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送风方法

文档序号:9577466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送风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送风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能在正常吹出经热交换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的同时、通过产生负压引入外部的非热交换风而实现混合送风的空调送风方法是近年来空调技术研发的热点和重点。
[0003]本申请人曾申请了一种立式空调、并利用该立式空调进行送风,在这种立式空调中,在空调下部设置有风扇,在空调上部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空调运行时,在风扇的作用下,将室内风吸入至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吹向空调送风装置,在空调送风装置的作用下,能将外部的非热交换风吸入到空调送风装置中;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在空调送风装置中混合,混合风送出到室内。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同时,还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但是,在该立式空调中,由于空调送风装置的出风口为环形出风口,风扇的出风方向不能直接朝向出风口,使得送入到空调送风装置中的热交换风不够均匀,为保证吸入非热交换风的量,对空调送风装置的结构要求较高,需要在空调送风装置中设置气流分配组件等部件,结构复杂。
[0004]公开为CN103256658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落地主体及送风部件,落地主体具有进风口,送风部件包括对称设置的二中空壳体,中空壳体与进风口相连通,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具有前后贯通的气流通道,二中空壳体相互间隔,气流通道贯穿二中空壳体之间,气流通道具有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二中空壳体于气流入口处对称设置有排风口。但是,这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同样存在着风扇出风方向不是直接朝向排风口、进入到气流通道中的热交换风不够均匀、吸入的非热交换风少的问题。而且,由于中空壳体上的排风口设置在气流通道的气流入口处,外部的空气未经梳理、杂乱无章地被吸入,不仅吸入风量少,且吸入方向杂乱,与排风口吹出的热交换风混合不够均匀。
[0005]公开号为CN104879904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的前部形成有至少两个出风口且后部形成有进风口,至少两个出风口之间设有风洞,所述风洞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风洞被构造成至少两个出风口向前出风时风洞形成负压以使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运动。通过在至少两个出风口之间设置风洞,可以稳定风压,增加空调器的出风量,提高空调器出风的柔和性,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性能。但是,所公开的空调器中,其风轮为贯流风轮,出风口与风洞的前端出口均形成在壳体的前部,形成贯流风轮风道的后蜗壳具有很长的扩压段。从两个出风口吹出的风经扩压段的静压恢复,在出风口处风压很高,会迅速填满风洞,导致在风洞内形成的负压很低,风洞引风量极少,空调器出风量增加量极其有限。而且,由于出风口与风洞前端出风口均形成在壳体的前部,从出风口吹出的热交换风与风洞引入的非热交换风只能在壳体前端和壳体外部进行混合,混合不充分,送风柔和性差。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风量大、混风均勾的空调室内机送风方法,提尚室内机送风的整体性能。
[0007]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室内机送风方法,所述方法将所述空调室内机设置为: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送风口和两个进风口,在所述壳体上、两个所述进风口之间形成有引风口,在所述壳体上和/或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的一端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引风口相连通,所述贯通风道包括自所述引风口向所述送风口方向延伸的引风部和从所述送风口向所述引风口方向延伸的送风部,在所述引风部远离所述引风口的末端与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之间形成有两个出风口,在每个所述出风口与一个所述进风口之间形成有出风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的风扇以及与所述风扇对应的换热器;然后,控制所述风扇将风从所述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换热器、并将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经所述出风口送至所述贯通风道内,并经所述贯通风道送向所述送风口,同时,将室内机外部的非热交换风从所述引风口吸入至所述贯通风道,再将所述非热交换风与所述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从所述送风口送出。
[0008]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送风口、所述引风口及所述出风口均配置为长条状,所述风扇配置为在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出风口相适配。
[0009]如上所述的方法,将两个所述出风口以及与两个所述出风口相适配的两个风扇均配置为以所述贯通风道中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0010]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引风部远离所述引风口的末端的内口径小于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的内口径,所述出风口被构造成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朝向所述送风部。
[0011]如上所述的方法,将所述出风口配置为形成在所述引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中间位置,或者,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引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之间、且更靠近所述引风口的位置。
[0012]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沿所述贯通风道中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中轴线方向上,所述引风部远离所述引风口的末端与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之间的距离为H,所述引风部沿所述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中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为Η的2-3倍,所述送风部沿所述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中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为Η的3-4.5倍。
[0013]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处的切线在沿出风方向上与所述贯通风道中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中轴线沿自所述引风口向所述送风口的方向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数为25-45°。
[0014]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每个所述出风口上形成有从所述引风部远离所述引风口的末端、以背向所述贯通风道的方向朝所述进风口延伸的第一蜗壳,以及从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以背向所述贯通风道的方向朝所述进风口延伸的第二蜗壳,所述风扇为贯流风扇,所述贯流风扇形成在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限定的出风风道内。
[0015]如上所述的方法,位于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引风部远离所述引风口的末端与该出风口对应的所述贯流风扇的中轴线间的距离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1.4-2倍;位于所述出风口处的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与该出风口对应的所述贯流风扇边缘间的距离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1.1-1.6倍。
[0016]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沿所述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中轴线方向上,将所述贯流风扇配置为形成在所述壳体内、更靠近所述引风口位置处。
[0017]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沿所述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中轴线方向上,所述贯流风扇的中轴线与所述送风口所在直线的距离是所述贯流风扇的中轴线与所述引风口所在直线的距离的1.4-2倍。
[0018]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引风部自所述引风口向所述送风口方向内口径渐缩,所述送风部至少在靠近所述送风口的部分自所述引风口向所述送风口方向内口径渐扩。
[0019]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送风部自所述引风口向所述送风口方向内口径先渐缩再渐扩。
[0020]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沿两个所述贯流风扇的中轴线间连线的方向上,所述引风部内口径最窄处为所述引风部远离所述引风口的末端,所述引风部内口径最窄处的宽度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1.2-2倍;所述送风部靠近所述引风口的始端所在处的内口径的宽度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2.1-3倍;所述送风部内口径最窄处的宽度为所述贯流风扇半径的1.5-2.5 倍。
[0021 ]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送风方法中,通过在室内机上形成送风口和进风口、在贯通风道上形成出风口、在室内机中形成与出风方向朝向出风口的风扇,使得风扇与混风的贯通风道距离较近,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能够在风扇的作用下以较短的路径和较快的速度均匀地进入到贯通风道内,在贯通风道内向前运动的同时在贯通风道内形成较大的负压,引入外部较多的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混合风能够从送风口快速、均匀地扩散到人体各部位,使得人体不同部位感受的温度较为均匀、舒适;而且,贯通风道具有后方的引风部和前方的送风部,出风口形成在引风部与送风部之间,从而,利用引风部对吸入的非热交换风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吸风量,且能够提高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的混合均匀性,同时,利用引风部与送风部的间隔部及送风部提供足够的混合空间,进一步保证混风均匀性,提高送风的舒适性及均匀性。
[0022]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
/Η- ο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应用本发明送风方法的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图1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Α-Α’向剖面图;
图5是图1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