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31724发布日期:2023-01-14 06:3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零风感空调,出风方式单一,仅能够通过导风门实现出风的调整,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零风感空调,出风方式单一,仅能够通过导风门实现出风的调整,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是室内机和空调器,其能够更好的调节出风,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中框、面板和导风组件;
6.所述中框内形成有出风口;
7.所述面板安装于所述中框,且所述面板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安装区;
8.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
9.所述导风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区内,且所述导风组件与所述面板围合形成风腔,所述风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导风组件移动可控制所述风腔的大小,以实现多个所述出风孔中部分所述出风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或,所有的所述出风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或所有的所述出风孔均不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10.本技术通过在中框和面板之间设置导风组件,利用导风组件与面板围合形成风腔,再通过导风组件移动调整分腔的大小从而可以实现全面板上的出风孔向室内送风,或部分面板上的出风孔向室内送风,或全面板上的出风孔均不向室内送风,从而可以让零风空调的出风多样化,更有利用用户选择,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件和导向杆;
12.所述导向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中框;
13.所述导风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移动可带到所述导风件移动或发生形变,以改变所述风腔的大小。
14.本技术通过将导风组件设置为导风件和导向杆,利用导向杆移动带动导风件移动或形变从而更好的实现调整风腔的大小,从而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室内机多种方式的出风。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杆的数量包括至少两个;
16.所述导风件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导向杆连接;
17.设置于所述导风件两端的两个所述导向杆中一个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另一个靠近所述面板设置,且至少靠近所述面板的所述导向杆可沿所述面板的内壁移动。
18.本技术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导风杆,并使导风件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导风杆,
从而可以利用导风杆更好的对导风件进行固定,和带动导风件移动或形变。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所述导风件两端的两个所述导向杆中至少一个可转动,以实现对所述导风件进行卷绕。
20.本技术通过将设置于所述导风件两端的两个导向杆中至少一个可转动,从而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对导风件进行收紧,从而可以更好的形成风腔,并可避免导风件出现褶皱。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导风门,所述中框设置有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室内出风口,所述导风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室内出风口,所述导风门设置有多个微风孔;
22.所述导向杆包括第一导向杆、第二导向杆和第三导向杆;
23.所述第一导向杆和所述第二导向杆设置于所述导风件相对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导向杆可转动地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杆可移动地靠近所述面板内壁设置;
24.所述第三导向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风腔外部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门的上方,所述第三导向杆移动可带动所述导风件部分移动,以使所述导风件形变与所述面板内壁抵接,实现对所述风腔的封闭;
25.所述室内机在第一运行状态下,所述导风门关闭,所述第二导向杆位于所述面板高度方向的顶部,可使收有的所述出风孔和所有的微风孔均可向室内送风;
26.所述室内机在第二运行状态下,所述导风门关闭,所述第二导向杆位于所述面板高度方向中间向上的位置,可使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杆下方的所述出风孔和所有的微风孔向室内送风;
27.所述室内机在第三运行状态下,所述导风门关闭,所述第二导向杆位于所述面板高度方向中间向下的位置,可使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杆下方的所述出风孔和所有的微风孔向室内送风;
28.所述室内机在第四运行状态时,所述导风门关闭,所述第三导向杆移动使所述导风件形变与所述面板低部抵接让所述风腔关闭,以通过所有的所述微风孔向室内送风。
29.所述室内机在第五运行状态时,所述导风门打开,所述第三导向杆移动使所述导风件形变与所述面板低部抵接让所述风腔关闭,以通过所述室内出风口向室内送风。
