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69886发布日期:2024-03-01 12:15阅读:18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家庭环境中一般常备加湿器、取暖器以及风扇等多台设备,具体地,利用加湿器调节空气湿度,利用取暖器加热空气取暖以及利用风扇吹风乘凉等,然而,多台设备占用空间较大,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3、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功能模块;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与功能模块可拆卸地相连;移动底盘,与第二连接面可拆卸地相连,移动底盘能够通过连接件带动功能模块移动。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功能模块、连接件和移动底盘,具体而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分别与功能模块和移动底盘可拆卸地相连,从而使得移动底盘在移动时,能够通过连接件带动功能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工作,以实现移动加湿、移动取暖或移动送风。

5、可以理解的是,当功能模块包括加湿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加湿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加湿,增加加湿范围,实现广域加湿,从而可使全屋空间实现更均匀的加湿,进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6、当功能模块包括取暖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取暖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送暖,从而可实现均匀送暖或定向送暖,提升室内热舒适性。

7、当功能模块包括送风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送风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送风,从而可实现均匀送风或定向送风。

8、可以理解的是,当功能模块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任一功能模块与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不同种类的功能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操作简便,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9、此外,功能模块通过连接件与移动底盘相连,实现模块化设计,也就是说,用户无需再单独购买风扇、加湿器和取暖器等多台电器,只需购买一件空气处理装置,配备需要的至少一个功能模块即可,可有效减少多台家用电器的占用空间。

10、可选地,移动底盘可与功能模块通电以及通信连接,具体地,移动底盘与功能模块可通过线束、耦合器或红外信息等方式进行通电以及通信连接。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1、可选地,移动底盘包括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可为功能模块供电,从而确保功能模块能够移动至不同位置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功能模块包括加湿模块时,移动底盘还包括充电基座,充电基座与电池组件电连接,当充电基座与电源电连接以为电池组件充电时,可同步对加湿模块的水箱进行供水补给。即可将充电基座与水泵连接,水泵与自来水或大水箱连通,当充电基座通电时,同步开启水泵,为加湿模块的水箱供水,提升空气处理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12、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3、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连接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柱,移动底盘对应设置有安装孔;第二连接面与移动底盘通过第一连接柱和安装孔卡接;或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一紧固件穿过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相连。

14、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第二连接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柱,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柱朝向移动底盘设置。移动底盘对应设置有安装孔。

15、具体地,第一连接柱能够与安装孔卡接,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面和移动底盘通过第一连接柱和安装孔卡接固定,从而实现连接件与移动底盘的固定安装,结构简单,且能够简化空气处理装置的安装步骤,进而提高安装效率。

16、或者,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一紧固件穿过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相连,从而实现连接件与移动底盘的固定安装,结构简单,且能够简化空气处理装置的安装步骤,进而提高安装效率。

17、可选地,第一连接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柱在第二连接面上间隔分布,安装孔的数量和位置与第一连接柱一一对应,从而提高移动底盘和连接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移动底盘与连接件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18、可选地,第一连接柱与连接件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而可提高第一连接柱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移动底盘与连接件之间的安装稳定性。而且,一体结构还有利于批量生产,进而可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19、可选地,第一连接柱为螺钉柱,第一紧固件为螺钉、铆钉,每个螺钉穿过安装孔与螺钉柱相连,提高可制造性,且便于拆卸和维护,进而可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2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移动底盘包括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第一盘体位于连接件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第一盘体设有安装孔,第二盘体朝向第一盘体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柱,第一紧固件分别穿过第二连接柱、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相连;或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盘体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盘体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分别穿过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相连。

21、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移动底盘包括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具体地,第一盘体位于连接件和第二盘体之间,也就是说,连接件、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沿移动底盘的高度方向分布。

22、第一盘体设置有安装孔,第二盘体朝向第一盘体的一侧设置与第二连接柱,第一紧固件分别穿过第二连接柱、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相连,即通过第一紧固件可以一次性将第二盘体、第一盘体和连接件进行固定安装,从而能够有效简化移动底盘与连接件的安装步骤,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安装效率,而且,便于安装和拆卸,进而便于维护。

