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式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7938发布日期:2019-12-13 18:44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喷淋式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收式制冷领域,特别是一种喷淋式发生器。



背景技术:

吸收式制冷是利用某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工质对,通过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的吸收和释放,产生物质的状态变化,从而伴随吸热和放热过程。

而现有的吸收式制冷使用的发生器常常是直接将工质对组成的稀溶液直接喷淋到发生器上的传热管,此过程中由于喷淋出来的稀溶液不均匀,所以直接喷淋上传热管后会导致受热不均,吸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喷淋式发生器,使得工质对中的制冷剂与传热管接触均匀,蒸发量增加,增加吸热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喷淋式发生器,包括壳体、传热管、喷淋装置和出液管,所述传热管成列排布或相错排布,并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喷淋装置安装在所述壳体顶部,所述储液管安装在所述壳体底部,所述喷淋装置设置有进液孔和喷淋孔,所述进液孔朝向所述壳体顶部,所述喷淋孔朝向所述传热管。

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有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相隔开,所述内壳设置有排液孔,所述内壳顶部设置所述进液孔,所述外壳底部设置所述喷淋孔。

所述排液孔设置在所述内壳的侧壁的上部。

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设置成长条形,所述排液孔均匀排布在所述内壳侧壁上。

所述外壳设置顶部或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排气孔。

所述喷淋孔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喷淋孔下方对应一列传热管。

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支撑板和阻挡板,,所述阻挡板设置在所述传热管的侧部,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阻挡板之间形成蒸汽通道。

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蒸汽通道与所述冷凝器相联通。

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成倾斜,所述倾斜的最低点位于所述出液管的顶部。

需要说明的是:

内壳与所述外壳相隔开指形成两个腔体,但是并非指完全隔离。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传热管进行成列排布或相错排布,喷淋装置设置在壳体的顶部,喷淋装置通过进液孔输送工质对稀溶液,然后通过喷淋孔进行分散喷淋,所以可以均匀得将工质对喷淋到传热管上,其中制冷剂经过传热管吸收热量蒸发,工质对浓溶液落下,并经过出液管汇集到一起收集,该设计有效的增加了蒸发量,所以增加吸热效率。

2、喷淋装置包括有内壳和外壳,并相隔开,工质对从进液管进入后首先再内壳上进行一个缓冲,有效的缓解了冲击力,然后工质对溶液通过内壳上的排液孔缓缓排出,然后再经外壳底部的喷淋孔进行喷淋,所以有效的缓解了工质对溶液进入到喷淋装置时的冲击力,最后喷淋的工质对溶液是平缓的下落。

3、其中排液孔设置在内壳的侧壁的上部,在工质对溶液进入到内壳后不能立马排出,待工质对溶液漫过排液孔后才能排出,所以还能带到过滤杂质的作用。

4、其中2内壳和外壳均设置成长条形,与传热管缠绕的方向相同,且在传热管上方,而且排液孔设置有多个且均匀排布在内壳侧壁上,因此保证了外壳是上的喷淋孔能持续有工质对溶液流下。

5、外壳的顶部或者侧壁的上部设置有排气孔,通过排气孔进行平衡气压,保证内壳外壳与壳体气压平衡,所以不会影响内壳的工质对容易向下流动。

6、喷淋孔设置多个,而且喷淋孔下方与传热管进行纵向对齐,所以工质对溶液落下后可以直接落到传热管上进行热交换,换热效率增加。

7、壳体内部设置的支撑板对喷淋装置进行支撑,壳体内部阻挡板设置在传热管的侧部,所以可以在阻挡板阻挡工质对溶液的飞溅。而支撑板与阻挡板之间形成的蒸汽通道使蒸汽可以顺利排出。

