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冷媒速冻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8519发布日期:2019-01-14 18:5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相变冷媒速冻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相变冷媒冷冻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相变冷媒速冻架。



背景技术:

在对生鲜类商品进行运输时,为了保持商品的保鲜度,一般都会采用保鲜箱对商品进行包装。对于鲜活类商品,其保鲜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在保鲜箱内放置相变冷媒来保持保鲜箱内低温环境的稳定。

目前,市场上提供的相变冷媒冷冻过程如下:将相变冷媒放置到纸箱或周转筐内,将相变冷媒堆码后再放置到冷冻环境下直至冷媒冻实。

在一个纸箱或者周转筐内堆码较多的相变冷媒,其只有外层的相变冷媒能够与冷冻环境中的低温气体接触,内层的相变冷媒只能够在外层相变冷媒冷冻后,冷量向内传递才能够实现冻结,这样就会造成相变冷媒冻结消耗时间较长、冻结效率低下等问题。

特别是针对电商行业销售波动较大的状况,传统的相变冷媒冷冻方式无法做到时间上的精确预估,只能采取提前冻好,储存在冻库的方式进行备货。

综上所述,如何解决传统相变冷媒冷冻方法所存在的冷冻效率低、能源浪费较大等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变冷媒冷冻效率的辅助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相变冷媒速冻架,在本发明中,该相变冷媒速冻架包括:

架体,所述架体具有底部框架,于所述底部框架上竖直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设置有多个,所述立柱环绕所述底部框架的外缘设置、并与所述底部框架形成有立体框架结构;

装载平台,所述装载平台包括有平台框架,所述平台框架设置于所述架体内部,于所述平台框架上设置有格挡,所述格挡为异形环状结构,所述格挡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格挡沿纵向依次排列设置并形成有一个排列单元,在同一个所述排列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挡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用于放置一个相变冷媒的冻结间隙。

优选地,所述排列单元设置有多个,于同一个所述平台框架上、多个所述排列单元沿横向依次排列设置。

优选地,于同一个所述平台框架上、所述排列单元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排列单元对称设置于所述平台框架上;于同一个所述平台框架上设置的两个所述排列单元中、相对的两个所述格挡相互靠近的一端于水平高度上下沉、相互远离的一端于水平高度上上升。

优选地,于所述平台框架上、沿其长度方向、位于其中轴线上设置有与所述平台框架垂直的加固中挡,所述格挡下沉的一端与所述加固中挡固定连接。

优选地,于所述平台框架上并位于所述格挡的下侧设置有防漏网。

优选地,所述装载平台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装载平台于所述架体内在竖直方向上罗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装载平台之间间隔设置。

优选地,于所述架体的顶部设置有推手,所述推手的底端与所述立柱的顶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于所述架体的底部设置有滑轮。

优选地,所述架体为金属架体,所述装载平台为金属装载平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发明提供的相变冷媒速冻架中,其包括有架体以及装载平台,在装载平台上设置了格挡,格挡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格挡间隔设置并形成了冻结间隙,每一个冻结间隙仅放置一个相变冷媒,这样,在一个相变冷媒速冻架中所放置的多个相变冷媒相互独立不接触,因此,每一个相变冷媒都能够与速冻环境中的低温空气接触,达到快速吸收冷量速度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多层加多格档移动货架结构,有效地增加了相变冷媒的与低温环境的接触面积,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相变冷媒的冷冻效率,提升紧急备货能力,有效降低能源使用量。并且,由于每一个相变冷媒独立冷冻互不干扰,其冻结时间准确、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相变冷媒速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相变冷媒速冻架的三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底部框架1、立柱2、平台框架3、格挡4、加固中挡5、推手6、滑轮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

请参考图1至图3,其中,图1为本发明中相变冷媒速冻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中相变冷媒速冻架的三视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相变冷媒速冻架,在本发明中,该相变冷媒速冻架包括架体以及装载平台,装载平台安装到架体上,装载平台用于放置多个相变冷媒。

架体用于安装装载平台,具体地,架体具有底部框架1,于底部框架1上竖直设置有立柱2,为了提高架体的结构强度,底部框架1以及立柱2均采用通过防锈处理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喷涂有防锈涂层的不锈钢材料,或者是经过表面氧化处理的铝型材。

底部框架1优选采用矩形方框结构设计,立柱2设置有四个,四个立柱设置在底部框架1的四个顶角位置,立柱2垂直设置在底部框架1上,这样在空间上能够形成一个长方体框架结构。

立柱2设置在底部框架1上,其可以通过螺栓实现固定,或者是通过焊接方式实现固定。当然,本发明以采用螺栓连接为最佳固定方式,这样架体能够进行拆装,从而便于设备的运输。

