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8626发布日期:2018-06-05 23:35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冷藏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冷藏箱。



背景技术: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兴起,快速、可靠是对物流行业最基本的要求。冷链物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物流领域,其运送的商品是需要在0℃至5℃或0℃至-18℃存放的。在运送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冷藏箱对商品进行制冷,冷藏箱内设有蓄冷件,蓄冷件储备的冷量能够在商品运送的过程中提供一个低温环境。

通常,蓄冷件在冷藏箱内放置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沿横向方向或纵向方向插设在商品之间,由于蓄冷件具有一定的厚度,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缩小了商品的储运容量。其二是设置在冷藏箱的顶部、底部或侧部,所带来的问题是:蓄冷件的冷量通过空气自然流动传导至冷藏箱内的各个角落,导致制冷速度较慢,且冷量较容易在传导的过程中发生散失,尤其是与蓄冷件距离较远的商品,其周围温度往往会高于其所需的存放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藏箱,用于提高制冷速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冷藏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用于放置蓄冷件的制冷腔室,所述制冷腔室设有排风口;所述箱体的侧壁布设有风管,所述风管的进风端朝向所述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风管之间设有风扇;所述风管的出风端朝向远离所述制冷腔室的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制冷腔室位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风管的出风端延伸至所述箱体的顶部。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排风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冷腔室沿横向方向延伸的两端。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风管沿纵向方向设置在箱体的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支管路,所述第一支管路的进风端与所述风管相连,所述第一支管路设置于所述箱体侧壁的中部。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第一支管路上设有至少两个出风孔。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箱体的顶壁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二支管路,所述第二支管路的进风端与所述风管相连。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第二支管路上设有至少两个出风孔。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制冷腔室还用于容纳制冷剂;所述制冷腔室设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所述制冷剂入口与制冷剂输入管相连,所述制冷剂出口与制冷剂输出管相连;所述制冷剂输入管和制冷剂输出管均用于与外部制冷设备相连。

如上所述的冷藏箱,所述蓄冷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制冷腔室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冷藏箱的箱体内设置用于放置蓄冷件的制冷腔室,且制冷腔室上设有排风口,还在箱体的内壁布设风管,采用风扇设置在排风口,将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导入风管,并沿着风管扩散至箱体的其它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依靠空气自然流动来散热冷量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采用风扇驱动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沿着风管进行扩散,提高了制冷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冷藏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1-箱体; 2-制冷腔室;

21-排风口; 22-制冷剂输送管;

3-蓄冷件; 4-风管;

41-导流部; 42-出风孔;

43-第一支管路; 44-第二支管路;

5-风扇; 6-万向轮;

7-送冷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冷藏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藏箱,包括:箱体1,箱体1内设有用于放置蓄冷件3的制冷腔室2,制冷腔室2设有排风口21,排风口21与制冷腔室2是连通的。箱体1的侧壁布设有风管4,风管4的出风端向箱体1内延伸,尤其是朝向远离制冷腔室2的方向延伸。风管4的进风端朝向排风口21,排风口21与风管4之间设有风扇5。

箱体1具体可以为长方体形状,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在顶板与底板之间的四个侧板,四个侧板包括门板、背板、以及连接在门板与背板之间的左侧板和右侧板。门板的一侧与左侧板枢接,另一侧与右侧板锁接。

制冷腔室2可以设置在箱体1的顶部、中部或底部。制冷腔室2可以形成在顶板或底板上,也可以设置在任意侧板上。

对于风管4的设置方式,当制冷腔室2设置在顶板上,则风管4的出风端向下延伸;当制冷腔室2设置在底板上,则风管4的出风端向上延伸;当制冷腔室2设置在侧板上,则风管4的出风端既可以向上延伸,又可以向下延伸。

本实施例仅以其中一种设置方式为例,将制冷腔室2设置在箱体1的底部。风管4向上延伸,可以延伸至箱体1的顶部,以使冷空气能够沿着风管4向上流动至箱体1的顶部,并从箱体1的顶部向下扩散。

制冷腔室2用于放置蓄冷件3,蓄冷件3可以固定在制冷腔室2内,也可以为可拆卸设置在制冷腔室2内。若蓄冷件3为可拆卸设置在制冷腔室2内,则可以通过外部的制冷设备对蓄冷件3进行预制冷,待制冷完毕后,可将蓄冷件3放置制冷腔室2内。若蓄冷件3固定在制冷腔室2内,则可以向制冷腔室2内注入制冷剂,制冷剂与蓄冷件3的外表面接触,以对蓄冷件3进行制冷。

上述蓄冷件3的外壳内容纳有蓄冷介质,蓄冷介质可以为水或其它液体,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结成冰块,而当环境温度高于冰点时融化成液体。结成冰块的蓄冷介质能够吸收外部环境的热量,能够用于冷链物流中为需要运送的商品提供一个低温环境。

