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双层锅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7589发布日期:2023-01-25 09:40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双层锅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双层锅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2.燃气灶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烹饪用具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的厨房环境中,燃气灶的燃烧器能够利用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进而可以迅速的加热烹饪锅具。就现有的燃烧器组成部件而言,一般包括燃烧器(涵盖炉头、分气盘和火盖等)、控制阀、点火器、引射管等,其工作过程是外接的燃气管或燃气罐供应的燃气经由控制阀和引射管输送至燃烧器,点火器在燃烧器处将燃气点燃产生热量。现有的外火盖在外侧壁上设置一排或多排出火孔,而外火盖内侧壁上不设置出火孔,内侧只依靠燃烧器上的内火盖上的出火孔形成内环火焰,且外火盖外侧壁一般为圆环面,出火孔数量分布少,出火面积小,燃烧器的燃烧效率一般,燃烧不充分。现有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易于引火的外环火盖以及燃烧器(公告号:cn21754074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中记载了外火盖的外侧壁上设置了一排出火孔,而外火盖内侧壁上并未设置出火孔,整体燃烧效率一般,燃烧不充分,同样存在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带双层锅架的燃烧器的技术方案,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实用性强,外环火盖采用内圈出火孔与外圈出火孔的配合,形成两股气体气流,增强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同时使得外环火盖上形成内外两环火焰,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且内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一内,外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二内,通过凹槽的设计可以增大出火孔处的火焰面积,使得不易发生离焰现象,使得燃烧更充分,锅架的结构新颖,聚能效果好,实用性强。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带双层锅架的燃烧器,包括:炉头、底座、分火盖和锅架,底座设于炉头上,分火盖设于底座上,分火盖包括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
6.其特征在于:外环火盖包括顶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顶壁与内侧壁之间连接有内斜面,内斜面上设置有凹槽组一,凹槽组一包括至少一个凹槽一,凹槽一内设置有内圈出火孔;
7.顶壁与外侧壁之间连接有外斜面,外斜面上设置有凹槽二组,凹槽二组包括至少一个凹槽二,凹槽二内设置有外圈出火孔;
8.采用内圈出火孔与外圈出火孔的配合,形成两股气体气流,增强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同时使得外环火盖上形成内外两环火焰,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且内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一内,外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二内,通过凹槽的设计可以增大出火孔处的火焰面积,使得不易发生离焰现象;
9.锅架包括圈盘一和圈盘二,圈盘一与圈盘二配合形成聚能腔体,圈盘一与圈盘二
一体成型,便于锅架的整体加工。
10.进一步,凹槽组一设置有至少两组,若干凹槽组一沿内斜面周向分布,凹槽组一周向分布在内斜面上,且凹槽组一优选设置为周向均匀分布在内斜面上,确保内圈出火孔的布设均匀性,从而可以形成稳定的内侧环形火焰,实现均匀加热;
11.凹槽二组设置有至少两组,若干凹槽二组沿外斜面周向分布,凹槽二组周向分布在外斜面上,且凹槽二组优选设置为周向均匀分布在外斜面上,确保外圈出火孔的布设均匀性,从而可以形成稳定的外侧环形火焰,实现均匀加热,且相邻凹槽二组之间形成防烧区,使得外侧火焰能够避开锅架,从而可以避免锅架的锅爪被灼伤,减少热量损失,降低燃烧产物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12.进一步,外侧壁、外斜面、顶壁、内斜面、内侧壁之间依次连接使外环火盖底部形成混气室,内圈出火孔、外圈出火孔均与混气室相连通,混气室内设置有加强凸起,内圈出火孔贯穿加强凸起,气体与空气在混气室内混合,并缓存在混气室内,内圈出火孔、外圈出火孔均与混气室相连通,使得混气室内的气体能够进入到内圈出火孔、外圈出火孔中,加强凸起的设计可以增强外环火盖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外环火盖的质量,延长外环火盖的使用寿命,且内圈出火孔正好贯穿加强凸起,使得内圈出火孔加工时外环火盖不易破裂,从而有助于外环火盖的加工制造;
