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及分液器。
背景技术:
压缩机上通常设置一分液器(又称为气液分离器),用在蒸发器和压缩机泵体之间,以将来自蒸发器的气液混合冷媒分离开,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气缸中进行压缩,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储存于分液器的底部。因此,分液器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液态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泵体内,从而防止产生压缩机大量液击的现象。
分液器中的滤网支架对分液器的分液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相关的分液器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的滤网支架。一种是设有多个圆形通孔的滤网支架。另一种是设有多个带导流作用的球形冲孔的滤网支架。
在一些特定的工况下,如低频制冷或化霜后制热,蒸发器侧往往会积存较多的液态冷媒。因此,使用上述滤网支架的分液器至少还存在如下问题:
(1)具有圆形通孔的过滤网支架难以有效分离气液两相的冷媒,使得分液器的分液能力低。尤其当压缩机吸气干度较小时,分液器难以有效分离气液两相冷媒。
(2)具有带导流作用的球形冲孔过滤网支架,虽然能提高分液器的分液能力,但经过导流的气液两相冷媒对分液器的壁面造成冲击,混合扰动,容易产生噪音和吸气压力脉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及分液器,主要目的在于在提高分液器分液能力的同时,避免冷媒冲向分液器侧壁,从而降低噪音,缓减吸气压力脉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其中,分液器滤网支架包括:
支架主体;
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所述支架主体上;并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有导流结构,用于对液态冷媒进行导流;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沿着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通孔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沿着支架主体周向的长度大于沿着所述支架主体径向的长度。
其中,所述基准平面为支架主体上端面的平面部分所在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第一孔壁;其中,
所述第一孔壁设置成所述导流结构;并且,所述第一孔壁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支架主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孔壁的下端为自由端。
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形成下凹形弧面;和/或
所述第一孔壁的上端形成未封闭式圆形、未封闭式椭圆形或未封闭式多边形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孔壁形成下凹形弧面时,所述第一孔壁下端在所述基准平面投影的两端所在直线为第一直线;
所述支架主体在所述基准平面投影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孔壁下端在所述基准平面投影的两端的中点的连线为第二直线;
其中,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夹角为β;其中,-30°≤β≤30°。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夹角β为0°。
优选地,其中,所述最低点在所述基准平面的投影为第一点;所述第一孔壁上端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点距离最长的第二点;
其中,所述第二点和最低点的连线与所述基准平面的夹角为α;其中,10°≤α≤60°。
优选地,所述第二点和最低点的连线与所述基准平面的夹角α为30°。
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用于使冷媒通过所述支架主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所述基准平面的投影是沿着所述支架主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支架主体的中心位置处形成凸包。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分液器,其中,所述分液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分液器滤网支架。
优选地,所述分液器的壳体上设有排气口,且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排气管路;其中,
当所述分液器滤网支架的支架主体上设有凸包时,所述凸包的圆弧弦长大于所述排气管路进气端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路的进气端的端面与基准平面的距离为H;
所述支架主体在所述基准平面的投影的直径为D;
其中,0.04≤H/D≤0.17。
优选地,所述分液器的壳体上开设有吸气口,且所述吸气口上连接有吸气管路;其中,
所述吸气管路的出气端的端面与基准平面的距离为S;
所述支架主体在所述基准平面的投影的直径为D;
