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47134发布日期:2020-07-17 17:5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涉及具备油分离器的制冷循环装置,所述油分离器从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气体分离冷冻机油。



背景技术:

有如下机型的制冷循环装置:为了避免压缩机中担心冷冻机油枯竭的运转而设置有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分离冷冻机油。但是,存在如下课题:当在稳定运转时使大量的油返回压缩机时,在压缩机内油成为过填充,产生性能下降。因此,在日本特开2008-139001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中,设置有油积存容器,在稳定运转等中使剩余油滞留,在油枯竭运转时使储存于油积存容器的剩余油流入压缩机。

该制冷循环装置具备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与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的油分离器、与油分离器连通并用于积存由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冷冻机油的油积存容器、以及与油积存容器和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且具有开闭阀并使油积存容器的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连接管。

油积存容器构成密闭的容器,并利用油流入管与油分离器连接。油积存容器配置在油分离器的下方。而且,油积存容器构成为:由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冷冻机油由于其自重而通过油流入管流入。即,剩余油回收机构构成为:将从压缩机流出并由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全部冷冻机油回收到油积存容器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9001号公报(权利要求1及第0044段)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若设置油积存容器,则在外部气温为低温时,制冷剂会溶入油中,油浓度变稀而在压缩机中产生油枯竭。在压缩机停止期间该现象特别显著,即使有油积存部,也不能完全防止油枯竭。

上述日本特开2008-139001号公报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存在如下问题:不能抑制在停止期间溶入油分离器及油积存容器内的冷冻机油中的制冷剂,油积存容器内的液体的油浓度降低。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在压缩机起动时等,在运转期间从压缩机排出的油浓度较低的混合液流入油积存容器,油积存容器内的液体的油浓度降低。当油浓度较低的混合液从油积存部流入压缩机时,在压缩机中油成为枯竭状态,有可能导致压缩机的可靠性降低。

另外,当冷冻机油积存于油积存容器时,制冷剂会溶入冷冻机油中,从而使得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降低。因此,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成为适当制冷剂量以下,制冷循环的性能降低。若欲将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保持为适当制冷剂量,则也存在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增加的问题。

另外,当制冷剂溶入油积存容器内的冷冻机油时,体积增加,有可能在油积存容器中产生溢出。当在油积存容器中产生溢出时,在油分离器中产生油分离率降低,导致制冷循环的性能及压缩机的可靠性降低。

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保持油积存容器内的冷冻机油的浓度,并防止压缩机中的油枯竭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供制冷剂按压缩机、油分离器、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油积存部,所述油积存部积存冷冻机油;第一配管,所述第一配管将油分离器与油积存部连接,并将由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冷冻机油输送到油积存部;第一阀,所述第一阀设置于第一配管;第二配管,所述第二配管将油积存部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第二阀,所述第二阀设置于第二配管;第三配管,所述第三配管在比第二配管与油积存部连接的位置低的位置将油积存部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以及第三阀,所述第三阀设置于第三配管。在压缩机的停止期间,第一阀、第二阀及第三阀被关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设置于积存由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冷冻机油的油积存部的出入口配管的阀关闭而能够防止在运转停止期间积存的液体的油浓度降低,所以能够防止在压缩机中产生油枯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详细地示出油分离器2与油积存部6之间的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执行的阀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1执行的阀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2执行的阀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油积存部6的压力、油浓度及温度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在制冷和制热时适当的使用制冷剂量不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分,这点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并且,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仅为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300具备制冷剂回路30,所述制冷剂回路30供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器3(高压侧)、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低压侧)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制冷剂回路30的各要素利用配管31~35连接。

制冷循环装置300还具备:积存冷冻机油的油积存部6、第一配管21、第二配管22、第三配管23以及加热由油分离器2分离出的冷冻机油的加热器10。

第一配管21将油分离器2与油积存部6连接,并将由油分离器2分离出的冷冻机油输送到油积存部6。第二配管22将油积存部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低压配管35连接。第三配管23在比第二配管22与油积存部6连接的位置低的位置将油积存部6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低压配管35连接。

