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属于粉体物料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和回转冷却炉。
背景技术:2.矿石中的各种金属氧化物、亚硫酸盐、碳酸盐、含有金属元素的复合态盐、萤石及锂辉石等原料与浓硫酸在密闭高温状态下反应生成酸化粉体物料,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或产品,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用于锂盐、稀土、氟化工等多个行业。实际生产中矿石一般含有多种成分,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生产过程中浓硫酸是过量的,因此生成的酸化粉体物料中含有少量残存的硫酸,酸化粉体物料具有温度高、腐蚀性强的特点;同时酸化粉体物料作为工业原料或产品需要冷却到常温状态进行包装储存。
3.目前国内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腐蚀性的高温酸化粉体物料的冷却设备使用最广泛的是用冷却水喷淋筒体外壁进行间接换热冷却的回转冷却炉和冷风通入筒体内与物料直接接触使物料冷却的回转冷却炉。
4.然而,用冷却水喷淋筒体外壁进行间接换热冷却的方式存在冷却效率低、单台设备产能低、能耗高的问题;而冷风通入筒体内与物料直接接触使物料冷却的方式,其冷却尾气中粉尘量大并且有腐蚀性介质,冷却尾气要达标排放,存在冷却尾气量大、处理难度高、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5.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6.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和回转冷却炉,能够提高高温酸化粉体物料的冷却效率,提高产能,降低能耗和成本,同时更加环保。
7.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装置包括:
8.外筒体;
9.内筒体,设于外筒体内,并与外筒体连接,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具有流道,内筒体用于容纳待冷却物料;
10.冷却管路,冷却管路与流道连通,以使冷却介质在冷却管路与流道中流动;
11.换热管路,换热管路固定于内筒体内,换热管路用于冷却内筒体中的待冷却物料;
12.其中,内筒体与外筒体可同步转动地设置。
1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冷却管路还与换热管路连通,以使冷却介质在换热管路、流道以及冷却管路中流动。
14.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冷却管路包括进水总管和回水总管,换热管路包括进水换热管和回水换热管,进水换热管的一端和回水换热管的一端通过弯头连通,进水换热管的另一端和回水换热管的另一端分别与进水总管和回水总管连通;冷却管路还
包括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一回水管和第二回水管;
15.其中,进水换热管通过第一进水管与进水总管连通,流道通过第二进水管与进水总管连通;
16.回水换热管通过第一回水管与回水总管连通,流道通过第二回水管与回水总管连通。
17.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筒体装置还包括进水环管和回水环管,进水换热管和回水换热管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数量相等;
18.其中,多个进水换热管通过进水环管与第一进水管连通,多个回水换热管通过回水环管与第一回水管连通。
19.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回水管的至少部分弯曲,和/ 或,第二回水管的至少部分弯曲。
20.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内筒体壁上设有进水口,以使冷却介质从冷却管路通过进水口进入流道,内筒体壁上还设有回水口,以使冷却介质从流道通过回水口回到冷却管路;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设于流道内,第一导流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内筒体和外筒体,第一导流板的延伸方向与内筒体的轴线平行;
21.其中,进水口与回水口设于第一导流板的两侧,以使冷却介质从进水口进入流道,并绕过第一导流板后,自回水口离开流道。
22.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筒体装置还包括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分别设于第一导流板两侧;
23.其中,第二导流板的第一端与内筒体连接,和/或,第二导流板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外筒体连接;
24.第三导流板的第三端与内筒体连接,和/或,第三导流板与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与外筒体连接。
25.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筒体装置还包括前端盖、后端盖和抄板,前端盖设于内筒体远离冷却管路的一端,后端盖设于内筒体靠近冷却管路的一端;抄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抄板在内筒体内侧靠近前端盖的一端设置。
26.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抄板包括抄料部与支撑部,抄料部与支撑部相连接,支撑部用于加固抄料部,抄料部与支撑部均焊接于内筒体内壁;抄板随内筒体旋转时,抄料部用于搅拌待冷却物料,减少待冷却物料对内筒体内壁的磨蚀。