其中,0.3≤S/D≤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滤网支架及分液器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通过将设有导流结构的第一通孔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沿着支架主体的周向方向延伸,这样使液态冷媒通过第一通孔时,基本上是沿着支架主体周向向下流动的,从而避免冷媒冲向分液器侧壁。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提高了分液器的分液能力、降低噪音,缓减吸气压力脉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将第一通孔的部分孔壁设置成导流结构,而无需另外安装导流件,这样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导流结构设置成下凹形弧面,对液态冷媒的导流效果好,且能很好地防止液态冷媒冲击分液器壁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在设置具有导流结构的第一通孔的基础上,再设置一无导流结构的通孔,在分液器上腔体的气态冷媒和汇聚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时,第二通孔能有效降低吸气阻力,而第一通孔能对冷媒液体加以导流,提高了分液器的气液分离效果。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能提高分液器的气液分离能力,并有效降低分液器吸气阻力,缓减吸气压力波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将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在基准平面投影沿着支架主体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这样设置,使得每股由第一通孔导流而斜向下的冷媒都能汇入相邻由第二通孔导流而竖直流向下的冷媒中,减轻冷媒冲流向分液器筒壁的危害。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分液器,其中,该分液器包括上述的分液器滤网支架。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液器具有上述任一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分液器滤网支架包括支架主体5和第一通孔53。其中,第一通孔53开设在支架主体5上;并且,第一通孔53内设有导流结构531,用于对液态冷媒进行导流。其中,第一通孔53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沿着支架主体5的周向方向延伸;并且,第一通孔53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沿着支架主体5周向的长度大于该投影沿着支架主体5径向的长度。
其中,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中的基准平面为支架主体5上端面的平面部分所在的平面(即,如图3所示的支架主体上端部除了凸包51之外的平面部分)。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通过将设有导流结构的第一通孔53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沿着支架主体5的周向方向延伸,这样使液态冷媒通过第一通孔53时,基本上是沿着支架主体5的周向向下流动的(即,使冷媒在第一通孔流动路径在基准平面的投影尽可能是沿着支架主体的周向的),从而避免冷媒冲向分液器侧壁。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提高了分液器的分液能力、降低噪音,缓减吸气压力脉动。
实施例2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与上一实施例相比,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孔53包括第一孔壁;其中,第一孔壁设置成导流结构531。并且,第一孔壁的上端延伸至支架主体5的上端面,第一孔壁的下端为自由端。本实施只需将第一通孔53的部分孔壁设置成导流结构531,而无需另外安装导流件,这样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便于加工。
较佳地,第一孔壁(导流结构531)形成下凹形弧面。在此,通过将导流结构设置成下凹形弧面,对液态冷媒的导流效果好,且能很好地防止液态冷媒冲击分液器壁面。较佳地,第一孔壁形成下凹形球面。第一孔壁的上端形成未封闭式圆形(包括规则的圆形、长圆形,不规则的圆形)、未封闭式椭圆形或未封闭式多边形中的任一种。
较佳地,第一通孔53的孔壁还包括除了第一孔壁之外的第二孔壁;其中,第二孔壁的壁面垂直于基准平面。
另外,上述结构的第一通孔53的形成方法具体如下:第一通孔是在支架主体5的上端部上进行条形开口(在此,不限于条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后,由冲压设备在开口一侧进行冲压而成,即支架主体5一侧的孔壁为导流结构,导流结构的形状和下凹程度由冲压物体的形状和冲压距离决定。
实施例3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如图2和图3所示,当导流结构53(第一孔壁)设置成下凹形弧面时,下凹形弧面具有最低点,且最低点位于第一孔壁的下端(如图2所示的弧形虚线的最低点)。最低点在基准平面的投影为第一点;第一孔壁上端部具有与第一点距离最长的第二点(如图2所示的弧形虚线的最高点)。第二点和最低点的连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α的范围为10°-60°。较佳地,当第一孔壁形成下凹形球面时,第一孔壁上端部的任意一点与第一点的距离均相等,第一孔壁上端部任意一点和最低点的连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均为α。