制冷循环装置300还具备:设置于第一配管21的第一阀11、设置于第二配管22的第二阀12、设置于第三配管23的第三阀13、以及控制装置100。

第三阀13是设置于第三配管23的返油量调整阀。返油量调整阀是调整从油积存部6向压缩机1输送的返油量的阀。

混合液从油分离器2经由作为返油管的第一配管21及作为储油量调整阀的第一阀11流入油积存部6。冷冻机油从油积存部6经由作为返油管的第三配管23及作为返油量调整阀的第三阀13返回到压缩机1。另外,制冷剂气体从油积存部6经由作为排气配管的第二配管22及作为切断阀的第二阀12返回到压缩机1。

如上所述,由于在与油积存部6连接的配管上全部设置有能够关闭的阀,所以制冷循环装置300构成为能够使油积存部6密闭。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第一阀11、第二阀12及第三阀13均被关闭,防止油积存部6外部的制冷剂溶入油积存部6中的冷冻机油。

图2是详细地示出油分离器2与油积存部6之间的连接的局部放大图。参照图1、图2,在压缩机1与高压侧的第一热交换器3之间,用配管31、32连接油分离器2。油积存部6的上底面6u利用第一配管21与油分离器2连接。另外,利用第二配管22将油积存部6的上底面6u连接到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油积存部6的下底面6l利用作为排油配管的第三配管23连接到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

油积存部6设置在比油分离器2靠下方的位置。由此,油分离器2中的液体由于重力而经由第一配管21流入油积存部6。

第一配管21的一端与油积存部6的上底面6u连接。第一配管21的另一端连接到相对于地面的高度h为y≤h≤y+(x-y)/2的位置。x表示地面(室外机底面)与油分离器2的上端的距离。y表示地面(室外机底面)与油分离器2的下端的距离。

第二配管22将油积存部6的上底面6u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低压配管35连接。第三配管23将油积存部6的下底面6l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低压配管35连接。

(用语的定义)

在说明制冷循环装置300的工作之前,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几个术语。

“混合液”是制冷剂溶在(溶入)冷冻机油中的状态的液体。

“剩余油”是相对于压缩机1中的适当油量成为剩余的冷冻机油。关于封入制冷循环装置内的冷冻机油,根据运转状态,压缩机1需要的油量(适当油量)发生变化。特别是,若对过渡时(过渡地产生致动器的变化的运转:例如起动时或除霜运转时)和稳定时进行比较,则稳定时的适当油量较少。因此,在考虑过渡时而封入冷冻机油的情况下,在稳定时,冷冻机油相对于适当油量而剩余。将该剩余的冷冻机油作为剩余油。

“溢出”是指在从配管21流入到油积存部6的混合液的流量比向配管23流出的流量多的情况下混合液从油积存部6溢出且油分离器2的液面上升。在溢出时,油分离器2的油与制冷剂的分离效率极端降低。

“油回收运转”是在不担心油枯竭的情况下例如在压缩机1中有足够冷冻机油的情况下,使冷冻机油积存于油积存部6的运转。

“返油运转”是在担心油枯竭的情况下例如起动时或除霜运转时等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使积存于油积存部6的油返回到压缩机1的运转。

(制冷循环装置的工作说明)

控制装置100在通常运转模式中减小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闭,增大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开,将切断阀(阀12)控制为全开。

图3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0执行的阀的控制的流程图。每隔一定时间或每当起动条件成立时,从进行制冷循环装置300整体的控制的主例程调用并执行该流程图的处理。

参照图1、图3,在开始工作时,控制装置100在步骤s101中检测制冷循环装置300的运转条件。该运转条件也包含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

接着,在步骤s102中,控制装置100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和规定变化量进行比较。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增加了规定变化量以上的情况下(在s102中为是),由于在压缩机1中需要大量的冷冻机油,所以在步骤s103中,控制装置100将运转模式设定为返油运转模式。

控制装置100在返油运转模式中增大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开,减小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闭,将切断阀(阀12)控制为全闭。

