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80392发布日期:2023-03-24 17:5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2.一般的全热交换装置,包括向室内送风的新风风路、向室外排风的回风风路以及全热交换素子。新风风路与回风风路中的空气利用全热交换素子传热传湿的性质,在全热交换素子中进行热量与湿气的交换。当室内空气温度较高,室外温度较低时,室外温度较低的空气与室内温度较高的空气在全热交换素子中进行热量及湿气的交换后,室外空气温度与湿度升高后,再吹向室内。当室内空气温度较低,室外温度较高时,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全热交换素子中进行热量及湿气的交换后,室外空气温度与湿度降低后,再吹向室内。由此,能够向室内提供温度与湿度适中的新鲜空气的同时,实现能源的节约。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如背景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当室外空气温度较低,室内空气温度较高,且室内外空气温差较大,例如冬季时,室外空气下降至零下,导致室内外温差大。此时,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在全热交换素子中进行热交换,由于温差较大,且室外空气温差较低,因此,室内空气可能在全热交换素子中发生结露甚至结霜。由此,将导致热交换效率下降,甚至导致全热交换素子寿命缩短等问题。
5.为解决上述课题,一般的全热交换装置在内部设置内循环风路,在可能发生结露或结霜的情况下,关闭供室外空气进入的新风风路,切换为内循环风路,使室内空气流经全热交换素子上原本供室外空气进入的新风风路。由此,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流经结露或结霜的全热交换素子,使水分蒸发后,随室内空气吹出全热交换装置外,从而抑制结露或结霜。
6.然而,当全热交换装置切换为内循环风路时,无法为室内提供新鲜的室外空气。
7.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结露或结霜的同时,持续为目标空间提供新鲜空气的热交换装置。
8.(二)技术方案
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
10.筐体,
11.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筐体上,供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筐体的开口,
12.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筐体上,供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筐体的开口,
13.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筐体上,供空气吹出所述筐体的开口,
14.第二出风口,设于所述筐体上,供空气吹出所述筐体的开口,
15.热交换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
16.风路切换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以及所述热交换部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对应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模式,所述第二状态对应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第二模式,
17.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热交换装置,流经所述第一风路,并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从所述热交换装置流出,进入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热交换装置,流经所述第二风路,并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从所述热交换装置流出,进入第一空间。
18.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路的所述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路的所述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路的所述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路的所述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热交换装置,流经所述第二风路,并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从所述热交换装置流出,进入第二空间,第二空间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热交换装置,流经所述第一风路,并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从所述热交换装置流出,进入第一空间。
19.在一个示例中,风路切换部包括风路切换单元和风路连通单元,其中,所述风路切换单元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所述风路连通单元位于靠近所述热交换部的一侧,
20.当所述风路切换单元和所述风路连通单元处于第一配合状态时,所述风路切换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21.当所述风路切换单元和所述风路连通单元处于第二配合状态时,所述风路切换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22.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风路切换单元包括可旋转的面板和形成在所述面板上的风路切换口,
23.所述风路连通单元包括风路连通口,
24.当所述面板通过自身的旋转而处于预定位置时,所述风路切换口、所述风路连通口、以及所述热交换部的风路的端口之间处于第一位置关系,所述风路切换单元和所述风路连通单元呈所述第一配合状态,
25.当所述面板通过自身的旋转而处于另一预定位置时,所述风路切换口、所述风路连通口、以及所述热交换部的风路的端口之间处于第二位置关系,所述风路切换单元和所述风路连通单元呈所述第二配合状态。
26.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风路连通口包括:
27.面向所述热交换部的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一风口,
28.面向所述热交换部的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风口,
29.面向所述风路切换单元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的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
30.面向所述风路切换单元一侧、且与所述第二风口相对的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
31.面向所述风路切换单元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或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风路连
通单元第二进风口,
32.面向所述风路切换单元一侧、且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
33.其中,当所述风路切换部呈第一配合状态时,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口相对且沿第一方向连通,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相对且沿第一方向连通,