23、可选地,第一连接柱插入安装孔内,从而可通过安装孔对第一连接柱进行限位,以使第二连接柱与第一连接柱相对,进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可依次分别穿过第二连接柱、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相连,进一步降低移动底盘与连接件之间的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简化空气处理装置的安装过程,便于后期维护。

24、可选地,第二连接柱与第二盘体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而可提高第二连接柱与第二盘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移动底盘与连接件之间的安装稳定性。而且,一体结构还有利于批量生产,进而可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25、或者,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具体地,第一盘体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盘体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分别穿过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连接,即通过第一紧固件可以一次性将第二盘体、第一盘体和连接件进行固定安装,从而能够有效简化移动底盘与连接件的安装步骤,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安装效率,而且,便于安装和拆卸,进而便于维护。

2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连接面还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一盘体还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能够与第一限位部相配合。

27、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第二连接面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具体地,第一限位部朝向第一盘体设置。第一盘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其中,第一限位部能够与第二限位部相配合,从而在安装空气处理装置的过程中,通过先将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后,再进行第一连接柱与安装孔的卡接固定,或者再通过第一紧固件穿过安装孔与第一连接柱相连,能够进一步降低安装难度,提升安装效率,便于维护。

28、此外,通过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件与移动底盘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移动底盘与连接件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

29、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连接柱相连。

3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柱与第一限位部相连,从而可将第一限位部和第一连接柱进行进一步固定,增加第一连接柱和第一限位部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提高连接件与移动底盘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升移动底盘与连接件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和可靠性。

31、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一个为限位柱,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个为限位孔。

32、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一个为限位柱,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中的另一个为限位孔。

33、具体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柱,第二限位部为限位孔。或者第一限位部为限位孔,第二限位部为限位柱。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3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连接面和功能模块中的一者设有卡凸部,第一连接面和功能模块中的另一者设有卡槽部,卡凸部能够与卡槽部卡接;或第一连接件还设有通孔,通孔连通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与功能模块相连。

35、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地,第一连接面设置有卡凸部,功能模块设置有卡槽部。或者,第一连接面设置有卡槽部,功能模块设置有卡凸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卡凸部能够与卡槽部卡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面和功能模块能够通过卡凸部和卡槽部进行卡接固定。

36、或者,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通孔,通孔连通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也就是说,通孔贯通第一连接件的上下两个端面,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紧固件,第二紧固件分别穿过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与功能模块连接,从而实现连接件与功能模块的安装固定。

37、可选地,第二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铆钉,可制造性高,且便于拆卸和维护,进而可降低空气处理装置的生产成本。

3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雷达组件和控制器,其中,雷达组件设于功能模块和连接件之间,或雷达组件设于连接件和移动底盘之间,雷达组件用于扫描室内空间,控制器与雷达组件和移动底盘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雷达组件的扫描结果确定工作位置,并控制移动底盘移动至工作位置。

39、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雷达组件和控制器,具体而言,雷达组件设置在功能模块和连接件之间,且雷达组件能够对室内空间进行扫描,以实现全屋建图。

40、控制器可以根据雷达组件的扫描结果随机确定多个工作位置,即多个加湿位置、多个送风位置或多个送暖位置。并控制移动底盘依次移动至多个工作位置,以实现均匀加湿、均匀送风或均匀送暖。

41、可以理解的是,功能模块可与控制器电连接,从而当移动底盘移动至工作位置时,控制器控制功能模块启动工作。或者功能模块与移动底盘电连接,当移动底盘移动至工作位置时,向功能模块发送信号,功能模块接收信号后启动工作。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42、其中,雷达组件包括激光雷达或三角雷达,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43、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雷达组件设于第一盘体,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围合形成容纳腔,控制器设于容纳腔内。

44、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雷达组件设置在第一盘体上,也就是说,在雷达组件设置在功能模块和连接件之间的情况下,雷达组件设置在第一盘体上,可通过连接件上的开口伸入功能模块和连接件之间。

45、在雷达组件设置在连接件和移动底盘之间的情况下,雷达组件设置在第一盘体上,并位于第一盘体和第二连接面之间。

46、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围合形成容纳腔,控制器设置在容纳腔内,从而为控制器提供安装空间。

