端板设置格栅,所述格栅覆盖所述第二出风口。该设置可增加第二出风口的机械强度;同时对第二出风口起到装饰作用,外形美观。
14.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面板,与所述框架主体的外壁面贴合设置,所述面板上设置多个出风孔,所述出风孔与所述过风风道连通。
15.该设置可进一步实现从空调的正面实现零风感出风;同时增加出风面积,降低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压,确保空调整体实现零风感出风,用户体验佳。
16.优选的,所述过风风道包括风道内壁和风道外壁,所述风道外壁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且延伸至所述面板,所述风道内壁靠近所述第一风机和换热器设置且延伸至所述框架主体的顶部。
17.该设置使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汇集在风道内壁的上侧,能够对经过过风风道的气体进行二次换热换热,更加节能且便于快速调温。
18.优选的,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调节板,转动的设在所述过风风道与出风风道之间,所述调节板具有封堵所述过风风道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二位置。
19.该设置能够在零风感模式下有效避免从导风板与框架主体之间的间隙漏风,同时避免正常送风模式下避免异响,用户体验佳;通过调整调节板的转动角度,可以实现出风口、出风孔的出风风量调整,实现送风模式多样化;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20.当所述调节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板的外壁面与所述风道外壁的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边沿贴合,所述调节板的边沿与所述风道内壁相贴合。该设置可有效避免换热气流进入过风风道内形成异响,能耗低。当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板的外壁面部分的与所述风道外壁的内壁面相贴合,所述调节板的内壁面大体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延伸方向上。该设置使调节板与出风风道之间形成的间隙以及导风板与框架主体之间的间隙距离较远,有效避免出风气流从间隙透出,零风感效果好,用户体验佳。
21.所述面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多个第一风孔,所述第一风孔与所述过风风道相连通。该设置可实现从面板的正面零风感出风,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该设置可使面板的两侧温度基本一致,有效防止面板上形成冷凝水,用户体验佳。
22.优选的,所述面板还包括第一装饰层,所述第一装饰层设在所述基板的外壁面上,所述第一装饰层为带孔材料。该设置能够使面板应用于多元化的场景中;面板的外形美观、质感强,满足用户的消费和体验需求。
23.优选的,所述第一装饰层为布料层,所述布料层设有第二风孔,所述第一风孔、所述第二风孔共同形成所述出风孔,所述第一风孔、第二风孔的直径分别为d1、d2,其中d1≤d2设置。该设置使第一风孔对面板出风形成阻挡,避免风速过大导致第一装饰层与基板贴合不紧而相互脱离,确保空调的外形美观,用户体验佳。
24.优选的,所述导风板的外壁面设置第二装饰层,所述第二装饰层设置过风孔,所述过风孔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该设置使空调的外形保持一致;当开启零风感模式时处于闭合状态的导风板和面板都可以出风,出风面积大、换热效果好。优选的,所述第二装饰层为布料层。
25.优选的,所述框架主体内设置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围设在所述第一风机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该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后室内机,经换热器换热后从出风口和/或出风孔流出。优选的,所述框架主体的上方设置进风口,所述框架主体的下方设置出风口。
2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下述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在正常出风模式和零风感模式之间任意切换,可从空调的正面、两侧、下端部出风,用户体验佳;2)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外观质感强且美观,能够满足用户的个
性化需求;3)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应用前景广阔。
2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具有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框架主体;101-进风口;102-第一出风口;2-面板;21-基板;22-第一装饰层;23-出风孔;231-第一风孔;232-第二风孔;3-端板;31-轴座;32-格栅;33-第二出风口;4-第一风机;5-第二风机;6-出风风道;7-过风风道;71-风道内壁;72-风道外壁;8-导风板;81-第二装饰层;811-过风孔;9-调节板;10-换热器;11-罩壳。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现有空调器通过室外蒸发器的冷媒与室外空气进行换热,冷媒流动至室内冷凝器后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并通过风机将换热后气体吹出以调节室内温度;当出风直吹用户时会形成强烈的风感,而长时间承受风感易出现不适甚至“空调病”,特别是体质较差的用户,舒适性差。为此,申请人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39.实施例1
40.如图1、2所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框架主体1、面板2,端板3,所述面板2与所述所述框架主体1贴合设置,所述端板3设在所述框架主体1的左右两侧,所述框架主体1、面板2,端板3共同构成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外观面。
