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4069发布日期:2019-03-08 18:43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蓄冷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蓄冷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蓄冷箱。



背景技术:

蓄冷箱是一种用于对食品进行临时冷藏保温的便捷装置,一般将箱体的中空壁内或者箱体的容纳空间内放置用于吸热、放热的蓄冷部件,先使蓄冷部件从冰箱或其他冷源处获取冷量后,再将其放置回蓄冷箱内进行制冷。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一种蓄冷箱,为了使蓄冷部件20稳固地保持位置,将其紧密铺于箱体10的底壁,不方便用手取出。而且,在将蓄冷部件20放入箱体10的过程中,也需耗费较长时间将其摆放平整,在此期间会造成冷量的不必要的流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快捷地取放蓄冷部件的蓄冷箱。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冷箱,包括:

上侧敞开的箱体;

至少一个蓄冷部件,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每个所述蓄冷部件包括第一端可转动地相连的两个蓄冷板和设置于所述两个蓄冷板的第一端以便将其向上提拉的提拉部件,所述蓄冷部件还配置成:

可使所述两个蓄冷板处于底面贴附于所述箱体的底壁且第二端贴靠于所述箱体的侧壁的展开位置,或在被所述提拉部件向上提拉时,相向转动至使其第二端脱离所述箱体的侧壁的折叠位置。

可选地,每个所述蓄冷板的第一端具有从上至下向内倾斜延伸的斜坡面,所述两个蓄冷板的斜坡面的顶端可转动相连,在所述两个蓄冷板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其斜坡面相互贴合。

可选地,所述两个所述蓄冷板的斜坡面的顶端通过可弯折的柔性连接件相连,所述提拉部件为拉环,其连接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上。

可选地,所述柔性连接件为绳线,其通过所述斜坡面的顶端开设的孔将所述两个蓄冷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柔性连接件为贴附于所述两个蓄冷板的顶面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表面贴层。

可选地,每个所述蓄冷板的第一端具有从下至上向内倾斜延伸的斜坡面,所述两个所述蓄冷板的斜坡面的底端可转动相连,在所述两个蓄冷板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其底面相互贴合。

可选地,所述两个蓄冷板的斜坡面的底端通过可弯折的柔性连接件相连,所述提拉部件为拉环,其连接于所述柔性连接件上。

可选地,所述柔性连接件为绳线,其通过所述斜坡面的底端开设的孔将所述两个蓄冷板连接;或所述柔性连接件为贴附于所述两个蓄冷板的底面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表面贴层。

可选地,所述箱体的底壁为矩形;所述蓄冷部件的数量为一个,其两个蓄冷板均为矩形板状结构,且所述两个蓄冷板在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铺满所述箱体的底壁。

可选地,所述蓄冷板包括外壳和填充于外壳内的相变蓄冷材料。

本发明的蓄冷箱,在将蓄冷板放入箱体的过程中,仅需轻轻向下按压蓄冷板即可使其第二端紧密贴靠箱体侧壁,使其稳固地保持位置,此过程快捷方便,冷量流失少。取出蓄冷板的过程中,可手动拉动提拉部件,使两个蓄冷板相向转动,使其第二端远离箱体侧壁而不与之摩擦,使整个过程便于操作而且十分省力。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蓄冷箱,利用柔性连接件(如绳线或表面贴层)即实现了两个蓄冷板的可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巧妙,便于制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蓄冷箱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蓄冷箱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蓄冷板被向上提起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4图2中的蓄冷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蓄冷部件中两个蓄冷板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蓄冷部件中两个蓄冷板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箱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图7的蓄冷板被向上提起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2~图8对本发明的蓄冷箱进行具体介绍,其中,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蓄冷箱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蓄冷箱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蓄冷板210被向上提起后的状态示意图;图4图2中的蓄冷部件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冷箱,其用于对物品进行临时冷藏保温。本发明实施例的蓄冷箱一般性地可包括上侧敞开的箱体100和至少一个蓄冷部件200。其中,箱体100内限定有用于放置物品的容纳空间。蓄冷部件200用于存储、释放冷量,即可从冰箱等冷源装置获取一定的冷量,再将冷量释放至箱体100内,以对箱体100内部存储的物品进行制冷。即,蓄冷部件200起到储存和转移冷量的作用。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取放蓄冷部件200,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蓄冷部件200包括两个蓄冷板210,两个蓄冷板210的第一端(如图4所示与第二端213相对的一端)可转动地相连。两个蓄冷板210的第一端上还设置有提拉部件230,以便将两个蓄冷板210从第一端处向上提拉。蓄冷部件200还配置成可使两个蓄冷板210处于底面贴附于箱体100的底壁110且第二端213贴靠于箱体100的侧壁120的展开位置(参考图2),或在被提拉部件230向上提拉时,相向转动至使其第二端213脱离箱体100的侧壁120的折叠位置(即蓄冷板210的第一端向上移动时,第二端213向箱体100的中心方向移动,参考图3)。在将蓄冷板210放入箱体100的过程中,仅需轻轻向下按压蓄冷板210即可使其第二端213紧密贴靠箱体100的侧壁120,使其稳固地保持位置,此过程快捷方便,冷量流失少。取出蓄冷板210的过程中,可手动向上拉动提拉部件230,使两个蓄冷板210相向转动使其第二端213远离箱体100侧壁120而不与之摩擦,使整个过程便于操作而且十分省力。

