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40679发布日期:2021-10-12 16:08阅读:88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冰箱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2.冰箱作为居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产品,占据着市场的重要份额。随着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品质要求的提高,随之对冰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冰箱具有更高的配置和更强大的功能。现有的冰箱一般都有冷冻室和冷藏室,冷藏室放置的食物的保质期时间较短,而冷冻室放置的食物虽然可以保鲜时间更长,但都需要解冻,解冻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解冻会带来营养的流失。对于变温室,可以分为独立变温室和冷藏室内的变温抽屉。独立宽幅变温室可以实现冷藏室和冷冻室的转换,但由于其出风方式的限制,温度控制精度较低。对于广泛宣传的冷藏室内精确控温的3~-3℃变温抽屉则由于受到冷藏室回风的温度影响,无法真正实现精确控温。
3.而现在人们对冰箱的功能开始由单一的食物储藏,提升为保湿,保鲜,指定温度储藏等等。现有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内部为普通的果菜框肉类抽屉,抽屉温度与整个冷藏室或冷冻室内的温度一致,调节冷藏室或冷冻室的温度时,抽屉的温度也会改变,无法单独对抽屉的温度进行调节和设定;
4.另外现有低温空气流经储藏室对其制冷后多由储藏室的底部流出,而此时的空气吸收了储藏室的的热量,其温度高于上层空气,因此容易上升,而使上层低温空气温度上升,造成温度波动。
5.有鉴于此,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冰箱。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8.冰箱,它包括:
9.冷冻室,其由冷冻内胆围成;
10.风扇安装板,其与所述冷冻内胆的后壁固定连接;所述风扇安装板上设有容置风扇且与所述冷冻室相连通的风扇容置腔;且所述风扇安装板与所述冷冻内胆的后壁共同限定出吸入风道,所述风扇容置腔、冷冻室及吸入风道依次首尾相连,并相互连通;所述吸入风道内设有蒸发器;
11.冷藏室,其由冷藏内胆围成;
12.风道盖板,其与所述冷藏内胆的后壁重叠设置;所述风道盖板与冷藏内胆的后壁共同限定出与所述冷藏室相连通的主送风风道;
13.冷藏送风风道,连通所述风扇容置腔和所述主送风风道;
14.冷藏回风风道,连通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吸入风道;
15.变温抽屉,安装于所述冷藏室内,其内形成有变温储藏室;所述变温抽屉的后端部
与所述风道盖板共同限定出连通所述冷藏室与所述冷藏回风风道的后回风风道;
16.所述风扇能够使空气依次经过所述风扇容置腔、冷藏送风风道、主送风风道、冷藏室、后回风风道、冷藏回风风道、吸入风道及位于其内的蒸发器后再返回所述风扇容置腔。
17.优选的,所述风扇安装板的前侧设有风扇壳,所述风扇壳与所述风扇安装板配合限定出所述风扇容置腔。
18.优选的,所述风扇壳上设有连通所述冷冻室与所述风扇容置腔的冷冻进风口;
19.所述风扇安装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吸入风道与所述风扇容置腔的吸入口;
20.所述风扇安装板的下端与所述冷冻内胆的后壁共同限定出连通所述冷冻室与所述吸入风道的冷冻出风口。
21.优选的,所述风道盖板靠近所述冷藏内胆相对两侧壁的端部形成有连通所述主送风风道与所述冷藏室的主送风口。
22.优选的,所述变温抽屉包括固定在所述冷藏室内的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壳体并可推入或拉出所述冷藏室的门体;
23.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其底部的壳底板及与所述壳底板相对设置的下顶盖板;环绕所述壳底板边沿处设有依次相连的第一壳侧板、壳背板及第二壳侧板;其中,所述壳背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后侧;