8、壳体底部设置成倾斜,所以经过换热后的工质对溶液落下后通过重力进行流动最终进入到出液管内排出,再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喷淋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支撑板;12、阻挡板;13、蒸汽通道;20、传热管;30、喷淋装置;31、内壳;311、进液孔;312、排液孔;32、外壳;321、喷淋孔;322、排气孔;40、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喷淋式发生器,包括壳体10、传热管20、喷淋装置30和出液管40,所述传热管20成列排布或相错排布,并安装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所述喷淋装置30安装在所述壳体10顶部,所述储液管安装在所述壳体10底部,所述喷淋装置30设置有进液孔311和喷淋孔321,所述进液孔311朝向所述壳体10顶部,所述喷淋孔321朝向所述传热管20。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喷淋装置30安装在壳体10上。

如图4所示,所述喷淋装置30包括有内壳31和外壳32,所述内壳31与所述外壳32相隔开,所述内壳31设置有排液孔312,所述内壳31顶部设置所述进液孔311,所述外壳32底部设置所述喷淋孔321,所述排液孔312设置在所述内壳31的侧壁的上部,所述内壳31和所述外壳32设置成长条形,所述排液孔312均匀排布在所述内壳31侧壁上,所述外壳32设置顶部或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排气孔32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排液孔312设置有多个,且每个排液孔31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如图3所示,所述喷淋孔321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喷淋孔321下方对应一列传热管20。

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0内部设置有支撑板11和阻挡板12,所述阻挡板12设置在所述传热管20的侧部,所述支撑板11与所述阻挡板12之间形成蒸汽通道13,所述壳体10通过所述蒸汽通道13与所述冷凝器相联通。所述壳体10底部设置成倾斜,所述倾斜的最低点位于所述出液管40的顶部。

本实施例的优点和原理:

1、传热管20进行成列排布或相错排布,喷淋装置30设置在壳体10的顶部,喷淋装置30通过进液孔311输送工质对稀溶液,然后通过喷淋孔321进行分散喷淋,所以可以均匀得将工质对喷淋到传热管20上,其中制冷剂经过传热管20吸收热量蒸发,工质对浓溶液落下,并经过出液管40汇集到一起收集,该设计有效的增加了蒸发量,所以增加吸热效率。

2、喷淋装置30包括有内壳31和外壳32,并相隔开,工质对从进液管进入后首先再内壳31上进行一个缓冲,有效的缓解了冲击力,然后工质对溶液通过内壳31上的排液孔312缓缓排出,然后再经外壳32底部的喷淋孔321进行喷淋,所以有效的缓解了工质对溶液进入到喷淋装置30时的冲击力,最后喷淋的工质对溶液是平缓的下落。

3、其中排液孔312设置在内壳31的侧壁的上部,在工质对溶液进入到内壳31后不能立马排出,待工质对溶液漫过排液孔312后才能排出,所以还能带到过滤杂质的作用。

4、其中2内壳31和外壳32均设置成长条形,与传热管20缠绕的方向相同,且在传热管20上方,而且排液孔312设置有多个且均匀排布在内壳31侧壁上,因此保证了外壳32是上的喷淋孔321能持续有工质对溶液流下。

5、外壳32的顶部或者侧壁的上部设置有排气孔322,通过排气孔322进行平衡气压,保证内壳31外壳32与壳体10气压平衡,所以不会影响内壳31的工质对容易向下流动。

6、喷淋孔321设置多个,而且喷淋孔321下方与传热管20进行纵向对齐,所以工质对溶液落下后可以直接落到传热管20上进行热交换,换热效率增加。

7、壳体10内部设置的支撑板11对喷淋装置30进行支撑,壳体10内部阻挡板12设置在传热管20的侧部,所以可以在阻挡板12阻挡工质对溶液的飞溅。而支撑板11与阻挡板12之间形成的蒸汽通道13使蒸汽可以顺利排出。

8、壳体10底部设置成倾斜,所以经过换热后的工质对溶液落下后通过重力进行流动最终进入到出液管40内排出,再循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