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259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循环冷却冷冻的冰箱包括:设置在冰箱主体内部的冷藏室;具有冷却器和风扇的冷却部;将由冷却器产生的冷气向冷藏室传送的冷气供给通道;将从冷藏室送出的气体回流到冷却器的回流通道。但是,由于从冷藏室回流的气体温度和湿度较高(5℃、80%湿度左右),容易使冷却器结霜,从而影响冷却器的制冷效率。

专利文献1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在从冷藏室送出的气体回流到冷却器的通道上设置有除湿热交换器,通过该除湿热交换器能够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但是,该冰箱的冷藏室内的气体循环不充分,一部分从冷却器吹出的冷气未经充分的热交换便回流至除湿热交换器处,导致热交换效率低。而且,由于在冰箱的冷藏室内设置除湿热交换器,导致冷藏室的有效面积较少,不利于冰箱整体的小型化。

专利文献2提供一种防止冷却器结霜从而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果的冰箱,在该冰箱中设置有与冷气供给通道和回流通道连接的具有多层的内部构造的全热交换单元,利用该全热交换单元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从而起到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减小耗电量的效果。但是,在该专利文献2记载的冰箱中,由于需要另外增加一个具有多层的内部构造的全热交换单元,且需要较大地改变风道,因此使得冰箱的构造变得复杂,制造成本变高,且不利于冰箱整体的小型化。此外,考虑到冰箱内部的空间局限性,全热交换单元的换热面积的局限性大,因此导致降低结霜的效果变得较小。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6-108080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850795.5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高效降低结霜量的冰箱。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冰箱,其包括:设置在上述冰箱的内部的用于储藏物品的间室;用于产生冷气的冷却部;和用于在上述冰箱内进行制冷气体循环的风道,上述风道的至少一部分为热交风道,所述热交风道具有由间隔壁隔开的多层构造,该多层构造中的至少一层构成送风通道,用于将由上述冷却部产生的冷气输送到上述间室,该多层构造中的至少一层构成回风通道,用于将上述间室内的气体送回到上述冷却部,上述送风通道与上述回风通道互不相通,且上述送风通道与上述回风通道共用间隔壁,上述间隔壁由导热材料形成,上述送风通道和上述回风通道中的气体经由上述间隔壁进行热交换,在上述回风通道内的上述间隔壁的壁面上形成结露面,上述冰箱还包括回收在上述结露面形成的冷凝水的冷凝水回收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冰箱,仅在现有的风道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改而形成上述热交风道,原风道变化较小,不用如对比文件1、2那样需要另外增加除湿热交换器或全热交换器等装置等,对原有风道系统的影响也较小,并且,由于经由上述间隔壁进行热交换,因此,相比对比文件2的全热交换器,换热面积增大,降低结霜量的效果变高,从而能够在实现冰箱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减低的同时高效地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且有利于冰箱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风道与至少一个送风口和至少一个回风口连接,所述送风通道中的冷气经由所述送风口被输送到所述间室,所述间室内的气体经由所述回风口流入到所述回风通道内,经由所述回风口流入到所述回风通道中的气体与所述送风通道中的冷气相对地流动,从而形成所述结露面。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大送风通道中的气体与回风通道中的气体的换热面积,并且因为经由回风口流入到回风通道中的气体与送风通道中的冷气相对地流动,所以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送风口和上述回风口分别设置在上述热交风道的不同的面上。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从送风口送出的冷却气体在间室内进行充分循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热交风道为设置在上述冰箱的冷藏室和/或变温室内的一部分或全部风道。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能够将上述冰箱的冷藏室和/或变温室中的一部分或全部风道修改成上述热交风道,从而能够在保证对冰箱的冷藏室或变温室进行制冷气体的循环的同时,将冰箱的冷藏室或变温室中存在的湿气除去,从而进一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热交风道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回风通道设置在最靠近上述间室的储物空间的一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因送风通道中流动的冷却气体(大约-15℃)而使间室的壁面结冰,从而无需另外设置隔热层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热交风道具有由间隔壁隔开的两层构造,该两层构造中的两个层在与上述间室的壁面垂直的方向上层叠。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使冰箱的结构简单、减低制造成本的同时高效地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且有利于冰箱整体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热交风道具有由间隔壁隔开的三层构造,该三层构造中的三个层在与上述间室的壁面垂直的方向上依次层叠。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热交风道由上述间隔壁分隔出两个上述回风通道和一个上述送风通道,两个上述回风通道从上述送风通道的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夹着上述送风通道。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冷凝水回收单元包括:将冷凝水排出的排水部;和收集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导至上述排水部的引流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收集结露面上形成的冷凝水并将该冷凝水排出到冰箱的外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引流部位于上述回风通道的下游, 具有沿上述间隔壁的壁面设置的倾斜的挡板。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收集结露面上形成的冷凝水并将该冷凝水排出到冰箱的外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排水部具有设置在上述引流部的最下端的漏斗状的排水构造和与该排水构造连通的将该排水构造中的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管。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收集结露面上形成的冷凝水并将该冷凝水排出到冰箱的外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回风通道内沿气体流动方向设置有多个冷却翅片。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促进回风通道中的气体与送风通道中的气体的热交换,进一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结露面上设置有疏水涂层。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加容易地收集结露面上形成的冷凝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冰箱的整体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冰箱的整体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冰箱中的热交风道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冰箱中的热交风道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热交风道的风口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热交风道的风口位置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冰箱中的热交风道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冰箱中的热交风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冰箱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或者相当部分附以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冰箱100的整体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冰箱100的整体的侧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冰箱100包括设 置在其内部的用于储藏物品的多个间室,该多个间室例如为冷藏室1、变温室2和冷冻室3等。其中,冷藏室1是用于冷藏物品的间室,其内部的温度一般处于冷藏温度带(3~10℃)之间,由于通常用来冷藏各种蔬菜、瓜果、饮料等,因此冷藏室1内的湿度较高。

