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8414发布日期:2020-11-06 12:2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冰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冰箱一般都是整体性设计,而冰箱的更新换代一般只是某一部分功能的改进或外观造型的变化,但用户在选择新冰箱时却往往需要更换冰箱的全部而不是部分,这间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人员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将冰箱的整体性打破,构造出模块化冰箱。当用户对冰箱的容积、造型等有新的需求时,只需新增或更换模块便可实现,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现有的模块化冰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模块化冰箱具有一套独立的制冷系统模块,同时还具有冷冻、冷藏间室模块,制冷系统模块需要与间室模块组合,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冰箱;第二种模块化冰箱的每个子模块均具有各自的制冷系统,每个子模块能够单独使用,同时可通过多个子模块间的自由组合满足用户对使用容积、空间的需求。

第二种模块化冰箱在组合使用时,由于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制冷系统,如何保证各个独立的制冷系统均具有一个良好的散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上下拼接式且具有良好散热的模块化冰箱。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升模块化冰箱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制造、运输及维修成本。

本实用新型一个更进一步的目的是提升第一机械室和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冰箱,其包括:

第一箱体,其内限定有第一机械室,所述第一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制冷系统的第一压缩机和第一冷凝器,且所述第一机械室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所述第一机械室内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第二箱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下方,其内限定有第二机械室,所述第二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制冷系统的第二压缩机和第二冷凝器;

底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箱体的下方,具有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所述进风腔室具有环境空气入口和与所述环境空气入口相通的第一环境空气出口,所述出风腔室具有第一热空气进口和与所述第一热空气进口相通的热空气出口;

散热进风道,由所述第一环境空气出口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进风口,以将环境空气引入所述第一机械室内;以及

散热出风道,由所述第一出风口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一热空气进口,以将含有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一冷凝器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引入所述出风腔室,并通过所述热空气出口排至外部环境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机械室限定于所述第一箱体内的后下方,所述第一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机械室的后壁,所述第一环境空气出口形成于所述进风腔室的后壁;

所述散热进风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后外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于所述第一机械室的后壁,所述第一热空气进口形成于所述出风腔室的后壁;

所述散热出风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后外侧。

可选地,所述环境空气入口形成于所述进风腔室的前壁,所述热空气出口形成于所述出风腔室的前壁。

可选地,所述第二机械室的底壁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所述第二机械室内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所述进风腔室的上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通的第二环境空气出口,以使得环境空气进入所述第二机械室内;

所述出风腔室的上壁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通的第二热空气进口,以将含有所述第二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冷凝器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引入所述出风腔室,并通过所述热空气出口排至外部环境中。

可选地,所述底部组件还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为将所述进风腔室与所述出风腔室进行热隔离,以隔绝进入所述出风腔室的热空气与由所述环境空气入口进入所述进风腔室的环境空气。

可选地,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呈可拆卸地上下分布。

可选地,所述底部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箱体的下方。

可选地,模块化冰箱,还包括:

第一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械室内,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由所述散热进风道进入所述第一机械室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一压缩机,并经所述散热出风道流动至所述出风腔室内,从而将所述第一机械室内产生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

第二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机械室内,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由所述进风腔室进入所述第二机械室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动至所述出风腔室内,从而将所述第二机械室内产生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一压缩机沿横向依次分布;

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沿横向依次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冰箱利用散热进风道、散热出风道及底部组件实现了模块化冰箱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良好散热,并将环境空气与热空气完全隔离,提升了散热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仅通过增加底部组件、散热进风道和散热出风道即可解决模块化冰箱的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散热难题,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冰箱,散热进风道和散热出风道均是独立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单独模块,易于生产制造和拆装,提升了模块化冰箱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制造、运输及维修成本;并且散热进风道和散热出风道连接于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的后外侧,避免了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组合或拆卸时对散热进风道和散热出风道的影响,保证了散热进风道和散热出风道的密封性和寿命。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冰箱利用底部组件的特别设计在第二箱体的底部完成第二机械室的散热,在无需增加第二箱体后外侧的空间的同时,保证了第二机械室的良好散热。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冰箱,底部组件的进风腔室和出风腔室通过分隔件进行热隔离,避免热空气与环境空气交叉混合而造成散热不良,提升了第一机械室和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主视透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底部组件的示意图;以及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散热进风道或散热出风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冰箱。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横向”等方位均按照冰箱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例如,参见图1,冰箱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靠近墙壁的一侧为后。参见图2,横向即是指与冰箱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主视透视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底部组件10的示意图,其中,图2中的箭头表示气流流动方向。

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可作为嵌入式使用,形成模块化嵌入式冰箱。

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包括第一箱体01和设置于第一箱体01的下方的第二箱体02,第一箱体01内限定有第一机械室,第一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第一箱体01的制冷系统的第一压缩机52和第一冷凝器32,第二箱体02内限定有第二机械室,第二机械室内容置有包含于第二箱体02的制冷系统的第二压缩机51和第二冷凝器31。也即是说,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具有各自独立的制冷系统,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上下分布形成上下拼接式的模块化冰箱或上下分布相互不连接的模块化冰箱。

