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冷柜设备、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膨胀阀是一种可按预设程序调节制冷装置的制冷剂流量的节流元件,常用于冷柜、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冷媒流量节流控制;特别是在制冷设备运行过程的一些负荷变化较剧烈或运行工况范围较宽的场合,传统的节流元件(如毛细管、热力膨胀阀等)已不能满足舒适性及节能方面的要求,电子膨胀阀作为功能更加全面的节流元件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电子膨胀阀具有反应和动作速度快的优点,一般从全闭到全开状态其用时仅需几秒钟,开闭特性和速度均可人为设定;电子膨胀阀可在10%-100%的范围内进行精确调节,且调节范围可根据不同制冷设备产品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设定。
对于目前的应用电子膨胀阀的制冷设备而言,其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一般是根据制冷设备的蒸发器所检测到的冷媒过热度来调整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例如,冷媒过热度较高时则加大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冷媒过热度较小时则减小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相应的,为实现上述控制流程,制冷设备需要设置有由电子膨胀阀、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控制器等部件组成的冷媒过热度控制系统,压力传感器主要负责检测冷媒在蒸发器内的蒸发压力,并将蒸发压力值转变成4ma-20ma的电流信号;温度传感器则可以根据温度的不同生成对应的电阻值信号;控制器则可以接收到压力传感器送来的4ma-20ma电流信号,以及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值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确定蒸发器的冷媒过热度,进而通过内置程序发出脉冲信号来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电子膨胀阀根据接收到的脉冲信号控制膨胀阀开度,保证适量的供液量和合适过热度。
上述控制流程需要在蒸发器的中部或出口位置设置诸如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多个传感器;由于冷柜制冷设备的蒸发器多至于发泡层中,一方面上述传感器安装不方便,另一方面传感器故障时也不易拆装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包括主要由对外换热的冷凝器、对内换热的蒸发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连接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制冷系统还包括回热器,其中,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与冷凝器和节流装置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与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冷凝器的出口温度以及压缩机的吸气温度;
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包括:
计算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
根据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包括:
当温度差值不等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直至温度差值等于差值阈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温度差值不等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包括:
当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当温度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提高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
基于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之间的温度偏差值的绝对值,确定降低或者提高节流装置的开度调整速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制冷系统包括主要由对外换热的冷凝器、对内换热的蒸发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连接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制冷系统还包括回热器,其中,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与冷凝器和节流装置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与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
制冷系统还包括: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冷凝器的出口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压缩机的吸气温度;
控制器,用于: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具体用于:
计算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吸气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
根据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具体用于:
当温度差值不等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直至温度差值等于差值阈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具体用于:
当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当温度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提高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柜设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冷柜设备具有如前任一公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些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冷凝器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蒸发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尤其是对于蒸发器设在在发泡层中的冷柜等制冷设备,有效简化传感器的安装并便于维修,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等节流装置开度的精准调节控制。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冷柜设备;11、制冷系统;111、冷凝器;112、蒸发器;121、第一温度传感器;122、第二温度传感器;13、控制器;14、节流装置;15、压缩机;16、回热器;161、第一回热腔;162、第二回热腔;500、处理器;501、存储器;502、通信接口;503、总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蒸发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尤其是对于蒸发器设在在发泡层中的冷柜等制冷设备,有效简化传感器的安装并便于维修,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等节流装置开度的精准调节控制。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申请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制冷系统11包括主要由对外换热的冷凝器111、对内换热的蒸发器112、压缩机和节流装置14连接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制冷系统11还包括回热器16,其中,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与冷凝器111和节流装置14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与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
本文中,回热器包括第一回热腔161和第二回热腔162。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与冷凝器111和节流装置14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与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路串接。在包括回热器的制冷系统中,若采用常规的通过检测蒸发器出口冷媒过热度的方法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则需要在蒸发器出口设置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而一般的冷柜等制冷设备中,蒸发器设置在发泡层中,所以若设置前述的蒸发器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则会设置在发泡层中,这样,会导致传感器的安装和维修十分不便,考虑到上述问题,在本申请中,我们采用通过检测冷凝器的出口温度以及压缩机的吸气温度的方法,控制调整节流装置的流量开度,无需依赖设置于蒸发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有效简化传感器的安装并便于维修,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等节流装置开度的精准调节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该制冷系统应用于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冷凝器111为用于制冷系统11与室外环境之间换热的换热器;蒸发器112为用于制冷系统11与室内环境之间换热的换热器;在该制冷系统应用于冷柜设备的情况下,冷凝器111为用于制冷系统11与冷柜设备壳体外部所在环境之间换热的换热器;蒸发器112为用于制冷系统11与冷柜设备壳体内制冷环境之间换热的换热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制冷系统11运行过程中,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以及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
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本公开实施例对制冷系统11的应用设备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冷柜设备1的制冷系统11,此时,制冷系统11全部安装在冷柜设备1的壳体内。
本公开实施例对制冷系统11还可以应用在空调设备中,空调设备一般包含室外机和室内机,第一温度传感器121检测到的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为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
