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系统及其的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40682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多联机系统及其的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以及一种多联机系统。



背景技术:

热回收型多联机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制冷和制热功能,混合模式下,将热量从需要制冷的区域转移到需要制热的区域,从而减少压缩机做功,避免能源浪费,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比,是目前多联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多联机系统中,通常包括室外机、分流装置和多个室内机,气液冷媒的分离主要是在分流装置中实现,混合模式下,气液两相在分流装置的高压罐中分离,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制热电磁阀在制热内机中冷凝,并与过冷液态冷媒混合提供给制冷内机。

在控制过程中,通常当系统中的制热内机达到设定温度待机(即制热内机待机)时,内机将根据外机的压力反馈,给定不同的开度,以保证足够的压差进行排液,并在制热内机待机时,设置其室内风机处于关闭状态,以减少内机小开度下的冷媒沉积。然而,对于北美市场而言,为保持风管静压,通常希望制热内机待机后能够继续送风,用户可通过线控器对待机的制热内机的风档进行设定,在制热内机待机时,如果以积液系数判定换热器积液程度,使用排液运转逻辑进行排液,可能造成频繁排液引起噪音问题,运行的制冷/制热内机出现送风波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沉积,同时可避免使用排液逻辑进行排液引起的噪声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所述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多个室内机和分流装置,所述多个室内机中每个室内机均包括室内节流元件和室内风机,并且所述分流装置中设置有与所述每个室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所述多个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制热内机待机时,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的控制方法,当多个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制热内机待机时,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从而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沉积,同时可避免使用排液逻辑进行排液引起的噪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设定制热内机待机为室内风机关闭时,在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后,还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待机的制热内机再次以制热模式运行时,获取所述分流装置的中压压力,并判断所述中压压力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如果所述中压压力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则先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四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否则,先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五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压力根据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和室内环境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进行获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压力=Min(T1,T2A)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第一预设值,其中,T1为室内环境温度,T2A为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多个室内机,所述多个室内机中每个室内机均包括室内节流元件和室内风机;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中设置有与所述每个室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多个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制热内机待机时,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当多个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制热内机待机时,控制模块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从而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沉积,同时可避免使用排液逻辑进行排液引起的噪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设定制热内机待机为室内风机关闭时,所述控制模块在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后,还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待机的制热内机再次以制热模式运行时,所述控制模块还获取所述分流装置的中压压力,并判断所述中压压力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其中,如果所述中压压力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所述第三预设时间,所述控制模块则先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四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否则,所述控制模块先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五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压力根据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和室内环境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进行获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压力=Min(T1,T2A)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第一预设值,其中,T1为室内环境温度,T2A为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以及多联机系统。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多联机系统可包括:室外机100、多个室内机200、分流装置300和控制模块(图中未具体示出)。

其中,多个室内机200中每个室内机均包括室内节流元件和室内风机,分流装置300中设置有与每个室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多个室内机200可包括第一室内机210、第二室内机220和第三室内机230,其中,第一室内机210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211、第一室内节流元件212和第一室内风机(图中未示出),第二室内机220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221、第二室内节流元件222和第二室内风机(图中未示出),第三室内机230包括第三室内换热器231、第三室内节流元件232和第三室内风机(图中未示出)。

分流装置300可包括高压罐301、第一换热器302、第一节流组件303(可由并联的节流元件3031和电磁阀3032构成)、第二换热器304、第二节流元件305、旁通阀306、制热单向阀307a、307b和307c、制冷单向阀308a、308b和308c、制热分流元件309a、309b和309c、制冷分流元件310a、310b和310c。其中,高压罐301的第一端与室外机100的一端相连,高压罐301的第二端与第一换热器302的第一换热流路的入口相连,第一换热器302的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通过第一节流组件303与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一换热流路的入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通过第二节流元件305与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302的第二换热流路的入口相连,第一换热器302的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分别与制冷分流元件310a、310b和310c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还通过旁通阀306与第一换热器302的第二换热流路的出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一换热流路的入口还分别与制热单向阀307a、307b和307c的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一换热流路的出口还分别与制冷单向阀308a、308b和308c的一端相连,制热单向阀307a、307b和307c的另一端与制冷单向阀308a、308b和308c的另一端对应相连后,与室内节流元件212、222和232对应相连。高压罐301的第三端分别与制热分流元件309a、309b和309c一端相连,制热分流元件309a、309b和309c另一端与制冷分流元件310a、310b和310c的另一端相连后,与室内换热器211、221和231对应相连。

控制模块用于当多个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制热内机待机时,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定。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设定制热内机待机为室内风机关闭时,控制模块在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后,还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其中,第二预设时间和第一预设档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定,优选的,第一预设档位为低档位。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假设第一室内机210和第二室内机220为制热内机,第三室内机230为制冷内机。当第一室内机210达到用户设定的温度时,第一室内机210进入待机状态,即制热内机待机,此时,控制模块先关闭第一室内机210对应的制热分流元件309a。由于制热分流元件309a处于关闭状态,因而从高压罐301出来的高温气态冷媒不再进入第一室内机210中,并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一室内机210中的冷媒将从第一室内换热器211中排出,从而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积液。

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控制模块关闭第一室内节流元件212。在第一室内节流元件212关闭后,如果制热内机待机时设定室内风机处于关闭状态,控制模块则控制第一室内机210的室内风机转低风档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在制热内机待机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线控器设定实际所需风档,并且在制热内机待机过程中,不再根据积液系数判定换热器积液程度,并使用排液运转逻辑进行排液,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因频繁排液引起的噪音问题,同时可避免当用户使用线控器设定风档运行时导致的送风波动问题。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当制热内机待机时,通过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并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沉积,同时可避免使用排液逻辑进行排液引起的噪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待机的制热内机再次以制热模式运行时,控制模块还获取分流装置300的中压压力,并判断中压压力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其中,如果中压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控制模块则先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四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否则,控制模块先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五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