30.本实施通过设置导风门及第一导风杆、第二导风杆和第三导风杆,从而可以让室内机方便的形成五种不同送风方式的运行状态,而在第一运行状态时,即全面板出风,所有的出风孔和微风孔均向外送风出风量大且无风感。在第二运行状态时,即中档面板出风,此时由于第二导向杆位于面板高度方向中间向上的位置,从而面板上多数的出风孔与出风口连通,出风量较大且没有风感。在第三运行状态时,即低挡面板出风,此时,第二导向杆位于面板高度方向中间向下的位置,形成的空腔较小,面板上只有少部分孔向室内送风,出风量小且风感弱。在第四运行状态时,第三导向杆带动导风件移动,从而将风腔关闭,只有导风门上的微风孔向室内送风,此时出风量低,且无风感。第五运行状态时,外常规出风,将导风门打开通过室内送风口送风,风感较强。
3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在所述第二运行状态时,所述风腔在所述室内机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为50mm-100mm;和/或,
32.所述室内机在第三运行状态时,所述风腔在所述室内机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为10mm-50mm。
33.在第二运行状态时,将风腔在室内机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设置为50mm-100mm,在第三运行状态将风腔在室内机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设置为10mm-50mm,从而可让更好的实现出风。
3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杆还包括第四导向杆,所述第四导向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中框,且位于所述风腔内,所述第四导向杆用于配合所述第二导向杆对所述导风件进行支撑。
35.本实施例设置第四导向杆,利用第四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配合从而可以对导风件进行支撑,以让风腔的厚度保持在10mm-15mm之间,从而可以让面板上出风孔的出风量增大,且风感降低。
3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框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轨迹槽,所述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三导向杆和所述第四导向杆均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迹槽内,且均可沿所述轨迹槽移动。
37.在实施例在中框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轨迹槽,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实现导向杆的移动。
3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轨迹槽的侧壁设置有齿条结构,所述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三导向杆和所述第四导向杆上均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转动可与所述齿条配合以使所述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三导向杆和所述第四导向杆移动。
39.利用齿轮齿条的方式配合驱动,导向杆移动,驱动方式简单,且容易布置在室内机。
4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轨迹槽包括第一轨迹槽,第二轨迹槽和第三轨迹槽,所述第一轨迹槽和所述第二轨迹槽沿着所述室内机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面板,所述第二导向杆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三导向杆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三轨迹槽沿所述室内机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第四导向杆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轨迹槽。
41.设置第一轨迹槽、第二轨迹槽和第三轨迹槽可以方便,第二导向杆、第三导向杆和第四导向杆对应移动避免相互影响。
4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
43.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在室内机的中框和面板之间的安装腔设置导风组件,利用导风组件与面板围合形成风腔,再通过导风组件移动调整分腔的大小,从而可以实现全面板上的出风孔向室内送风,或部分面板上的出风孔向室内送风,或全面板上的出风孔均不向室内送风,从而可以让零风空调的出风多样化,更有利用用户选择,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4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在第一运行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4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在第二运行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4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在第三运行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4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在第四运行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4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在第五运行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4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中框的轨迹槽结构示意图。
