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29024发布日期:2023-11-22 19:3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尤其涉及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1、吸油烟机是一种净化厨房环境的厨房电器。吸油烟机通常包括近吸式吸油烟机和顶吸式吸油烟机,其中,顶吸式的吸油烟机由于整洁轻巧、占用空间小等优点,而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顶吸式吸油烟机通常包括集烟罩、位于集烟罩上方的风机架,风机架内安装有风机系统,风机系统一般为离心风机。

2、传统顶吸式吸油烟机的集烟罩其底部中央区域上凹形成一个用于拢烟的集烟腔,集烟腔的顶壁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用于过滤油烟的油网。在进风口的下方还有设有用于对油烟进行整流的整流板,以提升吸油烟效果。如申请号为cn201320774041.7(授权公告号为:cn20362876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这种顶吸式吸油烟机。但,由于进风口是位于集烟罩的中部区域,而灶台上的两个炉头是位于左右两侧,也即与进风口并非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因而,在大量油烟升腾过程,仍存在从集烟罩的左右两侧逃逸的情况。

3、为此,目前出现了一种双腔型吸油烟机,也即顶吸式吸油烟机集烟罩底部的具有左右两个集烟腔,如申请号为cn202121464048.x(授权公告号为:cn21500180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双腔双网油烟机,包括集烟罩以及箱体围板,集烟罩的底部具有两个左右依次设置的烟腔,每个烟腔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内侧导油组件和外侧导油组件(也即油网),内侧导油组件的上端与箱体围板的侧面下端连接,其下端与集烟罩中部连接;外侧导油组件的上端与箱体围板的侧面下端相抵,其下端与集烟罩连接;其中,内侧导油组件向集烟罩中部倾斜设置,外侧导油组件为倒锥形设置,用于集烟罩的油沿着内侧导油组件和外侧导油组件的倾斜方向流动。

4、但,上述的双腔型吸油烟机还具有一定的不足,首先,为了方便用户同时使用两个炉头烹饪时有足够的操作空间,灶台上的两个炉头具有一定的距离,而双腔型吸油烟机由于横向尺寸的限制,其两个进风口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对(两个炉头之间的距离)较小,而油烟在产生时,烟气多聚集于炉头正上方位置,进风口偏离炉头正上方位置较远的区域吸进的气流基本为空气,为无效进风,这严重影响了吸油烟机的吸油烟效果。其次,上述的双腔型吸油烟机集烟罩进风口处的网板上网孔为均匀布置,也即网板上通风面积在前后方向上也基本一致,其没有考虑到,吸油烟机机体后侧基本上是贴墙壁安装,烟气大量升腾时会在机体的底部前侧积聚,如果聚集的烟气不能够被及时吸排,则容易在集烟罩前侧出现逃逸,因而,现有的双腔型吸油烟机未能在前后方向进行较好的流量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吸油烟效果。最后,上述的双腔型吸油烟机设置的内侧导油组件和外侧导油组件仅是对解决箱体围板上聚集的油污进行导流,却没有考虑到箱体内部的风机系统(主要是蜗壳)的底壁上聚集的油污的滴落问题,由于集烟罩的两个进风口距离相对较近,风机系统的蜗壳上聚集的油液会穿过进风口(或进风口处网板的网孔)滴落到灶台上,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5、故,现有的吸油烟机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油烟进行较好的流量分配、减少无效进风的吸油烟机。

2、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在前后方向对油烟进行较好的流量分配、增加拢烟效果、增加有效进风量、减少烟气溢出的吸油烟机。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避免风机系统上聚集的油液穿过进风口滴落到灶台上的吸油烟机。

4、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吸油烟机,包括:

6、风机架,其内部设有风机系统;

7、集烟罩,其与风机架连接,该集烟罩的底部开设有供外部烟气进入其中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其上分布有通风孔的油网;

8、所述油网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二区域相对第一区域靠近所述集烟罩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设置,所述油网的第一区域的总开孔面积大于第二区域的总开孔面积。

9、作为改进,所述油网上的总开孔面积为a,所述油网的总面积为a0,其中,1/2<a/a0<2/3。将油网上的总开孔面积的比例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减少无效进风区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油网的通风孔处的负压,保证了油烟能够尽可能快速地被吸排,提高了吸油烟机的吸油烟效率。

10、为了进一步优化油网的左右不同区域的进风流量分配,所述油网的第一区域的总开孔面积与所述第一区域的总面积的比值为a1,65%<a1<95%,所述油网的第二区域的总开孔面积与所述第二区域的总面积的比值为a2,0≤a2<20%,每个所述油网上第一区域的总面积与第二区域的总面积基本相同。

