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源热泵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5258发布日期:2020-07-10 16:07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源热泵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源热泵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通常地源热泵消耗1kwh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4kwh以上的热量或冷量,地源热泵是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现市面上的地源热泵换热器大多数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损坏情况时就需要将整个换热器进行更换,无法对破损处进行修补或者单独替换,操作时非常的费时费力,且更换的成本较大,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多数的换热器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较为麻烦,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固定和快速操作,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源热泵换热器,解决了现有市面上的地源热泵换热器大多数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损坏情况时就需要将整个换热器进行更换,无法对破损处进行修补或者单独替换,操作时非常的费时费力,且更换的成本较大,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多数的换热器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较为麻烦,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固定和快速操作,便捷性较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源热泵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管装置、底座以及压板,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第一换热管装置和第二换热管装置,所述第二换热管装置安装在第一换热管装置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和第二换热管装置的内侧设有弯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装置的两侧均设有弯管,所述弯管的外部通过套接的方式连接管卡,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和第二换热管装置的底部均设有底座,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盖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的顶部分别设有进口管和出口管,所述进口管位于出口管的左侧,所述进口管和出口管的顶部均套接密封圈,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呈对称分布形式。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部散热口,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紧固螺栓,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开设有螺孔。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底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侧板,所述侧板呈对称分布形式,所述侧板的外部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紧固螺栓。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部的底部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为弧形口,所述底座的顶部嵌合第一换热管装置和第二换热管装置,所述底座呈平均分布形式。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和第二换热管装置的内部安装压板,所述压板的内部镶嵌细螺栓,所述细螺栓的底部安装在底座的安装孔内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源热泵换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地源热泵换热器,通过在壳体的内部设有三段式的换热管装置,较好的解决了换热器在损坏时更换成本较大的问题,由于整个换热结构由两组第一换热管装置和第二换热管装置组成,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果有某一段换热管装置出现损坏、破损、故障情况时,工作人员可以单独的将对应的坏的换热管装置拆卸下来,然后更换新的一段换热管装置即可,非常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维修,整体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换热器在损坏时的维修成本,功能性较强,较为的实用;

(2)、该地源热泵换热器,通过在壳体内部的底部设有底座,且底座的顶部嵌合换热管装置,并通过压板来从内部进行固定,当在安装和拆卸换热管装置时,只需要将压板外部的细螺栓拧出来,然后即可将换热管装置取下来,而在安装时由于底座的内部是圆弧形状,可以很好的嵌合住换热管装置,然后再用压板进行固定即可,避免直接使用螺栓安装存在的磨损的情况,较好的实现了快速安装和拆卸,操作时非常的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侧视图。

图中,壳体-1、散热口-2、盖板-3、紧固螺栓-4、进口管-5、出口管-6、密封圈-7、侧板-8、螺孔-9、第一换热管装置-10、第二换热管装置-11、弯管-12、管卡-13、底座-14、压板-15、细螺栓-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源热泵换热器,包括壳体1、第一换热管装置10、底座14以及压板15,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换热管装置10和第二换热管装置11,所述第二换热管装置11安装在第一换热管装置10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10和第二换热管装置11的内侧设有弯管12,所述第二换热管装置11的两侧均设有弯管12,所述弯管12的外部通过套接的方式连接管卡13,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10和第二换热管装置11的底部均设有底座14,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盖板3。

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10的顶部分别设有进口管5和出口管6,所述进口管5位于出口管6的左侧,所述进口管5和出口管6的顶部均套接密封圈7,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10呈对称分布形式,通过设有的密封圈7,在应用时较好的提升了进口管5和出口管6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功能性较强。

所述壳体1的外部散热口2,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紧固螺栓4,所述壳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螺孔9,通过设有的大面积散热口2,可以帮助壳体1的内部和外部进行空气流通,从而实现散热功能,较为的实用。

所述盖板3的底部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侧板8,所述侧板8呈对称分布形式,所述侧板8的外部开设有螺孔9,所述螺孔9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紧固螺栓4,通过设有的侧板8,当在安装盖板3时两边的侧板8会卡在壳体1的顶部开口处,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初步的固定,操作较为的便捷。

所述壳体1内部的底部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底座14,所述底座14的顶部为弧形口,所述底座14的顶部嵌合第一换热管装置10和第二换热管装置11,所述底座14呈平均分布形式,通过设有的特殊形状的底座14,可以很好的卡住换热管装置,非常便于工作人员在安装时进行放置固定,实用性较强。

所述底座14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换热管装置10和第二换热管装置11的内部安装压板15,所述压板15的内部镶嵌细螺栓16,所述细螺栓16的底部安装在底座14的安装孔内部,通过设有的压板15,避免了直接使用螺栓安装存在的磨损的情况,较好的实现了快速安装和拆卸,操作时非常的便捷。

工作原理:在应用该地源热泵换热器时,将进口管5和出口管6分别和地源热泵连接在一起,然后即可开始进行运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当壳体1内部的换热管装置出现损坏或者故障需要更换时,通过在壳体1的内部设有三段式的换热管装置,整个换热结构由两组第一换热管装置10和第二换热管装置11组成,在检查出是那一段出现损坏时,工作人员可以单独的将对应的坏的换热管装置拆卸下来,然后更换新的一段换热管装置即可,非常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维修,大大降低了换热器在损坏时的维修成本,功能性较强,同时在安装和拆卸时,由于避免了直接使用螺栓进行固定的方式,改用压板15从换热管装置的内部进行压紧的方式,杜绝了存在的磨损的情况,较好的实现了快速安装和拆卸,在操作时只需要将压板15外部的细螺栓16拧出来并将压板15抽出来,接着将管卡13拆掉,然后就可以将换热管装置取下来,而在安装时由于底座14的内部是圆弧形状,可以很好的嵌合住换热管装置,然后再用压板15进行固定即可,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的简单,灵活性较强,较为的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1、散热口2、盖板3、紧固螺栓4、进口管5、出口管6、密封圈7、侧板8、螺孔9、第一换热管装置10、第二换热管装置11、弯管12、管卡13、底座14、压板15、细螺栓16,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市面上的地源热泵换热器大多数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损坏情况时就需要将整个换热器进行更换,无法对破损处进行修补或者单独替换,操作时非常的费时费力,且更换的成本较大,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多数的换热器在安装和拆卸的过程较为麻烦,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固定和快速操作,便捷性较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通过在壳体1的内部设有三段式的换热管装置,较好的解决了换热器在损坏时更换成本较大的问题,由于整个换热结构由两组第一换热管装置10和第二换热管装置11组成,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果有某一段换热管装置出现损坏、破损、故障情况时,工作人员可以单独的将对应的坏的换热管装置拆卸下来,然后更换新的一段换热管装置即可,非常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维修,大大降低了换热器在损坏时的维修成本,功能性较强,同时通过在壳体1内部的底部设有底座14,且底座14的顶部嵌合换热管装置,并通过压板15来从内部进行固定,当在安装和拆卸换热管装置时,只需要将压板15外部的细螺栓16拧出来,然后即可将换热管装置取下来,而在安装时由于底座14的内部是圆弧形状,可以很好的嵌合住换热管装置,然后再用压板15进行固定即可,避免直接使用螺栓安装存在的磨损的情况,较好的实现了快速安装和拆卸,操作时非常的便捷。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