需要说明的是,分流装置300的中压压力为图1所示的第二换热器304的第一换热流路出口处的压力PS2。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预设压力可根据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和室内环境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进行获取。具体地,第一预设压力=Min(T1,T2A)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第一预设值,其中,T1为室内环境温度,T2A为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第一预设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定。

具体而言,仍以第一室内机210为例。当第一室内机210达到用户设定的温度时,第一室内机210进入待机状态,此时,控制模块先关闭第一室内机210对应的制热分流元件309a,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再关闭第一室内节流元件212,并控制第一室内机210的室内风机以低风档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停机。

一段时间后,当室内温度低于用户设定的温度时,第一室内机210会再次制热运行,此时,控制模块可先获取当前室内环境温度T1和当前第一室内机210的入口处的温度T2A,并获取两者中的较小值Min(T1,T2A)。假设,获取的较小值为T1,则获取T1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然后在该冷媒饱和压力上叠加第一预设值后作为第一预设压力。然后,控制模块判断分流装置300的中压压力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压力,如果大于,控制模块则先开启第一室内节流元件212至一定开度(如最大开度),以进行压力均衡,延时第四预设时间后,控制模块再控制制热分流元件309a开启,从而通过压力均衡来防止阀体切换产生较大噪音;否则,无需进行均压,此时控制模块可先开启制热分流元件309a,并在延时第五预设时间后,控制第一室内节流元件212开启。从而有效降低制热内机再次制热运行时,因阀体前后存在较大压差时进行切换产生较大噪音的问题,同时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室内机制热运行或制热待机时,制冷分流元件始终处于关闭状态。制热分流元件、制冷分流元件可以为电磁阀。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当制热内机待机时,控制模块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并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并且,当待机的制热内机再次恢复制热运行时,如果中压压力过大,则先进行均压,然后再控制阀体切换,从而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沉积,避免使用排液逻辑进行排液引起的噪声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制热运行时阀体切换产生的噪音问题。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联机系统可包括室外机、多个室内机和分流装置,多个室内机中每个室内机均包括室内节流元件和室内风机,并且分流装置中设置有与每个室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

如图2所示,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1,当多个室内机中的任意一个制热内机待机时,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

S2,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设定制热内机待机为室内风机关闭时,在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后,还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假设第一室内机和第二室内机为制热内机,第三室内机为制冷内机。当第一室内机达到用户设定的温度时,第一室内机进入待机状态,即制热内机待机,此时,先关闭第一室内机对应的制热分流元件。由于制热分流元件处于关闭状态,因而从高压罐出来的高温气态冷媒不再进入第一室内机中,并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一室内机中的冷媒将从第一室内换热器中排出,从而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积液。

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第一室内节流元件。在第一室内节流元件关闭后,如果制热内机待机时设定室内风机处于关闭状态,则控制第一室内机的室内风机转低风档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在制热内机待机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线控器设定实际所需风档,并且在制热内机待机过程中,不再根据积液系数判定换热器积液程度,并使用排液运转逻辑进行排液,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因频繁排液引起的噪音问题,同时可避免当用户使用线控器设定风档运行时导致的送风波动问题。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当制热内机待机时,通过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并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从而能够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沉积,同时可避免使用排液逻辑进行排液引起的噪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待机的制热内机再次以制热模式运行时,获取分流装置的中压压力,并判断中压压力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如果中压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压力且持续第三预设时间,则先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四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否则,先控制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开启,并在延时第五预设时间后,再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开启。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预设压力根据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和室内环境温度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进行获取。具体地,第一预设压力=Min(T1,T2A)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第一预设值,其中,T1为室内环境温度,T2A为制热内机入口处的温度。

具体而言,仍以第一室内机为例。当第一室内机达到用户设定的温度时,第一室内机进入待机状态,此时,先关闭第一室内机对应的制热分流元件,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再关闭第一室内节流元件,并控制第一室内机的室内风机以低风档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停机。

一段时间后,当室内温度低于用户设定的温度时,第一室内机会再次制热运行,此时,控制模块可先获取当前室内环境温度T1和当前第一室内机的入口处的温度T2A,并获取两者中的较小值Min(T1,T2A)。假设,获取的较小值为T1,则获取T1对应的冷媒饱和压力,然后在该冷媒饱和压力上叠加第一预设值后作为第一预设压力。然后,判断分流装置的中压压力是否大于第一预设压力,如果大于,则先开启第一室内节流元件至一定开度(如最大开度),以进行压力均衡,延时第四预设时间后,控制模块再控制制热分流元件开启,从而通过压力均衡来防止阀体切换产生较大噪音;否则,无需进行均压,此时可先开启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五预设时间后,控制第一室内节流元件开启。从而有效降低制热内机再次制热运行时,因阀体前后存在较大压差时进行切换产生较大噪音的问题,同时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中制热内机防积液的控制方法,当制热内机待机时,关闭与该制热内机对应相连的制热分流元件,并在延时第一预设时间后,关闭该制热内机的室内节流元件,并控制该制热内机的室内风机以第一预设档位运行第二预设时间后关闭。并且,当待机的制热内机再次恢复制热运行时,如果中压压力过大,则先进行均压,然后再控制阀体切换,从而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制热内机待机时的冷媒沉积,避免使用排液逻辑进行排液引起的噪声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制热运行时阀体切换产生的噪音问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