制冷腔室2设有排风口21,则制冷腔室2内的冷空气可以通过排风口21排出到箱体1内。在制冷腔室2的外部与排风口21正对的位置处设有风扇5,风扇5的吹风方向正对风管4的进风端。风扇5转动,带动冷空气有序流动,促使制冷腔室2内的冷空气能够沿着风管4排放至箱体1的顶部。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冷藏箱的箱体内设置用于放置蓄冷件的制冷腔室,且制冷腔室上设有排风口,还在箱体的内壁布设风管,采用风扇设置在排风口,将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导入风管,并沿着风管扩散至箱体的其它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依靠空气自然流动来散热冷量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采用风扇驱动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沿着风管进行扩散,提高了制冷速度。

另外,除了上述制冷腔室2仅设置在箱体1底部的方案之外,还可以既在箱体1的底部设置制冷腔室2,又在箱体1的顶部设置制冷腔室2,各制冷腔室2内均可以放置蓄冷件3。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冷藏箱的实现方式进行优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制冷腔室2设置在箱体1的底部,蓄冷件3可以沿横向方向放入制冷腔室2内。如图1所示,蓄冷件3为水平放置在制冷腔室2内。

在制冷腔室2沿横向方向延伸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排风口21,如图1所示,制冷腔室2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排风口21。每个排风口21的外侧均设置一个风扇5。且对于每一个风扇5,均对应设置有风管4,风管4的进风端朝向风扇5的出风方向。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图2展示了制冷腔室2左端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制冷腔室2的左端开设排风口21,排风口21的左侧设有风扇5。风管4的进风端位于风扇5的左侧,且进风端设置有导流部41,导流部41的尺寸大于风管4的截面尺寸,有利于提高进入风管4的气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案并不是唯一能够实现的方案,除了上述方案之外,还可以将排风口21设置在制冷腔室2的顶部,并且在排风口21的顶部设置风扇5。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来实现,本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冷藏箱的箱体内设置用于放置蓄冷件的制冷腔室,且制冷腔室上设有排风口,还在箱体的内壁布设风管,采用风扇设置在排风口,将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导入风管,并沿着风管扩散至箱体的其它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依靠空气自然流动来散热冷量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采用风扇驱动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沿着风管进行扩散,提高了制冷速度。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冷藏箱的实现方式进行优化,尤其是对风管4的布设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风管4设置在箱体1的侧壁上,可以沿纵向方向(即: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布设在侧壁上,或者以盘管的形式从下向上布设在侧壁上。风管4的进风端位于箱体1底部设置的制冷腔室2的排风口21处,风管4的出风端延伸至箱体1的顶部,以使制冷腔室2内的冷空气沿着风管4到达箱体1的顶部,然后向下扩散,加快制冷速度。

进一步的,在风管4的中部可以设置有出风孔42,冷空气能够从出风孔42排出,直接对箱体1中部的区域进行制冷。

图3为图1的左视图。如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箱体1的侧壁中部还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一支管路43,第一支管路43的进风端与风管4相连,具体连接至风管4的中部。第一支管路43的出风端位于箱体1的中部,也能够直接对箱体1的中部区域进行制冷。

图3中,第一支管路43为平直的管路,且沿水平方向延伸。或者,第一支管路43还可以采用盘管结构,盘设在箱体1侧壁的中部。

在第一支管路43上设有至少两个出风孔42,使得冷空气还能够从出风孔42排出,增大冷空气的排出量。出风孔42可以朝向箱体1的顶部,以使冷空气从箱体1的中部向上流动;出风孔42也可以朝向箱体1的底部,以使冷空气从箱体1的中部向下流动,进一步加快了制冷速度。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箱体1的顶壁还设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第二支管路44,第二支管路44的进风端与风管4相连,出风端位于箱体1的顶部。第二支管路44布设在箱体1的顶壁上,可以为平直的管路,也可以为盘管。

在第二支管路44上设有至少两个出风孔42,以使冷空气既可以从第二支管路44的出风端排出,又可以从出风孔42排出,实现冷空气从箱体1的顶部逐渐向下扩散。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冷藏箱的箱体内设置用于放置蓄冷件的制冷腔室,且制冷腔室上设有排风口,还在箱体的内壁布设风管,采用风扇设置在排风口,将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导入风管,并沿着风管扩散至箱体的其它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依靠空气自然流动来散热冷量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采用风扇驱动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沿着风管进行扩散,提高了制冷速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送冷风管7,送冷风管7的一端与外部冷风产生设备相连,另一端与风管4相连,用于向冷藏箱内提供冷风,进一步提高制冷速度。

或者,外部冷风产生设备可以提供液态氮气,液态氮气从送冷风管7进入冷藏箱内,吸收冷藏箱内的热量后转变为气态,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速度和制冷效果。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冷藏箱的实现方式进行优化。