34.当所述风路切换部呈第二配合状态时,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沿第二方向连通,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口沿第二方向连通。
35.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面板还包括用于遮盖所述风路连通口的任一个开口的挡板,
36.所述挡板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风路连通口的任一个开口的尺寸,
37.在所述第一配合状态中,所述挡板遮挡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及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所述风路切换口与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及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对应设置,
38.在所述第二配合状态中,所述挡板遮挡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以及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所述风路切换口与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以及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对应设置。
39.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交换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热交换部内部的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
40.当温度和湿度大的空气通过所述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时,所述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吸收所述空气的热量和湿气,
41.当温度和湿度小的空气通过所述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时,所述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向所述空气释放已吸收的空气的热量和湿气。
42.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交换部包括:能够传递热量和/或湿气的若干个传热板,
43.所述传热板相互交叠设置,所述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设置在所述传热板之间,并使所述传热板保持预定间隔,风路中的空气在所述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之间通过。
44.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呈中心对称关系,
45.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与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呈中心对称关系。
46.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风路切换单元包括:
47.转轴,与所挡板连接,并使所述挡板旋转,
48.风路分隔板,与所述转轴连接,从所述风路切换单元的所述挡板的表面延伸至所述风路连通单元的所述第一风口及所述第二风口。
49.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上游侧的送风部。
50.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热交换部包括热交换部顶壁、热交换部底壁、热交换部侧壁,所述热交换部顶壁面向所述筐体的顶壁,所述热交换部底壁面向所述筐体的底壁,
51.所述风路连通单元呈六面体形状,包括面向所述热交换部的一面,以及面向所述风路切换单元的另一面,
52.所述热交换部侧壁包括热交换部第一侧壁、热交换部第二侧壁、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和热交换部第四侧壁,所述热交换部第一侧壁和所述热交换部第二侧壁分别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且其上形成有所述第一风路的端口;所述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和所述热交换部第四侧壁分别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且其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风路的端口。
53.(三)有益效果
5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热交换装置,包括:热交换部,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风路切换部,设置在热交换部和第一进风口之间、以及热交换部和第二进风口之间,风路切换部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对应于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模式,第二状态对应于热交换装置的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下,第一空间的空气流经第一风路,进入第二空间,第二空间的空气流经第二风路,进入第一空间,在第二模式下,第一空间的空气流经第二风路,进入第二空间,第二空间的空气流经第一风路,进入第一空间。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风路切换部的状态,实现了对热交换装置内的空气流通线路,从而实现了能够抑制结露或结霜的同时,持续为目标空间提供新鲜空气。
附图说明
5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
58.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
59.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
60.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路连通单元的结构示意;
61.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路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62.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模式下的风路连通单元和风路切换单元之间的配合关系的示意图;
63.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二模式下的风路连通单元和风路切换单元之间的配合关系的示意图;
64.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模式下的风路示意图;
65.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二模式下的风路示意图;以及
66.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部的细节图。
67.附图标记:热交换装置100;筐体110;热交换部120;风路切换部130;底壁112;侧壁113;第一侧壁113a;第二侧壁113b;第一进风口a;第一出风口b;第二进风口c;第二出风口d;热交换部顶壁 121;热交换部第一侧壁123a;热交换部第二侧壁123b;热交换部第三侧壁123c;热交换部第四侧壁123d;风路连通单元131;风路切换单元132;第一风口a;第二风口b;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风路连通单元131;挡板132a、132b;转轴132c;风路分隔板132d;