47、可以理解的是,移动底盘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也就是说,移动底盘可以包括多个盘体,其中,一个盘体安装移动轮,另一个盘体安装雷达组件即可。例如,移动底盘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和第三盘体,雷达组件设置在第一盘体上,移动轮设置在第三盘体上,第一盘体、第二盘体和第三盘体相连并围合形成容纳腔,控制器设置在容纳腔内。

4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检测件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检测件的检测结果确定至少一个工作位置。

49、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检测件,具体而言,检测件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可以根据检测件的检测结果确定至少一个工作位置。进而控制移动底盘带动功能模块移动至工作位置进行工作,以实现定向加湿、定向送暖或定向送风。

5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人体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51、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地,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人体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52、具体地,当功能模块包括加湿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加湿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加湿,增加加湿范围,实现广域加湿,从而可使全屋空间实现更均匀的加湿,进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53、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移动底盘带动加湿模块在室内移动的过程中,温度传感器对室内各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温度检测结果确定加湿位置,进而控制移动底盘依次移动至各个加湿位置,进行定点加湿,可以理解的是,当移动至其中一个加湿位置时,加湿模块启动加湿,当加湿到预设时间,或该加湿位置达到预设湿度时,移动至下一个加湿位置进行加湿,实现室内均匀加湿。

54、检测件包括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对室内各个位置的湿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湿度检测结果确定加湿位置,实现室内均匀加湿。

55、当功能模块包括取暖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取暖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送暖,从而可实现均匀送暖或定向送暖,提升室内热舒适性。

56、检测件包括温度传感器,移动底盘带动取暖模块在室内移动的过程中,温度传感器对室内各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温度检测结果确定送暖位置,进而控制移动底盘依次移动至各个送暖位置,进行定点送暖,可以理解的是,当移动至其中一个送暖位置时,取暖模块启动输送热风,当送暖到预设时间,或该送暖位置达到预设温度时,移动至下一个送暖位置进行送暖,实现室内均匀送暖。

57、检测件包括人体传感器,人体传感器可扫描人体所在的位置以及距离,并根据人体所在的位置,控制移动底盘移动至与人体具有预设距离的位置进行定向送暖。可以理解的是,当人体移动位置时,人体传感器再次扫描人体所在位置,并根据人体所在位置定向送暖。此外,当室内人为多个时,可根据空气处理装置与多个人中距离最近的人进行定向送暖。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58、当功能模块包括送风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送风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送风,从而可实现定向送风。

59、检测件包括人体传感器,人体传感器可扫描人体所在的位置以及距离,并根据人体所在的位置,控制移动底盘移动至与人体具有预设距离的位置进行定向送风。可以理解的是,当人体移动位置时,人体传感器再次扫描人体所在位置,并根据人体所在位置定向送风。此外,当室内人为多个时,可根据空气处理装置与多个人中距离最近的人进行定向送风。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60、其中,人体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红外探头或uwb(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uwb不使用载波,而是使用短的能量脉冲序列,并通过正交频分调制或直接排序将脉冲扩展到一个频率范围内。

61、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雷达组件设于功能模块和连接件之间的情况下,功能模块与第一连接面之间具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与外部连通,连接件设有开口,雷达组件通过开口伸入安装空间内;在雷达组件设于连接件和移动底盘之间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柱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位于第二连接面与移动底盘之间,以支撑出安装空间,安装空间与外部连通,雷达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空间内;第二连接段与安装孔卡接,或第一紧固件穿过安装孔与第二连接段相连。

62、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雷达组件设于功能模块和连接件之间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面与功能模块之间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安装空间,也就是说,安装空间为与外部连通的镂空结构。连接件设置有开口,雷达组件通过开口伸入安装空间内,从而可使雷达射线能够向外部射出,以实现对室内空间的扫描。

63、在雷达组件设于连接件和移动底盘之间的情况下,第一连接柱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具体地,第二连接段与安装孔卡接,或者第一紧固件穿过安装孔与第二连接段连接,以实现连接件与移动底盘之间的安装固定。第一连接段位于第二连接面和移动底盘之间,从而支撑出与外部连通的安装空间,雷达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空间内,从而可使雷达射线能够向外部射出,以实现对室内空间的扫描。