24.所述风道盖板与所述壳体的壳背板共同限定出所述后回风风道。
25.优选的,所述主送风风道与所述变温储藏室通过变温抽屉连接风道相连通。
26.优选的,所述下顶盖板上侧设有上顶盖板,所述下顶盖板与所述上顶盖板之间设有与所述下顶盖板相贴合的顶泡沫件,所述上顶盖板与所述顶泡沫件共同限定出连通所述变温储藏室和所述变温抽屉连接风道的顶送风风道。
27.优选的,所述门体的后侧连接托盘状的置物容器用以放置物品;所述置物容器靠近所述壳体的壳背板一端设置有缺口。
28.优选的,所述冷藏回风风道包括一个与所述吸入风道相连通的主冷藏回风风道和至少一个分冷藏回风风道,多个所述分冷藏回风风道均与所述主冷藏回风风道相连通。
29.优选的,所述冰箱包括于所述冷藏室与所述冷冻室之间的变温室;所述冰箱设有变温送风风道、变温回风风道;所述变温送风风道连通所述风扇容置腔和所述变温室;所述变温回风风道连通所述变温室和所述吸入风道。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3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冷冻室、冷藏室,与冷冻内胆的后壁固定连接的风扇安装板;风扇安装板上设有与冷冻室相连通的风扇容置腔;风扇安装板与冷冻内胆的后壁共同限定出连通风扇容置腔和冷冻室的吸入风道;冷藏内胆的后壁上设有风道盖板;风道盖板与冷藏内胆的后壁共同限定出连通冷藏室与冷藏送风风道的主送风风道;冷藏回风风道,连通冷藏室和吸入风道;变温抽屉,其内形成有变温储藏室;其后端部与风道盖板共同限定出与冷藏室相连通的后回风风道;后回风风道与冷藏回风风道相连通;本发明于变温抽屉后侧限定后回风风道,使储藏间内的气流由变温抽屉的后侧流出,有效避免经过冷藏室的热空气上升而降低降温效果、引起变温抽屉温度波动,提高了变温抽屉的温度控制的精确度和降温效率;同时在储藏间内设变温抽屉使得现有的冰箱的内部温度与抽屉装置的温度有差异,达到对不同种食物的储藏和保鲜的目的。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发明冰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发明冰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发明冰箱的冷冻室相关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发明冰箱的内部结构后视图;
36.图5为图4沿a-a方向的剖视图;
37.图6为图4沿b-b方向的剖视图;
38.图7为本发明冰箱的冷冻室相关结构的后视图;
39.图8为图7沿d-d方向的剖视图;
40.图9为本发明冰箱的冷藏室的后视图;
41.图10为图9沿c-c方向的剖视图;
42.图11为图9沿e-e方向的剖视图;
43.图12为本发明冰箱的变温抽屉与风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4.图13为本发明冰箱的变温抽屉与风道组件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45.图14为本发明冰箱的变温抽屉与风道组件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46.图15为本发明冰箱的变温抽屉与风道组件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47.图16为本发明冰箱的风道的另一设置示意图。
48.以上各图中:
49.冰箱10;箱体11;冷藏室4;后壁41a;底壁41b;冷冻室5;变温室6;冷藏内胆41;冷冻内胆51;变温内胆61;变温抽屉13;冷冻进风口51a;冷冻出风口51b;风扇安装板52;变温送风风道62;变温回风风道63;冷藏送风风道42;冷藏回风风道43;分冷藏回风风道44;主冷藏回风风道45;壳体8;壳底板8a;第一壳侧板8b;壳背板8c;第二壳侧板8d;变温储藏室14;门体9;置物容器54;底回风风道81;下顶盖板82;上顶盖板83;顶泡沫件84;顶送风风道85;风扇1;风道盖板2;泡沫件3;主送风风道31;主送风口31b;吸入口21a;吸入风道22;风扇壳23;风扇容置腔24;变温室连接风道15;蒸发器17;后回风风道18。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5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52.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53.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