在返油运转模式中,从图1的压缩机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和混合液流入油分离器2。气体制冷剂和混合液在油分离器2内被分离,气体制冷剂向高压侧的第一热交换器3流出,混合液流入油积存部6。流入到油积存部6内的混合液从油积存部6经由作为排油配管的第三配管23及返油量调整阀(阀13),通过压缩机1与低压侧的第二热交换器5之间的低压配管35供给到压缩机1。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比规定变化量少的情况下(在s102中为否),在步骤s104中,控制装置100检测压缩机1的频率。在此,在频率不是零且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小于规定变化量的情况下(在s104中为否),由于压缩机1中的冷冻机油的需要量为通常量即可,所以在步骤s106中,控制装置100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油回收运转模式,使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减小。

控制装置100在油回收运转模式中减小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闭,增大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开,将切断阀(阀12)控制为全开。

在油回收运转模式中,从图1的压缩机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和混合液流入油分离器2。气体制冷剂和混合液在油分离器2内被分离,气体制冷剂向高压侧的第一热交换器3流出,混合液通过储油量调整阀(阀11)流入油积存部6。滞留于油积存部6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作为排气配管的第二配管22及切断阀(阀12)流入低压配管35。混合液使油积存部6内的液面上升。液面上升,且当液面上升到设置于油积存部6内的上部的第二配管22的连接部时,混合液经由第二配管22及低压配管35流入压缩机1。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为零的情况下(在s104中为是),在步骤s105中,控制装置100在制冷循环装置300(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时将返油量调整阀(阀13)、储油量调整阀(阀11)及切断阀(阀12)均控制为全闭。在压缩机1停止期间,通过将各阀设为关闭,从而切断油积存部6与制冷剂回路30的流路,使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不再移动到油积存部6。由此,即使在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期间油积存部6中的混合液的温度降低,也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30移动并溶入混合液中,能够防止混合液的油浓度的降低。此外,三个阀关闭的时机也可以不是同时。在压缩机1的停止期间中包含返油量调整阀(阀13)、储油量调整阀(阀11)及切断阀(阀12)均关闭的期间即可。

在步骤s103、s105、s106中的任一个中确定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后,控制返回到主例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在油回收运转模式中,通过使剩余油积存于油积存部6,从而能够使压缩机1的性能提高。通过在油回收运转模式时一边从排气配管排出气体一边回收油,从而能够缩短油回收时间。

在返油运转模式中,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排出的油浓度较低的混合液向油积存部6移动,并抑制油积存部6内的油浓度的降低,从而能够使压缩机可靠性提高。

在压缩机停止时,通过切断油积存部6和制冷剂回路30,防止制冷剂向油积存部6移动。由于在停止期间制冷剂不向油积存部6内移动,所以能够抑制由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导致的油浓度降低,因此,能够使油浓度较高的混合液流入压缩机1,能够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设置能够检测积存于油积存部6的混合液的液面高度的液面传感器,并以液面高度成为规定位置的方式控制阀。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301具备:供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器3、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30、油积存部6、配管21~23以及阀11~13。关于这些部件,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

制冷循环装置300还具备:检测积存于油积存部6的液体的液面高度的液面传感器52、以及根据液面传感器52检测出的液面高度控制阀11~13的控制装置101。控制装置101以液面高度成为规定位置的方式控制阀11~13。作为液面传感器52,能够使用基于电阻变化的检测、静电电容的变化的检测、超声波、电波、激光的反射的检测的传感器等。

图5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1执行的阀的控制的流程图。每隔一定时间或每当起动条件成立时,从进行制冷循环装置301整体的控制的主例程调用并执行该流程图的处理。

参照图4、图5,控制装置101首先在步骤s101中检测制冷循环装置300的运转条件。该运转条件也包含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

接着,在步骤s102中,控制装置101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和规定变化量进行比较。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增加了规定变化量以上的情况下(在s102中为是),由于在压缩机1中需要大量的冷冻机油,所以在步骤s103中,控制装置101将运转模式设定为返油运转模式。

控制装置101在返油运转模式中增大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开,减小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闭,将切断阀(阀12)控制为全闭。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比规定变化量少的情况下(在s102中为否),在步骤s104中,控制装置101检测压缩机1的频率。

