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烟机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厨房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在做饭过程中需要使用灶具等,厨房内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整个厨房的空间温度升高,使得环境的舒适性下降。大部分家庭采用临时增加风扇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种方法不仅不方便,还占用厨房面积。
[0003]针对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油烟机上添加调温送风系统,其具有制冷模块,以实现向厨房输送冷风、提高环境舒适性的目的。现有产品的制冷模块,或者采用半导体制冷,或者采用由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组成的制冷循环系统。产生的冷风通过通道输送至厨房内部空间。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制冷模块通常设置在调温送风系统的模块壳体中,模块壳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因此制冷模块的换热效率低、制冷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调温送风系统,其具有保温腔和换热组件,至少部分换热组件设置在保温腔内,从而可避免换热过程中的能量散失,提高调温送风系统的换热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调温送风系统的送风均匀性。
[000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又一个目的是使调温送风系统的结构布局合理紧凑。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温送风系统,包括:
[0008]保温腔,其内限定有允许空气从中流过的换热腔室;
[0009]换热组件,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改变所述空气的温度,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保温腔内,以使得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组件与流经所述换热腔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和
[0010]出风机构,与所述保温腔连通、且配置成接收所述保温腔送出的经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组件换热后的空气,并将所述换热后的空气送回环境空间。
[0011 ] 可选地,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0012]半导体调温装置,其具有电控变温的、且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0013]第一换热装置,其与所述半导体调温装置的第一表面热连接,以利用来自所述第一表面的冷量或热量与流经所述换热腔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和
[0014]第二换热装置,其与所述半导体调温装置的第二表面热连接,以将来自所述第二表面的热量或冷量散失到预定的环境区域中。
[0015]可选地,所述半导体调温装置和所述第二换热装置位于所述保温腔的外部,所述第一换热装置位于所述保温腔的内部。
[0016]可选地,所述半导体调温装置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换热装置包括涂覆于所述半导体调温装置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导热硅脂和向所述换热腔体内延伸的第一换热翅片。
[0017]可选地,所述出风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流管道、稳压腔和出风罩;且
[0018]所述气流管道与所述保温腔连通,以接收并向所述稳压腔输送由所述保温腔流出的换热后的空气;
[0019]所述出风罩配置成接收从所述稳压腔吹送出的换热后的空气并送回环境空间;
[0020]所述稳压腔配置成使得其内部的空气流动空间的横截面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缩小,以使得经由所述稳压腔的换热后的空气均匀地流动至所述出风罩。
[0021 ] 可选地,所述调温送风系统还包括:
[0022]风机,配置成吸入环境空间中的空气并将其朝所述保温腔吹送;
[0023]吸风风道,连接所述风机和所述保温腔,以使所述风机吹送的空气经所述吸风风道流动至所述换热腔室;和
[0024]出风风道,连接所述保温腔和所述气流管道,以使所述保温腔内的换热后的空气经所述出风风道流动至所述气流管道。
[0025]可选地,所述气流管道为反向弯管,以使由所述保温腔送入所述气流管道的空气沿反方向送出所述气流管道。
[0026]可选地,所述出风罩、所述稳压腔和所述保温腔从前往后依次设置,所述反向弯管连通所述稳压腔和所述保温腔的同侧端部,且所述吸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分别位于所述保温腔的相对设置的进口端和出口端。
[0027]可选地,所述保温腔的至少部分腔体壁由保温材料制成。
[00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油烟机,包括用于向室外排放油烟的烟道和上述任意所述的调温送风系统,以向室内的预定区域吹送调温后的空气。
[0029]本实用新型的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中,由于至少部分换热组件设置在保温腔内,从而使得至少部分换热组件与流经换热腔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保温腔内的热量无法或极少地散失到保温腔的外部,至少部分换热组件的热量可最大限度地与保温腔内的空气进行交换,从而提高了保温腔内的换热效率。
[0030]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中,由于出风机构包括稳压腔和出风罩,稳压腔内部的空气流动截面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缩小,从而可使经过稳压腔的换热后的空气均匀地流动至出风罩,进而使得调温送风系统的送风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调温送风系统的舒适性。
[003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中,由于出风机构还包括反向弯管,其能够将换热组件换热后空气反向引导,使换热后的空气沿与原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出反向弯管进入稳压腔。由此,出风罩、稳压腔和换热组件可紧靠相邻设置,反向弯管可位于稳压腔和换热组件的同侧端部,从而使调温送风系统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占用空间。
[003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33]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3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调温送风系统的示意性俯视图;
[0035]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调温送风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
[0036]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油烟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7]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油烟机的去除烟道外壁的示意性结构图;
[0038]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油烟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调温送风系统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调温送风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参见图1和图2,调温送风系统10包括换热单元12和出风机构14,换热单元12包括保温腔121和换热组件。保温腔121内限定有允许空气从中流过的换热腔室。换热组件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改变该空气的温度,至少部分换热组件设置在保温腔121内,以使得至少部分换热组件与流经保温腔121换热腔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出风机构14与保温腔121连通、且配置成接收所述保温腔121送出的经至少部分换热组件换热后的空气,并将换热后的空气送回环境空间。
[0040]本实用新型的调温送风系统10中,由于至少部分换热组件设置在保温腔121内,从而使得至少部分换热组件与流经换热腔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保温腔121内的热量无法或极少地散失到保温腔121的外部,至少部分换热组件的热量可最大限度地与保温腔121内的空气进行交换,从而提高了保温腔121内的换热效率。
[00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半导体调温装置122、第一换热装置123和第二换热装置124。半导体调温装置122具有电控变温的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朝向保温腔121,第二表面背离保温腔121。也就是说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可分别为电控的制冷面和制热面,或分别为电控的制热面和制冷面。第一换热装置123与半导体调温装置122的第一表面热连接,以利用来自第一表面的冷量或热量与保温腔121的换热腔室内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装置124与半导体调温装置122的第二表面热连接,以将来自第二表面的热量或冷量散失到预定的环境区域中。
[0042]进一步地,半导体调温装置122和第二换热装置124可位于保温腔121的外部,第一换热装置123可位于保温腔121的内部,从而将用于换热的空气与第二换热装置124隔离,并使第一换热装置123的热量或冷量尽可能充分地与保温腔121内的空气进行换热,避免能量散失。更进一步地,保温腔121的至少部分腔体壁可由保温材料制成,以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