针对本实施例的上下拼接式的模块化冰箱,位于上方的第一箱体01的第一机械室的散热问题是本申请发明人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尤其当用户为节省空间和整体美观性,将模块化冰箱作为嵌入式使用时,由于嵌入空间的容积较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果是本申请发明人需要解决的难点。

为此,本申请发明人将模块化冰箱进行创新设计,增设底部组件10、散热进风道71和散热出风道72。具体地,底部组件10设置于第二箱体02的下方,具有进风腔室11和出风腔室12,进风腔室11具有环境空气入口104和与环境空气入口104相通的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1,而出风腔室12具有第一热空气进口121和与第一热空气进口121相通的热空气出口103。第一机械室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第一机械室内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一进风口22和第一出风口62。散热进风道71由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1向上延伸至第一进风口22,以通过散热进风道71将环境空气引入第一机械室内,带走第一冷凝器32和第一压缩机52的热量,散热出风道72由第一出风口62向下延伸至第一热空气进口121,以通过散热出风道72将含有第一压缩机52和第一冷凝器32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引入出风腔室12,并通过出风腔室12的热空气出口103排至外部环境中。

如此利用散热进风道71和底部组件10从模块化冰箱的底部向第一机械室内引入环境空气,并利用散热出风道72将第一机械室产生的热空气向下通过底部组件10排至外部环境中,实现了模块化冰箱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良好散热的同时,将环境空气与热空气完全隔离,提升了散热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仅通过增加底部组件10、散热进风道71和散热出风道72即可解决模块化冰箱的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散热难题,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箱体01与第二箱体02呈可拆卸地上下分布,使得用户可自行对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进行组装或拆分使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组件10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箱体02的下方,易于生产制造和拆装,提升了模块化冰箱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制造、运输及维修成本。

一般地,机械室位于冰箱箱体内的后下方,本实施例不排除机械室位于冰箱箱体内的其他位置。而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机械室限定于第一箱体01内的后下方,第一进风口22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后壁,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1形成于进风腔室11的后壁,散热进风道71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后外侧,也即是说,散热进风道71是独立于第一箱体01、第二箱体02的单独模块,易于生产制造和拆装,可提升模块化冰箱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制造、运输及维修成本;并且可避免第一箱体01与第二箱体02组合或拆卸时对散热进风道71的影响,保证了散热进风道71的密封性;另外,第一进风口22、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1及散热进风道71均隐藏于不易被用户看见的冰箱的背部,提升了冰箱的美观性。

在可替换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2可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侧壁,第一环境空气出口111可形成于进风腔室11的侧壁,相应地,散热进风道71可设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外侧的侧部或者内侧的侧部。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62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后壁,第一热空气进口121形成于出风腔室12的后壁,散热出风道72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后外侧,如此使得散热出风道72为独立于第一箱体01、第二箱体02的单独模块,进一步提升模块化冰箱的标准化程度,降低生产制造、运输及维修成本;并且避免了第一箱体01与第二箱体02组合或拆卸时对散热出风道72的影响,保证了散热出风道72的密封性;而且,第一出风口62、第一热空气进口121和散热出风道72均隐藏于不易被用户看见的冰箱的背部,进一步提升了冰箱的美观性。

当模块化冰箱作为嵌入式使用时,嵌入空间的大小只需满足其后壁与模块化冰箱后壁之间留有散热进风道71和散热出风道72的放置间隙即可,而嵌入空间的横向两侧壁则可与模块化冰箱的横向两侧壁紧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在嵌入空间的后侧和横向两侧均留有散热气流通道的方案,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在作为嵌入式使用时所需嵌入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从而减少冰箱所占空间。

在可替换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62可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侧壁,第一热空气进口121形成于出风腔室12的侧壁,散热出风道72设置于第一箱体01和第二箱体02的外侧的侧部或者内侧的侧部。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的散热进风道71或散热出风道72的示意图。

参见图4,图4示出的部件可以为散热进风道71,也可为散热出风道72。散热进风道71、散热出风道72均具有下开口701和上开口702,散热进风道71通过其下开口701和上开口702将第一机械室与底部组件10连通,使得环境空气由底部组件10流动至第一机械室内;散热出风道72通过其下开口701和上开口702将第一机械室与底部组件10连通,使得第一机械室产生的热量由第一机械室流动至底部组件10内,经由底部组件10排至外部环境中。

底部组件10的环境空气入口104可形成于进风腔室11的前壁,而底部组件10的热空气出口103可形成于出风腔室12的前壁。由于底部组件10的前侧直接面向外部环境,环境空气由底部组件10的前侧吸入,可保证环境空气进入的畅通和热空气由热空气出口103排至外部环境的畅通;而且避免了进风腔室11的横向侧壁开设环境空气入口104,出风腔室的横向侧壁开设热空气出口103而需要在冰箱的横向侧壁与其放置空间的横向侧壁之间预留气流空间的问题,避免冰箱占用空间的增加。