立柱2设置有多个,立柱2环绕底部框架1的外缘设置、并与底部框架1形成有立体框架结构。当底部框架1为三角形框架结构设计时,立柱2设置有三个,立柱2设置在底部框架1上,在空间上能够形成一个三棱柱框架结构。当底部框架1采用正多边形时,主体设置到底部框架1的顶角上,可以与底部框架1形成正多棱柱体框架结构。

装载平台设置到架体上,装载平台用于相变冷媒的放置。

具体地,装载平台包括有平台框架3,平台框架3与底部框架1的形状相同,其能够放置到架体内部。在架体内部可以设置凸台,装载平台能够搭放到凸台上。或者,在架体上开设通孔,在平台框架3上设置有与通孔相对的螺纹孔,平台框架3可以通过螺栓设置到架体内部。当然,装载平台还可以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设置到架体内部。

平台框架3设置于架体内部,于平台框架3上设置有格挡4,格挡4为异形环状结构,具体地,格挡4为一个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框架结构,格挡4设置有多个,多个格挡4沿纵向依次排列设置并形成有一个排列单元,在同一个排列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格挡4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用于放置一个相变冷媒的冻结间隙。

格挡4设置在平台框架3上,为了提高格挡4在平台框架3上设置的牢靠程度,本发明在平台框架3上、并沿平台框架3的长度方向、位于平台框架3的中轴线上设置有与平台框架3垂直的加固中挡5,格挡4与加固中挡5固定连接。这样,格挡4的底部与平台框架3固定连接,格挡4的一端与加固中挡5固定连接,格挡4在平台框架3上设置的牢靠程度得到了极大程度地提高。

在平台框架3上、由多个格挡4沿直线排列设置形成一个排列单元,在本发明中,排列单元设置有多个,于同一个平台框架3上、多个排列单元沿横向依次排列设置。具体地,于同一个平台框架3上、排列单元设置有两个,两个排列单元对称设置于平台框架3上;于同一个平台框架3上设置的两个排列单元中、相对的两个格挡4相互靠近的一端于水平高度上下沉(在平台框架3上设置有加固中挡5时,格挡4下沉的一端与加固中挡5固定连接)、相互远离的一端于水平高度上上升。

为了防止相变冷媒从装载平台中漏下,本发明在平台框架3上并位于格挡4的下侧设置有防漏网,防漏网可以为塑料纱网,也可以为金属丝网。防漏网通过卡扣或者螺栓配合垫片的方式安装到平台框架3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装载平台可以设置一个,当时,装载平台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在装载平台设置有多个时,多个装载平台于架体内在竖直方向上罗列设置,相邻的两个装载平台之间间隔设置。

具体地,在架体上相邻的两个装载平台之间的间隔距离以操作人员手拿相变冷媒能够顺利通过为设计原则。

本发明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在架体上还设置了推手6以及滑轮7。具体地,于架体的顶部设置有推手6,推手6的底端与立柱2的顶端固定连接;于架体的底部设置有滑轮7。

为了避免本发明对相变冷媒造成结构破坏,在本发明中,架体或者装载平台上的边角均采用磨圆处理,当然,也可以在架体或者装载平台上的边角部位安装塑料或者泡沫或者橡胶等柔性防护材料。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在格挡4上包裹一层塑料或者橡胶防护层。

在本发明中,对于构成本发明的称重部件,其优先采用经过防锈处理的金属材料。对于相邻的两个装载平台,其间隔距离(即层高)在150-400mm之间,格挡4的设置高度应当大于100mm,相邻的两个格挡4之间的间隔距离应当在20-45mm之间。

本发明的使用方式如下:将相变冷媒逐一放到两个相邻格挡4所形成的冻结间隙中,将相变冷媒放置好以后,将本发明推入冷冻环境中进行速冻。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本发明提供的相变冷媒速冻架中,其包括有架体以及装载平台,在装载平台上设置了格挡4,格挡4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格挡4间隔设置并形成了冻结间隙,每一个冻结间隙仅放置一个相变冷媒,这样,在一个相变冷媒速冻架中所放置的多个相变冷媒相互独立不接触,因此,每一个相变冷媒都能够与速冻环境中的低温空气接触,达到快速吸收冷量速度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多层加多格档移动货架结构,有效地增加了相变冷媒的与低温环境的接触面积,极大程度地提升了相变冷媒的冷冻效率,提升紧急备货能力,有效降低能源使用量。并且,由于每一个相变冷媒独立冷冻互不干扰,其冻结时间准确、稳定。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