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系统及集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65301发布日期:2025-02-06 17:46阅读:23来源:国知局
集成系统及集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涉及水加热,特别涉及一种集成系统及集成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在解决冷暖不同需求的问题时,一般是通过两套相对独立的设备来实现供暖和供冷功能。然而,通过两套相对独立的设备实现供暖和供冷功能,使得安装维修较为复杂。因此,可以在同一套集成系统中集成具有供热功能的热源和能够供热和/或供冷的换热器,以使集成系统具有供暖和供冷两大功能。然而,集成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存在大系统排气时间长,操作复杂,以及排气阀效果一般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系统及集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集成系统排气效率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2、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系统,包括:

3、第一换热器;

4、能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的第一热源;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流通通道相连通的换热末端,从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的出口流出的被加热的第一介质流入所述换热末端,从所述换热末端流出的所述第一介质流入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的入口;

5、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与所述换热末端之间设置有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泵,所述第一泵在运行状态下驱动所述第一介质通过所述连通管路从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的出口流向所述换热末端,同时驱动所述第一介质从所述换热末端的出口流向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的入口;

6、第二换热器;

7、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的第二热源;

8、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连通管路的第一管路;

9、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连通管路的第二管路;

10、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泵;

11、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连通管路之间具有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连通管路之间具有第二连通部,沿着所述连通管路中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二连通部的上游;

12、所述第二泵在运行状态驱动所述第一介质沿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管路流动;

13、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用于清除所述集成系统内的所述第一介质中的空气;

14、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二泵电连接或通讯连接。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和第二介质流通通道,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通通道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介质流通通道用于流通被所述第一热源加热的第二介质。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热源为热泵装置,所述第二热源为燃烧装置。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路和/或所述第一泵上设置有排气装置。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或所述第二泵上设置有排气装置。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部和所述第二连通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和所述换热末端的入口之间,或者,

20、所述第一连通部和所述第二连通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和所述换热末端的出口之间。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系统还包括补水装置,所述补水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或所述连通管路连通,所述补水装置的另一端用于与水源连通,所述补水装置还具有能控制所述补水装置的一端和所述补水装置的另一端导通状态的补水阀。

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系统还包括:

23、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和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集成系统中流动的所述第一介质的水流参数。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为流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为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连通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上。

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末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墙暖设备、地暖设备、风盘和散热片。

26、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集成设备,包括:

27、壳体;

28、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内的第一介质流通通道和第二介质流通通道,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流通通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介质流通通道用于流通能被第一热源加热的第二介质;

29、第一介质流出口和第一介质回流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流通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介质流出口通过第一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流通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回流口通过第二连通管路连通;

30、第一泵,所述第一泵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路或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上,所述第一泵在运行状态下用于驱动从所述第一介质回流口流入的第一介质经所述第一介质流通通道流向所述第一介质流出口;

31、第二换热器;

32、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的第二热源;

33、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一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路;所述第一连通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路之间;所述第二连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一连通管路之间;或者,所述第一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路;所述第一连通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之间;所述第二连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之间;

34、沿着所述第一连通管路中第一介质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二连通部的上游;

35、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泵,所述第二泵在运行状态下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介质沿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管路流动;

36、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用于清除所述集成设备内的所述第一介质中的空气;

37、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泵和所述第二泵电连接或通讯连接。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管路、所述第二连通管路和/或所述第一泵上设置有排气装置。

3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或所述第二泵上设置有排气装置。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部和所述第二连通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一介质流出口之间,或者,

41、所述第一连通部和所述第二连通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回流口之间。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设备还包括补水装置,所述补水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或所述第一连通管路或所述第二连通管路连通,所述补水装置的另一端用于与水源连通,所述补水装置还具有能控制所述补水装置的一端和所述补水装置的另一端导通状态的补水阀。

4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设备还包括:

44、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和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集成设备中流动的所述第一介质的水流参数。

4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为流量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为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水流参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管路或所述第二连通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流参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上。

46、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47、提供了一种集成系统,集成系统中可以设置有第一换热器、第一热源、换热末端和第一泵,第一热源能够对流经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第一换热器的第一介质流通通道通过连通管路与换热末端连通,第一泵在运行状态下能驱动第一介质通过连通管路从第一介质流通通道流向换热末端,从而能够为换热末端进行供冷和/或供热。集成系统中还可以设置有第二换热器、第二热源和第二泵。第二热源能够对流经第二换热器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第二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连通管路连通,从而使得第二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与换热末端连通,第二泵在运行状态下能驱动第一介质沿第一管路、第二换热器和第二管路流动,从而能够对换热末端进行供冷和/或供热。因而,本实施例中的集成系统同时具有供暖和供冷两大功能。进一步的,集成系统中还设置有排气装置和控制模块。排气装置能够清除集成系统内的所述第一介质中的空气。控制模块能与第一泵和第二泵电连接或通讯连接,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第一泵和/或第二泵启停,以通过排气装置对集成系统进行排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分别对供冷设备和供热设备进行排气,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集成系统的排气操作简单,排气时间短,可以提高排气效率,改善排气效果,进而可以降低水流噪声,改善供冷和/或供暖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48、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49、应当强调,术语“包含/包括”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部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部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