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暖板及电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57194发布日期:2024-12-18 13:35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暖板及电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采暖,具体涉及一种电暖板及电暖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室内温度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种采暖设备应运而生,其中,电暖墙板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采暖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空调采暖,具有热得快、采暖舒适性高、房间无吹风感等优点;相对于后装地暖,无需更换地板,安装更加便捷,采暖更加迅速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2、传统电暖墙板的结构一般包括板本体及围设在板本体外侧的框架,板本体包括底层、加热膜和面层,面层通常采用木板、棉布、塑料等材质,产品阻燃性能不达标;同时也极易出现覆盖过热而导致重大安全隐患。同时,墙板易出现空鼓变形现象,保温不足甚至无保温层、无接地电极,漏电电流过大导致漏保跳闸等问题。

3、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采用更防火的材料(如环氧板或黄麻等b1类阻燃材料)代替木板面层,或者在底层背面增加加强筋进行支撑,以防止墙板空鼓变形。

4、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5、1)虽然现有的防火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墙暖系统的防火性能,但仍无法达到a级阻燃的要求;

6、2)现有的防空鼓结构虽然可以减少空鼓现象的发生,但长时间使用后,仍可能出现空鼓现象;

7、3)增加绝缘层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漏电电流,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漏电电流的问题,仍然可能存在漏保跳闸问题,还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

8、4)现有的结构无可靠的接地,不符合3c规范要求;

9、5)现有的结构使用高功率加热系统,存在覆盖局部过热引起火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阻燃效果好且强度高,长时间使用不易变形的电暖板及暖墙系统。

2、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电暖板,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包括底层、发热体和面层,所述面层为a级阻燃材料层;

4、所述面层采用金属板、玻璃板、石晶板、硅酸钙板、岩棉板或陶瓷板;

5、所述板本体还包括选择性地设置在所述面层和发热体之间的导电屏蔽层。

6、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板的材质为铝、铁、不锈钢、镀锌钢、铜、镍、锡或合金。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面,所述面层采用蜂窝板。

8、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面层的厚度为0.5-30mm。

9、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蜂窝板为金属蜂窝板,所述面层和发热体之间设置所述导电屏蔽层,以减少加热膜的泄漏电流;

10、所述板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面层和导电屏蔽层之间的绝缘层。

11、在一些较为具体地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与导电屏蔽层之间、所述导电屏蔽层和发热体之间、所述绝缘层和面层之间分别选自不固化的胶粘剂粘接、导热材料粘接、完全固化的树脂粘接、物理压合四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固定。进一步地,所述不固化的胶粘剂为丙烯酸树脂胶粘剂、硅胶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所述完全固化的树脂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聚脲树脂、氟碳树脂、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醇酸树脂等常规交联树脂;所述导热材料为导热硅脂。

12、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蜂窝板为蜂窝铝板、蜂窝铁板、蜂窝不锈钢板或蜂窝镀锌钢板,所述蜂窝板的厚度为2-30mm。

13、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屏蔽层包括导电屏蔽本体层和选择性与所述导电屏蔽本体层复合的树脂层,所述导电屏蔽本体层选自铝、铜、铁、镍、锌、合金或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导电屏蔽层的厚度为0.1~100μm。

1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屏蔽层包括导电屏蔽本体层和与所述导电屏蔽本体层复合的树脂层,所述树脂层与所述发热体贴合,所述树脂层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

15、具体如,导电屏蔽层可以采用铝箔胶带。

16、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层为独立选自聚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硅橡胶或天然硫化/半硫化橡胶膜、环氧板、云母板、四氟/偏氟乙烯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或聚氯乙烯薄膜。

17、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层为a级阻燃材料层。

18、优选地,所述底层采用金属板、玻璃板、石晶板、硅酸钙板、岩棉板或陶瓷板,厚度为0.1~10mm。既提供优异的阻燃性,又能提高电暖板的强度。

19、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的功率密度为100w/m2~1000w/m2;电压范围12~380v;所述发热体为恒功率加热膜或自限温加热膜。进一步地,所述功率密度为200w/m2~1000w/m2。