送风部140;第一送风单元141;第二送风单元142;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传热板e。
具体实施方式
6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69.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上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侧、外侧”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均以本热交换装置的安装状态为基准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上游侧”和“下游侧”是相对于当取暖送风装置正常运转时,在热交换装置内部形成的气流而言,气流由上游侧流向下游侧。
71.另外,术语“距离”指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通”应做广义理解,指能够使气体或液体等流体通过,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是间接连通。术语“连接”同样也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等。又比如,可以是间接连接,也可以是直接连接。
72.本热交换装置通过连通两个独立空间,从而调节其中一个空间中的空气的质量、温度、湿度等指标,实现对其空气的调节。两个独立空间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甚至是某一空间内的不同区域等情况。为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将两个空间称为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其中,将第一空间指称为室内空间,并简称为室内,第二空间指称为室外空间,简称为室外。以下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安装于第一空间,即室内,并与室外连通,向室内引入新鲜空气。
73.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装置100,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包括筐体110、热交换部120、以及风路切换部130。
74.筐体110形成热交换装置100的外廓,呈中空长方体,用于收纳热交换装置100的部件。筐体110包括顶壁(图中未示出)、底壁112、以及连接顶壁与底壁112的侧壁113。本实施例中,在热交换装置100 的安装状态下,顶壁在重力方向上的上方,底壁112在重力方向上的下方,顶壁与底壁112相对设置。侧壁113包括第一侧壁113a、与第一侧壁113a相对的第二侧壁113b、连接第一侧壁113a与第二侧壁113b 的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其中,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3a面向第一空间一侧设置,第二侧壁113b面向第二空间一侧设置。
75.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3a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a和第二出风口d,第二侧壁113b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c和第一出风口b,其中,第一空间的气体(即室内的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a进入热交换装置,流经热交换部120,再通过第一出风口b从热交换装置流出后进入第二空间,即向室外吹出;第二空间的气体通过第二进风口c进入热交换装置,流经热交换部120,再通过第二出风口d从热交换装置流出后进入第一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a和第二出风口d不一定要设在同一个侧壁上,只要设在热交换部的上游或下游即可,只要第一进风口a、第一出风口b形成的风路与第二进风口c、第二出风口d形成的风路独立分开,进风口与出风口设在哪个侧壁上不影响核心的热交换功能。
76.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为供第一空间、即供室内的空气进入或吹出热交换装置100的开口,第一进风口a设置在热交换部120 的靠近第一空间的一侧的侧壁上,用于供第一空间内的空气进入筐体 110内。第一出风口b设置在热交换部120的靠近第二空间的一侧,用于供已从第一空间进入热交换装置100的空气向热交换装置100外吹出。
77.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设置在筐体110侧壁上,但是,只要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也可以设置在筐体110之外,在该种情况下,第一进风口a、第一出风口b均可通过管道、管路等连接到筐体110。
78.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a与第一出风口b的数量分别为1个,但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a与第一出风口b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
79.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为供第二空间、即供室外的空气进入或吹出热交换装置100的开口。第二进风口c设置在热交换部120 的靠近第二空间的一侧,用于供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筐体110内。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c设置在第二侧壁113b上,并且,第二进风口 c与第一进风口a相对设置。第二出风口d设置在热交换部120的靠近第一空间的一侧,用于供已从第二空间内进入热交换装置100的空气向热交换装置100外吹出。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d设置在第一侧壁113a上,并且,第二出风口d与第一出风口b相对设置。
80.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设置在筐体110侧壁上,但是,只要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 也可以设置在筐体110之外,在该种情况下,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均可通过管道、管路等连接到筐体110。
81.本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c与第二出风口d的的数量分别为1个,但第二进风口c与第二出风口d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
82.热交换部120设置在筐体110内,用于使第一空间的空气与第二空间的空气进行能量交换,即使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热量以及湿气的同时交换、或者仅热量交换、或者仅湿气交换。本实施例中,热交换部120为全热交换素子,呈六面体形状,使流经的空气进行热量与湿气交换。
83.热交换部120包括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相互独立。所谓相互独立,指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相互分隔,第一风路或第二风路中的空气不会相互流通。
84.热交换部120还包括多个传热板e。传热板e为能够传递热量及湿气,或者能够单独传递热量或湿气的材料构成的片状结构。多个传热板e相互交叠设置,且保持间隔。也就是说,多个传热板在上下方向上交叠放置,并且传热板之间保持间隔,使空气得以通过。多个传热板的边缘形成开口,供空气进入两个传热板之间形成的空间。