箱体100的上侧可设置上盖300,以便将箱体100的容纳空间与外界隔绝,减轻冷量损失。蓄冷板210可由现有技术常见的能够吸收、释放、存储冷量的材料制成。优选地,蓄冷板21包括外壳和填充于外壳内的相变蓄冷材料(未图示)。外壳可由导热率较高的材料(如金属)制成,相变蓄冷材料可为石蜡、石墨复合醋酸钠等材料,处于蓄冷箱内时,相变蓄冷材料吸热相变,从一种物态变化到另一种物态(例如从固态加热至液态),在该相变过程,相变蓄冷材料将吸收大量热量,实现蓄冷箱的制冷。放置于冰箱等冷源装置内时,相变蓄冷材料放热相变,例如由液态放热变为固态,在此过程中向外释放大量热量。

优选地,箱体100的底壁110可为矩形,蓄冷部件200的数量可为一个,其两个蓄冷板210均为矩形板状结构,且两个蓄冷板210在处于展开位置时,铺满箱体100的底壁110,以便充分制冷。另外,优选使两个蓄冷板210的外形相同。另外,蓄冷板210的第二端213的棱边均可作倒圆处理,以便使取放过程中,不会刮损箱体100的侧壁120。当然,箱体100的底壁110也可为圆形等其他形状,两个蓄冷板210的形状优选为能够在处于展开位置时铺满箱体100的底壁110。

在各图未示意的实施例中,对于容积较大的蓄冷箱,为便于将蓄冷部件放置于冰箱等冷源装置内,可使其包括多个蓄冷部件,多个蓄冷部件在箱体的底壁平行排列,相比设置一个体积较大的蓄冷部件,多个体积较小的蓄冷部件更容易放置于冰箱内。

在图2~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蓄冷板210的第一端均具有从上至下向内倾斜延伸的斜坡面212,两个蓄冷板210的斜坡面212的顶端可转动相连,在两个蓄冷板210处于折叠位置时,其斜坡面212相互贴合,使两个蓄冷板210保持在该折叠位置,之后继续向上移动至箱体100外部。

图5是图4中的蓄冷部件200中两个蓄冷板210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的蓄冷部件200中两个蓄冷板210的另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两个蓄冷板210的斜坡面212的顶端可通过可弯折的柔性连接件相连,提拉部件230可为拉环,其连接于柔性连接件上,以便于人手提拉。优选地,拉环可由细绳围绕而成。

如图5所示,柔性连接件可为绳线250,其通过斜坡面212的顶端开设的孔214将两个蓄冷板210连接,拉环连接于绳线250上。当然,为使两个蓄冷板210而言连接可靠,需采用至少两条绳线250和拉环(参考图4)。

如图6所示,柔性连接件还可为贴附于两个蓄冷板210的顶面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表面贴层270。表面贴层270可为粘贴在蓄冷板210顶面的薄橡胶层、薄塑料层、可任意弯曲的织物等等。在贴附表面贴层270时,应使两个蓄冷板210隔开预定间距,以便使其具有允许相互转动的空间。

在各图未示意的实施例中,还可使两个蓄冷板210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可转动连接,如现有技术常用的合页结构、轴孔配合结构等。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蓄冷箱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是图7的蓄冷板410被向上提起后的状态示意图。图7~图8所示意的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蓄冷板410的第一端具有从下至上向内倾斜延伸的斜坡面412,两个蓄冷板410的斜坡面412的底端可转动相连,在两个蓄冷板410处于折叠位置时,其底面相互贴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蓄冷板410的第一端向上提拉时,为避免其第二端413的棱边刮损箱体100的侧壁,可将第二端的棱边均作倒圆处理,或者如图7~图8所示将第二端设计有从下至上向内倾斜延伸的倾斜面413。

当然,同样地,两个蓄冷板410的斜坡面412的底端也可通过可弯折的柔性连接件相连,提拉部件430也可为拉环,其连接于柔性连接件上。柔性连接件也可为绳线,其通过斜坡面412的底端开设的孔将两个蓄冷板410连接;或柔性连接件为贴附于两个蓄冷板410的底面的、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表面贴层。绳线、表面贴层的具体结构在前文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