冰箱100还包括:用于产生冷气的冷却部10;用于在冰箱100内进行制冷气体循环的风道4;和用于回收风道中形成的冷凝水的冷凝水回收单元30。风道4的至少一部分为热交风道20,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风道20为设置在冷藏室1内的风道,但不限于此,热交风道20还可以设置在其他温度和湿度也较高的间室例如变温室2,在该情况下,变温室2内的回风通道可与冷藏室1内的回风通道相通。此外,热交风道20也可以连续地形成在冷藏室1和变温室2。冷却部10例如可以包括冷却器(蒸发器)和风扇等,经由设置在冷藏室1和/或变温室2内的热交风道20,对冷藏室1和/或变温室2内的气体进行冷却。冷却部10例如设置在冷藏室1和变温室2的下方。

图3是冷藏室1内的热交风道20的立体图,图4是热交风道20的侧面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热交风道20以在竖直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冷藏室1的后部,具有由间隔壁21隔开的两层构造,该两层构造中的两个层在与冷藏室1的壁面垂直的方向上层叠,该两层中的靠近冷藏室1的储物空间的一层构成回风通道22,远离冷藏室1的一层构成送风通道23。由冷却部10冷却后的气体(大约-15℃)经由热交风道20中的送风通道23被输送到冷藏室1,冷藏室1内的高温高湿度的气体(大约5℃、80%湿度左右)经由热交风道20中的回风通道22被输送到冷却部10进行冷却。在此,构成回风通道22的层与构成送风通道23的层的层叠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将上述层叠顺序颠倒,使构成送风通道23的层靠近冷藏室1,但是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因送风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气体(大约-15℃)而使冷藏室1的壁面结冰,需要在送风通道23与冷藏室1的壁面之间设置隔热层。

另外,如图5所示,热交风道20还包括至少一个回风口24和至少一个送风口25,回风口24设置于热交风道20中的回风通道22的上部且位于回风通道22的主面(面向冷藏室1的门一侧的面),送风口25设置于热交风道20中的送风通道23的上部且位于送风通道23的侧 面(主面两侧的面)。冷藏室1内的气体经由回风口24进入到回风通道22内,在回风通道22中从上往下流动。由冷却部10产生的冷气在送风通道23中从下往上流动,经由送风口25被输送到冷藏室1内。也就是说,经由回风口24流入到回风通道22中的气体与送风通道23中的冷气相对地流动,这两个气流在相对流动的方向上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在该相互的部分形成结露面26。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送风口25设置于热交风道20中的送风通道23的上部且位于送风通道23的前端面(面向冷藏室1的顶面的面)。

在此,回风口24和送风口25的个数、其所设置的位置以及气体的流向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保证回风通道22中流动的高温高湿度的气体与送风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气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在回风通道22内的间隔壁21的壁面形成结露面26即可。例如,在热交风道20连续地形成在冷藏室1和变温室2的情况下,冷藏室1内的回风口24可设置在冷藏室1的回风通道22的下部,送风口25可设置在冷藏室1的送风通道23的上部,经由回风口24流入到冷藏室1的回风通道22中的气体与变温室2的送风通道中的冷气相对地流动,形成结露面26。另外,从冷却气体能够在冷藏室1内充分循环的方面考虑,优选回风口24与送风口25设置在热交风道20的不同的面。

另外,将热交风道20中的回风通道22与送风通道23隔开的间隔壁21由导热材料形成,优选由导热性能高的材料形成,例如铝等。由于间隔壁21由导热材料形成,因此,回风通道22中流动的高温高湿度的气体,经由间隔壁21与送风通道23中流动的冷却气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高温高湿度的气体中的水分在回风通道22内的间隔壁21的壁面上冷凝而形成结露面26。

利用冷凝水回收单元30可以回收在结露面26形成的冷凝水。此处,冷凝水回收单元30例如可以包括将冷凝水排出到冰箱100外部的排水部31;和收集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导至排水部31的引流部32。如图3所示,优选引流部32位于回风通道22中的下游,具有沿间隔壁21的壁面设置的倾斜的挡板,排水部31具有:设置在引流部32的最下端的漏斗状的排水构造;和与该排水构造连通的将该排水构造中的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管。

