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高温地区,环境温度越高,房间需求负荷越大,而普通空调的压缩机在高温环境温度下,温度越高,能力衰减越大,影响用户的舒适性。
目前,有采用闪蒸罐进行补气的双级喷焓压缩机技术,来保证系统能力不衰减,但是,闪蒸罐体积大,结构安装不方便,且补气量不易控制,容易产生可靠性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普通压缩机在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衰减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单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普通压缩机在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衰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冷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一压缩机,还包括:第一过冷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分别通过第一冷媒旁路和第一冷媒主路连接至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所述第一冷媒旁路上;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还连接至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补气口,并通过所述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用于将所述第一冷媒旁路中的冷媒与所述第一冷媒主路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输入所述第一压缩机,将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所述节流装置节流后输入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以及相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冷媒旁路连接至所述第一进口,并通过所述第一冷媒主路连接至所述第二进口;所述第一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补气口;所述第二出口通过所述节流装置连接至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进口。
可选的,上述单冷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散热装置,安装在第一电器盒上,所述第一散热装置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出口,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冷媒旁路和所述第一冷媒主路。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
可选的,所述节流装置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实现,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补气需求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一路流入第一冷媒旁路,经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另一路通过第一冷媒主路进入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两路冷媒在所述第一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一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过所述节流装置节流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
可选的,在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之前,还包括:控制经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一散热装置给第一电器盒散热,将散热后的冷媒分成两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四通阀和第二压缩机,还包括:第二过冷换热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三电子膨胀阀和第四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冷媒旁路和第二冷媒主路连接至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所述第二冷媒旁路上;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还连接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并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连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用于将所述第二冷媒旁路中的冷媒与所述第二冷媒主路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输入所述第二压缩机,将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输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
可选的,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相连通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冷媒旁路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口并通过所述第二冷媒主路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二端口连接至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所述第四端口通过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连接至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一端。
可选的,上述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散热装置,安装在第二电器盒上,所述第二散热装置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冷媒旁路和所述第二冷媒主路。
可选的,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实现,所述方法包括:根据补气需求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当前工作模式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根据所述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以使第二冷媒旁路中的冷媒和第二冷媒主路中的冷媒在第二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
可选的,根据当前工作模式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若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到最大,以及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开到第一预设开度进行节流;若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开到最大,以及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到第二预设开度进行节流。
可选的,根据所述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包括:若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一路流入所述第二冷媒旁路,经过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另一路通过所述第二冷媒主路进入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两路冷媒在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过所述第四电子膨胀阀节流后,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
可选的,根据所述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还包括:若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经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二散热装置给第二电器盒散热后,分成两路,一路进入第二冷媒旁路,另一路进入第二冷媒主路。
