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4630发布日期:2023-03-01 02:0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以其可以调节室内温度,提升用户舒适度的优势逐渐普及,
3.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空调器室外机上集成加湿模块,可以使加湿模块在不占用室内空间的前提下,对室内进行加湿,用户在对加湿模块中的湿膜进行安装和拆卸时,湿膜外部的框架中的缝隙易夹住用户的手,从而造成用户不适甚至受伤,降低用户对加湿模块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用户对该空调器室外机的使用体验更好。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通过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将所述机壳外部的气流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机壳内部,并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驱动下由所述换热出风口向外输出;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上方,其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体,形成新风腔体,所述新风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新风出风口;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体内,通过所述新风风机的运转将室外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新风腔体内,并由所述新风出风口向外输出新风气流;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体内,用于对所述新风气流进行加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加湿换热器,所述加湿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生成冷凝水;湿膜组件,所述湿膜组件位于所述加湿换热器的下方以吸收所述冷凝水,所述新风气流流经所述湿膜组件时,所述湿膜组件对所述新风气流进行加湿,所述湿膜组件包括湿膜件和框架件,所述湿膜件设置于框架件内,所述框架件包括第一框架件和第二框架件,所述第一框架件包括框架主体和把手,所述框架主体设置于所述把手内侧,所述第二框架件设置于所述把手内侧且与所述框架主体相对设置。
6.由此,通过将框架主体和第二框架件均设置于所述把手内侧,并且使第二框架件和框架主体相对设置,把手可以将第二框架件和框架主体之间的缝隙与把手外侧隔开,不仅可以提升框架件的整体性,而且还可以防止第二框架件和框架主体之间夹手,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限位平板,所述限位平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把手主体设置于所述限位平板的外侧,所述框架主体设置于所述限位平板的内侧,所述第二框架件设置于所述限位平板的内侧,所述第二框架件与所
述限位平板在轴向上限位配合。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把手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框架主体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框架件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弹性卡接配合。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中的一个为弹性卡扣,另一个为卡槽,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卡槽,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包括弹性上卡扣和弹性下卡扣,所述弹性上卡扣和弹性下卡扣相对设置,在所述弹性上卡扣和所述弹性下卡扣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时,所述弹性上卡扣和所述弹性下卡扣反向弹性形变。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弹性卡扣和所述卡槽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弹性卡扣和多个所述卡槽一一对应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框架主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朝向所述第二框架件凸出设置,所述第二框架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朝向所述框架主体凸出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抵接限位。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把手包括把手主体和限位平板,所述限位平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把手主体设置于所述限位平板的外侧,所述框架主体设置于所述限位平板的内侧,所述把手主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限位平板上且在远离所述框架主体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板体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板体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且连接在多个所述第一板体之间。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框架件顶部设置有进水槽,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所述进水槽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剖视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剖视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爆炸图;
2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23.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示意图;
24.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组件的示意图;
25.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组件的爆炸图;
26.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框架件的示意图;
27.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框架件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100、空调器室外机;
30.10、机壳;11、室外换热器;12、换热风机;14、换热出风口;15、新风壳体;151、新风进风口;152、新风出风口;153、新风腔体;16、新风风机;
31.20、加湿模块;23、生水风机;
32.30、加湿换热器;
33.40、湿膜组件;41、湿膜件;42、框架件;421、进水槽;43、第一框架件;431、框架主体;4311、第一卡接部;4312、第一限位柱;432、把手;4321、把手主体;43211、第一板体;43212、第二板体;4322、限位平板;44、第二框架件;441、第二卡接部;4411、上卡扣;4412、下卡扣;442、第二限位柱;
34.50、新风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6.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100。