11、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的第二技术问题以及第三技术问题,所述油网的第二区域包括位于油网前侧、且分布有通风孔的第一通风区和位于油网后侧、且整体为封闭板体的第一导流区。

12、上述油网的第一导流区的设置,不仅能对应承接风机系统上滴落的油液,避免油烟穿过对应油网的通风孔滴落到灶台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机系统运行过程产生的噪音进行隔离,减少噪音通过进风口向外传播,提高吸油烟机的声音品质。

13、灶台上的炉头一般设置有左右两个,为了与左右两个炉头相适配,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油网具有两个,分别为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的第一油网和设于第二进风口处的第二油网,所述第一油网的第一区域与第二油网的第一区域在左右方向上相互远离,所述第一油网的第二区域与第二油网的第二区域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

14、为了进一步减少油烟逃逸问题,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的、且均上凹的第一集烟腔和第二集烟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第一集烟腔的顶壁上,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第二集烟腔的顶壁上。上凹的集烟腔起到了缓存油烟的作用,油烟大量升腾时不容易发生逃逸。

15、一般情况下,为了收集油网上积存的油液,油杯可以是设于集烟罩的底部后侧,如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状杯体,对应地,油网整体上可以自前而后向下倾斜,但,为了能够是油网上的油液快速地流至油杯中,还包括设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集烟腔与第二集烟腔之间的油杯,所述油杯整体呈条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油网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左侧,该第一油网的至少第二区域自左向右朝下倾斜,该第一油网的右侧边沿位于所述油杯的上方,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油杯内,所述第二油网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右侧,该第二油网的至少第二区域自右向左朝下倾斜,该第二油网的左侧边沿位于所述油杯的上方,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油杯内。

16、一般情况下,油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局部弯曲或弯折的网体结构,但为了简化油网结构以及方便油液导流考虑,所述第一油网整体为平板状,且由左向右朝下倾斜,所述第二油网整体也为平板状,且由右向左朝下倾斜。

17、为了实现对油烟的快速吸排,所述第一集烟腔具有在左右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集烟腔的第一侧壁自上而下向左倾斜,第二侧壁自上而下向右倾斜,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集烟腔的第二侧壁上;

18、所述第二集烟腔具有在左右方向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集烟腔的第三侧壁自上而下向左倾斜,第四侧壁自上而下向右倾斜,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二集烟腔的第三侧壁上。

19、上述集烟腔及进风口的设计,使得集烟腔上的进风口能基本上朝向灶台上的炉头,由此,使得油烟在升腾过程中能够快速到达对应的进风口而不吸排。

20、为了方便油网的加工成型,所述油网上的第一导流区为一体成型在该油网上的板体结构。

21、油网除了采用一体设计外,还可以采用额外的挡板部件遮挡住常规油网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地,所述油网包括分布有通风孔的油网本体以及脱卸式连接在该油网本体上的挡板,所述挡板遮挡住所述油网本体上的部分通风孔,从而构成了所述的第一导流区。

22、为了保证油网上的挡板对油烟的导流效果,所述挡板位于所述油网本体面向所述集烟罩外部的一侧。

23、一般情况下,挡板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等方式安装到对应的油网本体上,为了方便挡板的安装拆卸,所述挡板通过磁吸连接的方式对应连接在所述的油网本体上。

24、为了避免油网内侧的油液从通风孔处向下滴落以及方便将油液顺利导流至油杯中,所述油网的各所述通风孔均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每个所述通风孔的外周边沿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用于挡油的挡沿。

25、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26、一种吸油烟机,包括:

27、风机架,其内部设有风机系统;

28、集烟罩,其与风机架连接,该集烟罩的底部开设有供外部烟气进入其中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其上分布有通风孔的油网;

29、所述油网包括位于前侧的第三区域和位于后侧的第四区域,所述油网的第三区域的总开孔面积大于第四区域的总开孔面积。

30、作为改进,所述油网上的总开孔面积为a,所述油网的总面积为a0,其中,1/2<a/a0<2/3。将油网上的总开孔面积的比例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减少无效进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油网的通风孔处的负压,保证了油烟能够尽可能快速地被吸排,提高了吸油烟机的吸油烟效率。

31、为了进一步优化油网的前后不同区域的进风流量分配,所述油网的第三区域的总开孔面积与所述第三区域的总面积的比值为a3,55%<a3<85%,所述油网的第四区域的总开孔面积与所述第四区域的总面积的比值为a4,45≤a2<55%,每个所述油网上第三区域的总面积与第四区域的总面积基本相同