85.开口与传热板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间隔设置。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中,将多个传热板命名为第一传热板、第二传热板、第三传热板、第四传热板
……
第n传热板。第一传热板与第二传热板之间的间隔与边缘形成的开口构成第一风路,第二传热板与第三传热板之间的间隔与边缘形成的开口构成第二风路,第三传热板与第四传热之间的间隔与边缘形成的开口构成第一风路。以此类推,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间隔设置。
86.本实施例中,热交换部120还包括热交换部顶壁121、热交换部底壁(图中未示出)、热交换部侧壁。热交换部顶壁121面向筐体110 的顶壁,热交换部底壁面向筐体110的底壁。热交换部侧壁包括热交换部第一侧壁123a、与热交换部第一侧壁123a相对的热交换部第二
侧壁123b、连接热交换部第一侧壁123a与热交换部第二侧壁123b的热交换部第三侧壁123c和热交换部第四侧壁123d,其中,热交换部第三侧壁123c和热交换部第四侧壁123d相对设置。传热板的边缘形成的多个开口分别位于热交换部第一侧壁123a、热交换部第二侧壁123b、热交换部第三侧壁123c以及热交换部第四侧壁123d上,简称为热交换部第一侧壁开口、热交换部第二侧壁开口、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开口以及热交换部第四侧壁开口。
87.本实施例中,热交换部120的顶壁为第一传热板,热交换部120 的底壁为第n传热板,热交换部第一侧壁开口面向第一进风口a,热交换部第二侧壁开口面向第一出风口b,热交换部第一侧壁开口与热交换部第二侧壁123b开口以及传热板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风路。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开口面向第二进风口c,热交换部第四侧壁开口面向第二出风口d,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开口与热交换部第四侧壁开口以及传热板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二风路。本实施例中,热交换部第一侧壁123a 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进风口所在平面之间呈一定的夹角,热交换部第二侧壁123b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出风口b所在平面之间呈一定的夹角,热交换部第三侧壁123c所在的平面与第二进风口c所在平面之间呈一定的夹角,热交换部第四侧壁123d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出风口d所在平面之间呈一定的夹角,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夹角为锐角。
88.热交换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模式(第一风路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风路模式)。当热交换装置100处于第一模式时,第一进风口a与第一风路连通后,与第一出风口b连通。同时,第二进风口c与第二风路连通后,与第二出风口d连通。也即,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a 经过热交换部120到第一出风口b后进入室外,且室外空气从第二进风口c经过热交换部120到第二出风口d后进入室内。当热交换装置 100处于第二模式时,第一进风口a和第一出风口b与第二风路连通,且第二进风口c和第二出风口d与第一风路连通,也就是说,第一进风口a与第二风路连通后,与第一出风口b连通。同时,第二进风口 c与第一风路连通后,与第二出风口d连通。
89.热交换装置100还包括风路切换部130。风路切换部130设置在热交换部120与第一侧壁113a之间、以及热交换部120与第二侧壁113b 之间,用于实现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的切换。
90.风路切换部130包括风路连通单元131和风路切换单元132。风路连通单元131设置在第一侧壁113a和热交换部120之间、以及第二侧壁113b与热交换部120之间,即,在实施例中,有2个风路连通单元 131和2个风路切换单元132,2个风路连通单元131和2个风路切换单元132分别设置在热交换部的两侧,即,热交换部的两侧分别有1 个风路连通单元131和1个风路切换单元132。在该实施例中,热交换部120的两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的结构相同。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热交换部120的两侧的风路连通单元和风路切换单元的结构也可以不同。如图5所示,热交换部120的两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包括第一风口a、第二风口b、风路连通单元进风口以及风路连通单元出风口。在一个示例中,风路连通单元进风口包括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风路连通单元出风口包括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以及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
91.本实施例中,风路连通单元131呈六面体形状,包括面向热交换部120的一面,以及面向第一侧壁113a、第二侧壁113b的另一面。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设置在面向热交换部120的一面上。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风口a与第二风口b呈中心对称设置。
92.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以及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设置在风路连通单元
131的与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相反的另一面,靠近第一进风口a或第二进风口c。也就是说,风路连通单元的进风口位于第一进风口a或第二进风口c的下游。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 1和第一风口a相对且沿第一方向(空气流动方向,在一个示例中,为水平方向)连通,也即,直接连通,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与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邻接,且与第二风口b沿第二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在一个示例中,为竖直方向)连通,也即,弯曲连通。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沿竖直方向与第一风口a连通,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与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3邻接,且与第二风口b沿水平方向连通。在该实施例中,左右两个风路切换部的第一风口a都在上方,第二风口b都在下方。
93.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呈扇形。在一个示例中,扇形的角度为90度。
94.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100包括两个风路连通单元131。另外,本实施例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为设置在风路连通单元131上的四个开口。但是,只要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也可以是设置在风路连通单元131的面向第一进风口a、第二进风口c的一面上的一个开口的不同区域,结合风路切换单元132形成连通第一风路、第二风路的不同开口。