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4.如图1-图16,一种冰箱10,冰箱10包括隔热的箱体11,箱体11包括外壳、箱胆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热绝缘层(未图示)。箱体11限定多个隔热的储藏间以储藏食物等物品。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储藏间分别是位于上部的冷藏室4、位于底部的冷冻室5、位于中间的变温室6;相应的限定形成冷藏室4、冷冻室5、变温室6的箱胆分别记为冷藏内胆41、冷冻内胆51、变温内胆61。储藏间可由各自对应的箱门关闭,箱门可以连接到箱体11以横向旋转。本发明中冷藏室4设置冷藏对开门,冷冻室5设置冷冻对开门。
55.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应当局限于冰箱10的储藏隔间的具体分布形式,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其他形式的冰箱10,例如具有抽屉式门的冰箱10等。
56.冰箱10具有形成闭环的蒸发式制冷系统,被配置为将冷空气供应到储藏间。制冷系统可以通过冷却循环利用制冷剂的蒸发潜热来产生冷空气;制冷系统至少包括压缩机(未图示)、冷凝器(未图示)、节流装置(未图示)、蒸发器17。鉴于这样的制冷系统在现有技术中为公知技术,因此省略对其进一步的描述。本实施例中,冰箱10具有单个蒸发式制冷系统,同时作为冷冻室5和冷藏室4的制冷系统,以单个送风系统给冷藏室4、冷冻室5、变温室6送风。以下对单个蒸发式制冷系统对冷藏室4、冷冻室5、变温室6制冷进行说明。
57.如图3-图8所示,以上蒸发式制冷系统包括风扇1;冷冻室5内设有与冷冻内胆51的后壁固定连接的风扇安装板52,风扇安装板52前侧设有风扇壳23,风扇壳23与风扇安装板52配合限定出容置风扇1的风扇容置腔24;风扇壳23上设有连通冷冻室5与风扇容置腔24的冷冻进风口51a,以使风扇容置腔24与冷冻室5相连通。风扇安装板52上设有吸入口21a,即风扇容置腔24靠近冷冻内胆51后壁的一侧设有吸入口21a。其中,风扇安装板52与冷冻内胆51后壁共同限定出吸入风道22,吸入风道22一端与冷冻室5相连通,另一端通过吸入口21a与风扇容置腔24相连通;吸入风道22内设有蒸发器17,以对由冷冻室5进入吸入风道22内的空气进行冷却降温。本实施例中,风扇安装板52的下端与冷冻内胆51后壁之间形成间隙,以限定出连通冷冻室5与吸入风道22的冷冻出风口51b。
58.如图5和图8所示,风扇1工作时,将空气由风扇容置腔24通过冷冻进风口51a送入冷冻室5,气流于冷冻室5内流动,并通过冷冻出风口51b由冷冻室5进入吸入风道22,并于吸入风道22内经蒸发器17冷却降温,最终通过吸入口21a返回风扇容置腔24,重复以上循环以实现冷冻室5的降温。
59.如图4所示,蒸发式制冷系统包括变温送风风道62、变温回风风道63;其中,变温送风风道62一端与风扇容置腔24通过变温送风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变温室6相通过变温进风口连通;变温回风风道63一端与变温室6通过变温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吸入风道22通过变温回风口相连通。其中,变温送风口与变温出风口分设于变温内胆61的后壁两对角位置,且变温送风口位于变温出风口的上方。
60.风扇1工作时,将气流由风扇容置腔24通过变温送风口进入变温送风风道62,并通过变温进风口送入变温室6,气流于变温室6内流动,并通过变温出风口由变温室6进入变温回风风道63,最终通过变温回风口进入吸入风道22,并于吸入风道22内经蒸发器17冷却降温,最终通过吸入口21a返回风扇容置腔24,重复以上循环以实现变温室6的降温。即风扇1工作时,风扇容置腔24气流依次通过变温送风风道62、变温室6、变温回风风道63、吸入风道22,并于吸入风道22内经蒸发器17冷却后返回风扇容置腔24,以上形成变温室6的冷却循环