6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沿移动底盘的高度方向,安装空间的高度h满足10mm≤h≤50mm。

65、在该技术方案中,沿移动底盘的高度方向,安装空间的高度在10mm至50mm之间,从而能够确保雷达组件发出的雷达射线能够完全射出。

6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连接面还设有支撑脚,第一连接面通过支撑脚与功能模块可拆卸地相连,以使第一连接面与功能模块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67、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在第一连接面与功能模块之间具有安装空间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面还设有支撑脚,支撑脚与功能模块连接,从而使第一连接面与功能模块之间支撑出安装空间。

68、可选地,支撑脚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脚在第一连接面上间隔排布。

69、可选地,支撑脚的数量为一个,支撑脚包括透光件。

70、可选地,功能模块对应支撑脚设置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与支撑脚对接,且安装结构与支撑脚中的至少一者位于另一者的外围,从而能够起到限位作用,提高功能模块与支撑脚之间的连接强度。

71、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支撑脚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脚间隔设于第一连接面上,相邻两个支撑脚之间具有出口,安装空间通过多个出口与外部连通,雷达组件的至少一部分靠近至少一个出口设置。

72、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支撑脚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具体而言,至少两个支撑脚间隔分布于第一连接面上,由于至少两个支撑脚与功能模块连接,从而使得功能模块与第一连接面之间支起安装空间,且安装空间通过多个出口与外部连通。雷达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空间内,且雷达组件发出的雷达射线可以通过多个出口射出,以对室内空间进行扫描,从而可以完成全屋建图,以及在移动底盘带动功能模块移动的过程中进行导航,实现空气处理装置的定点或定向移动。

73、相邻两个支撑脚之间具有出口,雷达组件发出的雷达射线通过多个出口射出,雷达组件靠近至少一个出口设置,从而能够减少对雷达射线的遮挡,提升雷达组件探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实现室内空间的全屋建图。

7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雷达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多个出口中的任一出口内。

75、在该技术方案中,雷达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任一出口内,进一步减小对雷达射线的遮挡,提升雷达组件探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实现室内空间的全屋建图。

76、可选地,多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雷达组件位于第一出口内,其中,第一出口朝向空气处理装置的移动方向,也就是说,雷达组件靠近空气处理装置的正前方区域。

77、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支撑脚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一个支撑脚包括一端相连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连接处朝向雷达组件设置,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具有夹角。

78、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支撑脚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个支撑脚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一端与第二板体的一端连接,且连接处朝向雷达组件设置。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具有夹角,从而能够减小支撑脚对雷达射线的遮挡,扩大雷达组件的信号探测范围。

79、可选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所呈的夹角在0°至90°之间,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支撑脚对雷达射线的遮挡,实现雷达组件的全屋建图。

80、可选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所呈的夹角在30°至90°之间。

81、可选地,每个支撑脚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具有夹角,以进一步减小多个支撑脚对雷达射线的遮挡。

8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雷达组件能够通过安装空间的第一信号区接收外部返回的探测信号,以及通过安装空间的第二信号区接收被支撑脚遮挡的反射信号,第一信号区的探测范围大于第二信号区的探测范围。

83、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安装空间包括第一信号区和第二信号区,具体地,雷达组件在处于工作状态时,能够发射信号,具体地,雷达组件发射的信号通过第一信号区向外部发出,并接收返回的探测信号,而第二信号区由于支撑脚的设置,使得雷达组件发射的信号被支撑脚遮挡,从而使雷达组件接收的信号为反射信号。

84、第一信号区的探测范围大于第二信号区的探测范围,从而增大雷达组件对外部环境的探测范围,实现全屋建图和精准导航。

8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移动底盘还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多个移动轮,其中,第一驱动件设于第二盘体,并与控制器电连接,多个移动轮与第一驱动件相连;至少一个移动轮为万向轮。

86、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移动底盘还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多个移动轮,具体而言,第一驱动件与控制器电连接,从而使得控制器可根据需要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多个移动轮移动,来控制功能模块的移动,进而实现移动加湿、移动送风或移动送暖。