95.风路切换单元132设置在风路连通单元131的面向第一进风口a 的一侧、以及风路连通单元131的面向第二进风口c的一侧,用于遮蔽风路连通单元进风口中的一个,以及遮盖风路连通单元131出风口中的一个。
96.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风路切换单元132包括挡板132a、132b、转轴132c以及风路分隔板132d。
97.挡板132a、132b呈片状,用于遮盖风路连通单元进风口或风路连通单元出风口中的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挡板132a呈扇形,面积分别大于或等于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以及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的面积。
98.转轴132c与挡板132a、132b连接,以控制挡板132a和挡板132b 绕转轴132c的轴心旋转。本实施例中,转轴132c设置在风路连通单元进风口与风路连通单元出风口之间,位于风路切换单元的中心的位置。在一个示例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与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以转轴132c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与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以转轴132c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99.挡板132b呈片状,与转轴132c连接,用于遮盖风路连通单元进风口或风路连通单元出风口的至少一个。在一个示例中,挡板132b和挡板132a相对于转轴132c呈中心对称设置。
100.也就是说,当挡板132a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时,挡板 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当挡板132a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时,挡板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当挡板 132a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时,挡板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当挡板132a遮盖第二风路连通单元131出风口时,挡板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
101.风路分隔板132d与转轴132c连接,从挡板132a与挡板132b之间向第一风口a及第二风口b一侧延伸,呈片状。也就是说,在安装状态下,风路分隔板132d位于风路连通单元
131内部空间中,位于第一风口a、第二风口b与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以及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 4之间。
102.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100还包括送风部140。送风部140设置在热交换部120与第一进风口a之间、热交换部120与第一进风口c 之间、热交换部120与第一出风口b之间、和/或热交换部120与第二出风口d之间,用于将空气吸入或吹出热交换装置100。本实施例中,送风部140包括第一送风单元141及第二送风单元142。第一送风单元 141设置在第一出风口b与风路切换部130之间,具体地,第一送风单元141的出风口连通第一出风口b。第二送风单元142设置在第二出风口d与风路切换部130之间,具体地,第二送风单元142的出风口连通第二出风口d。
103.以下对上述实施例中的热交换装置100的运行进行详细说明。
104.为便于说明,以下以热交换装置100安装于室内,使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为例。
105.当热交换装置100运行时,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a进入热交换装置100内,室外空气从第二进风口c进入热交换装置100内。
106.当热交换装置100处于第一模式时,此时,热交换装置100控制风路切换部130的风路切换单元132进行旋转。如图7所示,其中,使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切换单元132中的挡板132a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挡板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并且使靠近室外一侧的风路切换单元132中的挡板132a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挡板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
107.在一个示例中,风路分隔板132d与热交换部120的热交换部第一侧壁开口与热交换部第四侧壁开口的邻接部平行、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开口与热交换部第二侧壁开口的邻接部平行。风路分隔板132d将风路连通单元131内部空间分隔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简称为第一风路空间与第二风路空间。
108.也就是说,在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和第一风口a与第一风路空间连通,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和第二风口b与第二风路空间连通,见图5。
109.在靠近室外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和第一风口a与第一风路空间连通,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 和第二风口b与第二风路空间连通。上述第一风路空间和第二风路空间仅为表达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与第一风口a连通于同一空间,以及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和第二风口b连通于同一空间,而无顺序等特指。由此,从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进入的空气不会吹向第二风口b,而从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进入的空气不会吹向第一风口a。
110.由此,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与第一风口a连通,因此,第一进风口a与第一风口a连通,进而与第一风路连通。同时,靠近室外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与第二风口b连通,因此,第一出风口b 与第二风口b连通。
111.室内空气在送风单元的作用下,依次经过第一进风口a、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进入风路连通单元131中,再经由第一风口a吹向热交换部120的热交换部第一侧壁开口,从而进入第一风路,并沿第一风路从热交换部第二侧壁开口吹出,且经由靠近室外侧的风
路连通单元131上的第二风口b进入风路连通单元131,并经由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吹出后,进入第一送风单元141后,从第一出风口b 吹向室外。而靠近室外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与第一风口a连通,因此,第二进风口c与第一风口a连通,进而与第二风路连通。同时,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 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与第二风口b连通,因此,第二出风口d与第二风路连通。
