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用中间换热器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伴随着化石燃料的枯竭,汽车逐渐驶入“无油”时代,电动汽车作为环保节能型汽车也就应运而生。电动汽车空调的高效率是其具有更高续驶历程的基础,而汽车空调换热器性能的优劣则是空调系统高效率的关键。
现阶段,电动汽车上的蓄电池能量储备有限,续驶里程短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攻关难题,而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的使用又会消耗一大部分能量,制冷、采暖和除霜都需要由动力电池来提供能量,造成续驶里程变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汽车空调用中间换热器制造工艺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制造工艺不仅步骤简单,方便制造,而且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加工和维修成本,实现中间换热器的批量化生产,同时能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不同型号大小的换热器,增强了其实用的灵活性,生产的中间换热器不仅有效增大了条形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与制热的效果,降低能耗,而且使条形散热片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能满足不同型号车型空调的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汽车空调用中间换热器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的制造
a、首先根据图纸的设计要求确定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的尺寸大小,并根据尺寸大小生产相应的铁片,铁片的厚度均为3~5mm;
b、然后将第一定位支板上呈环形结构安装的四个面的铁片进行首尾焊接固定,将用于安装条形散热片一侧的铁片上通过墨笔画上标记,并用钻孔机钻取安装孔,使相邻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的间距满足设定的要求,再将该铁片焊接至环形结构的左侧;
c、接着根据集流管的设计位置在安装集流管一侧的铁片上开设通孔,并在环形结构内安装暗管,使相应的接口都连通,最后将开设有通孔的铁片焊接至环形结构上,使其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同时对焊接处进行补焊处理,并对接口处进行润滑处理;
d、再将第二定位支板上的五块铁片进行焊接,使其形成一个凹槽,然后在剩余一块铁片上按设计要求钻取限位孔,使相邻的两个限位孔之间的间距满足设计要求,并对限位孔的内侧进行打磨处理,接着在凹槽内通过墨笔将与限位孔对应的位置做上标记,并通过安装单向导通管将相邻的两个标记进行连接,同时在相应标记的一侧设置温度传感器;
d、最后在标记处安装弯管,使弯管与限位孔连接的直线与凹槽的底面保持垂直,接着将开设有限位孔的铁片焊接至凹槽上形成一个封闭的箱体,并将限位孔与弯管进行固定连接;
2)条形散热片的制造
a、首先根据条形散热片的设计尺寸大小制作上下两个对称的空心外边框,空心外边框的侧面上均匀开设有散热槽,散热槽的宽度为5~10mm;
b、然后将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反向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在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的上下两侧对称放置扩流管,用加工好的导流管将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与对应的扩流管进行固定连接,扩流管可以根据不同汽车型号的大小加工成不同长度,满足中间换热器的安装要求,接着在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的两侧对称放置封闭管,封闭管通过导流管连接扩流管,使其形成一个扁平状结构,扩流管的数目根据中间换热器的大小进行增加或减少;
c、最后将两个空心外边框套接在扁平状结构上,使两个空心外边框扣合固定,并且在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的露出端口安装空心转轴;
3)集流管及连接组件的制造
a、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集流管的材料,通过高频焊接成型,然后在两根集流管的外表面上均涂刷铝-硅复合层,并用衔接板将两根集流管进行固定连接,上下两个衔接板之间的间距为10~15cm;
b、接着通过模板加工连接组件,将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在两个集流管的顶端,并在集流管的顶面上安装进液管和出液管;
4)零件装配
a、首先将安装有连接组件的集流管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上,并将集流管与第一定位支板上的安装孔连通,做好密封处理;
b、然后将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竖直平行装夹,并用托板将条形散热片从上往下均匀排列,使相邻两个条形散热片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限位孔之间的间距相等;
c、接着将第一定位支板和第二定位支板靠近条形散热片的两侧,先将位于条形散热片左侧的空心转轴插入第二定位支板上的限位孔中,再将位于条形散热片右侧的空心转轴插入第一定位支板上的安装孔中,并在空心转轴的连接处涂上润滑油,观察条形散热片的旋转情况;
5)中间换热器试运行
将中间换热器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连接外部的蓄水装置,并在距离条形散热片5~10cm的位置放置温度传感器,然后分别输送冷热水,观察温度传感器的数值变化。
进一步,步骤2)过程b中的扩流管、封闭管、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的抗拉强度大于85MPa,屈服强度大于25MPa,延伸率大于15%。