可选的,根据所述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包括:若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内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通过第四端口流经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与通过第二冷媒旁路进入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的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在所述第二冷媒主路与第二冷媒旁路的交点处分为两路,一路流入所述第二冷媒旁路经过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所述第二过冷换热器,另一路经过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进行蒸发。
可选的,根据所述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还包括:若所述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分流后的另一路冷媒进入所述第二散热装置给第二电器盒散热后,经过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利用冷媒旁路和冷媒主路在过冷换热器中进行冷媒的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向压缩机进行补气,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一步节流,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压缩机合理可靠的补气控制,提高过冷度或过热度,保证机组能力不衰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单冷空调系统(也称为单冷机),在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不衰减。如图1所示,该单冷空调系统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11(即冷凝器)、第一室内换热器12(即蒸发器)、第一压缩机13、第一过冷换热器14、第一电子膨胀阀15和节流装置16。
第一室外换热器11分别通过第一冷媒旁路141和第一冷媒主路142连接至第一过冷换热器14,第一电子膨胀阀15安装在第一冷媒旁路141上;第一过冷换热器14还连接至第一压缩机13的补气口131,并通过节流装置16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12。
第一过冷换热器14用于将第一冷媒旁路141中的冷媒与第一冷媒主路142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输入第一压缩机13,将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节流装置16节流后输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2。
第一电子膨胀阀15用于控制压缩机的补气量,在不需要补气时,可以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15。节流装置16用于对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行节流,以提高制冷能力。
第一压缩机13可以是喷气增焓压缩机。第一压缩机13的排气口132连接至第一室外换热器11的进口,吸气口133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12的出口。
本实施例的单冷空调系统,利用冷媒旁路和冷媒主路在过冷换热器中进行冷媒的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向压缩机进行补气,过冷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一步节流,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压缩机合理可靠的补气控制,提高机组过冷度,保证机组在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不衰减。
具体的,第一过冷换热器14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进口143和第一出口144以及相连通的第二进口145和第二出口146。第一室外换热器11的出口通过第一冷媒旁路141连接至第一进口143,并通过第一冷媒主路142连接至第二进口145;第一出口144连接至第一压缩机13的补气口131;第二出口146通过节流装置16连接至第一室内换热器12的进口。
本实施方式在第一过冷换热器设置四个端口,来实现旁路冷媒和主路冷媒的换热以及换热后冷媒的流通,进而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对压缩机进行合理补气,提高过冷度,保证机组在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不衰减。
可选的,如图2所示,上述单冷空调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散热装置17,安装在第一电器盒上,第一散热装置17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室外换热器11的出口,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冷媒旁路141和第一冷媒主路142。
第一散热装置是冷媒管散热装置,利用冷媒管中的冷媒对第一电器盒进行散热。
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室外换热器与两路冷媒分支点之间设置冷媒管散热装置,在冷凝之后节流之前,利用高压低温液态冷媒对电器盒进行散热(此时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避免了节流后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器盒存在凝露隐患的问题,保证电器元件的可靠性。
可选的,第一过冷换热器14可以为板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
可选的,节流装置16可以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图1和图2中以电子膨胀阀作为示例。
参考图2,在制冷运行时,第一压缩机13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11中进行冷凝,冷凝后排出的低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第一散热装置17给第一电器盒(即电控)散热,与第一电器盒换热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一路进入第一冷媒旁路141流经第一电子膨胀阀15进行节流,节流后的低温饱和态冷媒在第一过冷换热器14中与另一路(即第一冷媒主路142)中的冷媒进行换热,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后直接流入第一压缩机13的补气口131,主路冷媒被过冷后流向节流装置16进行节流,节流后的冷媒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2进行蒸发,最后流向第一压缩机13的吸气口133,如此周而复始,完成制冷循环。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1,根据补气需求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其中,补气需求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来确定,吸气过热度是指吸气温度与吸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例如,吸气过热度小于预设值,则需要补气,以提高机组制冷量,具体补气量可以根据吸气过热度与预设值的差距来确定。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试验确定吸气过热度与预设值的差值、补气量以及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度的对应关系,在机组运行时,根据当前吸气过热度与预设值的差距,根据已存储的对应关系确定补气量,以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而控制通过第一冷媒旁路进入压缩机补气口的冷媒量,实现补气控制。若环境温度小于预设温度,表示制冷需求不大,则可以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
s302,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一路流入第一冷媒旁路,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一过冷换热器,另一路通过第一冷媒主路进入第一过冷换热器,两路冷媒在第一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
s303,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一压缩机的补气口。
s304,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过节流装置节流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冷媒流入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
本实施例的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利用冷媒旁路和冷媒主路在过冷换热器中进行冷媒的换热,利用换热后的旁路冷媒向压缩机进行补气,过冷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一步节流,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压缩机合理可靠的补气控制,提高机组过冷度,保证机组在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不衰减。
