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82943发布日期:2023-03-24 18:37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化工是“化学工艺”、“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等的简称,凡运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结构或合成新物质的技术,都属于化学生产技术,也就是化学工艺,所得产品被称为化学品或化工产品,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共性规律的一门科学。
3.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而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热量可以回收利用,现有市场上的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不具备吸收效率高的功能,热量的吸收效率较低,造成废气中的热能浪费较多,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通过工作部件的鳍片和铜管实现废气的热量吸收,工作部件外部的外圆隔热层和端面隔热层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避免鳍片周围的热量过于快速的散发,环形阵列分布的鳍片越向内鳍片的密度越高,此特征可使装置达到吸热效率高的功能,若废气的热量不足还可通过电热棒辅助加热的方式实现稳定的热量输出,解决了现有市场上的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热能吸收效率不高和供热不稳定的问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包括工作部件和设置在其外部的内托盘与内罩筒,所述内托盘与内罩筒外部设有外托盘和外罩筒,所述内托盘和内罩筒与外托盘和外罩筒之间的夹层内设有外圆隔热层和端面隔热层,所述端面隔热层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外圆隔热层两端内部,所述内托盘、内罩筒、端面隔热层、外托盘和外罩筒均被内置电热棒的内管贯穿,所述工作部件包括环形阵列分布的鳍片,所述鳍片内部设有铜管,所述铜管下端为进水口,所述铜管上端为出水口,所述鳍片的上端和下端均开有片口,所述内托盘内设有若干环形阵列分布的进气管,所述内托盘的圆心处开有内盘心口,所述内托盘的边缘开有内盘管口,所述内罩筒的上端设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出气管,所述内罩筒的轴心线处开有内筒心口,所述内筒心口外侧的内罩筒内开有内筒管口。
6.优选的,所述端面隔热层内开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层第一开口,所述端面隔热层的圆心处开有层第二开口,所述端面隔热层内还开有层管孔,所述层管孔与其相邻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对应。
7.优选的,所述外托盘内开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外盘第一开口,所述外托盘的圆心处开有外盘第二开口,所述外托盘内还开有外盘管孔,所述外罩筒上端开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外筒第一开口,所述外罩筒的轴心线处开有外筒第二开口,所述外筒第二开口相邻的外罩筒内开有外筒管孔。
8.优选的,所述内管的端部位于内盘心口、内筒心口、层第二开口、外盘第二开口和
外筒第二开口内部,所述内管中部位于鳍片构成的筒状结构的轴心线处,所述内管与鳍片焊接。
9.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位于其相邻的层第一开口内部,所述进水口位于其相邻的内盘管口、层管孔和外盘管孔内部,所述出水口位于其相邻的内筒管口、层管孔和外筒管孔内部。
10.优选的,所述鳍片和铜管的衔接处做回流焊处理。
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2.1、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通过工作部件的鳍片和铜管实现废气的热量吸收,工作部件外部的外圆隔热层和端面隔热层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避免鳍片周围的热量过于快速的散发,环形阵列分布的鳍片越向内鳍片的密度越高,此特征可使装置达到吸热效率高的功能,若废气的热量不足还可通过电热棒辅助加热的方式实现稳定的热量输出,解决了现有市场上的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热能吸收效率不高和供热不稳定的问题,避免造成废气中的热能浪费,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13.2、鳍片与热风接触吸收热量,鳍片的热量直接传导到铜管内的导热介质中,鳍片越靠近工作部件的中心鳍片的密度越高则温度就越高,此特征有利于提高出水口输出的导热介质的温度,从而实现了吸热效率的提升,而外侧的鳍片和铜管的密度较小,进水口导入的导热介质温度较低,工作部件内废气的热量在散发到外界前会与较冷的鳍片和铜管接触完成热量传输,进一步降低热能消耗。