87、至少一个移动轮为万向轮,从而通过至少一个万向轮进行辅助移动,提高移动底盘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通过将至少一个移动轮设置为万向轮,从而可通过万向轮实现整机的360°左右转动,进而快速改善空气质量,提升送风或送暖体验。

88、其中,第一驱动件可为驱动轮,驱动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轮沿水平方向布置,即两个驱动轮左右布置,从而通过控制驱动轮以控制整机进行定点移动。

89、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障碍检测件,至少一个障碍检测件设于移动底盘上,并与控制器电连接。

90、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障碍检测件,具体而言,至少一个障碍检测件设置在移动底盘上,且至少一个障碍检测件与控制器电连接。

91、可以理解的是,障碍检测件用于检测移动底盘下方较低的障碍物,从而可使移动底盘在带动功能模块移动的过程中,避开障碍物,实现空气处理装置的稳定移动。

92、其中,障碍检测件的数量可为两个,且两个障碍检测件左右对称设置,从而可提高障碍物检测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93、此外,障碍检测件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可在50mm至100mm之间,以进一步提高地面障碍物检测的准确性。其中,障碍检测件可为线激光传感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9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功能模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任一功能模块被配置为能够与第一连接面可拆卸地连接;其中,多个功能模块中至少两个功能模块的种类不同。

95、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功能模块的数量为多个,且至少两个功能模块的种类不同。具体地,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加湿模块、取暖模块、送风模块或空气净化模块等。

96、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任一功能模块与第一连接面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不同种类的功能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操作简便,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97、此外,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任一功能模块与第一连接面可拆卸连接,实现模块化设计,也就是说,用户无需再单独购买风扇、加湿器和取暖器等多台电器,只需购买一件空气处理装置,配备需要的至少一个功能模块即可,可有效减少多台家用电器的占用空间。

9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功能模块包括加湿模块、取暖模块或送风模块。

99、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功能模块包括加湿模块、取暖模块或送风模块。

100、可以理解的是,当功能模块包括加湿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加湿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加湿,增加加湿范围,实现广域加湿,从而可使全屋空间实现更均匀的加湿,进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101、其中,加湿模块可采用热雾氏加湿方式、超声波式加湿方式或自然蒸发式加湿方式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02、能够理解的是,加湿模块采用热雾氏加湿方式进行加湿,即加湿模块包括水箱、蒸汽腔和发热体,水箱与蒸汽腔连通,以为蒸汽腔供水,发热体加热蒸汽腔,当蒸发腔内的水温达到100℃或以上时,水蒸发形成蒸汽,并通过加湿模块的导雾孔排出至室内,实现加湿,同时,水箱中水不断进入蒸汽腔进行补给。热雾氏加湿方式具有高温杀菌的作用,水雾更加洁净,全屋加湿更加均匀。

103、当功能模块包括取暖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取暖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送暖,从而可实现均匀送暖或定向送暖,提升室内热舒适性。其中,取暖功率可在500w或以下。

104、当功能模块包括送风模块时,通过移动底盘带动送风模块移动至不同位置送风,从而可实现定向送风。

105、其中,送风模块可以上下摆动送风以及360°转动送风。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0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蒸汽腔和第一发热件,其中,蒸汽腔与水箱连通,第一发热件能够加热蒸汽腔。

107、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加湿模块包括水箱、蒸汽腔和第一发热件,具体地,水箱与蒸汽腔连通,以为蒸汽腔供水,第一发热件加热蒸汽腔,当蒸发腔内的水温达到100℃或以上时,水蒸发形成蒸汽,并通过加湿模块的导雾孔排出至室内,实现加湿,同时,水箱中水不断进入蒸汽腔进行补给。即利用热雾氏加湿方式进行全屋加湿,可以理解的是,热雾氏加湿方式具有高温杀菌的作用,水雾更加洁净,全屋加湿更加均匀。

108、此外,可以在水箱和蒸汽腔之间设置过滤装置,以对流向蒸汽腔的水进行过滤,具体地,过滤装置内可以包括阻垢件和杀菌件,从而可以减少在第一发热件的作用下,蒸汽腔内形成水垢的问题,且杀菌件还能够对水进行杀菌。