若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其开度可以根据排气温度或吸气温度来确定,例如,预先确定环境温度与目标排气温度的对应关系,根据当前环境温度确定相应的目标排气温度,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以使实际排气温度接近并恒定于该目标排气温度。
可选的,在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之前,还包括: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一散热装置给第一电器盒散热,将散热后的冷媒分成两路。在冷凝之后节流之前,利用高压低温液态冷媒对电器盒进行散热(此时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避免了节流后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器盒存在凝露隐患的问题,保证电器元件的可靠性。
实施例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空调系统(也称为热泵机),保证机组在极端环境下能力不衰减。如图4所示,该热泵空调系统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二室内换热器22、四通阀23、第二压缩机24、第二过冷换热器25、第二电子膨胀阀26、第三电子膨胀阀27和第四电子膨胀阀28。
第二电子膨胀阀26的一端连接至第二室外换热器21,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冷媒旁路251和第二冷媒主路252连接至第二过冷换热器25,第三电子膨胀阀27安装在第二冷媒旁路251上;第二过冷换热器25还连接至第二压缩机24的补气口241,并通过第四电子膨胀阀28连接至第二室内换热器22。
第二过冷换热器25用于将第二冷媒旁路251中的冷媒与第二冷媒主路252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输入第二压缩机24,将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第四电子膨胀阀28节流后输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2。
第三电子膨胀阀27用于控制压缩机的补气量,在不需要补气时,可以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27。
第二电子膨胀阀26用于在制热模式下进行节流,在制冷模式下该第二电子膨胀阀26开到最大,不节流。
第四电子膨胀阀28用于在制冷模式下进行节流,在制热模式下该第四电子膨胀阀28开到最大,不节流。
第二压缩机24可以是喷气增焓压缩机。第二压缩机24的排气口242和吸气口243通过四通阀23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1、第二室内换热器22实现连接。
本实施例的热泵空调系统,利用冷媒旁路和冷媒主路在过冷换热器中进行冷媒的换热,利用换热后的旁路冷媒向压缩机进行补气,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一步节流,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压缩机合理可靠的补气控制,提高机组过冷度或过热度,保证机组在极端环境下能力不衰减,尤其是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不衰减。
具体的,第二过冷换热器25设置有相连通的第一端口253和第二端口254以及相连通的第三端口255和第四端口256;
第二电子膨胀阀26的一端连接至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一端,另一端通过第二冷媒旁路251连接至第一端口253并通过第二冷媒主路252连接至第三端口255;
第二端口254连接至第二压缩机24的补气口241;
第四端口256通过第四电子膨胀阀28连接至第二室内换热器22的一端。
本实施方式在第二过冷换热器设置四个端口,来实现旁路冷媒和主路冷媒的换热以及换热后冷媒的流通,进而可以对压缩机进行合理补气,提高机组制冷量或制热量,保证机组在极端环境下能力不衰减。
参考图5,上述热泵空调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散热装置29,安装在第二电器盒上,第二散热装置29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电子膨胀阀26,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冷媒旁路251和第二冷媒主路252。
本实施方式在第二电子膨胀阀与两路冷媒分支点之间设置冷媒管散热装置,在冷凝之后节流之前,利用高压低温液态冷媒对电器盒进行散热(此时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避免了节流后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器盒存在凝露隐患的问题,保证电器元件的可靠性。
可选的,第二过冷换热器可以为板式换热器或套管换热器。
参考图5,高温工况运行制冷模式时,第二压缩机24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21中进行冷凝,制冷模式下第二电子膨胀阀26开到最大,不节流,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二散热装置29给第二电器盒散热,与第二电器盒换热后的冷媒进行分流,一路进入第二冷媒旁路251流经第三电子膨胀阀27进行节流,变成低温饱和态冷媒,与另一路(即第二冷媒主路252)中的冷媒在第二过冷换热器25中进行过冷换热,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后流入第二压缩机24的补气口241,其中补气量由第三电子膨胀阀27来调节控制;被过冷后的主路冷媒继续流经第四电子膨胀阀28进行节流,然后流经第二室内换热器22进行蒸发,最后回到第二压缩机24,如此周而复始,完成制冷循环。
在制热模式下,冷媒反向流通,第四电子膨胀阀28全开,不节流,第二电子膨胀阀26进行主路节流,第三电子膨胀阀27进行补气量调节。第二压缩机24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2进行冷凝,液态冷媒经第四电子膨胀阀28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25的主路,在第二过冷换热器25中与旁路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的主路冷媒在主旁路分支点处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二冷媒旁路251,另一路经过第二散热装置29给电控散热,散热后的冷媒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26进行主路节流,形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21,气化吸热,气态冷媒再次进入第二压缩机24中进行循环。
实施例四
在上述实施例三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s601,根据补气需求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其中,补气需求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来确定,吸气过热度是指吸气温度与吸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例如,吸气过热度小于预设值,则需要补气,以提高机组制冷量,具体补气量可以根据吸气过热度与预设值的差距来确定。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试验确定吸气过热度与预设值的差值、补气量以及第三电子膨胀阀开度的对应关系,在机组运行时,根据当前吸气过热度与预设值的差距,根据已存储的对应关系确定补气量,以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而控制通过第二冷媒旁路进入压缩机补气口的冷媒量,实现补气控制。若环境温度小于预设温度,表示制冷需求不大,则可以关闭第三电子膨胀阀。
s602,根据当前工作模式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s603,根据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以使第二冷媒旁路中的冷媒和第二冷媒主路中的冷媒在第二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
本实施例的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利用冷媒旁路和冷媒主路在过冷换热器中进行冷媒的换热,利用换热后的旁路冷媒向压缩机进行补气,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一步节流,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压缩机合理可靠的补气控制,提高机组过冷度或过热度,保证机组能力不衰减,尤其是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不衰减。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根据当前工作模式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到最大,以及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开到第一预设开度进行节流;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开到最大,以及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到第二预设开度进行节流。由此可是保证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均能进行主路节流,保证机组能力不衰减。