32、为了实现油网在左右方向上的合理流量分配,所述油网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远离所述集烟罩的底部中央区域、且分布有通风孔的第二通风区以及在左右方向上邻近所述集烟罩的底部中央区域、且整体为封闭板体的第二导流区。上述结构设计使得油网的第二通风区能够尽可能地向左、右两侧延伸,这样使得灶台上升腾的油烟能够迅速地穿过油网进入吸油烟机中,同时,油网的第二导流区邻近集烟罩的底部中央区域设置,减少了油网在集烟罩底部中央区域(偏离炉头的区域位置)的无效进风,从而实现了在左右方向上对油烟进行较好的流量分配。

33、灶台上的炉头一般设置有左右两个,为了与左右两个炉头相适配,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油网具有两个,分别为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的第一油网和设于第二进风口处的第二油网。

34、为了进一步减少油烟逃逸问题,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的、且均上凹的第一集烟腔和第二集烟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第一集烟腔的顶壁上,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第二集烟腔的顶壁上。上凹的集烟腔起到了缓存油烟的作用,油烟大量升腾时不容易发生逃逸。

35、一般情况下,为了收集油网上积存的油液,油杯可以是设于集烟罩的底部后侧,如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状杯体,对应地,油网整体上可以自前而后向下倾斜,但,为了能够是油网上的油液快速地流至油杯中,还包括设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集烟腔与第二集烟腔之间的油杯,所述油杯整体呈条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油网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左侧,该第一油网的至少第二导流区自左向右朝下倾斜,该第一油网的右侧边沿位于所述油杯的上方,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油杯内,所述第二油网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右侧,该第二油网的至少第二导流区自右向左朝下倾斜,该第二油网的左侧边沿位于所述油杯的上方,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油杯内。

36、一般情况下,油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局部弯曲或弯折的网体结构,但为了简化油网结构以及方便油液导流考虑,所述第一油网整体为平板状,且由左向右朝下倾斜,所述第二油网整体也为平板状,且由右向左朝下倾斜。

37、为了方便油网的加工成型,所述油网上的第二导流区为一体成型在该油网上的板体结构。

38、油网除了采用一体设计外,还可以采用额外的挡板部件遮挡住常规油网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地,所述油网包括分布有通风孔的油网本体以及脱卸式连接在该油网本体上的挡板,所述挡板遮挡住所述油网本体上的部分通风孔,从而构成了所述的第二导流区。

39、为了保证油网上的挡板对油烟的导流效果,所述挡板位于所述油网本体面向所述集烟罩外部的一侧。

40、一般情况下,挡板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等方式安装到对应的油网本体上,为了方便挡板的安装拆卸,所述挡板通过磁吸连接的方式对应连接在所述的油网本体上。

41、为了避免油网内侧的油液从通风孔处向下滴落以及方便将油液顺利导流至油杯中,所述油网的各所述通风孔均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每个所述通风孔的外周边沿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用于挡油的挡沿。

42、一般情况下,油网上的各通风孔可以采用条形孔、圆形孔、椭圆孔等各种类型的开孔结构,为了使烟气能更顺利地通过第三区域的通风孔进入到集烟罩内,位于所述第三区域内的各所述通风孔的开孔面积大于位于所述第四区域内的各所述通风孔的开孔面积。当然,可以想到的是,也可以将油网进行如下设计:第三区域的各通风孔的面积与第四区域的各通风孔的面积相同,但,第三区域的通风孔的数量大于第四区域的通风孔的数量,也即,第三区域上由各通风孔构成的“通风区”的面积大于第四区域上由各通风孔构成的“通风区”的面积。

43、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44、一种吸油烟机,包括:

45、风机架,其内部设有风机系统,所述风机系统包括蜗壳以及设于蜗壳内的叶轮,所述叶轮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46、集烟罩,其与风机架连接,该集烟罩的底部开设有供外部烟气进入其中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其上分布有通风孔的油网;

47、所述蜗壳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记作l,所述蜗壳以其最底部为中心的部分区域记作易落油区,该易落油区的在左右方向上尺寸记作l1,其中,1/4<l1/l<1/2;

48、所述油网包括分布有通风孔的第三通风区以及整体上为封闭板体的导油区,所述蜗壳的易落油区在竖向上的正投影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位于所述油网的导油区在竖向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49、为了与灶台上左右设置的两个炉头相适配,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油网具有两个,分别为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的第一油网和设于第二进风口处的第二油网,所述第一油网的第三通风区与第二油网的第三通风区在左右方向上相互远离,所述第一油网的导油区与第二油网的导油区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靠近。