20、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封装绝缘层、第二封装绝缘层以及封装在第一封装绝缘层和第二封装绝缘层之间的碳膜和图案化的金属电极层,所述金属电极层为图案化的铝箔、铜箔、镍铬合金片或不锈钢片,通过蚀刻、模切等工艺制备而成,或丝印而成的导电银、导电铜电极;所述碳膜为碳纳米管、导电炭黑、石墨烯、石墨或短切碳纤维粉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直接通过cvd沉积所形成的导电薄膜,或与高分子及其他包括相变材料等的助剂通过熔融共混后所成的导电膜,或与高分子溶液、相变材料、流平剂、消泡剂等分散共混并经涂布或印刷成膜干燥后形成的导电薄膜,或通过与人工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打散以“造纸”工艺制备的导电薄膜。制成所述碳膜的浆料可以通过市购获得。

21、所述碳膜优先选用碳纳米管。

22、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暖板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板本体外围且包裹所有结构层的框架,所述框架为金属框架。所述框架的材质如铝合金、不锈钢、镀锌钢、铜、铁、镍、锡等等。使用螺丝或卡扣将板本体与框架固定在一起。

23、在一些较为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框架选用厚度为5~50mm、宽度为5~25mm、长度为0.5~3.2m,在长度方向上每个100±10cm增加一个横向的金属条进行支撑。

24、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板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热体和底层之间的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导热系数为小于等于0.1w/(m·k);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系数为0.01~0.1w/(m·k),能够有效防止热量流失。

25、所述保温层为聚氨酯保温板、xps保温板、cr泡棉、xpe保温棉、纳米微孔膜、真空绝热板或气凝胶。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单块或多块所述电暖板安装时,每个所述电暖板的发热体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端部设置有插头,所述插头用于与连接线上的插座相连,所述连接线用于与控制器相连。大大降低电暖板和控制器的接线数量,方便控制器与电暖板之间的接线。

27、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暖板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板本体外围且包裹所有结构层的框架,所述底层、面层、框架三个部件中至少有一个部件为金属部件;

28、当采用单块所述电暖板安装时,所述金属部件上设置接地柱,所述接地柱与接地线相连并将所述接地线固定,设置可靠地接地;

29、当采用多块所述电暖板安装时,若所述框架为金属部件,则多块所述电暖板的框架之间相接触,或者多块所述电暖板的框架之间通过金属片相连,至少一块所述电暖板的框架上设置接地柱,所述接地柱与接地线相连并将所述接地线固定,设置可靠地接地;

30、若所述底层或面层为金属部件,则多块所述电暖板的底层或面层内表面分别设置接地柱,多块所述电暖板上的接地柱之间通过金属片或导线相连,至少一块所述电暖板的接地柱与接地线相连并将所述接地线固定,设置可靠地接地,使得电暖系统能够满足3c规范要求。

31、多块所述电暖板的框架之间相接触可以是直接相接触,或者采用在相邻二个电暖板的其中一个电暖板的框架上设置凸起部、另一个电暖板的框架上设置能够与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凹槽或凹陷部,多块所述电暖板安装时,所述凸起部插设在所述凹槽或凹陷部内,避免热胀冷缩时,二个相邻所述电暖板的框架之间相分离。

32、所述接地线的位置可能出现在底层、面层或框架上。

33、本实用新型采取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暖系统,含有上述所述的电暖板,可应用于存量房的墙面采暖改造,也可用于顶棚采暖改造。

34、所述电暖系统包括单块所述电暖板或多块所述电暖板、控制器及用于导通所述电暖板和控制器的导通部件。

35、所述导通部件包括连接在每个所述电暖板的发热体上的导线、设置在所述导线上的插头及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插头相连的插座,所述连接线还用于与所述控制器相连。使用时,向发热体供电,并通过控制器控制加热温度,使得面层温度保持在30~60℃,以实现采暖。

36、对于采用多块所述电暖板安装时,连接线上引出多个插座,使每个插座对应插设一个插头。

37、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38、本实用新型电暖板的面层采用具有a级阻燃性能的特定板材,使得电暖板具有优异的阻燃效果,满足市场对高阻燃性能电暖板的需求。而且板强度高,长时间使用不易形成空鼓等变形,提高电暖板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漏电电流过大漏保跳闸的问题,提高了电暖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市场对高效、安全、稳定的电暖板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