41.所述框架主体1设置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之间设置出风风道6,所述出风风道6内设置第一风机4。优选的,所述出风风道6内设置换热器10,所述换热器10围设在所述第一风机4靠近所述进风口101的一侧。该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空气从进风口101进入后室内机,经换热器10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出以实现正常出风。优选的,所述框架主体1的上方设置进风口101,所述框架主体1的下方设置第一出风口102。
42.端板3,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1的两端,所述端板3设置第二出风口33,所述第二出风口33与所述出风风道6连通。通过在室内机上设置两个风机能够增加风压并通过第二出风口33实现零风感出风或者通过第一出风口102实现正常出风,不同模式之间可随意切换,
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优选的,所述端板3设置格栅32,所述格栅32覆盖所述第二出风口33。所述格栅32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该设置可增加第二出风口33的机械强度;同时格栅32对第二出风口33起到装饰作用,外形美观。
43.导风板8,活动的安装在所述框架主体1的下方,用于实现对所述第一出风口102的打开或关闭;通过导风板8的动作实现不同出风方式之间的切换。优选的,所述导风板8的外壁面设置第二装饰层81,所述第二装饰层81设置过风孔811,所述过风孔811与所述出风风道6连通。该设置使空调的外形保持一致;同时当开启零风感模式时,处于闭合状态的导风板8也可以出风,出风面积大、换热效果好。
44.过风风道7,设在所述框架主体1内且与所述出风风道6连通,所述过风风道7内设置第二风机5,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第二出风口33流出。该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出风风道6的送风距离,实现不同出风模式之间的切换,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该设置能增加出风风道6的送风距离,可同时向第一出风口102、第二出风口33送风,并与导风板8配合实现不同出风模式的切换;结构简单、外形美观。
45.优选的,所述过风风道7包括风道内壁71和风道外壁72,所述风道外壁72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02设置且延伸至所述面板2,所述风道内壁71靠近所述第一风机4和换热器10设置且延伸至所述框架主体1的顶部。该设置使换热器10产生的冷凝水汇集在风道内壁71的上侧,能够对经过过风风道7的气体进行二次换热换热,更加节能且便于室内环境的快速升温或降温。
46.所述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的结构可相同或不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框架主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端板3,所述端板3上设置轴座31,所述第二风机5与所述轴座3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均为贯流风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示例,所述第一风机4为贯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5是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5设在所述格栅32上。该设置可实现从室内机的两侧出风,避免出风直吹向用户,使用体验佳。
47.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空调产品的外观愈发重视。而现有空调的面板2均为注塑件,通常颜色或者纹理上进行微调,外观单一导致其应用场景存在局限性。为此申请人进行如下改进:
48.如图3、图4所示,所述面板2包括基板21,所述基板21上设置多个第一风孔231,所述第一风孔231与所述过风风道7相连通。该设置可实现从面板2的正面零风感出风,使面板2两侧温度基本一致,有效防止面板2上形成冷凝水,用户体验佳;进一步增加出风面积,零风感出风效果佳,能耗底。
49.优选的,所述基板21的外壁面设置第一装饰层22,所述第一装饰层22设置与第一风孔231相对应的第二风孔232,所述第一风孔231、第二风孔232共同构成所述出风孔23。该设置使该面板2可以应用于多元化的场景中,其柔韧性更好,可连续弯折,施工方便。与所述过风风道7对应的出风孔23能够用于出风,同时使面板2的整体外观保持一致,外形美观。
50.所述基板21的材料可以是热固性塑料,也可以是热塑性塑料。优选的,所述基板21的材料为热塑性塑料,具有来源广泛、易得,成本较低等优点。所述第一装饰层22的厚度可以是0.2mm~1.2mm,例如0.2mm、0.4mm、0.6mm、0.8mm、1mm、1.2mm等,该设置可使面板2的外观质感更佳,更加天然、高档。优选的,所述第一装饰层22为布料层。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面板2还包括粘结层,所述粘结层设置在所述基板21和所述第一装饰层22之间,
用于将二者粘接固定。所述粘接层的材料可以是结构胶、热熔胶或者无甲醛胶水等。
5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风孔231、第二风孔232的直径分别为d1、d2,其中d1≤d2设置。该设置通过基板21上的第一风孔231对出风形成阻挡,避免风速过大导致第一装饰层22与基板21贴合不紧而相互脱离,使空调的外形美观,用户体验佳。
52.空调运行时启动第一风机4并打开导风板8,第一风机4驱动气体流动,经进风口101进入后与换热器10换热,换热后的气体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出以实现正常出风;当闭合导风板8并同时启动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换热后的气体同时从导风板8的过风孔811、面板2的出风孔23以及位于端板3的第二出风口33出风,出风面积大,实现零风感出风;当打开导风板8同时启动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换热后5的气体大部分从第一出风口102、第二出风口33出风,小部分从出风孔23出风,改变室内空气的循环路径以实现混合模式出风,满足对室内环境进行快速换热调温需求。