可选地,制冷系统11中,蒸发器112流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冷媒管路,进入压缩机15,通过压缩机15的工作,将管路中的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即为,进入压缩机15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的温度。
可选地,制冷系统11中,由于流入蒸发器112的管路中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经过蒸发器112,在实际运行时,难以保证换热充分,蒸发器112流出的冷媒可能存在气液共存的状态,然而,进入压缩机15的冷媒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是气态冷媒,所以,为了保证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段中的冷媒全部为气态,这里,制冷系统11加入了回热器16,当冷媒从蒸发器112流出后,继而进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使管路中的冷媒充分热交换,全部为气态,在从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流出,进入压缩机15的气态冷媒吸入口,此时,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即为,进入压缩机15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的温度。
本公开实施例对制冷系统11中的节流装置14的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接收控制器13产生的电信号,可以无级变容量制冷系统制冷供液量调节范围宽,调节反应快,对通过其管路的制冷剂的流量开度可以实现无级控制。
可选地,在制冷系统11中,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5,经过压缩机15的工作运行,输出气态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冷媒管路,然后进入冷凝器111,经过冷凝器111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降低了冷媒的温度,输出气态低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为了降低冷媒管路中的流量压力,经过节流装置14,如经过局部缩径的冷媒管路,使流出节流装置14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而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112,为制冷系统11的制冷部位制冷,如制冷系统11应用在冷柜中,蒸发器112为冷柜内的保温空间制冷,使其形成一个制冷环境;如制冷系统11应用在空调中,蒸发器112即安装在空调室内机中,为室内环境制冷。
可选地,为使冷凝器111输出的低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14尽可能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给蒸发器112提供充分的冷源,制冷系统11可以加入回热器16,当冷媒从冷凝器111流出后,继而进入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使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同时,也使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中的冷媒吸收热量,充分汽化,完全转化为气态的冷媒,进入压缩机15。而经过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的冷媒流出,进入节流装置14,继续冷媒循环回路的循环运行。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申请制冷系统11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11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蒸发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尤其是对于蒸发器设在在发泡层中的冷柜等制冷设备,有效简化传感器的安装并便于维修,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等节流装置开度的精准调节控制。具体的,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1、获取制冷系统11运行过程中,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以及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
可选地,制冷系统11包括设置于冷凝器111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21,该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制冷系统11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制冷系统11还包括设置于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5处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22,该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换热器系统中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通常,为了避免压缩机壳体高温对第二温度传感器122的干扰,第二温度传感器122可远离压缩机设置,比如应用于冷柜时,第二温度传感器122可以布设于回气管刚出发泡层的管段上,其中,回气管连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和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1的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吸气温度单位均为摄氏度。
这里,制冷系统11开始运行,第一温度传感器12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2即对冷凝器111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开始检测操作。
可选地,制冷系统11还包括回热器16,回热器16包括第一回热腔161和第二回热腔162。所以,制冷系统11包括与冷凝器111和节流装置14之间的冷媒管段串联连接的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制冷系统11还包括与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路串联连接的第二回热腔162。
s2、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可选地,节流装置14可以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控制调整,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相比较,当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值不等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值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相等。具体控制方法为,当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数值大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当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数值小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相等。
可选地,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数值和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之间的温度偏差值的绝对值,确定降低或者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
可选地,节流装置14可以根据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将压缩吸气温度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相比较,当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不等于预设的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与预设的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阈值相等。具体控制方法为,当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数值大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当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数值小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相等。
可选地,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和预设的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阈值之间的温度偏差值的绝对值,确定降低或者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
图3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申请制冷系统11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11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蒸发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尤其是对于蒸发器设在在发泡层中的冷柜等制冷设备,有效简化传感器的安装并便于维修,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等节流装置开度的精准调节控制。具体的,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s201、计算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
可选地,制冷系统11在运行过程中,当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12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2获取了与冷凝器111换热的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以及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时,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传入控制器13中,控制器13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取温度差值。
s202、根据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这里,预设的差值阈值用于表征预设的出口温度和吸气温度的差值的范围的集合,集合中每一个差值对应着控制器13控制的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状态。