27.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回转冷却炉,回转冷却炉包括:
28.上述任意一项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
29.传动装置,用于带动筒体装置转动;
30.进料机构,设于筒体装置远离冷却管路的一端,进料机构用于向筒体装置的内筒体内加入待冷却物料;
31.出料机构,设于筒体装置靠近冷却管路的一端,出料机构用于筒体装置的内筒体中的待冷却物料离开筒体装置。
32.本公开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在外筒体和内筒体间设置流道,同时在内筒体内设置换热管路,使得外筒体和内筒体同步转动时,内筒体内的待冷却的高温酸化粉体物料在内筒体中与内筒体的内壁和换热管路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流道中的冷却介质和换热管路
中的冷却介质对待冷却物料进行间接冷却,提升了冷却的效率和产能。而且相比于对筒体外壁进行喷淋的方案,能够避免使用大范围喷淋的装置,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同时,相比于冷风与待冷却物料直接进行热交换的方案,避免了产生粉尘泄漏和冷却尾气,从而更加安全和环保。
附图说明
3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35.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的a-a处剖面示意图;
37.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的b-b处剖面示意图;
38.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的c-c处剖面示意图;
39.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的d-d处剖面示意图;
40.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的e-e处剖面示意图;
41.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的流道和进水口、回水口在内筒体壁上的展开布置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3.10、外筒体;11、第一端板;12、第二端板;13、分隔板;20、内筒体; 21、进水口;22、回水口;23、管架;24、第一内环;25、第二内环;26、第三内环;27、环板;
44.31、进水总管;32、回水总管;33、第一进水管;34、第二进水管;35、第一回水管;36、第二回水管;40、换热管路;41、进水换热管;42、回水换热管;43、弯头;51、进水环管;52、回水环管;
45.61、第一导流板;62、第二导流板;63、第三导流板;71、前端盖;72、后端盖;80、抄板;81、抄料部;82、支撑部;83、折弯部;90、导料板。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47.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48.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
ꢀ“
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49.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50.目前国内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腐蚀性的高温酸化粉体物料的冷却设备使用最广泛的是用冷却水喷淋筒体外壁进行间接换热冷却的回转冷却炉和冷风通入筒体内与物料直接接触使物料冷却的回转冷却炉。然而,用冷却水喷淋筒体外壁进行间接换热冷却的方式存在冷却效率低、单台设备产能低、能耗高的问题;而冷风通入筒体内与物料直接接触使物料冷却的方式,其冷却尾气中粉尘量大并且有腐蚀性介质,冷却尾气要达标排放,存在冷却尾气量大、处理难度高、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51.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和回转冷却炉,能够提高高温酸化粉体物料的冷却效率,提高产能,降低能耗和成本,同时更加环保。
52.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7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53.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参考图1 所示,包括外筒体10、内筒体20、冷却管路和换热管路40,内筒体20设于外筒体10内,用于容纳待冷却物料,并与外筒体10连接,内筒体20与外筒体10可同步转动。内筒体20与外筒体10之间具有流道,冷却管路与流道连通,以使冷却介质在冷却管路与流道中流动。换热管路40固定于内筒体20内,用于冷却内筒体20中的待冷却物料。
54.本公开的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在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间设置流道,同时在内筒体20内设置换热管路40,使得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同步转动时,内筒体20内的待冷却的高温酸化粉体物料在内筒体20中与内筒体20 的内壁和换热管路40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流道中的冷却介质和换热管路40 中的冷却介质对待冷却物料进行间接冷却,提升了冷却的效率和产能。而且相比于对筒体外壁进行喷淋的方案,能够避免使用大范围喷淋的装置,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同时,相比于冷风与待冷却物料直接进行热交换的方案,避免了产生粉尘泄漏和冷却尾气,从而更加安全和环保。