50、作为改进,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具有沿左右方向依次设置的、且均上凹的第一集烟腔和第二集烟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于第一集烟腔的顶壁上,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第二集烟腔的顶壁上。上凹的集烟腔起到了缓存油烟的作用,油烟大量升腾时不容易发生逃逸。

51、为了能够是油网上的油液快速地流至油杯中,还包括设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一集烟腔与第二集烟腔之间的油杯,所述油杯整体呈条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油网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左侧,该第一油网的导油区自左向右朝下倾斜,该第一油网的右侧边沿位于所述油杯的上方,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油杯内,所述第二油网位于所述集烟罩的底部右侧,该第二油网的导油区自右向左朝下倾斜,该第二油网的左侧边沿位于所述油杯的上方,且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油杯内。

52、一般情况下,油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局部弯曲或弯折的网体结构,但为了简化油网结构以及方便油液导流考虑,所述第一油网整体为平板状,且由左向右朝下倾斜,所述第二油网整体也为平板状,且由右向左朝下倾斜。

53、为了实现对油烟的快速吸排,所述第一集烟腔具有在左右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集烟腔的第一侧壁自上而下向左倾斜,第二侧壁自上而下向右倾斜,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集烟腔的第二侧壁上;

54、所述第二集烟腔具有在左右方向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集烟腔的第三侧壁自上而下向左倾斜,第四侧壁自上而下向右倾斜,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二集烟腔的第三侧壁上。

55、上述集烟腔及进风口的设计,使得集烟腔上的进风口能基本上朝向灶台上的炉头,由此,使得油烟在升腾过程中能够快速到达对应的进风口而不吸排。

56、为了方便油网的加工成型,所述油网上的第一导流区为一体成型在该油网上的板体结构。

57、油网除了采用一体设计外,还可以采用额外的挡板部件遮挡住常规油网的方式来实现,所述油网包括分布有通风孔的油网本体以及脱卸式连接在该油网本体上的挡板,所述挡板遮挡住所述油网本体上的部分通风孔,从而构成了所述的导油区。

58、为了保证油网上的挡板对油烟的导流效果,所述挡板位于所述油网本体面向所述集烟罩外部的一侧。

59、一般情况下,挡板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等方式安装到对应的油网本体上,为了方便挡板的安装拆卸,所述挡板通过磁吸连接的方式对应连接在所述的油网本体上。

60、为了避免油网内侧的油液从通风孔处向下滴落以及方便将油液顺利导流至油杯中,所述油网的各所述通风孔均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每个所述通风孔的外周边沿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用于挡油的挡沿。

61、为了保证油烟能够在第一油网及第二油网的前侧区域被有效吸排,所述风机系统包括蜗壳,所述蜗壳的前侧壁上具有吸风口,所述蜗壳的前侧壁与所述风机架的前侧板之间形成供外部烟气进入到所述吸风口的进风风道。上述结构设计,使得进风风道也位于风机架的前部,也即尽可能地接近第一油网及第二油网的前侧区域(此处通风面积相对较大),减少了油烟流动过程中转弯,实现顺畅吸排。

6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63、1、将吸油烟机的油网设计成左右区域具有不同通风面积的油网结构,使得油网上具有较大通风面积的区域(也即油网的第一区域)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向集烟罩的左侧或右侧延伸,进而保证灶台的左右两侧升腾的油烟能够迅速地穿过油网进入吸油烟机中,同时由于减少了邻近集烟罩的底部中央区域(也即第二区域)的通风面积,所以油网在集烟罩底部中央区域(偏离炉头的区域位置)的无效进风也对应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油网的通风孔处的负压,保证了油烟能够尽可能快速地被吸排,提高了吸油烟机的吸油烟效率,从而实现了在左右方向上对油烟进行较好的流量分配。

64、2、将吸油烟机将油网设计成前侧通风面积相对其后侧较大的油网结构,使得油烟在流动至集烟罩的底部前侧时能够及时地被吸排进入到集烟罩内部,避免在油烟大量升腾过程中因不能被及时吸排而出现在集烟罩前侧逃逸的情况,实现了在前后方向上对油烟进行较好的流量分配,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65、3、吸油烟机的油网上的导油区的设置能对应承接风机系统的蜗壳上滴落的油液,避免油烟穿过对应油网的通风孔滴落到灶台上。另一方面,该油网的导油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机系统运行过程产生的噪音进行隔离,减少噪音通过进风口向外传播,提高吸油烟机的声音品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