进一步,中间换热器包括第一定位支板、第二定位支板、条形散热片和集流管,条形散热片从上往下均匀分布在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之间,两个集流管平行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的另一侧,两个集流管之间通过衔接板连接,两个集流管的顶端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上设置有进液管和出液管;通过将条形散热片转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之间,不仅有效增大了条形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与制热的效果,降低能耗,而且使条形散热片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能满足不同型号车型空调的使用,当中间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好时,只需更换相应的条形散热片即可,不需要更换整个中间换热器,降低维修成本,衔接板有效提高了集流管连接的稳定性,提高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延长中间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连接组件方便进液管和出液管与集流管进行稳定连接,保证中间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条形散热片转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上,条形散热片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夹角a的范围为±90゜,在此夹角范围内,条形散热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满足不同方向对空气的加热或制冷,增大了中间换热器的工作范围,提高了实用性。
进一步,条形散热片的中心处对称设置有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上均套接有空心转轴,条形散热片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封闭管,封闭管与进液导管和出液导管之间均匀分布有扩流管,进液导管与扩流管之间、扩流管与扩流管之间、扩流管与封闭管之间、扩流管与出液导管之间均通过导流管连接,根据不同型号大小的汽车空调可以增加或减少扩流管,使其在满足安装要求的同时不降低制冷或制热的效果,降低制造成本,空心转轴可以提高条形散热片在转动时的稳定性,进液导管、出液导管、封闭管、扩流管和导流管可以形成循环的通路,方便液体的流动。
进一步,第二定位支板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条形散热片相对应的限位孔,相邻的两个限位孔之间通过单向导通管连接,单向导通管上设置有电磁阀,限位孔的侧面上通过导线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通过电磁阀可以控制相应的单向导通管的开关,进而控制相应条形散热片的工作,提高条形散热片工作的灵活性,温度传感器则可以实时传递各个条形散热片上的温度,便于进行控制。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制造工艺不仅步骤简单,方便制造,而且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加工和维修成本,实现中间换热器的批量化生产,同时能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不同型号大小的换热器,增强了其实用的灵活性,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2、通过将条形散热片转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之间,不仅有效增大了条形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与制热的效果,降低能耗,而且使条形散热片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能满足不同型号车型空调的使用;
3、当中间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好时,只需更换相应的条形散热片即可,不需要更换整个中间换热器,降低维修成本,衔接板有效提高了集流管连接的稳定性,提高两个集流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延长中间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连接组件方便进液管和出液管与集流管进行稳定连接,保证中间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本发明方法制造工艺不仅步骤简单,方便制造,而且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加工和维修成本,实现中间换热器的批量化生产,同时能在同一生产线上生产不同型号大小的换热器,增强了其实用的灵活性,生产的中间换热器不仅有效增大了条形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与制热的效果,降低能耗,而且使条形散热片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能满足不同型号车型空调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空调用中间换热器制造工艺中中间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条形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二定位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流管;2-连接组件;3-进液管;4-出液管;5-第一定位支板;6-衔接板;7-第二定位支板;8-条形散热片;9-进液导管;10-空心转轴;11-扩流管;12-导流管;13-封闭管;14-限位孔;15-单向导通管;16-电磁阀;17-温度传感器;18-出液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汽车空调用中间换热器制造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第一定位支板与第二定位支板的制造
a、首先根据图纸的设计要求确定第一定位支板5与第二定位支板7的尺寸大小,并根据尺寸大小生产相应的铁片,铁片的厚度均为3~5mm;
b、然后将第一定位支板5上呈环形结构安装的四个面的铁片进行首尾焊接固定,将用于安装条形散热片8一侧的铁片上通过墨笔画上标记,并用钻孔机钻取安装孔,使相邻的两个安装孔之间的间距满足设定的要求,再将该铁片焊接至环形结构的左侧;
c、接着根据集流管1的设计位置在安装集流管1一侧的铁片上开设通孔,并在环形结构内安装暗管,使相应的接口都连通,最后将开设有通孔的铁片焊接至环形结构上,使其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同时对焊接处进行补焊处理,并对接口处进行润滑处理;