50.图标:100-室内机;110-中框;111-轨迹槽;113-第一轨迹槽;115-第二轨迹槽;117-第三轨迹槽;119-室内出风口;121-安装腔;123-风腔;130-面板;131-出风孔;141-导风门;143-微风孔;150-导风组件;151-导风件;153-导向杆;155-第一导风杆;157-第二导风杆;159-第三导风杆;161-第四导向杆;181-风机;182-蜗壳;183-室内换热器;184-风机安装腔;185-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51.现有的零风感空调,出风方式单一,仅能够通过导风门141实现出风的调整,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5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其能够更好的调节出风,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5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54.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室内机100和室外机,室外机和室外机通过冷媒循环管道连接,从而可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调节。
55.请参照图1-图5,室内机100包括中框110、中框110和导风组件150。中框110内形成有出风口185。面板130安装于中框110,且面板130与中框110之间形成安装区。面板130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孔131。导风组件150可移动地设置于安装区内,且导风组件150与面板130围合形成风腔123,风腔123与出风口185连通,导风组件150移动可控制风腔123的大小,以实现多个出风孔131中部分出风孔131与出风口185连通,或,所有的出风孔131与出风口185连通,或所有的出风孔131均不与出风口185连通。
56.本技术通过在中框110和面板130之间设置导风组件150,利用导风组件150与面板130围合形成风腔123,再通过导风组件150移动调整分腔的大小从而可以实现全面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向室内送风,或部分面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向室内送风,或全面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均不向室内送风,从而可以让零风空调的出风多样化,更有利用用户选择,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7.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100还包括风机181、蜗壳182和室内换热器183,蜗壳182和室内换热器183均设置在中框110内,且蜗壳182和室内换热器183围合形成风机安装腔184,风机181安装在风机安装腔184内,出风口185形成在蜗壳182。风机181运转可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室内机100,并使其经过室内换热器183进入风机181腔,再经风机181由出风口185排出。
58.请参照图1-图5,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150包括导风件151和导向杆153。导向杆153可移动地设置于中框110。导风件151设置于导向杆153,导向杆153移动可带到导风件151移动或发生形变,以改变风腔123的大小。
59.本技术通过将导风组件150设置为导风件151和导向杆153,利用导向杆153移动带动导风件移动或形变从而更好的实现调整风腔123的大小,从而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室内机100多种方式的出风。
60.在本实施例中,导风件151为矩形片状,质地比较柔软可弯折和缠绕,且可对风形
成阻挡。长度与中框110的内空间长度相同,可以是无纺布、牛皮纸、pe薄膜等制成。
61.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153的数量包括至少两个。导风件151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向杆153连接。设置于导风件151两端的两个导向杆153中一个靠近出风口185设置,且靠近蜗壳182的上侧。另一个靠近面板130设置,且至少靠近面板130的导向杆153可沿面板130的内壁上下移动。
62.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导风杆,并使导风件151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导风杆,从而可以利用导风杆更好的对导风件151进行固定,和带动导风件151移动或形变。
63.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导风件151两端的两个导向杆153中至少一个可转动,以实现对导风件151进行卷绕,从而可以将导风件151绷紧。
64.由于导向杆153在不同位置需要导风件151的长度不同,本技术通过将设置于导风件151两端的两个导向杆153中至少一个可转动,从而在不同运行状态下对导风件151进行收紧,从而可以更好的形成风腔123,并可避免导风件151出现褶皱。
65.请参照图1-图5,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100还包括导风门141,中框110设置有与出风口185对应的室内出风口119,导风门141可转动地安装于室内出风口119,导风门141设置有多个微风孔143。导向杆153包括第一导向杆153、第二导向杆153和第三导向杆153。第一导向杆153和第二导向杆153设置于导风件151相对的两端,且第一导向杆153可转动地靠近出风口185设置,第二导向杆153可移动地靠近面板130内壁设置。第三导向杆153可移动地设置于导风件位于风腔123外部的一侧,且位于导风门141的上方,第三导向杆153移动可带动导风件151部分移动,以使导风件151形变与面板130内壁抵接,实现对风腔123的封闭。请参照图1,室内机100在第一运行状态下,导风门141关闭,第二导向杆153位于面板130高度方向的顶部,可使收有的出风孔131和所有的微风孔143均可向室内送风。请参照图2,室内机100在第二运行状态下,导风门141关闭,第二导向杆153位于面板130高度方向中间向上的位置,可使位于第二导向杆153下方的出风孔131和所有的微风孔143向室内送风。请参照图3,室内机100在第三运行状态下,导风门141关闭,第二导向杆153位于面板130高度方向中间向下的位置,可使位于第二导向杆153下方的出风孔131和所有的微风孔143向室内送风。请参照图4,室内机100在第四运行状态时,导风门141关闭,第三导向杆153移动使导风件151形变与面板130低部抵接让风腔123关闭,以通过所有的微风孔143向室内送风。请参照图5,室内机100在第五运行状态时,导风门141打开,第三导向杆153移动使导风件151形变与面板130低部抵接让风腔123关闭,以通过室内出风口119向室内送风。
