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6662发布日期:2023-03-01 00:01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烘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今纺织印染行业烘干定型类设备,常见均风装置的出风孔的结构形式有交错冲压孔、交错长方孔、交错圆孔和异形孔等。这种开孔率较小,同时均风效果较差,对均风度和烘干定型设备的能效转换率较低,对均风度和能源指标要求不高的场合,此类均风装置完全满足要求,但是对于一些对均风度和能效转换率要求较高的场合,传统的喷风均风装置已经满足不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提出一种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安装于烘干定型设备烘箱内部的出风口处,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为四棱柱管道,四棱柱管道的一端密封,另一端开口作为第一进风口。
6.四棱柱管道的前面板上开设有沿四棱柱管道长度方向的至少一条凹槽作为出风口,且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和上下面板密封。
7.出风口上下侧的前面板分别向内折弯形成第一折弯件和第二折弯件,第一折弯件和第二折弯件构成折弯部,折弯部垂直于前面板的一侧预留有折弯部的第二进风口。
8.折弯部中设置有均风板,均风板呈波浪形,均风板的两侧面分别固定在折弯部的内侧,均风板与前面板垂直,构成均风通道。
9.优选地,第一折弯件呈直板形,第二折弯板呈l形,且第一折弯件和第二折弯件之间形成第二进风口。
10.优选地,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还包括控风板,控风板安装于第一进风口的端口部,且控风板的尺寸小于第一进风口的尺寸。
11.优选地,控风板靠近前面板的一侧设置,且与前面板齐平。
12.优选地,第一进风口在的平面与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成的角度为 80-90度。
13.优选地,第一进风口的尺寸大于四棱柱管道远离第一进风口一端的尺寸。
14.优选地,均风板垂直于前面板方向的长度为30-60mm。
15.优选地,各出风口相互平行设置。
16.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折弯部的第二进风口方向相反。
17.优选地,均风板沿着四棱柱管道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出风口沿着四棱柱管道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匹配。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9.1、本均风装置通过安装在折弯部处均风板,且均风板位于出风口处,构成均风通道,相比于现有技术直接在均风装置上开孔,提高风均匀性,且相比于直接在均风装置上做同等深度的冲压拉伸孔,制造更加方便、减小成本;
20.2、本均风装置通过设置将第一进风口所在的平面与后面板呈一定的角度,使得装置主体的容积由右至左减小,并有效将进风动压转化为静压,并实现风压从右至左初步分配一致,且通过均风板与出风口构成的均风通道,使得开孔率更大,通风阻力更小,有效的降低了均风装置的风阻,显著的提高了风量,进而提高了烘干定型设备的热风使用能效;
21.3、本均风装置通过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进风口之间的开口方向相反,使得喷出的风呈波峰波谷状连续出风,提高风的连续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均风装置上开孔,提高出风的连续性,满足织物烘干定型均匀一致,无盲区死角,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放大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的第二视角平面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的第三视角平面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均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装置主体;11、前面板;12、后面板;2、第一进风口;3、出风口;4、折弯部;41、第一折弯件;42、第二折弯件;5、第二进风口;6、均风板;7、密封板;8、控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
31.如图1-6所示,一种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安装于烘干定型设备烘箱内部的出风口处,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 为四棱柱管道,四棱柱管道的一端密封,另一端开口作为第一进风口2。
32.四棱柱管道的前面板11上开设有沿四棱柱管道长度方向的至少一条凹槽作为出风口3,且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12和上下面板密封。
33.出风口3上下侧的前面板11分别向内折弯形成第一折弯件41和第二折弯件42,第一折弯件41和第二折弯件42构成折弯部4,折弯部4垂直于前面板11的一侧预留有折弯部4的第二进风口5。
34.折弯部4中设置有均风板6,均风板6呈波浪形,均风板6的两侧面分别固定在折弯
部4的内侧,均风板6与前面板11垂直,构成均风通道。