109、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取暖模块包括壳体、气流发生件、第二发热件和导风件,其中,壳体设有腔体、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与腔体连通,气流发生件设于腔体内,气流发生件用于产生气流,第二发热件设于腔体,并位于气流的流动路径上,导风件设于腔体内,并靠近出风口设置,导风件用于将气流向出风口导向。

110、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取暖模块包括壳体、第二发热件、气流发生件和导风件,具体而言,壳体设置有腔体,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壳体上,且进风口和出风口与腔体连通。

111、气流发生件设置在腔体内,可以理解的是,气流发生件在工作时能够产生气流,从而使外部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腔体内,并通过出风口排出。

112、第二发热件设置在腔体内,具体地,第二发热件位于气流的流动路径上。从而使得气流经进风口进入腔体内,并通过出风口流出的过程中,第二发热件能够对流经的气流进行加热,从而使得自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具有一定温度,进而实现送暖。

113、可以理解的是,在通过取暖模块进行送暖时,可以将出风口朝向用户,以提升定向送暖的效果,进一步达到节能的效果。

114、导风件设置在腔体内,且导风件靠近出风口设置。从而在气流经进风口进入腔体内,并通过出风口流出的过程中,导风件能够对气流进行导向,以使更多气流通过出风口排出,提升送暖效果。

115、其中,第二发热件包括ptc(正温度系数热敏材料)发热体、发热丝、串铝或石墨烯云母片,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1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送风模块包括扇叶组件、传动组件和第三驱动件,其中,扇叶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二驱动件和叶片,第二驱动件能够驱动叶片转动,传动组件与扇叶组件相连,第三驱动件与传动组件相连,第三驱动件能够通过传动组件带动扇叶组件沿移动底盘的高度方向摆动。

117、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送风模块包括扇叶组件、传动组件和第三驱动件,具体而言,扇叶组件与传动组件连接,第三驱动件与传动组件连接,从而在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传动组件能够带动扇叶组件沿移动底盘的高度方向摆动,也就是说,在第三驱动件的驱动下,传动组件能够带动扇叶组件上下摆动。具体的摆动角度可以在0°至120°之间,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18、扇叶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叶片,具体地,第二驱动件与叶片相连,从而在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叶片能够相对于转动,以产生气流送风。也就是说,扇叶组件能够在本身叶片转动的同时,进行上下摆动摇头,从而提升用户的吹风体验。

119、其中,第三驱动件包括但不限于步进电机,第二驱动件为电机。

12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扇叶组件还包括支架,支架与叶片和传动组件相连,第二驱动件设于支架上;送风模块还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其中,第一固定架与连接件相连,并与支架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设有弧形槽,支架的一部分位于弧形槽内,并能够在弧形槽内运动,第二固定架与连接件相连,并与支架转动连接,第三驱动件设于第二固定架上。

121、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送风模块还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具体而言,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均与连接件连接,也就是说,在扇叶组件上下摆动摇头的过程中,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保持不动。

122、第一固定架上设置有弧形槽,支架的一部分位于弧形槽内,且能够在弧形槽内运动,从而限定了扇叶组件的运动轨迹,实现扇叶组件在本身叶片转动的同时,整体可上下摆动摇头,提升送风体验。

123、第三驱动件设置在第二固定架上,即第三驱动件也保持不动。

124、可以理解的是,可通过对弧形槽的角度或长度进行合理设计,进而限定扇叶组件的上下摆动角度。具体地,摆动角度可以在0°至120°之间,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2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其中,第一传动件与第三驱动件相连,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和支架相连。

126、在该技术方案中,限定了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具体而言,第一传动件与第三驱动件连接,第二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和支架连接,从而使得第一传动件运动能够通过第二传动件带动支架沿移动底盘的高度方向摆动,进而带动叶片沿移动底盘的高度方向摆动,即实现叶片转动的同时,进行上下摆动摇头,提升用户的吹风体验。

127、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固定架设有避让口,第三驱动件设于第二固定架的内侧,第一传动件穿过避让口与第二传动件连接。其中,第一传动件为连杆套筒,第二传动件为连杆。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1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