较佳地,第一孔壁上端部的第二点和最低点的连线与基准平面的夹角α优选为30°。在此,若α角度太小,则第一通孔的有效吸气面积小,造成吸气阻力大。若角度太大,则加工难度大,导流效果弱。而将α设置在30°既能提高吸气能力,又能提高导流效果。
较佳地,当导流结构53(第一孔壁)设置成下凹形弧面时。如图3所示,第一孔壁下端在基准平面投影的两端所在直线为第一直线。支架主体5上端面在基准平面的投影的中心和第一孔壁下端在基准平面的投影的两端的中点的连线为第二直线。其中,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夹角为β;其中,-30°≤β≤30°。在此,通过如此设置,能很好地确保通过第一通孔53的液态冷媒不会朝向分液器内侧壁流动。作为优选,β等于0°。通过这样设置,以实现液态冷媒在第一通孔53中的流动路径在基准平面的投影基本上是沿着支架主体5的周向方向;从而能防止液态冷媒吸入排气管或打到分液器的壁面上,提升分液器的分液效果,并降低噪音。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用在分液器上。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主体5上还设有第二通孔52。其中,第二通孔52至少为一个,用于使冷媒通过支架主体5。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在设置具有导流结构的第一通孔53的基础上,再设置一无导流结构的第二通孔52。当分液器上腔体的气态冷媒和汇聚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二通孔52和第一通孔53时,第二通孔52能有效降低吸气阻力,而第一通孔53能对冷媒液体加以导流,提高了分液器的气液分离效果。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能提高分液器的气液分离能力,并有效降低分液器吸气阻力,缓减吸气压力波动。
较佳地,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中支架主体5的中心位置处形成凸包51;以将液态冷媒导流入支架主体5上的第二通孔52和第一通孔53中。
实施例5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液器滤网支架,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如图3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通孔52、第一通孔53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支架主体上。
较佳地,第二通孔52和第一通孔53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是沿着支架主体5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这样设置,使得每股由第一通孔53导流而斜向下的冷媒都能汇入相邻由第二通孔52导流而竖直流向下的冷媒中,进一步减轻冷媒冲流向分液器筒壁的危害。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液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分液器包括:壳体、吸气管路2、排气管路、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分液器滤网支架(包括支架主体5)、过滤网。其中,壳体包括上筒体11、中间筒体12及下筒体13。其中,上筒体11的上端部开设有吸气口,吸气管路2连接在吸气口上。下筒体13的下端部开设有排气口,排气管路连接在排气口上。排气管路包括位于壳体内的排气直管4和排气弯管3,其中排气弯管3与排气口连接。排气直管4的下端设有1-2个回油口41。吸气管路2和排气弯管3的材质均为钢。
空调设备在运行时,冷媒从吸气管路2流入分液器中,排气直管4和过滤网组件(过滤网和分液器滤网支架)的配合使液态冷媒沉积到分液器底部,而气态冷媒从排气直管4的进气端进入压缩机泵体中,从而防止液击压缩机的现象发生。具体地,冷媒首先经过吸气管路2,进入上筒体11与分液器滤网支架组成的上腔室中。冷媒进入上腔室后,由于流通横截面积突然增大,冷媒流速降到很低。气态冷媒穿过过滤网6和支架主体5被排气直管4吸入;大部分液态冷媒被过滤网6“捕获”形成较大液滴后再通过支架主体5。
研究发现,上腔室中较小的冷媒流速和较少的存液量能显著提高过滤网组件(过滤网和分液器滤网支架)的分液能力,即增大支架主体5在基准平面投影的直径D、以及增大吸气管路2的出气端端面与基准平面的距离S。为了使冷媒流速符合分液要求及兼顾成本的影响,本实施例中优选:0.3≤S/D≤0.6,进一步优选为S/D=0.34。
较佳地,支架主体5上凸包51的圆弧弦长A大于排气直管4的直径B,此案例中,优选地A/B=1.4。较佳地,排气直管4的吸气端端面与基准平面的距离为H(H太大会增加吸气带液的可能,太小则导致吸气损失)。0.04≤H/D≤0.17,优选地H/D=0.11,这样设置,能进一步地保证了分液能力,最终避免吸气带液危害压缩机和提升系统性能,同时降低噪音。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通过将设有导流结构的第一通孔在基准平面的投影沿着支架主体的周向方向延伸,这样使液态冷媒通过第一通孔时,基本上是沿着支架主体周向向下流动的,从而避免冷媒冲向分液器侧壁。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滤网支架提高了分液器的分液能力、降低噪音,缓减吸气压力脉动。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