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高效地将回风通道22中流动的高温高湿度的气体中的水分除去,从而高效地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提高冷却器的制冷效率。并且,由于仅在现有的风道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改而形成上述热交风道,不用如对比文件1、2那样需要另外增加除湿热交换器或全热交换器等装置,能够使冰箱的结构简单,减低制造成本,且有利于冰箱整体的小型化。

(实施例2)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冰箱的热交风道20a的截面图。本发明实施例2的冰箱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热交风道20具有三层构造。

如图7所示,热交风道20a具有由间隔壁211、212隔开的三层构造,三层构造中的三个层在与冷藏室1的壁面垂直的方向上依次层叠,分别构成第一回风通道213、送风通道214和第二回风通道215,其中,第一回风通道213紧靠冷藏室1的储物空间,送风通道214位于中间层,第二回风通道215位于远离冷藏室1的一侧即冰箱100的内胆侧,第一回风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从送风通道214的两侧夹着送风通道214。

第一回风通道213的回风口可以设置在第一回风通道213的主面(面向冷藏室1的门一侧的面),送风通道214的送风口可以设置在送风通道214的侧面(主面两侧的面),第二回风通道215的回风口可以设置在第二回风通道215的前端面(面向冷藏室1的顶面的面)。

冷藏室1内的气体经由多个回风口进入到位于送风通道214的两侧的第一回风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在第一回风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中从上往下流动。由冷却部10产生的冷气在送风通道214中从下往上流动,经由送风口被输送到冷藏室1内。

另外,将热交风道20a中的送风通道214与第一回风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隔开的两个间隔壁211、212由导热材料形成,优选由导热性能高的材料形成,例如铝等。由于两个间隔壁211、212由导热材料形成,因此,第一回风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中流动的高温高湿度的气体,经由间隔壁211、212与送风通道214中流动的冷却气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高温高湿度的气体中的水分在第一回风 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内的间隔壁211、212的壁面上冷凝而形成两个结露面26。利用冷凝水回收单元30可以回收在结露面26形成的冷凝水。

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技术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回风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从两侧夹着送风通道214,且设置有两个间隔壁211、212,因此能够增大换热面积,进一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

(实施例3)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冰箱的热交风道20b的截面图。本发明实施例3的冰箱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2大致相同,区别在于风道20b中的两个回风通道从送风通道的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夹着送风通道。

如图8所示,风道热交20b具有由间隔壁221、222分隔出的第一回风通道223、送风通道224和第二回风通道225,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从送风通道224的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夹着送风通道224,且紧靠冷藏室1的储物空间,而送风通道224位于远离冷藏室1的一侧。

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的回风口、送风通道224的送风口,例如与图6所示的回风口和送风口的位置同样地,回风口分别设置于热交风道20b中的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的上部,且位于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的主面(面向冷藏室1的门一侧的面)或主面两侧的侧面,送风口设置于热交风道20b中的送风通道224的上部且位于送风通道224的前端面(面向冷藏室1的顶面的面)。

冷藏室1内的气体经由多个回风口进入到位于送风通道224的两侧的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在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中从上往下流动。由冷却部10冷却后的气体在送风通道224中从下往上流动,经由送风口被输送到冷藏室1内。

另外,将热交风道20b中的送风通道224与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隔开的两个间隔壁221、222由导热材料形成,优选由导热性能高的材料形成,例如铝等。由于两个间隔壁221、222由导热材料形成,因此,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中流动的 高温高湿度的气体,经由间隔壁221、222与送风通道224中流动的冷却气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高温高湿度的气体中的水分在第一回风通道223和第二回风通道225内的间隔壁221、222的壁面上冷凝而形成两个结露面26。利用冷凝水回收单元30可以回收在结露面26形成的冷凝水。

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技术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回风通道213和第二回风通道215从两侧夹着送风通道214,且设置有两个间隔壁211、212,因此能够增大换热面积,进一步减小冷却器的结霜量。

(附加事项)

本发明的热交风道中的送风通道和回风通道的大小和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现有的风道的大小和截面形状来适当设计,例如,送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可以为不同的大小和截面形状,截面形状也可以为矩形、三角形或者扇形等。

本发明的热交风道中的间隔壁不限于平板状,间隔壁的截面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弧形。

在本发明的回风通道中的结露面上可以设置疏水涂层,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收集结露面上形成的冷凝水。

本发明的热交风道的层数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两层以上的多个层,该多个层可以在与上述间室的内壁面垂直的方向上依次层叠,也可以在与上述间室的内壁面平行的方向上依次层叠。

本发明的热交风道不限于设置在间室的侧壁,例如也可以设置在间室的顶面或底面。

在本发明的热交风道中,也可以在回风通道内沿气体流动方向设置多个冷却翅片,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回风通道中的气体与送风通道中的气体的热交换。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排水管直接将冷凝水引导至冷却器的接水盘。由此,通过利用既有的冷却器的接水盘,能够存储不需要的冷凝水,从而防止冷凝水在冷却器上结霜。

在冷却部设置在间室的上方的情况下,送风通道中的气体从上往下流动,回风通道中的气体从下往上流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仅是列举了具体实施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并不限定于此,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