上述制冷腔室2除了用于放置蓄冷件3之外,还用于容纳制冷剂。蓄冷件3浸没在制冷剂中,制冷剂通过蓄冷件3的外壳吸收蓄冷剂的热量,以对蓄冷件3中的蓄冷剂进行制冷。

蓄冷件3可拆卸设置于制冷腔室2内。将蓄冷件3从制冷腔室2内取出,可以通过外部的制冷设备对蓄冷件3进行制冷。或者,也可以向蓄冷腔室2内注入制冷剂,直接对蓄冷件3进行制冷。

具体的,在制冷腔室2上设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其中,制冷剂入口用于与制冷剂输入管的一端相连,制冷剂输入管的另一端与制冷设备相连。制冷剂出口用于与制冷剂输出管的一端相连,制冷剂输出管的另一端与制冷设备相连。制冷设备可以为制冷压缩机或冷凝器等。

制冷剂输入管上设有液体泵,在液体泵的驱动下,温度较低的制冷剂从制冷剂输入管进入制冷腔室2内。制冷剂输出管上也设有液体泵,在液体泵的驱动下,制冷剂从制冷剂输出管排出。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和制冷腔室2内循环流动,从制冷腔室2内吸收热量,在制冷压缩机内放热,实现对蓄冷件3进行制冷。

在蓄冷件3所提供的冷量足够的情况下,或者在冷藏箱处于运送过程的情况下,通过液体泵将制冷剂抽出,来降低冷藏箱的重量,使其便于移动和运输。

或者,仅在制冷腔室2上设置一个制冷剂进出口,通过制冷剂输送管路22与制冷设备相连,制冷剂输送管路22上设置有液体泵,该液体泵可采用双向泵。采用制冷设备对制冷剂进行预制冷。当需要对蓄冷件3进行制冷时,启动液体泵工作,向制冷腔室2内注入温度较低的制冷剂。当制冷完成后,启动液体泵工作,将制冷腔室2内的制冷剂抽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冷藏箱的箱体内设置用于放置蓄冷件的制冷腔室,且制冷腔室上设有排风口,还在箱体的内壁布设风管,采用风扇设置在排风口,将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导入风管,并沿着风管扩散至箱体的其它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依靠空气自然流动来散热冷量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采用风扇驱动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沿着风管进行扩散,提高了制冷速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箱体1的底部可设置万向轮6,其数量可以为四个,布设在箱体1底板的四个顶角。采用万向轮6能够方便冷藏箱进行移动。

蓄冷件3可拆卸设置在制冷腔室2内,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在制冷腔室2的一端敞口,蓄冷件3从敞口插设于制冷腔室2内。进一步的,蓄冷件3可以通过卡紧件卡设在制冷腔室2的侧壁上。

对于在制冷腔室2内设置制冷剂的方案,还可以在该敞口处设置密封盖,可密封盖设在敞口上,避免制冷剂泄露。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制冷设备和冷藏箱。其中,冷藏箱包括:箱体1,箱体1内设有用于放置蓄冷件3的制冷腔室2,制冷腔室2设有排风口21,排风口21与制冷腔室2是连通的。箱体1的侧壁布设有风管4,风管4的出风端向箱体1内延伸,风管4的进风端朝向排风口21,排风口21与风管4之间设有风扇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将制冷腔室2设置在箱体1的底部。风管4向上延伸,可以延伸至箱体1的顶部,以使冷空气能够沿着风管4向上流动至箱体1的顶部,并从箱体1的顶部向下扩散。

制冷腔室2用于放置蓄冷件3,蓄冷件3可以固定在制冷腔室2内,也可以为可拆卸设置在制冷腔室2内。若蓄冷件3为可拆卸设置在制冷腔室2内,则可以通过外部的制冷设备对蓄冷件3进行预制冷,待制冷完毕后,可将蓄冷件3放置制冷腔室2内。还可以向制冷腔室2内注入制冷剂,制冷剂与蓄冷件3的外表面接触,以对蓄冷件3进行制冷。

上述蓄冷件3的外壳内容纳有蓄冷介质,蓄冷介质可以为水或其它液体,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结成冰块,而当环境温度高于冰点时融化成液体。结成冰块的蓄冷介质能够吸收外部环境的热量,能够用于冷链物流中为需要运送的商品提供一个低温环境。

制冷腔室2设有排风口21,则制冷腔室2内的冷空气可以通过排风口21排出到箱体1内。在制冷腔室2的外部与排风口21正对的位置处设有风扇5,风扇5的吹风方向正对风管4的进风端。风扇5转动,带动冷空气有序流动,促使制冷腔室2内的冷空气能够沿着风管4排放至箱体1的顶部,冷空气从箱体1的顶部向下扩散。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冷藏箱的箱体内设置用于放置蓄冷件的制冷腔室,且制冷腔室上设有排风口,还在箱体的内壁布设风管,采用风扇设置在排风口,将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导入风管,并沿着风管扩散至箱体的其它区域。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依靠空气自然流动来散热冷量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采用风扇驱动制冷腔室内的冷空气沿着风管进行扩散,提高了制冷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