可选地,制冷系统11通过控制器13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的温度差值与预设的差值阈值相比较,当温度差值不等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温度差值等于差值阈值。具体控制方法为,当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当温度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可选地,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之间的温度偏差值的绝对值,确定降低或者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具体控制方法为,温度差值与预设的差值阈值之间的偏差值的绝对值越大,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温度差值与预设的差值阈值之间的偏差值的绝对值越小,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
这样,能够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蒸发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尤其是对于蒸发器设在在发泡层中的冷柜等制冷设备,有效简化传感器的安装并便于维修,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等节流装置开度的精准调节控制。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出的本申请制冷系统1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11,该制冷系统11包括主要由对外换热的冷凝器111、对内换热的蒸发器112、压缩机15和节流装置14连接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制冷系统11还包括回热器,其中,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与冷凝器111和节流装置14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与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制冷系统11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121,用于:获取制冷系统11运行过程中,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122,用于:获取制冷系统11运行过程中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器13,用于: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本文中,回热器包括第一回热腔161和第二回热腔162。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与冷凝器111和节流装置14之间的冷媒管段串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与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路串接。
本文中,冷凝器111为用于制冷系统11与外部环境之间换热的换热器;蒸发器112为用于制冷系统11与室内环境之间换热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对制冷系统11的应用设备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冷柜设备1的制冷系统11,此时,制冷系统11全部安装在冷柜设备1的壳体内。
本公开实施例对制冷系统11还可以应用在空调设备中,空调设备一般包含室外机和室内机,第一温度传感器121检测到的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为冷凝器111出口温度。
可选地,制冷系统11中,蒸发器112流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冷媒管路,进入压缩机15,通过压缩机15的工作,将管路中的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即为,进入压缩机15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的温度。
可选地,制冷系统11中,由于流入蒸发器112的管路中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经过蒸发器112,在实际运行时,难以保证换热充分,蒸发器112流出的冷媒可能存在气液共存的状态,然而,进入压缩机15的冷媒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是气态冷媒,所以,为了保证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段中的冷媒全部为气态,这里,制冷系统11加入了回热器,当冷媒从蒸发器112流出后,继而进入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使管路中的冷媒充分热交换,全部为气态,在从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流出,进入压缩机15的气态冷媒吸入口,此时,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即为,进入压缩机15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的温度。
本公开实施例对制冷系统11中的节流装置14的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接收控制器13产生的电信号,可以无级变容量制冷系统制冷供液量调节范围宽,调节反应快,对通过其管路的制冷剂的流量开度可以实现无级控制。
可选地,在制冷系统11中,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5,经过压缩机15的工作运行,输出气态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冷媒管路,然后进入冷凝器111,经过冷凝器111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降低了冷媒的温度,输出气态低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为了降低冷媒管路中的流量压力,经过节流装置14,如经过局部缩径的冷媒管路,使流出节流装置14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而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112,为制冷系统11的制冷部位制冷,如制冷系统11应用在冷柜中,蒸发器112为冷柜内的保温空间制冷,使其形成一个制冷环境;如制冷系统11应用在空调中,蒸发器112即安装在空调室内机中,为室内环境制冷。
可选地,为使冷凝器111输出的低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14尽可能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给蒸发器112提供充分的冷源,制冷系统11可以加入回热器,当冷媒从冷凝器111流出后,继而进入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使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同时,也使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中的冷媒吸收热量,充分汽化,完全转化为气态的冷媒,进入压缩机15。而经过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的冷媒流出,进入节流装置14,继续冷媒循环回路的循环运行。
可选地,制冷系统11包括设置于冷凝器111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21,该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制冷系统11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制冷系统11还包括设置于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5处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22,该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换热器系统中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1的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吸气温度单位均为摄氏度。
这里,制冷系统11开始运行,第一温度传感器12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2即对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开始检测操作。
可选地,制冷系统11还包括回热器,回热器包括第一回热腔161和第二回热腔162。所以,制冷系统11包括与冷凝器111和节流装置14之间的冷媒管段串联连接的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制冷系统11还包括与蒸发器112和压缩机15之间的冷媒管路串联连接的第二回热腔162。
可选地,节流装置14可以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控制调整,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值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相比较,当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值不等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值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相等。控制器13具体用于,当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数值大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当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数值小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与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相等。
可选地,控制器13还具体用于,基于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数值和预设的出口温度阈值之间的温度偏差值的绝对值,确定降低或者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
可选地,节流装置14可以根据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将压缩吸气温度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相比较,当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不等于预设的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与预设的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阈值相等。控制器13还具体用于,当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数值大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当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数值小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与预设的吸气温度阈值相等。
可选地,控制器13还具体用于,基于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和预设的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阈值之间的温度偏差值的绝对值,确定降低或者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