13.加强凸起沿混气室周向分布,相邻两个加强凸起之间形成引导槽,加强凸起周向分布在混气室内,且加强凸起优选设置为周向均匀分布在混气室内,提高整个外环火盖的结构平稳牢固性,且相邻加强凸起之间正好形成了引导槽,通过引导槽可以更有利于将气体引导至外圈出火孔处,提高外环火盖的燃烧效率,也起到稳火作用。
14.进一步,外环火盖上设置有传火槽,传火槽用于向外圈出火孔传导火焰,传火槽设于外环火盖表面,缩短了内圈出火孔与外圈出火孔之间的连通路径,更有利于内侧火焰到外侧火焰的传递,提高火焰传递的可靠性,使得火焰传递效果好,速度快且时间短;
15.传火槽的两侧均设置有传火孔,与传火孔相邻的凹槽一为盲槽,与传火孔相邻的凹槽一为盲槽设计,该凹槽一上未设置内圈出火孔,从而提高设置传火槽、传火孔处的外环火盖的结构强度,延长外环火盖的使用寿命,传火孔设于传火槽两侧,且传火孔优选为对称设置在传火槽的两侧,使得传火槽端部上方形成的气体稳流,从而使得火焰燃烧更稳定,提高火焰质量,且传火孔靠近外环火盖的内侧壁设置,使得传火槽可以将传火孔处的火焰传递至外环火盖的外侧,点燃外圈出火孔,使得火焰传递更稳定可靠。
16.进一步,外圈出火孔包括外圈出火孔一和外圈出火孔二,外圈出火孔一的直径大于外圈出火孔二的直径,外圈出火孔一和外圈出火孔二上下分布在凹槽二内,设计合理,外圈出火孔采用外圈出火孔一和外圈出火孔二的设计,使得外环火盖外侧形成上下两排外圈出火孔,上方的外圈出火孔一为主燃烧出火孔,下方的外圈出火孔二为主稳焰出火孔,从而使得外侧火焰更加的稳定。
17.进一步,外环火盖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凸环,定位凸环包括定位凸环一和定位凸环二,定位凸环一靠近外环火盖的外侧壁设置,定位凸环二靠近外环火盖的内侧壁设置,定位凸环一和定位凸环二可以与底座相配合,方便外环火盖在底座上的安装定位,且两个定位凸环分别贴近外环火盖的内外侧壁设置,使得两个定位凸环正好位于混气室的两侧边缘处,使得定位凸环一与定位凸环二还可以起到密封作用,有效防止混气室内混合气体从外
环火盖与底座的连接缝隙处溢出,提高使用安全性。
18.进一步,圈盘一包括具有波浪形结构的倾斜面、底部支撑环和顶部支撑环,顶部支撑环通过倾斜面连接底部支撑环,倾斜面与底部支撑环之间形成向下凹陷的接水槽,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不仅提高了锅架的聚能效果,而且可以减缓汤汁往下落入接水盘内,防止接水盘内的汤汁飞溅到燃烧器上,便于清洁。
19.进一步,圈盘二包括倾斜部一、倾斜部二和支撑面,倾斜部一通过支撑面连接倾斜部二,倾斜部一靠近顶部支撑环,倾斜部二靠近底部支撑环,便于形成所需尺寸的聚能腔体,提高聚能效果。
20.进一步,底部支撑环上设有挡环一,倾斜部二上设有挡环二,挡环一与挡环二之间形成通道,通道连通聚能腔体,聚能腔体内空心或填充隔热材料,减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升热效率。
21.进一步,圈盘二上设有支撑脚,支撑脚上设有支撑部,支撑部贴合于支撑面,倾斜面上设有锅脚片,用于支撑锅底,同一侧的锅脚片与支撑脚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设计合理,提高整体支撑强度和稳定性。
2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实用性强,外环火盖采用内圈出火孔与外圈出火孔的配合,形成两股气体气流,增强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同时使得外环火盖上形成内外两环火焰,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且内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一内,外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二内,通过凹槽的设计可以增大出火孔处的火焰面积,使得不易发生离焰现象,使得燃烧更充分,同时对锅架进行设计,该锅架的聚能效果好,而且可以减缓汤汁往下落入接水盘内,防止接水盘内的汤汁飞溅到燃烧器上,便于清洁,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双层锅架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炉头、底座与分火盖之间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凹槽组一在外环火盖上的位置分布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圈出火孔在凹槽一内的位置分布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圈出火孔在凹槽二内的位置分布结构