5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如图5所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框架主体1,所述框架主体1外覆盖有面板2和罩壳11,所述面板2设在所述罩壳11的上下两侧;所述框架主体1内设置第二风机5,所述第二风机5与所述罩壳11相邻且部分的凸出所述面板2设置。该设置外形美观,形成与现有室内机不同的外观风格,给予用户新的视觉感官冲击,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54.优选的,所述罩壳11自身在外观面上呈上下对称结构和/或左右对称结构。优选的,所述罩壳11自身在外观面上呈现为上下和左右均对称,使结构美观性更强。
55.实施例2
56.上述室内机在运行零风感模时,容易从闭合的导风板8与框架主体1的间隙处漏风;同时导风板8打开后,换热气流会在过风风道7内形成涡流,产生异响且能耗较高而影响用户体验。为此,申请人进行如下改进:
57.如图6、7所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框架主体1,所述框架主体1设置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之间设置出风风道6,所述出风风道6内设置第一风机4;
58.面板2,设在所述框架主体1上,所述面板2上设有多个出风孔23,所述出风孔23与所述过风风道7连通;
59.端板3,设置在所述框架主体1的两端,所述端板3设置第二出风口33,所述第二出风口33与所述出风风道6连通;
60.过风风道7,设在所述框架主体1内与所述出风风道6连通,所述过风风道7内设置第二风机5,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出风孔23和所述第二出风口33流出;
61.导风板8,活动的安装在所述框架主体1的下方,用于实现所述进风口101或所述第一出风口102的打开、关闭;
62.调节板9,转动的设在所述过风风道7与出风风道6之间,所述调节板9具有封堵所述过风风道7的第一位置,以及封堵所述第一出风口102的第二位置。
63.通过设置调节板9能够在零风感模式下有效避免从导风板8与框架主体1之间的间隙漏风,同时避免正常送风模式下避免异响,用户体验佳;通过调整调节板9的转动角度,可实现第一出风口102、出风孔23、第二出风口33的出风风量调整,实现送风模式多样化;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64.优选的,所述调节板9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调节板9的外壁面与所述风道外壁72的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02的边沿贴合,所述调节板9的边沿与所述风道内壁71相贴合。该设置可有效避免换热气流进入过风风道7内形成异响,能耗低。
65.所述调节板9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调节板9的外壁面部分的与所述风道外壁72的内壁面相贴合,所述调节板9的内壁面大体位于所述出风风道6的延伸方向上。该设置使调节板9与出风风道6之间形成的间隙以及导风板8与框架主体1之间的间隙距离较远,有效避免出风气流从间隙透出,零风感效果好,用户体验佳。
66.优选的,所述面板2包括设有多个第一风孔231的基板21,所述基板21的外壁面设置第一装饰层22,所述第一装饰层22为布料层,所述布料层设置与第一风孔231相对应的第二风孔232,所述第一风孔231、第二风孔232共同构成出风孔23。该设置使该面板2可以应用于多元化的场景中,其柔韧性更好,可连续弯折,施工方便。与所述过风风道7对应的出风孔23能够用于出风,同时使面板2的整体外观保持一致,外形美观;由于出风孔23的存在使整个面板2的内、外两侧不存在温差,有效避免面板2形成冷凝水。
67.优选的,所述基板21的材料为热塑性塑料,具有来源广泛、易得,成本较低等优点。所述第一装饰层22的厚度可以是0.2mm~1.2mm,例如0.2mm、0.4mm、0.6mm、0.8mm、1mm、1.2mm等,该设置可使面板2的外观质感更佳,更加天然、高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风孔231、第二风孔232的直径分别为d1、d2,其中d1≤d2设置。该设置通过基板21上的第一风孔231对出风形成阻挡,避免风速过大导致第一装饰层22与基板21贴合不紧而相互脱离,使空调的外形美观,用户体验佳。
68.此外,申请人针对上述室内机提出了一种室内机控制方法,包括:
69.s1、判断空调是否运行制冷或除湿模式,若是,则进入步骤s2;若否,则空调正常运行;
70.s2、判断是否接受用户的冷风感控制指令,若是,则进入步骤s3;若否,则打开空调导风板8,同时转动所述调节板9至第一位置;
71.s3、关闭导风板8并转动调节板9,启动第二风机5以进入零风感模式运行。
72.优选的,所述步骤s3包括:
73.s31、启动光线检测电路,采集环境光强信息;
74.s32、判断外界光线强度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值,若是,进入步骤s33;若否,则转动调节板9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反复切换;此时初步判断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兼顾控温效果和用户的零风感体验,提高睡眠质量。
75.s33、根据室内环境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大小调整调节板9、第二风机5、导风板8进行动作。
76.该设置可有效区分用户所处场景,针对用户睡眠状态下进行针对性调整,确保睡眠中用户处于零风感状态,提高睡眠舒适度。
77.优选的,所述步骤s33包括:
78.s331、检测并判断是否室温环境温度t
室内
与预设温度t

的差值

t≥第一预设温度t1,若是,则进入步骤s332;若否,则转动调节板9至第二位置并关闭第二风机5运行;
79.s332、判断是否差值

t>第二预设温度t2且t
室内
大于第二设定温度t
预2
时,其中t2>t1,若是,则打开导风板8,控制第一风机4反向转动;若否,则转动调节板9至第二位置、打
开导风板8及第二风机5运行。
80.当室内温度高且用户制热需求强烈时,则控制第一风机4反向转动,使室内机从下侧进风,上侧出风以运行零风感模式;冷风气流从室内机的上方流出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实现快速降温;同时从四周汇集形成的进风气流也不会对用户产生风感,用户体验佳。反之,则运行第二风机将大部分冷风气流从面板2的出风孔23流出;同时由于导风板8打开且调节板9运转至第二位置,第一出风口102处于打开状态,部分冷风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02流出以平衡内外风压,兼顾空调的制冷效果及能耗,用户体验佳。
8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室内机;对于所述空调而言,除了包括所述室内机以外,还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通过冷媒管路连接。
82.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