112.室外空气在送风单元的作用下,依次经过第二进风口c、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进入风路连通单元131中,再经由第一风口a吹向热交换部120的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开口,从而进入第二风路,并沿第二风路从热交换部第四侧壁开口吹出,且经由靠近室内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上的第二风口b进入风路连通单元131,并经由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吹出后,进入第二送风单元142后,从第二出风口d 吹向室内。
113.在此过程中,第一空间的空气与第二空间的空气在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内,经由传热板进行热交换。当夏季,室外空气温度较高,湿度较高,而室内空气因开启热交换装置100、例如空调时,温度较低,湿度较低。第一风路中的室内空气与第二风路中的室外空气在热交换部120中进行热交换,第二风路中的室外空气的热量及湿度将传递给第一风路中的室内空气,室外空气温湿度降低后,再吹向室内。由此,使吹向室内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温差减小,在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的同时,为室内提供温湿度适中的空气,且节约能源。
114.当热交换装置100处于第二模式时,热交换装置100控制风路切换部130的风路切换单元132进行旋转。其中,如图8所示,使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切换单元132中的挡板132a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挡板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同时,使靠近室外一侧的风路切换单元132中的挡板132a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挡板132b遮盖风路连通单元第二出风口4。
115.并且,风路分隔板132d与热交换部第一侧壁开口和热交换部第四侧壁开口邻接位置处的棱垂直、风路分隔板132d与热交换部第二侧壁开口及热交换部第三侧壁开口邻接位置处的棱垂直。也就是说,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分隔板132d将风路连通单元131 内部空间分隔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简称为第三风路空间与第四风路空间。
116.在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和第二风口b与第三风路空间进行连通,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和第一风口a与第四风路空间进行连通。在靠近室外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和第二风口b与第三风路空间进行连通,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2和第一风口a与第四风路空间进行连通。由此,从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进入的空气不会吹向第一风口a,从风路连通单元第一进风口1进入的空气不会吹向第二风口b。
117.由此,靠近室内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与第二风口b连通,因此,第一进风口a与第二风口b连通,进而与第二风路连通。同时,室外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第一风路出风口与第一风口a连通,因此,第一出风口b与第一风口a连通,进而与第二风路连通。
118.靠近室外一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二进风口3 与第二风口b连通,因此,第二进风口c与第二风口b连通,进而与第一风路连通。同时,室内侧的风路连通单元131中,风路连通单元第一出风口1与第一风口a连通,因此,第二出风口d与第一风口a 连通,进而与第一风路连通。
119.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模式下的风路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二模式下的风路示意图。
120.当室外空气温度较低,室内空气温度较高,热交换装置100处于第一模式时,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将可能使热交换部120的第二风路的风路壁表面温度下降,使第一风路中的室内空气发生结露甚至结霜,此时,控制热交换装置100切换为第二模式,使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流经第二风路,使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流经第一风路。在室内空气的作用下,第二风路的风路壁的表面温度将升高,从而抑制热交换部120 结露或结霜。
121.同时,无论是第一模式还是第二模式,室内空气均可以排向室外,室外空气均可以吹向室内。因此,能够在抑制结露或结霜的同时,确保向室内提供新鲜空气。
122.另外,由于第一风路与第二风路中设有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当空气流经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时,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将吸收或释放湿气或热量、或者同时吸收或释放湿气及热量。当室内温度较高,室外温度较低,热交换装置处于第一模式时,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流经第一风路,第一风路中的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将吸收室内空气的一部分热量和湿气。当热交换装置从第一模式切换为第二模式时,室内空气流经第二风路,室外空气流经第一风路。当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流经第一风路时,第一风路中的湿气/ 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将释放已吸收的热量及湿气,提高流经第一风路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另外,室内空气流经第二风路,第二风路中的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将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及湿气。当热交换装置再次切换至第一模式时,室外空气再次流经第二风路,第二风路中的湿气/热量储藏及释放单元150 将释放吸收的热量及湿气,提高流经第二风路的室外空气的温度及湿度。
123.由此,能够防止流经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的空气风速过高而导致热交换效率下降,能够在确保风量的基础上,确保热交换效率,增加热量及湿气的回收。
12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风路切换部的旋转来切换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流经热交换部的风路,相对于旋转整个风路切换部的方式,本案中仅需要提供驱动风路切换部旋转的动能,更加节省能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