55.具体而言,待冷却物料一般为矿石加工领域产生的酸化粉体物料,具有温度高、腐
蚀性强的特点,需要使用回转冷却炉将其冷却后,再进行包装储存。回转冷却炉包括筒体装置,用于冷却待冷却的粉体物料,并可带动筒体装置中的物料进行转动,以提高冷却效率。
56.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中设有流道,冷却介质在流道和冷却管路中流动,以间接冷却内筒体20中的待冷却物料。其中,冷却介质可以为液态或气态的冷却工质,如空气、氢气、氦气或水、硅油、氟化液等,其温度相对待冷却物料较低,因此在流经流道时,能够对内筒体20进行冷却。
57.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筒体装置还可以包括循环泵和辅助冷却机构,使得冷却介质可以在流道和冷却管路中快速地循环,辅助冷却机构可以对流出流道的温度升高的冷却介质进行降温,进一步提高冷却的效率。流道可以是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中间构成的夹层空间,使得冷却介质可以在其中流动;也可以是导流板等结构形成的引导冷却介质流动方向和速度的结构。此外,冷却介质当然也可以是氟利昂、碳氢化合物等制冷剂,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58.换热管路40可以是换热管,冷却介质在换热管路40中流动,换热管路 40与内筒体20中的待冷却物料接触,从而对待冷却物料进行冷却。其中,换热管路40可以是独立的冷却系统,与冷却管路并不连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与流道和冷却管路中不同的冷却介质;也可以与冷却管路连通,从而使冷却介质在换热管路40、流道和冷却管路中流动。
59.换热管路40固定于内筒体20内,可以是换热管路40直接设于内筒体 20的内壁上,也可以是通过焊接在内筒体20上的管架23支撑换热管路40,换热管路40可以在管架23上滑动。参考图1所示,从而使换热管路40与内筒体2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使换热管路40与待冷却物料的接触面积更大,冷却效率更高。
60.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装置还包括前端盖 71和后端盖72,前端盖71设于内筒体20远离冷却管路的一端,后端盖72 设于内筒体20靠近冷却管路的一端。前端盖71和后端盖72使待冷却物料在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中冷却时,具有一定的料层厚度,前端盖71能避免物料从筒体装置的端部流出。
61.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冷却管路包括进水总管31和回水总管32,换热管路40包括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进水换热管41的一端和回水换热管42的一端通过弯头43连通,进水换热管41的另一端和回水换热管42的另一端分别与进水总管31和回水总管32 连通。
62.例如,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可以是平行设置的直管,通过弯头43连接,形成u形的冷却回路,没有连接弯头43的一端分别与进水总管31和回水总管32连通,从而使冷却介质在冷却管路与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中流动。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固定于内筒体20内,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管架23支撑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从而使其与内筒体20的内壁间具有间隙。进水换热管41、回水换热管42和弯头43可以与内筒体20中的物料接触,并对物料起到搅拌作用。使冷却效果更加均匀。当然,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6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进水总管31和回水总管32为套管结构,回水总管32套设于进水总管31的外部。从而使进水总管31的部分和回水总管32的部分均可以设于内筒体20内,且占用空间小。
64.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至图6所示,冷却管路还包括第一进
水管33、第二进水管34、第一回水管35和第二回水管36。其中,进水换热管41通过第一进水管33与进水总管31连通,流道通过第二进水管34与进水总管31连通;回水换热管42通过第一回水管35与回水总管32连通,流道通过第二回水管36与回水总管32连通。
65.即,冷却介质自进水总管31通过第一进水管33和第二进水管34分别进入换热管路40与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之间的流道,再从第一回水管35 和第二回水管36分别流出换热管路40与流道,并进入回水总管32,使得换热管路40与流道仅在进水总管31和回水总管32处连通,并通过不同的路径对物料进行冷却,构成相对独立的两组冷却系统,冷却更加均匀,便于控制,检修和维护更加方便。