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为零的情况下(在s104中为是),在步骤s105中,控制装置101在制冷循环装置300(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时将返油量调整阀(阀13)、储油量调整阀(阀11)及切断阀(阀12)均控制为全闭。在压缩机1停止期间,通过将各阀设为关闭,从而切断油积存部6与制冷剂回路30的流路,使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不再移动到油积存部6。由此,即使在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期间油积存部6中的混合液的温度降低,也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30移动并溶入混合液中,能够防止混合液的油浓度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频率不是零且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小于规定变化量的情况下(在s104中为否),由于压缩机1中的冷冻机油的需要量为通常量即可,所以在步骤s106a中,控制装置101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油回收运转模式,并以利用接下来的步骤s107~s110的处理调整液面高度的方式控制返油量调整阀(阀13)、储油量调整阀(阀11)及切断阀(阀12)。

在步骤s107中,控制装置101利用液面传感器52检测油积存部6内的液面高度。然后,在步骤s108中,对液面高度和规定位置进行比较。在液面高度小于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在s108中为是),在步骤s110中,控制装置101以如下方式控制各阀:将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设为小,将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设为大,切断阀(阀12)设为开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液面高度为规定位置以上的情况下(在s108中为否),在步骤s109中,控制装置101以如下方式控制各阀:将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设为小,将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设为小,切断阀(阀12)设为开的状态。

在步骤s103、s109、s110中的任一个中确定三个阀的开度后,控制返回到主例程。

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流动基本上成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流动,但以将油积存部6内的混合液的液面高度保持在规定位置附近的方式控制阀的开度。

在油积存部6的液面高度小于规定位置的情况下,从油分离器2流出的混合液通过储油量调整阀(阀11)流入油积存部6。油积存部6内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排气配管22流入低压配管35。流入到油积存部6的混合液滞留于油积存部6,使液面高度上升。在液面高度为规定位置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储油量调整阀(阀11)和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并使各阀的混合液的通过量的收支匹配,从而维持液面高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调节油积存部6内的混合液的液面高度,从而能够积存适当量的剩余油,能够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及制冷循环的性能提高。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代替油积存部6内的液面高度而管理油浓度。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6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302具备:供制冷剂按压缩机1、油分离器2、第一热交换器3、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的顺序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的制冷剂回路30、油积存部6、配管21~23以及阀11~13。关于这些部件,由于与实施方式1、2的制冷循环装置300相同,所以不重复说明。

制冷循环装置302还具备:检测积存于油积存部6的液体的油浓度的油浓度传感器53、以及根据油浓度传感器53的输出控制阀11~13的控制装置102。控制装置102以油积存部6内的混合液的油浓度成为规定浓度的方式控制阀11~13。

油浓度传感器53检测冷冻机油与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液中的冷冻机油的浓度,但也可以检测混合液中的制冷剂浓度。作为油浓度传感器53,例如,能够使用静电电容传感器、音速传感器、光学式传感器等利用各种方式检测浓度的传感器。

图7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102执行的阀的控制的流程图。每隔一定时间或每当起动条件成立时,从进行制冷循环装置302整体的控制的主例程调用并执行该流程图的处理。

参照图6、图7,控制装置102首先在步骤s101中检测制冷循环装置300的运转条件。该运转条件也包含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

接着,在步骤s102中,控制装置102对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和规定变化量进行比较。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增加了规定变化量以上的情况下(在s102中为是),由于在压缩机1中需要大量的冷冻机油,所以在步骤s103中,控制装置102将运转模式设定为返油运转模式。

控制装置102在返油运转模式中增大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开,减小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闭,将切断阀(阀12)控制为全闭。

另一方面,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比规定变化量少的情况下(在s102中为否),在步骤s104中,控制装置102检测压缩机1的频率。