37.结合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外机100可以主要包括:机壳10、室外换热器11、换热风机12、新风模块50和加湿模块20,室外换热器11和换热风机12均设置于机壳10内,机壳10可以对室外换热器11和换热风机12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外界的异物侵蚀,以及外力的撞击导致室外换热器11和换热风机12的损坏,这样可以提升空调器室外机100的结构可靠性。
38.进一步地,机壳10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14,通过换热风机12的运转将机壳10外部的气流由换热进风口引入至机壳10内部,并经由室外换热器11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换热风机12的运转驱动下由换热出风口14向外输出。具体地,换热风机12的运转可以将机壳10外部的气流由换热进风口引入机壳10内部,由于室外换热器11和室内换热器之间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室外换热器11可以与换热风机12引入机壳10内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在室外换热器11与换热风机12引入机壳10内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并且形成换热气流后,换热风机12的运转又将使换热气流从换热出风口14向外输出,从而保证空调器室外机100以及整个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39.具体而言,本技术中空调器室外机100与空调器室内机共同组成空调器,其中,室外换热器11和室内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另一个为冷凝器,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进一步地,本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中的换热风机12可以加速流过室
外换热器11的风的流速,从而可以提升室外换热器11的换热效率。
40.进一步地,新风模块50设置在机壳10的上方,其中,新风模块50包括新风壳体15和新风风机16,新风壳体15内形成有新风腔体153,新风壳体15的一端设置新风进风口151,新风壳体15的另一端设置新风出风口152,新风风机16设置在新风壳体15内,通过新风风机16的运转将室外气流由新风进风口151引入至新风腔体153,并由新风出风口152向外输出新风气流。具体地,通过将新风壳体15设置于机壳10的上方,并且在新风壳体15的一端设置新风进风口151,另一端设置新风出风口152,将新风风机16设置于新风腔体153内,新风风机16可以将室外的气流引入新风腔体153内,并且将新风腔体153内的气流从新风出风口152输出,导入室内,增加室内的氧气浓度,这样可以提升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41.结合图1-图6所示,加湿模块20设置在新风腔体153内部,用于对新风气流进行加湿,加湿模块20包括加湿换热器30和生水风机23,新风壳体15可以对生水风机23和加湿换热器30均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防止外界异物的侵蚀和外力的冲撞损坏加湿换热器30和生水风机23,这样可以提升加湿模块20的结构可靠性。
42.进一步地,加湿换热器30与室外换热器11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生成冷凝水,通过生水风机23的运转加速经过加湿换热器30的气流,并且将经过加湿换热器30的气流向外输出,生水风机23可以主要包括风扇件和风道件,将风道件设置于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之间,并且使风道件的两端分别与加湿换热器30相连通。具体地,加湿换热器30与室外换热器11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可以使加湿换热器30表面温度较低,从而使加湿换热器30的表面形成冷凝水,风扇件可以加快流过加湿换热器30的风的流速,从而可以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表面形成冷凝水的速度,从而可以提升加湿模块20的加湿效率。另外,通过将风道件设置于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之间,可以提升生水风机23加速空气速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3.进一步地,湿膜组件40位于加湿换热器30的下方以吸收冷凝水,新风气流流经湿膜组件40时,湿膜组件40对新风气流进行加湿。具体地,加湿换热器30上的冷凝水将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湿膜组件40上,在新风气流从新风进风口151流入新风壳体15内,并且经过湿膜组件40时,可以携带湿膜组件40上的部分水分,并且从新风出风口152排出至室内,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新风风机16的新风性能来实现室内加湿模块20对室内的加湿功能,而且还可以简化空调器室外机100的结构设计。
44.结合图7-图10所示,湿膜组件40可以主要包括湿膜件41和框架件42,湿膜件41设置于框架件42内,框架件42包括第一框架件43和第二框架件44,第一框架件43包括框架主体431和把手432,框架主体431设置于把手432内侧,第二框架件44设置于把手432内侧,并且与框架主体431相对设置。具体地,将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均设置于把手432的内侧,并且使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相对设置,湿膜件41设置于框架件42内,并且位于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为了方便湿膜件41的拆卸更换,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为可拆卸地连接固定,因此,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会存在缝隙,用户在拿取湿膜组件40的过程中,可能会与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的缝隙相接触,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的缝隙将夹住用户的手,造成用户的不适甚至受伤。
45.因此,将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均设置于把手432的内侧,用户可以对把手432的外侧施加力的作用,从而实现对湿膜组件40的拿取,把手432可以将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的缝隙与用户的手部进行隔开,从而可以防止用户在拿取湿膜组件40的过
程中夹手,这样可以优化湿膜组件40的结构设计,并且可以提升用户对空调器室外机100的使用体验。
46.由此,通过将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均设置于把手432内侧,并且使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相对设置,把手432可以将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之间的缝隙与把手432外侧隔开,不仅可以提升框架件42的整体性,而且还可以防止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之间夹手,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47.结合图7-图10所示,把手432可以主要包括把手主体4321和限位平板4322,限位平板432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把手主体4321设置于限位平板4322的外侧,框架主体431设置于限位平板4322的内侧,第二框架件44设置于限位平板4322的内侧,第二框架件44与限位平板4322在轴向上限位配合。具体地,通过将限位平板432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将把手主体4321设置于限位平板4322的外侧,用户可以对把手主体4321施加作用力,从而实现对湿膜组件40的拿取,进一步地,将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均设置于限位平板4322的内侧,并且使第二框架件44与限位平板4322轴向限位配合,可以保证第二框架件44在限位平板4322内侧安装设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限位平板4322可以将把手主体4321和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之间的缝隙在轴向完全隔开,从而进一步地提升用户拿取湿膜组件40的安全性。