示意图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外环火盖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凸块在混气室内的位置分布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圈出火孔贯穿对应加强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锅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锅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锅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37.图13为图12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8.图14为图13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39.图中:1-炉头;2-底座;3-外环火盖;4-内环火盖;5-顶壁;6-外侧壁;7-内侧壁;8-内斜面;9-凹槽组一;10-内圈出火孔;11-外斜面;12-凹槽二组;13-传火槽;14-混气室;15-加强凸起;16-引导槽;17-传火孔;18-外圈出火孔一;19-外圈出火孔二;20-定位凸环一;21-定位凸环二;22-防烧区;23-凹槽一;24-凹槽二;25-锅架;26-圈盘一;27-圈盘二;28-底部支撑环;29-顶部支撑环;30-接水槽;31-挡环一;32-锅脚片;33-支撑脚;34-支撑部;35-倾斜部一;36-倾斜部二;37-支撑面;38-挡环二;39-通道;40-聚能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40.如图1至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双层锅架的燃烧器,包括炉头1、底座2、分火盖和锅架25,底座2设于炉头1上,分火盖设于底座2上,分火盖包括外环火盖3和内环火盖4;外环火盖3包括顶壁5、内侧壁7和外侧壁6,顶壁5与内侧壁7之间连接有内斜面8,内斜面8上设置有凹槽组一9,凹槽组一9包括至少一个凹槽一23,凹槽一23内设置有内圈出火孔10;顶壁5与外侧壁6之间连接有外斜面11,外斜面11上设置有凹槽二组12,凹槽二组12包括至少一个凹槽二24,凹槽二24内设置有外圈出火孔。
41.采用内圈出火孔10与外圈出火孔的配合,形成两股气体气流,增强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同时使得外环火盖3上形成内外两环火焰,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且内圈出火孔10设于凹槽一23内,外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二24内,通过凹槽的设计可以增大出火孔处的火焰面积,使得不易发生离焰现象,火焰形成更稳定,有效提升燃烧热效率,提高能效。
42.凹槽组一9设置有至少两组,若干凹槽组一9沿内斜面8周向分布,凹槽组一9周向分布在内斜面8上,且凹槽组一9优选设置为周向均匀分布在内斜面8上,确保内圈出火孔10的布设均匀性,从而可以形成稳定的内侧环形火焰,实现均匀加热。凹槽二组12设置有至少两组,若干凹槽二组12沿外斜面11周向分布,凹槽二组12周向分布在外斜面11上,且凹槽二组12优选设置为周向均匀分布在外斜面11上,确保外圈出火孔的布设均匀性,从而可以形成稳定的外侧环形火焰,实现均匀加热,且相邻凹槽二组12之间形成防烧区22,使得外侧火焰能够避开锅架25,从而可以避免锅架25的锅爪被灼伤,减少热量损失,降低燃烧产物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43.外侧壁6、外斜面11、顶壁5、内斜面8、内侧壁7之间依次连接使外环火盖3底部形成混气室14,内圈出火孔10、外圈出火孔均与混气室14相连通,混气室14内设置有加强凸起15,内圈出火孔10贯穿加强凸起15,气体与空气在混气室14内混合,并缓存在混气室14内,内圈出火孔10、外圈出火孔均与混气室14相连通,使得混气室14内的混合气体能够进入到内圈出火孔10、外圈出火孔中,加强凸起15的设计可以增强外环火盖3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外环火盖3的质量,延长外环火盖3的使用寿命,且内圈出火孔10正好贯穿加强凸起15,使得内圈出火孔10加工时外环火盖3不易破裂,从而有助于外环火盖3的加工制造。
44.加强凸起15沿混气室14周向分布,相邻两个加强凸起15之间形成引导槽16,加强凸起15周向分布在混气室14内,且加强凸起15优选设置为周向均匀分布在混气室14内,提高整个外环火盖3的结构平稳牢固性,且相邻加强凸起15之间正好形成了引导槽16,通过引导槽16可以更有利于将气体引导至外圈出火孔处,提高外环火盖3的燃烧效率,也起到稳火作用。