在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为零的情况下(在s104中为是),在步骤s105中,控制装置102在制冷循环装置300(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时将返油量调整阀(阀13)、储油量调整阀(阀11)及切断阀(阀12)均控制为全闭。在压缩机1停止期间,通过将各阀设为关闭,从而切断油积存部6与制冷剂回路30的流路,使制冷剂回路30内的制冷剂不再移动到油积存部6。由此,即使在压缩机1的运转停止期间油积存部6中的混合液的温度降低,也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30移动并溶入混合液中,能够防止混合液的油浓度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频率不是零且压缩机1的运转频率的增加量小于规定变化量的情况下(在s104中为否),由于压缩机1中的冷冻机油的需要量为通常量即可,所以在步骤s106中,控制装置102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油回收运转模式,使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减小。

控制装置102在油回收运转模式中减小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闭,增大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或将其控制为全开,将切断阀(阀12)控制为全开。

接着,在步骤s117中,控制装置102利用油浓度传感器53检测液体积存部6中的混合液的油浓度,在步骤s118中,对检测到的油浓度和规定油浓度进行比较。

在油浓度小于规定油浓度的情况下(在s118中为是),控制装置102在步骤s120中将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控制为较小,将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控制为较大,将切断阀(阀12)控制为全开。

另一方面,在油浓度为规定油浓度以上的情况下(在s118中为否),控制装置102在步骤s119中将返油量调整阀(阀13)的开度控制为较小,将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控制为较小,并关闭切断阀(阀12)。

在步骤s103、s119、s120中的任一个中确定三个阀的开度后,控制返回到主例程。

制冷剂和冷冻机油的流动基本上成为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流动,但以将油积存部6内的混合液的油浓度保持在规定油浓度附近的方式控制阀的开度。

图8是示出油积存部6的压力、油浓度及温度的关系的图。

控制装置102在油浓度小于规定油浓度的情况下,减小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如图8所示,使油积存部6内的压力降低,并使油浓度上升。

相反,在油浓度为规定油浓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2增大储油量调整阀(阀11)的开度,使油积存部6内的压力上升,使油浓度降低。

根据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在运转期间调整油积存部内的压力,从而能够使油浓度变化。由此,由于在压缩机1中确保需要的油浓度,所以能够使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而且,通过控制混合液的油浓度,从而能够削减封入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或者,能够通过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最佳化使制冷循环的性能提高。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图9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302a是在图6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302中追加四通阀60而成的装置。

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302a中,根据制冷循环装置的运转状态使规定油浓度变化。

图10是示出在制冷和制热时适当的使用制冷剂量不同的图。在制冷和制热时,此时的油积存部6中的油浓度的最佳值也不同。在能够切换制冷和制热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如图10所示,向制冷回路封入的制冷剂封入量大多设定在制冷和制热的各适当量的中间。

即,图10中的封入量是在出厂时封入室外机的规定量的制冷剂量。制热时的适当使用制冷剂量比封入量多,制冷时的适当使用制冷剂量比封入量少。此时,如果用油浓度传感器53监视浓度并调整油积存部6的压力,则能够将制冷剂使用量调节为制冷时的适当量、制热时的适当量。

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302a进行了切换制冷和制热的运转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切换图7的步骤s118中的规定油浓度。

将进行高压侧热交换器的内容积<低压侧热交换器的内容积的运转的情况下的规定油浓度设为浓度d1,并将进行高压侧热交换器的内容积>低压侧热交换器的内容积的运转的情况下的规定油浓度设为浓度d2时,以成为规定油浓度d1<规定油浓度d2的方式设定规定油浓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3及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由于检测油浓度而不是根据温度推定油浓度,所以能够使压缩机的可靠性提高。

根据运转状态,适当制冷剂量不同。通过根据运转状态使规定油浓度变化,来调整混合液中的制冷剂的溶入量,并使制冷剂放出到制冷剂回路中,从而能够根据运转状态使性能提高。

由于能够相对于封入的制冷剂量将油浓度管理为适当值,所以无需封入与溶入油的量对应的多余的量的制冷剂,能够削减制冷剂量。

应该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压缩机,2油分离器,3第一热交换器,4减压装置,5第二热交换器,6油积存部,6l下底面,6u上底面,10加热器,11~13阀,21~23、31~35配管,30制冷剂回路,52液面传感器,53油浓度传感器,60四通阀,100、101、102控制装置,300、301、302、302a制冷循环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