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3506发布日期:2023-03-29 11:1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隧道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


背景技术:

2.隧道炉是通过热的传导、对流、辐射完成食品烘烤的隧道式机械设备;烘烤室为一狭长的隧道,隧道内有一条连续运转的输送系统。食品烤制时,食品通过输送链板、钢带或网带与电热元件或直燃燃烧棒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完成均匀烘烤和输送的工作。
3.在进行食品或其他物料的加热处理时,一般需要用到相应的隧道炉,通过隧道炉不仅可连续生产,而且生产效率高,节省人力,烘烤品质稳定。
4.相关技术中,现有的隧道炉在对物料进行加热时,一般采用高温气体流动的方式进行加热为了提高其隧道炉的节能性,一般加热后的余热气体,会采用循环的方式进行收集利用,然而现有的隧道炉的高温气体流动后,会通过管线迅速排出,气流在炉内的时间较多,不能充分起到换热作用,进而无法充分对气流中的高温进行利用。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解决了气流在炉内的时间较多,无法充分对气流中的高温进行利用,以至于不能充分起到换热作用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包括:
8.底板;
9.炉体,所述炉体固定于所述底板的顶部,所述炉体的两侧均开设有敞口;
10.物料输送带,所述物料输送带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内部,且物料输送带的两端通过两个敞口延伸至炉体的外部;
11.若干个循环加热框,若干个循环加热框均固定于所述炉体的内部,且若干个循环加热框均位于物料输送带的内部;
12.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炉体的顶部;
13.循环组件,所述循环组件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内部,且所述加热组件、循环组件和若干个循环加热框通过管线连接;
14.其中,所述循环加热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热翅片,所述循环加热框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交叉设置的倾斜挡板。
15.优选的,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有传送辊,两个传送辊通过物料输送带传动连接。
16.优选的,其中一个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该支架上的传送辊固定连接。
17.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若干个固定于所述炉体正面的u型管,若干个u型管的一端分别与若干个循环加热框的内部连通,若干个u型管的另一端与炉体的内部连通,所述
炉体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排出管,所述排出管通过若干个支管与若干个循环加热框的内部连通。
18.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炉体顶部的加热箱,以及设置于炉体内壁两侧之间的均风板,所述均风板和加热箱通过若干个通管连通,所述炉体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吸泵,所述吸泵的出气口和吸气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加热箱和排出管的内部连通。
19.优选的,所述均风板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炉体内壁的两侧。
20.优选的,所述炉体内壁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两端的外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底部和均风板的顶部之间铰接有连接杆,所述双向丝杆的一端贯穿炉体并延伸至炉体的外部。
21.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通过加热组件可以对物料输送带上的物料进行加热处理,而且通过循环组件的设置,可以加热后的气体排至到若干个循环加热框中,通过循环加热框两侧的导热翅片进行热量导出,进一步对物料输送带的位置进行加热,充分的对余热气体进行利用,而且通过两组交叉设置的倾斜挡板,可以提高其气体在循环加热框内部流动的时间,进而提高换热充足性,不仅具有热风循环的功能,而且具有多次余热利用的功能,提高了加热隧道炉的节能环保性能。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结构后视图;
25.图3为图1所示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结构剖视图;
26.图4为图3所示的循环加热框的截面侧视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标号:1、底板;2、炉体;3、物料输送带;4、循环加热框;41、导热翅片;42、倾斜挡板;5、传送辊;6、电机;7、u型管;8、排出管;9、加热箱;10、均风板;11、吸泵;12、双向丝杆;13、螺纹块;14、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0.第一实施例
31.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结构后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循环加热框的截面侧视图。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包括:
32.底板1;
33.炉体2,炉体2固定于底板1的顶部,炉体2的两侧均开设有敞口;
34.物料输送带3,物料输送带3设置于炉体2的内部,且物料输送带3的两端通过两个敞口延伸至炉体2的外部;
35.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均固定于炉体2的内部,且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均位于物料输送带3的内部;
36.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炉体2的顶部;
37.循环组件,循环组件设置于炉体2的内部,且加热组件、循环组件和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通过管线连接;
38.其中,循环加热框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热翅片41,循环加热框4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交叉设置的倾斜挡板42;
39.通过加热组件可以对物料输送带3上的物料进行加热处理,而且通过循环组件的设置,可以加热后的气体排至到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中;
40.通过循环加热框4两侧的导热翅片41进行热量导出,进一步对物料输送带3的位置进行加热,充分的对余热气体进行利用;
41.通过两组交叉设置的倾斜挡板42,可以提高其气体在循环加热框4内部流动的时间,进而提高换热充足性,不仅具有热风循环的功能,而且具有多次余热利用的功能,提高了加热隧道炉的节能环保性能。
42.底板1顶部的两侧均通过支架转动连接有传送辊5,两个传送辊5通过物料输送带3传动连接;
43.通过两个传送辊5的旋转,可以带动物料输送带3进行旋转运动,通过物料输送带3的旋转运动,即可带动需要加热的物料输送至炉体2的内部,进行加热处理。
44.其中一个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电机6,电机6的输出轴与该支架上的传送辊5固定连接;
45.电机6与外界的电源和控制开关连接,为正反转电动机,采用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和编码方式进行设置,用于带动其中一个传送辊5进行旋转,进而带动物料输送带3进行旋转运动。
46.加热组件包括若干个固定于炉体2正面的u型管7,若干个u型管7的一端分别与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的内部连通,若干个u型管7的另一端与炉体2的内部连通,炉体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排出管8,排出管8通过若干个支管与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的内部连通;
47.通过u型管7的设置,用于将炉体2内部加热后的气体排至的若干个循环加热框4中,通过加热框4对物料输送带3上的物料进行二次加热,充分的余热气体进行利用,而且利用后的气体排至到排出管8中,等待加热组件的收集。
48.加热组件包括固定于炉体2顶部的加热箱9,以及设置于炉体2内壁两侧之间的均风板10,均风板10和加热箱9通过若干个通管连通,炉体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吸泵11,吸泵11的出气口和吸气口分别通过管道与加热箱9和排出管8的内部连通;
49.通过吸泵11的设置,可以将排出管8内部的余热气体进行吸收,并且排至到加热箱9中进行循环加热,加热后的气体通过管道排至到均风板10中,通过均风板10均匀排出,对物料输送带3上的物料进行加热处理。
5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工作原理如下:
51.通过吸泵11的启动,可以将排出管8内部的余热气体进行吸收,并且排至到加热箱9中进行循环加热,加热后的气体通过管道排至到均风板10中,通过均风板10均匀排出,对物料输送带3上的物料进行加热处理,加热处理后的余热气体通过若干个u型管7排至到若
干个循环加热框4中,通过循环加热框4两侧的导热翅片41进行热量导出,进一步对物料输送带3的位置进行加热,充分的对余热气体进行利用,并且通过两组交叉设置的倾斜挡板42,可以提高其气体在循环加热框4内部流动的时间,进而提高换热时间的充足性,换热后的气体,再次排进排出管8中,等待抽取。
52.第二实施例
53.请结合参阅图5,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54.具体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热风循环的加热隧道炉的不同之处在于,均风板10的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炉体2内壁的两侧;
55.通过均风板10采用滑动的方式连接,便于均风板10上下的运动,与物料输送带3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而且通管采用伸缩软管。
56.炉体2内壁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杆12,双向丝杆12两端的外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块13,螺纹块13的底部和均风板10的顶部之间铰接有连接杆14,双向丝杆12的一端贯穿炉体2并延伸至炉体2的外部;
57.通过手部对双向丝杆12的旋转,可以带动两个螺纹块13相对或相离方向运动,进而可以带动两个连接杆14扇形驱动,最终可以带动均风板10上下运动,对物料输送带3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进而提高其加热效果。
5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