66.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及图5所示,装置还包括进水环管51和回水环管52,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数量相等。其中,多个进水换热管41通过进水环管51与第一进水管 33连通,多个回水换热管42通过回水环管52与第一回水管35连通。例如,多组进水换热管41、回水换热管42和弯头43组成的u形冷却回路在内筒体20内周向均匀设置,并通过一个进水环管51连通第一进水管33,通过一个回水环管52连通第一回水管35,使得第一进水管33能够同时向多个进水换热管41供应冷却介质,多个回水换热管42能够同时向第一回水管 35回流冷却介质。
67.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所示,第一回水管35的至少部分可以是弯曲设置的,以便于冷却介质自回水环管52回流至回水总管32。当然,第二回水管36的至少部分也可以是弯曲设置的,参考图6所示,以便于冷却介质自流道回流至回水总管32。具体来说,当冷却介质完成换热进行回流时,冷却介质压力降低,因此,第一回水管35的至少部分和第二回水管36的至少部分弯曲设置,有利于在筒体装置旋转时降低回水环管52和流道中的冷却介质回流的阻力,有利于冷却介质回流。
68.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所示,内筒体20壁上设有进水口21,以使冷却介质从冷却管路通过进水口21进入流道。内筒体 20壁上还设有回水口22,以使冷却介质从流道通过回水口22回到冷却管路。装置还包括第一导流板61,第一导流板61设于流道内,第一导流板6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内筒体20和外筒体10,第一导流板61的延伸方向与内筒体20的轴线平行。其中,进水口21与回水口22设于第一导流板61的两侧,以使冷却介质从进水口21进入流道,并绕过第一导流板61后,自回水口22离开流道。
69.第一导流板61设于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的夹层内,并用于引导冷却介质在流道内的流动方向。第一导流板61的形状可为薄长形平板,外筒体 10和内筒体20之间的空腔为圆环筒形,第一导流板61可沿径向设于其中。第一导流板61的延伸方向与内筒体20的轴线平行,指其最长边应与内筒体 20的轴线平行。
70.第一导流板6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内筒体20和外筒体10,进水口21 与回水口22设于第一导流板61的两侧。使得冷却介质在进水口21进入流道后,沿第一导流板61延伸的方向流动至绕过第一导流板61后,在第一导流板61的另一侧反向流动,并从回水口22离开流道。从而冷却介质可以充分地在流道中流动,提高冷却的效率。
71.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之间的圆环筒形空腔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第一导流板 6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连接于靠近后端盖72一端的第二端板12,另一端与第一端板11之间形成间隙,以使冷却介质在从进水口21流入后,流动方向更加固定,防止冷却介质短路,即从进水口21直接流入回水口22。
72.特别地,参考图7所示,筒体装置还可以包括分隔板13,其延伸方向与第一导流板61一致,分隔板13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内筒体20和外筒体10,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从而分隔板 13将外筒体10、内筒体20、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组成的圆环筒形空间分隔为多个互不连通的流道。每个流道间均设有相互独立的进水口21、回水口22以及第一导流板61,并通过不同的第二进水管34和第二回水管 36与进水总管31和回水总管32连通,多个流道并联同时进行冷却,冷却均匀,效率更高。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三个分隔板13在径向均匀设置,和外筒体10、内筒体20、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构成3个并联的流道,对应的第二进水管34和第二回水管36的数量也均为3个。
73.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所示,筒体装置还包括第二导流板62和第三导流板63,分别设于第一导流板61两侧。例如,第二导流板62设于第一导流板61靠近进水口21的一侧,第三导流板63设于第一导流板61靠近回水口22的一侧。第二导流板62和第三导流板6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导流板61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二导流板62和第三导流板 63可以同第一导流板61一样,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内筒体20和外筒体10,以使冷却介质在其形成的支路中流动时互不相通;也可以仅有一端连接于内筒体20或外筒体10上,降低筒体装置的制造难度,节约成本,便于维修。例如,第二导流板62靠近内筒体20的第一端连接于内筒体20,而靠近外筒体10的第二端与外筒体10之间具有间隙;或靠近外筒体10的第二端连接于外筒体10,而靠近内筒体20的第一端与内筒体20之间具有间隙。第三导流板63同理,此处不再详述。
74.特别地,第二导流板62和第三导流板63的数量均可为多个,使冷却介质在流道中的流动更加均匀,避免产生水路短路的情况。
75.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及图2所示,筒体装置还包括抄板80,抄板8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抄板80在内筒体20内侧靠近前端盖71的一端周向设置。