48.进一步地,把手主体4321可以主要包括第一板体43211和第二板体43212,第一板体43211的一端设置于限位平板4322上且在远离框架主体431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一板体43211为多个,多个第一板体43211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板体4321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连接在多个第一板体43211之间。具体地,通过将第一板体43211设置成多个,并且使多个在远离框架主体431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板体43211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将第二板体4321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使第二板体43212连接在多个第一板体43211之间,如此设置,可以方便用户对把手主体4321施加作用力,从而可以方便用户通过把手432实现对湿膜组件40的拿取,进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对空调器室外机100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体43211可以为三个,把手主体4321整体可以呈e字形。
49.结合图7-图10所示,框架主体431和把手432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具体的,通过将框架主体431和把手432设置成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不仅可以提升框架主体431和把手432之间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而且还可以简化框架主体431的结构设计,以及降低湿膜组件40的装配难度。另外,这样还可以进一步地防止框架主体431和把手432之间的夹手,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湿膜组件40的结构安全性。
50.结合图7-图10所示,框架主体43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4311,第二框架件44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441,第一卡接部4311和第二卡接部441弹性卡接配合。具体地,通过第一卡接部4311和第二卡接部441弹性地卡接配合,不仅可以提升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还可以降低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1.结合图7-图10所示,第一卡接部4311和第二卡接部441中的一个为弹性卡扣,另一个为卡槽,弹性卡扣和卡槽卡接配合。具体地,通过弹性卡扣和卡槽的卡接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连接固定的难度,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连接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2.结合图7-图10所示,第一卡接部4311为卡槽,第二卡接部441为弹性卡扣,弹性卡扣包括弹性上卡扣4411和弹性下卡扣4412,弹性上卡扣4411和弹性下卡扣4412相对设置,在弹性上卡扣4411和弹性下卡扣4412与卡槽卡接配合时,弹性上卡扣4411和弹性下卡扣4412反向弹性形变。具体地,通过在第二框架件44的上端设置上卡扣4411,并且在第二框架件44的下端设置下卡扣4412,通过上卡扣4411和与之对应的卡槽弹性卡接配合,并且通过下卡扣4412和与之对应的卡槽弹性卡接配合,不仅可以提升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连接固定牢固性,而且还可以使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之间的连接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可以提升框架件42的结构可靠性。
53.进一步地,在弹性上卡扣4411和弹性下卡扣4412与卡槽卡接配合时,弹性上卡扣4411和弹性下卡扣4412反向弹性形变,如此设置,在第二框架件44或框架主体431受到上下方向的一侧力时,由于另一侧的上卡扣4411或者下卡扣4412和卡槽之间的卡接关系依然保持稳定,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之间的连接依然保持稳定,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第一卡接部4311和第二卡接部441卡接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4.结合图7-图10所示,弹性卡扣和卡槽均为多个,多个弹性卡扣和多个卡槽一一对应设置。具体地,通过将弹性卡扣和卡槽均设置成多个,多个弹性卡扣在第二框架件44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卡槽在框架主体43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使多个弹性卡扣和多个卡槽一一对应设置,不仅可以提升弹性卡扣和卡槽卡接配合的牢固性和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提升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连接的受力更加均匀。
55.结合图7-图10所示,框架主体43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柱4312,第一限位柱4312朝向第二框架件44凸出设置,第二框架件44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柱442,第二限位柱442朝向框架主体431凸出设置,第一限位柱4312和第二限位柱442抵接限位。具体地,弹性卡扣和卡槽的卡接配合只能在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产生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的力时起到限位作用,在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产生相互靠近的方向上的力时,弹性卡扣和卡槽之间的弹性卡接配合将不会起到限位的作用,这样会导致第二框架件44和框架主体431相互挤压,造成框架件42的结构损坏。
56.因此,通过将第一限位柱4312朝向第二框架件44凸出设置,将第二限位柱442朝向框架主体431凸出设置,在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连接固定的过程中,第一限位柱4312和第二限位柱442将相互抵接限位,从而可以防止框架主体431和第二框架件44相互挤压,造成框架件42整体结构的损坏,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湿膜组件40的结构可靠性。
57.结合图7-图10所示,框架件42顶部设置有进水槽421,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进水槽42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具体地,通过在框架件42的顶部设置进水槽421,加湿换热器30上的冷凝水在滴落至湿膜组件40后,可以通过框架件42顶部的进水槽421进入湿膜中,将进水槽421在从上向下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设置地逐渐减小,可以对水从上向下的流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这样可以方便湿膜组件40对加湿换热器30表面冷凝水的吸收,可以优化湿膜组件40的结构设计。
5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
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