66.本实施通过设置导风门141及第一导风杆155、第二导风杆157和第三导风杆159,从而可以让室内机100方便的形成五种不同送风方式的运行状态,而在第一运行状态时,即全面板130出风,所有的出风孔131和微风孔143均向外送风出风量大且无风感。在第二运行状态时,即中档面板130出风,此时由于第二导向杆153位于面板130高度方向中间向上的位置,从而面板130上多数的出风孔131与出风口185连通,出风量较大且没有风感。在第三运行状态时,即低挡面板130出风,此时,第二导向杆153位于面板130高度方向中间向下的位置,形成的空腔较小,面板130上只有少部分孔向室内送风,出风量小且风感弱。在第四运行状态时,第三导向杆153带动导风件151移动,从而将风腔123关闭,只有导风门141上的微风孔143向室内送风,此时出风量低,且无风感。第五运行状态时,外常规出风,将导风门141打开通过室内送风口送风,风感较强。
67.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100在第二运行状态时,风腔123在室内机100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为50mm-100mm。室内机100在第三运行状态时,风腔123在室内机100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为10mm-50mm。
68.本实施例将第二运行状态时,将风腔123在室内机100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设置为50mm-100mm,在第三运行状态将风腔123在室内机100高度方向的高度取值范围设置为10mm-50mm,从而可让更好的实现出风。
69.请参照图1-图5,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153还包括第四导向杆161,第四导向杆161可移动地设置于中框110,且位于风腔123内,第四导向杆161用于配合第二导向杆153对导风件进行支撑,从而在第一运行状态、第二运行状态和第三运行状态使风腔123围合形成四边形结构。
70.本实施例设置第四导向杆161,利用第四导向杆161和第二导向杆153配合从而可以对导风件151进行支撑,以让风腔123的厚度保持在10mm-15mm之间,从而可以让面板130上出风孔131的出风量增大,且风感降低。并且还可以让导风件与室内换热器间隔设置。
71.请参照图1-图6,在本实施例中,中框110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轨迹槽111,第二导向杆153、第三导向杆153和第四导向杆161均可移动地设置于轨迹槽111内,且均可沿轨迹槽111移动。
72.本实施例通过在中框110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轨迹槽111,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实现导向杆153的移动。
73.在本实施例中,轨迹槽111的侧壁设置有齿条结构(图未示),第二导向杆153、第三导向杆153和第四导向杆161上均设置有齿轮(图未示),齿轮与齿条啮合,齿轮转动可与齿条配合以使第二导向杆153、第三导向杆153和第四导向杆161移动。
74.利用齿轮齿条的方式配合驱动,导向杆153移动,驱动方式简单,且容易布置在室内机100。
75.在本实施例中,轨迹槽111包括第一轨迹槽113,第二轨迹槽115和第三轨迹槽117,第一轨迹槽113和第二轨迹槽115沿着室内机10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轨迹槽113靠近面板130,第二导向杆153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一轨迹槽113,第三导向杆153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二轨迹槽115,第三轨迹槽117沿室内机100的厚度方向设置,第四导向杆161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三轨迹槽。
76.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轨迹槽113、第二轨迹槽115和第三轨迹槽117可以方便,第二导向杆153、第三导向杆153和第四导向杆161对应移动避免相互影响。
77.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150可包括电机(图未示),电机与第一导向杆153、第二导向杆153、第三导向杆153和第四导向杆161传动连接,从而可实现第一导向杆153的转动和第二导向杆153、第三导向杆153和第四导向杆161的移动。
78.综上本实施提供的室内机100和空调器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包括:
79.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内机100和空调器通过在室内机100的中框110和面板130之间的安装腔121设置导风组件150,利用导风组件150与面板130围合形成风腔123,再通过导风组件150移动调整分腔的大小,从而可以实现全面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向室内送风,或部分面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向室内送风,或全面板130上的出风孔131均不向室内送风,从而可以让零风空调的出风多样化,更有利用用户选择,从而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80.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