这样,能够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换热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有效简化制冷系统11及其应用的制冷设备的内部装配结构,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开度等节流装置14的精准调节控制。
可选地,控制器13具体用于:计算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根据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可选地,制冷系统11在运行过程中,当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12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2获取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以及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时,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传入控制器13中,控制器13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取温度差值。
这里,预设的差值阈值用于表征预设的出口温度和吸气温度的差值的范围的集合,集合中每一个差值对应着控制器13控制的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状态。
可选地,制冷系统11通过控制器13将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的温度差值与预设的差值阈值相比较,当温度差值不等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温度差值等于差值阈值。控制器13还具体用于,当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当温度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可选地,控制器13具体用于:当温度差值不等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直至温度差值等于差值阈值。
可选地,控制器13具体用于:当温度差值大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当温度差值小于预设的差值阈值时,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
可选地,控制器13还具体用于,基于温度差值和预设的差值阈值之间的温度偏差值的绝对值,确定降低或者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控制器13还具体用于,温度差值与预设的差值阈值之间的偏差值的绝对值越大,控制降低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温度差值与预设的差值阈值之间的偏差值的绝对值越小,控制提高节流装置14的开度调整速率。
这样,能够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换热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有效简化制冷系统11及其应用的制冷设备的内部装配结构,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开度等节流装置14的精准调节控制。
本公开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冷柜设备1,该冷柜设备1包括如上述任意可选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11。
本文中,对冷柜设备1的型号不做具体限定,冷柜设备1的蒸发器112可以为均匀铺设在冷柜设备1箱体保温层内侧的铜盘管,由于蒸发器112固定设置在冷柜设备1的保温层内侧部分,若与控制器13连接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蒸发器112的冷媒入口或者冷媒出口,则十分不便安装,只能在蒸发器112出厂时就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这样,当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时,无法维修,只能更换整个蒸发器112,十分不便。
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对制冷系统11的应用设备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冷柜设备1的制冷系统11,此时,制冷系统11全部安装在冷柜设备1的壳体内。
可选地,在制冷系统11中,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5,经过压缩机15的工作运行,输出气态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冷媒管路,然后进入冷凝器111,经过冷凝器111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降低了冷媒的温度,输出气态低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为了降低冷媒管路中的流量压力,经过节流装置14,如经过局部缩径的冷媒管路,使流出节流装置14的冷媒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而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112,为制冷系统11的制冷部位制冷,如制冷系统11应用在冷柜中,蒸发器112为冷柜内的保温空间制冷,使其形成一个制冷环境;如制冷系统11应用在空调中,蒸发器112即安装在空调室内机中,为室内环境制冷。
可选地,为使冷凝器111输出的低温高压气态冷媒,经过节流装置14尽可能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给蒸发器112提供充分的冷源,制冷系统11可以加入回热器16,当冷媒从冷凝器111流出后,继而进入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使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同时,也使回热器的第二回热腔162中的冷媒吸收热量,充分汽化,完全转化为气态的冷媒,进入压缩机15。而经过回热器的第一回热腔161的冷媒流出,进入节流装置14,继续冷媒循环回路的循环运行。
这样,能够根据冷凝器111的出口温度和压缩机15的吸气温度,控制调整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因而无需依赖设置于蒸发器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参数进行开度的控制,尤其是对于蒸发器设在在发泡层中的冷柜等制冷设备,有效简化传感器的安装并便于维修,且仍能够保证对电子膨胀阀等节流装置开度的精准调节控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执行上述任一可选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可选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结构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processor)500,图5中以一个处理器500为例;和存储器(memory)501,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interface)502和总线503。其中,处理器500、通信接口502、存储器501可以通过总线5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502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500可以调用存储器501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501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存储器50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50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01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存储器501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5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当用于本申请中时,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能会在本申请中使用以描述各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别开。比如,在不改变描述的含义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叫做第二元件,并且同样第,第二元件可以叫做第一元件,只要所有出现的“第一元件”一致重命名并且所有出现的“第二元件”一致重命名即可。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都是元件,但可以不是相同的元件。而且,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词仅用于描述实施例并且不用于限制权利要求。如在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的描述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a)、“一个”(an)和“所述”(the)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类似地,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列出的任何以及所有可能的组合。另外,当用于本申请中时,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变型“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等指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这些的分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可以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可以互相参见。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如果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那么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可以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所述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所述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所披露的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装置、设备等),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在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所对应的描述中,不同的方框所对应的操作或步骤也可以以不同于描述中所披露的顺序发生,有时不同的操作或步骤之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例如,两个连续的操作或步骤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