76.其中,抄板80包括抄料部81与支撑部82,抄料部81与支撑部82相连接,支撑部82用于加固抄料部81,抄料部81与支撑部82均焊接于内筒体20内壁,抄板80随内筒体20旋转时,抄料部81用于搅拌待冷却物料,减少待冷却物料对内筒体20内壁的磨蚀。
77.例如,抄板80沿圆周方向均布焊接于内筒体20上,当待冷却物料进入内筒体20后,在由前端盖71向后端盖72移动的过程中与抄板80接触。参考图2所示,抄料部81可为金属薄板,焊接于内筒体内壁上,抄料部朝向内筒体内部的一端设有折弯部83,弯折角度可为100-150
°
,有利于在旋转时将物料扬起。支撑部82可为钢板,设于抄料部81的一侧,并焊接于内筒体20的内壁,对抄料部81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抄料部81在粉体物料的反作用力下发生变形和损坏。
78.折弯部83的方向与筒体装置的旋转方向有关,例如参考图2所示,筒体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旋转。本公开中的折弯部83的方向设置,可以延长待冷却物料与内筒体20的接触时间,减轻高温酸化粉体物料对内筒体20的磨蚀,并且能够搅动物料与内筒体20均匀接触。
79.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内筒体20内侧靠近前端盖71的一端周向设置有两圈抄板80,每圈抄板80均包括多个抄板 80,两圈抄板80互相错开地焊接于内筒体20,进一步提升抄板80的效果。
80.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筒体装置还包括导料板90,导料板设于前端盖71和抄板80之间,即待冷却物料从前端盖71 进入后,先经过导料板90,才
能到达抄板80的位置。导料板90能够分散待冷却物料,使其更加快速、均匀地进入内筒体20内部。
81.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均不是一体制成,而是由多段筒状结构焊接组成的。以内筒体20为例,内筒体20由第一内环24、第二内环25和第三内环26焊接而成,外筒体 10同理,此处不再详述。筒体装置还包括环板27,设于外筒体10和内筒体 20的多段筒状结构之间,并与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的多段筒状结构均焊接在一起,共同构成流道。由于筒体装置的体积较大,这样非一体成型的外筒体10和内筒体20更加便于组装和维修,而且更加坚固、耐久。
82.特别的,环板27上设有导流孔,其位置与分隔板13、第一导流板61、第二导流板62和第三导流板63构成的流道向对应。以使冷却介质在流经环板27时,能够穿过导流孔,继续在流道中流动。
83.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回转冷却炉,包括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传动装置、进料机构以及出料机构。
84.其中,回转冷却炉的筒体装置可采用前述任意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详述。
85.传动装置用于带动筒体装置转动;进料机构设于筒体装置远离冷却管路的一端,用于向筒体装置的内筒体20内加入待冷却物料;出料机构设于筒体装置靠近冷却管路的一端,用于筒体装置的内筒体20中的待冷却物料离开筒体装置。
86.例如,传动装置连接于动力机构如电机等,并用于带动筒体装置绕内筒体20的轴线转动。进料机构可以设于前端盖71上,并与前端盖71密封连接,出料机构可以设于后端盖72上,并与后端盖72密封连接,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内筒体,从而避免冷却尾气的产生,更加安全、环保。
87.下面通过介绍本公开的回转冷却炉的一种示例性工作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公开的回转冷却炉的结构和原理。
88.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筒体装置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下绕内筒体20的轴线旋转。150-400℃的高温酸化粉体物料通过进料机构进入内筒体20的前部,并在导料板90的作用下移动至设置有抄板80的区域。待冷却物料和内筒体20接触,并间接与流道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初步冷却至100-300℃。随着筒体装置的进一步旋转,待冷却物料向出料机构的方向移动,并移动至设有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的位置,待冷却物料同时受到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以及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内的冷却介质的冷却,并被冷却至50℃以下,从出料机构中排出。
89.温度低于32℃的液态冷却介质从进水总管31,分别通过第一进水管33、第二进水管34进入到进水环管51和流道中。冷却介质从进水环管51内均匀进入到每根进水换热管41中,并通过弯头43进入对应的回水换热管42,回流到回水环管52中,再经过第一回水管35进入回水总管32后流出;进入流道内的冷却介质经过第一导流板61、第二导流板62和第三导流板63 的引导,经第二回水管36进入回水总管32后流出。其中,液态冷却介质的压力不大于0.6mpa,并始终充满流道、进水换热管41和回水换热管42。
90.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
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91.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