d、再将第二定位支板7上的五块铁片进行焊接,使其形成一个凹槽,然后在剩余一块铁片上按设计要求钻取限位孔14,使相邻的两个限位孔14之间的间距满足设计要求,并对限位孔14的内侧进行打磨处理,接着在凹槽内通过墨笔将与限位孔14对应的位置做上标记,并通过安装单向导通管15将相邻的两个标记进行连接,同时在相应标记的一侧设置温度传感器17;
d、最后在标记处安装弯管,使弯管与限位孔14连接的直线与凹槽的底面保持垂直,接着将开设有限位孔14的铁片焊接至凹槽上形成一个封闭的箱体,并将限位孔14与弯管进行固定连接;
2)条形散热片的制造
a、首先根据条形散热片8的设计尺寸大小制作上下两个对称的空心外边框,空心外边框的侧面上均匀开设有散热槽,散热槽的宽度为5~10mm;
b、然后将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反向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在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的上下两侧对称放置扩流管11,用加工好的导流管12将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与对应的扩流管11进行固定连接,扩流管11可以根据不同汽车型号的大小加工成不同长度,满足中间换热器的安装要求,接着在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的两侧对称放置封闭管13,封闭管13通过导流管12连接扩流管11,使其形成一个扁平状结构,扩流管11的数目根据中间换热器的大小进行增加或减少,其中扩流管11、封闭管13、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的抗拉强度大于85MPa,屈服强度大于25MPa,延伸率大于15%;
c、最后将两个空心外边框套接在扁平状结构上,使两个空心外边框扣合固定,并且在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的露出端口安装空心转轴10;
3)集流管及连接组件的制造
a、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集流管1的材料,通过高频焊接成型,然后在两根集流管1的外表面上均涂刷铝-硅复合层,并用衔接板6将两根集流管1进行固定连接,上下两个衔接板6之间的间距为10~15cm;
b、接着通过模板加工连接组件2,将连接组件2固定连接在两个集流管1的顶端,并在集流管1的顶面上安装进液管3和出液管4;
4)零件装配
a、首先将安装有连接组件2的集流管1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5上,并将集流管1与第一定位支板5上的安装孔连通,做好密封处理;
b、然后将第一定位支板5与第二定位支板7竖直平行装夹,并用托板将条形散热片8从上往下均匀排列,使相邻两个条形散热片8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限位孔14之间的间距相等;
c、接着将第一定位支板5和第二定位支板7靠近条形散热片8的两侧,先将位于条形散热片8左侧的空心转轴10插入第二定位支板7上的限位孔14中,再将位于条形散热片8右侧的空心转轴10插入第一定位支板5上的安装孔中,并在空心转轴10的连接处涂上润滑油,观察条形散热片8的旋转情况;
5)中间换热器试运行
将中间换热器的进液管3和出液管4分别连接外部的蓄水装置,并在距离条形散热片5~10cm的位置放置温度传感器17,然后分别输送冷热水,观察温度传感器17的数值变化。
如图1至图3所示,中间换热器包括第一定位支板5、第二定位支板7、条形散热片8和集流管1,条形散热片8从上往下均匀分布在第一定位支板5与第二定位支板7之间,条形散热片8转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5与第二定位支板7上,条形散热片8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夹角a的范围为±90゜,在此夹角范围内,条形散热片8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角度调节,满足不同方向对空气的加热或制冷,增大了中间换热器的工作范围,提高了实用性。
条形散热片8的中心处对称设置有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上均套接有空心转轴10,条形散热片8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封闭管13,封闭管13与进液导管9和出液导管18之间均匀分布有扩流管11,进液导管9与扩流管11之间、扩流管11与扩流管11之间、扩流管11与封闭管13之间、扩流管11与出液导管18之间均通过导流管12连接,根据不同型号大小的汽车空调可以增加或减少扩流管11,使其在满足安装要求的同时不降低制冷或制热的效果,降低制造成本,空心转轴10可以提高条形散热片8在转动时的稳定性,进液导管9、出液导管18、封闭管13、扩流管11和导流管12可以形成循环的通路,方便液体的流动。
第二定位支板7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条形散热片8相对应的限位孔14,相邻的两个限位孔14之间通过单向导通管15连接,单向导通管15上设置有电磁阀16,限位孔14的侧面上通过导线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7,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通过电磁阀16可以控制相应的单向导通管15的开关,进而控制相应条形散热片8的工作,提高条形散热片8工作的灵活性,温度传感器17则可以实时传递各个条形散热片8上的温度,便于进行控制。
两个集流管1平行固定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5的另一侧,两个集流管1之间通过衔接板6连接,两个集流管1的顶端设置有连接组件2,连接组件2上设置有进液管3和出液管4;通过将条形散热片8转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支板5与第二定位支板7之间,不仅有效增大了条形散热片8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冷与制热的效果,降低能耗,而且使条形散热片8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能满足不同型号车型空调的使用,当中间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好时,只需更换相应的条形散热片8即可,不需要更换整个中间换热器,降低维修成本,衔接板6有效提高了集流管1连接的稳定性,提高两个集流管1之间的连接强度,延长中间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连接组件2方便进液管3和出液管4与集流管1进行稳定连接,保证中间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发明为基础,为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