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切状态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部件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托盘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罩筒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面隔热层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托盘结构示意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罩筒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00、工作部件;1、鳍片;101、片口;2、铜管;201、进水口;202、出水口;3、内托盘;301、进气管;302、内盘心口;303、内盘管口;4、内罩筒;401、出气管;402、内筒心口;403、内筒管口;5、内管;6、电热棒;7、外圆隔热层;8、端面隔热层;801、层第一开口;802、层第二开口;803、层管孔;9、外托盘;901、外盘第一开口;902、外盘第二开口;903、外盘管孔;10、外罩筒;1001、外筒第一开口;1002、外筒第二开口;1003、外筒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实施例:请参阅如图1-图7所示的一种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包括工作部件100和设置在其外部的内托盘3与内罩筒4,所述内托盘3与内罩筒4外部设有外托盘9和外罩
筒10,所述内托盘3和内罩筒4与外托盘9和外罩筒10之间的夹层内设有外圆隔热层7和端面隔热层8,所述端面隔热层8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外圆隔热层7两端内部,所述内托盘3、内罩筒4、端面隔热层8、外托盘9和外罩筒10均被内置电热棒6的内管5贯穿,内托盘3、内罩筒4、外托盘9和外罩筒10的材质优选为不锈钢,外圆隔热层7和端面隔热层8的材质为保温棉等具有良好保温能力的材料,内托盘3和内罩筒4的连接处做焊接处理,外托盘9和外罩筒10的连接处做焊接处理。
24.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参考图2、图3和图4,所述工作部件100包括环形阵列分布的鳍片1,鳍片1的轮廓根据需求决定,所述鳍片1内部设有铜管2,铜管2可按照需要增加或减少密度,铜管2的设置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所述鳍片1和铜管2的衔接处做回流焊处理,此特征有利于提升热传导效率,所述铜管2下端为,进水口201用于通入冷水,所述铜管2上端为出水口202,出水口202用于排出热水,铜管2内的导热介质为水,也可为其他具有流动性的导热介质,铜管2关联的热能回收水路为现有技术,所述鳍片1的上端和下端均开有片口101,片口101用于通过高温的废气,所述内托盘3内设有若干环形阵列分布的进气管301,进气管301用于通过辅助管导入高温的废气,所述内托盘3的圆心处开有内盘心口302,所述内托盘3的边缘开有内盘管口303,所述内罩筒4的上端设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出气管401,出气管401用于排出冷却后的废气,所述内罩筒4的轴心线处开有内筒心口402,所述内筒心口402外侧的内罩筒4内开有内筒管口403。
25.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图6和图7,所述端面隔热层8内开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层第一开口801,所述端面隔热层8的圆心处开有层第二开口802,所述端面隔热层8内还开有层管孔803,所述层管孔803与其相邻的进水口201和出水口202位置对应,所述外托盘9内开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外盘第一开口901,所述外托盘9的圆心处开有外盘第二开口902,所述外托盘9内还开有外盘管孔903,所述外罩筒10上端开有环形阵列分布的外筒第一开口1001,所述外罩筒10的轴心线处开有外筒第二开口1002,所述外筒第二开口1002相邻的外罩筒10内开有外筒管孔1003,内托盘3、内罩筒4、外托盘9和外罩筒10均用于保护其内部的构件,内托盘3和内罩筒4用于保护其内部的工作部件100,外托盘9和外罩筒10用于保护外圆隔热层7和端面隔热层8内部的构件。
26.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内管5的端部位于内盘心口302、内筒心口402、层第二开口802、外盘第二开口902和外筒第二开口1002内部,所述进水口201位于其相邻的内盘管口303、层管孔803和外盘管孔903内部,所述出水口202位于其相邻的内筒管口403、层管孔803和外筒管孔1003内部,所述内管5中部位于鳍片1构成的筒状结构的轴心线处,所述内管5与鳍片1焊接,所述进气管301和出气管401位于其相邻的层第一开口801内部,内托盘3、内罩筒4、端面隔热层8、外托盘9和外罩筒10上均开有供废气和水通过的开口。
27.本实用工作原理:
28.该化工生产用热能回收装置,热量从进气管301内部导入从出气管401导出,热量将会充盈在工作部件100外部的空间内,高温的废气将会穿过片口101在鳍片1之间留存,废气的热量将会被鳍片1吸收,经过鳍片1传导到铜管2中的导热介质内;
29.工作部件100外部的内托盘3和内罩筒4起到了保护工作部件100的作用,内托盘3和内罩筒4外部设有保持其温度的外圆隔热层7和端面隔热层8,外圆隔热层7和端面隔热层
8外部设有起保护作用的外托盘9和外罩筒10,若废气的温度不足时还可通过电热棒6辅助加温;
30.外侧的鳍片1密度较低,内侧的鳍片1密度较高,与出水口202相邻的鳍片1和铜管2具有更高的温度,外侧的鳍片1和铜管2温度较低可实现对刚导入进水口201的导热介质的加温,让铜管2和鳍片1与其相邻的导热介质具有较低的温差从而提高热量效率。
31.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