35.具体为,需要说明的是,均风装置安装于烘干定型设备烘箱内部的出风口处,即烘干定型设备烘箱内部的出风口与均风装置的第一进风口2对接。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织物位于两个均风装置之间,且两个均风装置的出风口3都对着织物。以图1为例,第一进风口2(第一进风口2呈矩形,但不具体的形状限制)位于四棱柱管道的右侧,四棱柱管道的左侧为密封,且通过密封板7进行密封,前面板11为四棱柱管道的前侧壁,后面板12 为四棱柱管道的后侧壁。出风口3的上下侧的前面板11分别向四棱柱管道内部折弯,第一折弯件41和第二折弯件42之间预留有进入折弯部4的第二进风口5,通过这样的折弯,制造更加方便,且提高整体均风装置的强度,出风口3沿着上下方向的宽度为6-12mm,但具体宽度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且出风口3的宽度决定着通风风量、出风口3的出风风速以及出风压力大小。均风板6的上下两侧面分别与折弯部4的内壁固定连接,实现对均风板6的支撑,均风板6是经过特种装备挤压成型,均风板6的波浪形可以是正弦余弦波形(即瓦楞形,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锯齿形(图中没有示出),其主要作用是均分风量,且均风板6与出风口3构成波峰或波谷状的均风通道。以上方位仅便于描述,不作具体方位限制。
36.风从第一进风口2进入至四棱柱管道内,经过第二进风口5进入至折弯部4内,最后从均风通道喷出,实现对织物进行加热烘干。本均风装置通过安装在折弯部4处均风板6,且均风板6位于出风口3处,构成均风通道,相比于现有技术直接在均风装置上开孔,提高风均匀性,且相比于直接在均风装置上做同等深度的冲压拉伸孔,制造更加方便、减小成本。
3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折弯件41呈直板形,第二折弯板呈l形,且第一折弯件41和第二折弯件42之间形成第二进风口5。
38.具体为,各折弯件的形状不作限制,还可以为其他满足需求的形状。
39.在一个实施例中,印染烘房高效均风装置还包括控风板8,控风板8 安装于第一进风口2的端口部,且控风板8的尺寸小于第一进风口2的尺寸。
40.具体为,控风板8固定安装于四棱柱管道的右侧的第一进风口2处,用于控制第一进风口2处的风量。
41.在一个实施例中,控风板8靠近前面板11的一侧设置,且与前面板 11齐平。
42.具体为,本实施例中,控风板8呈矩形,且沿着高度方向与第一进风口2的高度方向一致,控风板8的前侧边缘与装置主体1的前面板11对齐,但具体位置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4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在的平面与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12 成的角度为80-89度。
4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的尺寸大于四棱柱管道远离第一进风口2一端的尺寸。
45.具体为,如图5所示,第一进风口2所在的截面与后面板12所呈的角度范围为80-89度(为图5所示的θ角,但具体角度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进风口2和四棱柱管道远离第一进风口2一端均为矩形,且两者的高度一致,对于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第一进风口2的宽度尺寸大于四棱柱管道远离第一进风口2一端的宽度尺寸,使得装置主体1的容积由右至左减小,并有效将进风动压转化为静压,并实现风压从右至左初步分配一致,且通过均风板6与出风口3构成的均风通道,使得开孔率更大,通风阻力更小,有效的降低了
均风装置的风阻,显著的提高了风量,进而提高了烘干定型设备的热风使用能效。
46.在一个实施例中,均风板6垂直于前面板11方向的长度为30-60mm。
47.具体为,均风板6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为30-60mm,形成均风通道长,实现静压效果,阻力分布均匀,进而使得喷出的风更加均匀,且现有技术中的直接在均风装置上冲压拉伸孔的长度一般小于5mm,均风效果差。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出风口3相互平行设置。
49.具体为,通过各出风口3平行设置,使得各出风口3出来的风均匀一致。
50.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折弯部4的第二进风口5方向相反。
51.具体为,本实施例中,附图中展示的出风口3、折弯部4和均风板6 的数量均为两个,通过设置两个实现喷风的连续性,但具体数量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通过相邻的两个折弯部4的第二进风口5方向相反,使得两个均风通道分别从均风板6的相反侧吹出(如图3,如位于上方的均风板6,风从该均风板6的上侧面吹出;位于下方的均风板6,风从该均风板6的下侧面吹出),两个均风板6组成波峰(位于下方的均风板6)波谷(位于上方的均风板6)连续出风,提高风的连续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均风装置上开孔,提高出风的连续性,满足织物烘干定型均匀一致,无盲区死角,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52.在一个实施例中,均风板6沿着四棱柱管道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出风口 3沿着四棱柱管道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匹配。
53.具体为,均风板6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出风口3沿着左右方向的宽度对应,使得均风板6正好位于出风口3内。
54.图4和图5中的箭头均表示风的方向。
5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的实施例,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