根据不同的工作模式,冷媒的流向控制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1)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一路流入第二冷媒旁路,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另一路通过第二冷媒主路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两路冷媒在第二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过第四电子膨胀阀节流后,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冷媒流入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制冷模式下利用旁路和主路进行冷媒换热,并进一步对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行节流以及将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输入压缩机进行合理补气,提高机组过冷度,保证机组在高温环境下制冷能力不衰减。
可选的,根据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还包括: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二散热装置给第二电器盒散热后,分成两路,一路进入第二冷媒旁路,另一路进入第二冷媒主路。由此制冷模式下,在冷凝之后节流之前,利用高压低温液态冷媒对电器盒进行散热(此时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避免了节流后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器盒存在凝露隐患的问题,保证电器元件的可靠性。
(2)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内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通过第四端口流经第二过冷换热器,与通过第二冷媒旁路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的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在第二冷媒主路与第二冷媒旁路的交点处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二冷媒旁路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另一路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冷媒流入第二压缩机的吸气口。
在制热模式下利用旁路和主路进行冷媒换热,并进一步对换热后的主路冷媒进行节流以及将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输入压缩机进行合理补气,提高机组制热量。
可选的,根据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还包括: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分流后的另一路冷媒进入第二散热装置给第二电器盒散热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由此在冷凝之后节流之前,利用高压低温液态冷媒对电器盒进行散热(此时冷媒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避免了节流后冷媒温度过低导致电器盒存在凝露隐患的问题,保证电器元件的可靠性。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一和二的基础上,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冷空调系统控制装置,用于实现实施例二所述的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实现,该装置可以集成于单冷空调系统的控制器中。单冷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补气需求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一路流入第一冷媒旁路,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一过冷换热器,另一路通过第一冷媒主路进入第一过冷换热器,两路冷媒在第一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一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过节流装置节流后,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冷媒流入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
可选的,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经第一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一散热装置给第一电器盒散热,将散热后的冷媒分成两路。
上述装置可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实施例六
在上述实施例三和四的基础上,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控制装置,用于实现实施例四所述的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实现,该装置可以集成于热泵空调系统的控制器中。热泵空调系统控制装置包括: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补气需求控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第五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当前工作模式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和第四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第六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当前工作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以使第二冷媒旁路中的冷媒和第二冷媒主路中的冷媒在第二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
可选的,第五控制模块具体用于: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到最大,以及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开到第一预设开度进行节流;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第四电子膨胀阀开到最大,以及控制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到第二预设开度进行节流。
可选的,第六控制模块具体用于: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分成两路,一路流入第二冷媒旁路,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另一路通过第二冷媒主路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两路冷媒在第二过冷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经过第四电子膨胀阀节流后,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
可选的,第六控制模块还用于: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外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进入第二散热装置给第二电器盒散热后,分成两路,一路进入第二冷媒旁路,另一路进入第二冷媒主路。
可选的,第五控制模块具体用于: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经第二室内换热器冷凝后的冷媒通过第四端口流经第二过冷换热器,与通过第二冷媒旁路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的冷媒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旁路冷媒被加热气化,流入第二压缩机的补气口;换热后的主路冷媒在第二冷媒主路与第二冷媒旁路的交点处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二冷媒旁路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二过冷换热器,另一路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节流后,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进行蒸发。
可选的,第六控制模块还用于:若当前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控制分流后的另一路冷媒进入第二散热装置给第二电器盒散热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
上述装置可执行本发明实施例四所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二提供的单冷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四提供的热泵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