45.内斜面8从顶壁5的内边缘向下倾斜延伸至内侧壁7处,且内斜面8朝向靠近外环火盖3的中心倾斜向下设置,外斜面11由顶壁5的外边缘向下倾斜延伸至外侧壁6处,且外斜面朝向远离外环火盖3的中心倾斜向下设置,内斜面8、外斜面11为直斜面或曲斜面,设计简单合理,内斜面8、外斜面11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调整为直斜面或曲斜面,外斜面11采用斜面的设计可以对二次空气进行很好的导向作用,降低外圈出火孔处产生的烟气,提高燃烧效率,且本技术中内斜面8优选设计成曲斜面,从而确保外环火盖3内侧的聚能效果,内斜面8和外斜面11并不绝限于为直斜面或曲斜面,也可以是直线与曲线的结合。
46.外环火盖3上设置有传火槽13,传火槽13用于向外圈出火孔传导火焰,传火槽13设于外环火盖3表面,缩短了内圈出火孔10与外圈出火孔之间的连通路径,更有利于内侧火焰到外侧火焰的传递,提高火焰传递的可靠性,使得火焰传递效果好,速度快且时间短,内圈出火孔10与外圈出火孔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等。
47.传火槽13的两侧均设置有传火孔17,与传火孔17相邻的凹槽一23为盲槽,与传火孔17相邻的凹槽一23为盲槽设计,该凹槽一23上未设置内圈出火孔10,从而提高设置传火槽13、传火孔17处的外环火盖3的结构强度,延长外环火盖3的使用寿命,传火孔17设于传火槽13两侧,且传火孔17优选为对称设置在传火槽13的两侧,使得传火槽13端部上方形成的气体稳流,从而使得火焰燃烧更稳定,提高火焰质量,且传火孔17靠近外环火盖3的内侧壁7设置,使得传火槽13可以将传火孔17处的火焰传递至外环火盖3的外侧,点燃外圈出火孔,使得火焰传递更稳定可靠。
48.外圈出火孔倾斜设置在外斜面11上,外圈出火孔由外环火盖3的外侧向混气室14内向下倾斜设置,设计巧妙合理,该设计使得外圈出火孔与混气室14连通的端部低于外圈出火孔的火焰出口端部,从而与气体向上传输的方向大致相同,更有利于气体向外圈出火孔内的传输,使得火焰传导更可靠。
49.外圈出火孔包括外圈出火孔一18和外圈出火孔二19,外圈出火孔一18的直径大于外圈出火孔二19的直径,外圈出火孔一18和外圈出火孔二19上下分布在凹槽二24内,设计合理,外圈出火孔采用外圈出火孔一18和外圈出火孔二19的设计,使得外环火盖3外侧形成上下两排外圈出火孔,同时由于外圈出火孔一18的直径大于外圈出火孔二19的直径,上方的外圈出火孔一18为主燃烧出火孔,下方的外圈出火孔二19为主稳焰出火孔,从而使得外侧火焰更加的稳定,外圈出火孔一18和外圈出火孔二19可以上下对称分布,也可以上下错位分布。
50.外环火盖3的底部设置有定位凸环,定位凸环包括定位凸环一20和定位凸环二21,定位凸环一20靠近外环火盖3的外侧壁6设置,定位凸环二21靠近外环火盖3的内侧壁7设置,定位凸环一20和定位凸环二21可以与底座2相配合,方便外环火盖3在底座2上的安装定位,且两个定位凸环分别贴近外环火盖3的内外侧壁6设置,使得两个定位凸环正好位于混气室14的两侧边缘处,使得定位凸环一20与定位凸环二21还可以起到密封作用,有效防止混气室14内混合气体从外环火盖3与底座2的连接缝隙处溢出,提高使用安全性。
51.锅架25包括圈盘一26和圈盘二27,锅架25采用圈盘一26与圈盘二27的双层设计,圈盘一26与圈盘二27配合形成聚能腔体40,聚能腔体40内空心或填充隔热材料,圈盘一26与圈盘二27一体成型,便于锅架25的整体加工。
52.圈盘一26包括具有波浪形结构的倾斜面、底部支撑环28和顶部支撑环29,顶部支
撑环29通过倾斜面连接底部支撑环28,倾斜面与底部支撑环28之间形成向下凹陷的接水槽30,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不仅提高了锅架25的聚能效果,而且可以减缓汤汁往下落入接水盘内,防止接水盘内的汤汁飞溅到燃烧器上,便于清洁。
53.圈盘二27包括倾斜部一35、倾斜部二36和支撑面37,倾斜部一35通过支撑面37连接倾斜部二36,倾斜部一35靠近顶部支撑环29,倾斜部二36靠近底部支撑环28,便于形成所需尺寸的聚能腔体40,提高聚能效果。
54.底部支撑环28上设有挡环一31,倾斜部二36上设有挡环二38,挡环一31与挡环二38之间形成通道39,通道39连通聚能腔体40,减少热量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升热效率。
55.圈盘二27上设有支撑脚33,支撑脚33上设有支撑部34,支撑部34贴合于支撑面37,倾斜面上设置有四个呈环形分布的锅脚片32,用于支撑锅底,同一侧的锅脚片32与支撑脚33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结构设计合理,有效提高整体支撑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56.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实用性强,采用内圈出火孔10与外圈出火孔的配合,形成两股气体气流,增强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同时使得外环火盖上形成内外两环火焰,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且内圈出火孔10设于凹槽一23内,外圈出火孔设于凹槽二24内,通过凹槽的设计可以增大出火孔处的火焰面积,使得不易发生离焰现象,使得燃烧更充分,同时对锅架25进行设计,该锅架25的聚能效果好,而且可以减缓汤汁往下落入接水盘内,防止接水盘内的汤汁飞溅到燃烧器上,便于清洁,实用性强。
5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