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用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6542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用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循环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用蒸发器。



背景技术:

制冷循环由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膨胀过程、蒸发过程组成,就是利用有限的制冷剂在封闭的制冷系统中,反复地将制冷剂压缩、冷凝、膨胀、蒸发,不断的在蒸发器处吸热汽化,进行制冷降温,冷库就是基于上述原理进行设计的。

现有的可参考申请号为200420027717.7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多循环制冷系统,该多循环制冷系统有压缩机、冷凝器、毛细软管、蒸发器组以及电磁阀构成,蒸发器组由多个蒸发器构成,各蒸发器通过电磁阀以独立或者串联的方式形成蒸发器支路,设置构成的蒸发器支路中高温间室蒸发器和低温间室蒸发器串联设置构成蒸发器支路。

上述对比文件简要概述了蒸发器循环制冷的过程,当环境比较恶劣,将温度较高的水果的物品放置在冷库中时,造成负荷比较重,在蒸发器全部工作时,容易损坏冷凝器,进而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容易造成压缩机停止工作或者造成薄壁管爆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冷凝器损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制冷循环系统用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用蒸发器,包括多层弯曲设置的蒸发管,在蒸发管上固设有多个肋片,相邻两个肋片之间留有间隙,上侧三分之一的蒸发管的进液口共同连通有第一进液管,上述三分之一的蒸发管的出气口也共同连通有第一出气管,下侧三分之二的蒸发管共同连通有第二进液管,上述三分之二的蒸发管的出气口共同连通有第二出气管,在肋片上设有将第一进液管以及第二进液管固定在肋片上的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环境比较恶劣时,蒸发管全部工作容易造成负荷增大,在使用时一般仅仅打开并且控制下半部的三分之二的蒸发管工作,上部三分之一的蒸发管停止工作,能够减少从冷库中带出的热量,冷凝器减少一部分工作,如果检测一段时间后蒸发器的负载还是过大,把下侧的三分之二的蒸发管关掉,只开上侧三分之一的蒸发管,能够有效减少负荷,防止冷凝器损坏,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

较佳的,所述第一进液管与所对应的蒸发管之间设有第一毛细软管,第一毛细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进液管以及相对应的蒸发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液管与所对应的蒸发管之间设有第二毛细软管,第二毛细软管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二进液管以及相对应的蒸发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进液管与对应的蒸发管之间设置毛细软管,使得在工作室能够通过毛细软管防止蒸发管内部压力过大造成涨损,能够有效避免设备损坏,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

较佳的,分别在第一毛细软管和第二毛细软管靠近蒸发器一端的侧壁上沿轴向方向开有两个环形的凹槽,在蒸汽管的端面上固设有与凹槽相适配的凸棱,在远离蒸汽管方向的凹槽内嵌设有固定板,在固定板与蒸发管之间设有将固定板固定在蒸发管上的紧固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第一毛细软管以及第二毛细软管的侧壁上均开有两个环形的凹槽,在使用时能够将凸棱卡设在靠近端部的凹槽内,然后通过固定板和蒸发管共同挤压两个凹槽之间的毛细软管,使得毛细软管能够固定在蒸发管上,设备方便安装或者拆卸,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

较佳的,在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上均设有控制流量的球阀。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使用过程中,控制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的流量能够防止蒸发管内部压力过大造成设备损坏,通过设置球阀能够适当减少蒸发管内冷却液的流量,防止设备损坏,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

较佳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设在肋片上的固定杆以及固设在固定杆端部的支撑板,在支撑板上螺纹连接有螺纹杆并且在螺纹杆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板,在连接板上铰接有两个相互扣合的锁扣板,在锁扣板上固设有倾斜设置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底端抵接在支撑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具体的,在使用时旋转螺纹杆控制连接板和支撑板相互靠近,使得驱动板与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变小,控制两个锁扣板相互扣合并且最终夹持住第一进液管以及第二进液管,操作方便并且能够夹紧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方便对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进行安拆,增加了设备的稳定性效果,

较佳的,在两个锁扣板的内壁上均固设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两个锁扣板的内壁上固设橡胶垫,在使用时能够通过锁扣板内壁上的橡胶垫与第一进液管以及第二进液管相抵接,防止锁扣板与两个进液管之间造成磨损,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

