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80796发布日期:2019-04-03 01:0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源热泵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



背景技术:

竖直U型埋管地源热泵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是成熟的技术,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通常需要足够大的室外面积来设置地埋管换热器,这成为制约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建筑容积率大的场合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同时,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较高的钻孔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适用性。

桩基埋管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建筑物建造时,直接将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管埋设在建筑物的混凝土桩基中,使其与建筑结构相结合,这样即可以解决地源热泵的换热问题又能省去了高昂的钻孔费用。

在浇注混凝土桩基的灌注桩时,为了保证桩头的砼强度,灌注桩的桩顶标高应高于设计桩顶标高0.5~1.0m,但高于设计桩顶标高的桩头部分在后续工序施工时必须予以凿除,凿除这部分桩头的工作叫做“破桩头”。

在破桩头时经常发生将换热管打破或碎石掉入换热管内的情况,甚至使整个换热管报废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急需一种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该种柔性保护套管成本低、现场施工简单、加工方便并可大批量生产,可有效的防止破桩头工序时对埋管的损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所述桩基包括桩基实体,所述桩基实体为混凝土结构,所述埋管由进水管和出水管构成,所述进水管底端与所述出水管的底端连通,多根所述埋管的下部竖向埋设于所述桩基实体内,多根所述埋管的上部由所述桩基实体顶端穿出并向所述桩基实体的一侧弯曲,所述埋管的顶端延伸出所述桩基实体的一侧后与热泵机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分别套设于所述埋管的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的外周,所述套管由内管和套设在所述内管外部的外管组成,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为网状结构,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上均布满筛孔,所述套管的上部随所述埋管向上延伸后,随所述埋管向所述桩基实体一侧延伸至所述桩基实体外,在所述桩基实体内以及位于所述桩基实体上方的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空隙、所述内管和所述埋管之间的空隙均充满混凝土;

所述套管底部位于所述桩基实体内,所述套管的底端距所述桩基实体的顶端为300~500mm。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外管的直径为0.7~0.9毫米。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外管的筛孔的直径为3.35毫米~4毫米。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内管的直径为0.4~0.6毫米。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内管的筛孔的直径为2~2.36毫米。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套管的弯曲半径大于150毫米。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套管的形状能够与所述埋管的形状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套管的形状为螺旋形或者S形或者U形。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中,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材质均为具有凹凸结构的钢丝网。

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套管分别套设于埋管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外周,套管由内管和套设在内管外部的外管组成,内管和外管均为凹凸网状结构,内管和外管上均布满筛孔,套管的上部随埋管向上延伸后,随埋管向桩基实体一侧延伸至桩基实体外,在桩基实体内的套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隙、位于桩基实体上方套管的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隙均充满混凝土形成保护壳。

该种柔性保护套管成本低、现场施工简单、加工方便并可大批量生产,可有效的防止破桩头工序时对埋管的损坏,由于套管的内管和外管均采用网状结构,混凝土沙浆可以容易的渗入钢丝网的内部,使埋管可以与混凝土紧密接触,不会因空隙的存在而产生热阻影响换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与埋管在桩基实体内的埋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桩基实体;2埋管;3进水管;4出水管;5套管;6钢筋;7内管;8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个示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实用新型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实用新型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地源热泵桩基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桩基包括桩基实体1,桩基实体1为混凝土结构,埋管2由进水管3和出水管4构成,进水管3底端与出水管4的底端连通,多根埋管2的下部竖向埋设于桩基实体1内,多根埋管2的上部由桩基实体1顶端穿出并向桩基实体1的一侧弯曲,埋管2的顶端延伸出桩基实体1的一侧后与热泵机组连接。

套管5分别套设于埋管2的进水管3和出水管4的外周,套管5由内管7和套设在内管7外部的外管8组成,内管7和外管8均为网状结构,内管7和外管8上均布满筛孔,套管5的上部随埋管2向上延伸后,随埋管2向桩基实体1一侧延伸至桩基实体1外,在桩基实体1内以及位于桩基实体1上方的套管5的内管7和外管8之间的空隙、内管7和埋管2之间的空隙均充满混凝土,如此设置使套管5在埋管2的外周形成坚硬的保护壳,能够保护埋管2在破桩头工序中不会被破坏,内管7和外管8采用网状结构使埋管2能够与混凝土紧密接触,不会因空隙的存在而产生热阻影响埋管2与桩基实体1之间的热量交换。

套管5下部位于桩基实体1内,套管5的底端距桩基实体1的顶端为300~500mm,优选为300mm,如此设置能够在破桩头的工序中对埋管2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节省成本。

进一步地,外管8的直径为0.7~0.9毫米、筛孔的直径为3.35毫米~4毫米。内管7的直径为0.4~0.6毫米、筛孔的直径为2~2.36毫米。如此设置能够保证与埋管2(PE管)接触的都是细小颗粒的水泥沙浆,粗颗粒的都被挡在外面,防止大尺寸的石粒压坏埋管2,同时又能保证埋管2与周围混凝土的紧密接触,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套管5的弯曲半径大于150毫米,如此设置能够防止埋管被折断,套管5的形状与埋管2的形状保持一致,套管5的形状为螺旋形或者S形或者U形或者其他任意形状。

进一步地,内管7与外管8的材质均为具有凹凸结构的钢丝网。

在建筑物建造时,首先将钢筋6置于桩基内,然后将套管5套设在埋管2的外周并将埋管2埋设于桩基内,待桩基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形成桩基实体1和桩基实体1上方的桩头,套管5的内管7和外管8之间的空隙中的混凝土形成坚硬的保护壳,在破桩头工序时混凝土保护壳能够保护埋管2不会被破坏。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一种用于地源热泵埋管的柔性保护套管,套管5分别套设于埋管2的进水管3和出水管4的外周,套管5由内管7和套设在内管7外部的外管8组成,内管7和外管8均为凹凸网状结构,内管7和外管8上均布满筛孔,套管5的上部随埋管2向上延伸后,随埋管2向桩基实体1一侧延伸至桩基实体1外,在桩基实体1内的套管5的内管7和外管8之间的空隙、位于桩基实体1上方套管5的内管7和外管8之间的空隙均充满混凝土形成保护壳。

该种柔性保护套管5成本低、现场施工简单、加工方便并可大批量生产,可有效的防止破桩头工序时对埋管2的损坏,由于套管5的内管7和外管8均采用网状结构,混凝土沙浆可以容易的渗入钢丝网的内部,使埋管2可以与混凝土紧密接触,不会因空隙的存在而产生热阻影响换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