参照图3,环境空气入口104处可形成有上下间隔分布的第一分隔板101,第一分隔板101将环境空气入口104分隔为上下分布的多个子入口,以引导环境空气顺畅进入。热空气出口103处可形成有上下间隔分布的第二分隔板105,第二分隔板105将热空气出口103分隔为上下分布的多个子出口,以引导热空气的顺畅排出。

底部组件10可设置有分隔件102,分隔件102设置为将进风腔室11与出风腔室12进行热隔离,以隔绝热空气与由环境空气入口104进入的环境空气,避免由出风腔室12流出的热空气与由环境空气入口104进入进风腔室11的环境空气产生交叉混合而造成散热不良,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机械室内还容置有第一散热风机42,其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由散热进风道71进入第一机械室内,并依次经过第一冷凝器32和第一压缩机52,并经散热出风道72流动至出风腔室12内,从而将第一机械室内产生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如此使得气流在第一机械室与外部环境之间持续循环,第一散热风机42促使环境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和快速地进入第一机械室内,增强第一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凝器32、第一散热风机42和第一压缩机52沿横向依次分布,如此可减少第一机械室对第一箱体01前后空间的占用,保证第一机械室前侧的存储空间的容积。相应地,在第一进风口22和第一出风口62形成于第一机械室的后壁的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2与第一出风口62沿横向分布,且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第一进风口22位于第一冷凝器32的上游,第一出风口62位于第一压缩机52的下游,以保证环境空气先经过第一冷凝器32,再经过第一压缩机52,从而可更大程度地降低第一冷凝器32的表面温度,保证制冷效率。

本实施例在解决第一机械室的散热问题的同时,还提供了针对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方案。具体地,第二机械室的底壁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在第二机械室内与外部环境之间循环的第二进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61,进风腔室11的上壁形成有与第二进风口21相通的第二环境空气出口112,以使得环境空气进入第二机械室内,出风腔室12的上壁形成有与第二出风口61相通的第二热空气进口122,以将含有第二压缩机51和第二冷凝器31产生的热量的热空气引入出风腔室12,并通过热空气出口103排至外部环境中。如此利用底部组件10在第二箱体02的底部完成第二机械室的散热,在无需增加第二箱体02的后外侧的空间的同时,保证了第二机械室的良好散热。

第二机械室可限定于第二箱体02内的后下方,以在第二机械室的前侧留有物品存储空间。第二环境空气出口112可由进风腔室11的上壁开设的一个或多个开口限定而成,如图3所示,进风腔室11的上壁敞开,形成一个大开口,限定出第二环境空气出口112。第二热空气进口122可由出风腔室12的上壁开设的一个或多个开口限定而成,如图3所示,出风腔室12的上壁敞开,形成一个大开口,限定出第二热空气进口122。

如前所述,进风腔室11与出风腔室12通过分隔件102进行热隔离,避免了进入进风腔室11的环境空气与进入出风腔室12的热空气的交叉混合,保证了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机械室内还容置有第二散热风机41,其配置为促使环境空气由进风腔室11进入第二机械室内,并依次经过第二冷凝器31和第二压缩机51,流动至出风腔室12内,从而将第二机械室内产生的热空气排至外部环境中。如此使得气流在第二机械室与外部环境之间持续循环,第二散热风机41促使环境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和快速地进入第二机械室内,增强第二机械室的散热效果。

第二冷凝器31、第二散热风机41和第二压缩机51沿横向依次分布,以减少第二机械室对第二箱体02前后空间的占用,保证第二机械室前侧的存储空间的容积。相应地,在第二进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61形成于第二机械室的底壁的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21与第二出风口61沿横向分布,且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第二进风口21位于第二冷凝器31的上游,第二出风口61位于第二压缩机51的下游,以保证环境空气先经过第二冷凝器31,再经过第二压缩机51,从而可更大程度地降低第二冷凝器31的表面温度,保证制冷效率。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风机42、第二散热风机41均为轴流风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热风机42、第二散热风机41可为贯流风机、离心风机等,而第一冷凝器32、第一散热风机42、第一压缩机52的相对位置可根据第一散热风机42的风机类型和结构而调整,相应地,第二冷凝器31、第二散热风机41、第二压缩机51的相对位置可根据第二散热风机41的风机类型及结构而调整。

如本领域技术所熟知的,第一箱体01还应包括在第一机械室的前方和上方的至少一个第一储物间室及用于向至少一个第一储物间室提供冷量的第一蒸发器,第一蒸发器与第一冷凝器32、第一压缩机52等部件构成第一箱体01的制冷系统。相应地,第二箱体02还应包括在第二机械室的前方和上方的至少一个第二储物间室及用于向至少一个第二储物间室提供冷量的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与第二冷凝器31、第二压缩机51等部件构成第二箱体02的制冷系统。由于冰箱的制冷系统及制冷原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冰箱,通过增设特别设计的底部组件10、散热进风道71及散热出风道72,实现了上下连接式模块化冰箱中位于上方的第一机械室的良好散热,并解决了模块化冰箱作为嵌入式使用导致散热不良的痛点,提升了模块化冰箱各个独立的制冷系统的散热效果。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