较佳的,所述驱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向外弯曲形成一个凸面朝向支撑板的曲面段。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驱动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向外弯曲形成一个凸面朝向支撑板的曲面段,使得在使用时驱动板的棱边不会对支撑板造成损坏,能够有防止设备磨损,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

较佳的,在连接板与锁扣板之间设有控制两个锁扣板相互远离的复位扭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使用时能够通过复位弹簧控制锁扣板在自然状态下处于打开的状态,使得驱动板能够稳定的固定在支撑板上,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够防止冷凝器和压缩机损坏;方便安拆进液管;增加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蒸发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第一进液管与第一毛细软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的固定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1中支撑板、螺纹杆以及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蒸发管;11、进液口;111、第一进液管;112、第二进液管;113、第二毛细软管;12、出气口;121、第一出气管;122、第二出气管;123、第二毛细软管;13、球阀;14、凹槽;141、凸棱;142、固定板;1421、紧固螺栓;143、圆环;15、固定杆;151、支撑板;152、螺纹杆;153、连接板;1531、定位杆;1532、复位扭簧;154、锁扣板;1541、橡胶垫;155、驱动板;1551、曲面段;2、肋片;21、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一种制冷循环系统用蒸发器,如图1所示,包括多层弯曲设置的蒸发管1,在蒸发管1上固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肋片2,相邻的两个肋片2之间留有间隙21。

蒸发管1的两端分别为进液口11和出气口12,上侧总层数三分之一的蒸发管1的进液口11共同连通有第一进液管111,该三分之一的蒸发管1的出气口12也共同连通有第一出气管121,同理,下侧三分之二的蒸发管1的进液口11共同连通有第二进液管112,下侧三分之二的出气口12也共同连通有第二出气管122,在第一进液管111和第二进液管112上均设有控制流量的球阀13。

在第一进液管111与所对应的蒸发管1的出气口12之间设有第一毛细软管113,第一毛细软管113的一端与第一进液管111相互连通,在第一毛细软管113对应蒸发管1一端的侧壁上沿轴线开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环形的凹槽14,在蒸发管1的内壁上对应凹槽14的位置固设有与凹槽14相适配的凸棱141,在远离蒸发管1一端的凹槽14内嵌设有固定板142,在蒸发管1上对应固定板142的位置固设有与固定板142相互配合的圆环143,分别在固定板142和圆环143上相对应的位置开有螺纹孔,在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1421,固定板142通过紧固螺栓1421固定在圆环143上,此时通过固定板142和圆环143紧紧夹持两个凹槽14之间的第一毛细软管113,同理在第二进液管112与所对应的蒸发管1的出气口12之间也设有第二毛细软管123,第二毛细软管123依然通过固定板142和圆环143的结合固定在肋片2上,与第一毛细软管113和蒸发管1之间的固定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追述。

在肋片2与第一进液管111之间设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在固设在肋片2上的固定杆15,在固定杆15的端部固设有支撑板151,在支撑板151的侧壁上开有螺纹孔并且在螺纹孔处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52,在螺纹杆152上转动连接有连接板153,连接板153设置在支撑板151与第一进液管111之间并且在连接板153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固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定位杆1531,分别在两个定位杆1531上转动连接有相互扣合的锁扣板154,在定位杆1531上还套设有复位扭簧1532,复位扭簧1532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板153以及锁扣板154固定连接,在两个锁扣板154的内壁上固设有橡胶垫1541,在锁扣板154的侧壁上还固设有沿朝向连接板153方向向外倾斜设置的驱动板155,驱动板155的另一端与连接板153相抵接,驱动板155远离连接板153的一端向外弯曲形成一个凸面朝向支撑板151的曲面段1551,第二进液管112与肋片2的固定方式与第一进液管111与肋片2之间的固定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追述。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在环境比较恶劣,需要制冷的物品温度较高时,蒸发管1全部工作容易造成负荷增大,在使用时需要仅仅打开并且控制下半部的三分之二的蒸发管1工作,上部三分之一的蒸发管1停止工作,能够减少从冷库中带出的热量,冷凝器减少一部分工作,防止设备损坏,如果检测一段时间后蒸发器的负载还是过大,把下侧的三分之二的蒸发管1关掉,只开上侧三分之一的蒸发管1,最大程度上的减小设备损坏的概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