系统。
61.如图4、图5及图10所示,蒸发式制冷系统包括冷藏送风风道42、冷藏回风风道43;冷藏送风风道42一端与风扇容置腔24通过冷藏送风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冷藏室4相通过冷藏进风口连通;冷藏回风风道43一端与冷藏室4通过冷藏出风口连通,另一端与吸入风道22通过冷藏回风口相连通。
62.风扇1工作时,将气流由风扇容置腔24通过冷藏送风口进入冷藏送风风道42,并通过冷藏进风口送入冷藏室4,气流于冷藏室4内流动,并通过冷藏出风口由冷藏室4进入冷藏回风风道43,最终通过冷藏回风口进入吸入风道22,并于吸入风道22内经蒸发器17冷却降温,最终通过吸入口21a返回风扇容置腔24,重复以上循环以实现变温室6的降温。即风扇1工作时,风扇容置腔24气流依次通过冷藏送风风道42、冷藏室4、冷藏回风风道43、吸入风道22,并于吸入风道22内经蒸发器17冷却后返回风扇容置腔24,以上形成了冷藏室4的冷却循环系统。
63.冰箱10的冷藏室4内设有温度范围可切换的变温抽屉13。变温抽屉13位于冷藏室4的底部,被支撑在冷藏室4的底壁41b上。
64.变温抽屉13可独立于箱体11地构造后组装在箱体11内。请参照图1-图2,在本实施例中,变温抽屉13具有大致为扁平的长方体状,以有效占用冷藏室4的底部空间。
65.参见图4-图16,变温抽屉13包括固定在冷藏室4内的壳体8以及连接于壳体8并可推入或拉出冷藏室4的门体9。
66.壳体8具有箱形结构,它限定具有食物取放口的扁平变温储藏室14。本实施例中,取放口位于面向使用者的壳体8的前端。
67.如图12-图13所示,壳体8包括位于其底部的壳底板8a,环绕壳底板8a边沿处设有依次相连的第一壳侧板8b、壳背板8c及第二壳侧板8d,其中,壳背板8c位于壳体8的后侧;壳体8包括与壳底板8a相对设置的壳顶组件,壳顶组件同时与第一壳侧板8b、壳背板8c及第二壳侧板8d固定连接。
68.其中,壳底板8a与冷藏内胆41的底壁41b共同限定出与变温储藏室14相连通的底回风风道81。其中,底回风风道81一端与变温储藏室14相连通,另一端与冷藏回风风道43通过冷藏出风口相连通。本实施例中,底回风风道81与变温储藏室14的连通口设置于靠近取放口的一端,冷藏出风口设于冷藏内胆41的后壁41a的下端,能够延长气流在变温储藏室14的流通路径,提高降温效率。
69.壳顶组件包括重叠设置且相连接的下顶盖板82和上顶盖板83,其中下顶盖板82与上顶盖板83之间设有与下顶盖板82相贴合的顶泡沫件84。上顶盖板83与顶泡沫件84共同限定出与变温储藏室14相连通的顶送风风道85。本实施例中,顶送风风道85与变温储藏室14的连通口分布于变温储藏室14的顶部,有效提高降温效率和温度均匀度。
70.门体9为抽屉式门,门体9可被推向壳体8以关闭变温储藏室14的取放口,或者拉出以打开变温储藏室14。门体9的后侧连接托盘状的置物容器54用以放置物品。用户通过将置物容器54推入或拉出变温储藏室14来获得位于变温抽屉13内的物品或将物品存放在变温抽屉13内。门体9和置物容器54一起构成了可推入和拉出壳体8内的抽屉单元。
71.其中,置物容器54靠近壳体4的壳背板8c一端设置有缺口,以方便由变温储藏室14顶部进入置物容器54内的气流通过缺口进入置物容器54与壳背板8c之间的间隙,然后再进
入置物容器54与壳底板8a之间的间隙流至位于壳底板8a前端部的底回风风道81与变温储藏室14的连通口,以进入底回风风道81。以上设置有效延长了低温气流于变温抽屉13内的流通路径,提高了调温效率,改善变温温度控制效果。
72.置物容器54和壳体8之间可设置可伸缩的导轨单元,从而门体9以及置物容器54可流畅地从壳体8中拉出或推入壳体8内。
73.结合图1,参见图14-图15,冷藏内胆41内部设有与冷藏内胆41的后壁41a重叠设置的风道盖板2(即风道盖板2覆盖冷藏内胆41的后壁41a)。风道盖板2与冷藏内胆41的后壁41a之间设有与风道盖板2贴合设置的泡沫件3,泡沫件3与冷藏内胆41的后壁41a共同限定出主送风风道31,主送风风道31与冷藏送风风道42通过冷藏进风口连通。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2、泡沫件3、冷藏内胆41的后壁41a相配合,于风道盖板2靠近冷藏内胆41两相对侧壁的端部形成连通主送风风道31与冷藏室4的主送风口31b。风扇1工作时,空气由风扇容置腔24依次通过冷藏送风风道42、主送风风道31,并通过主送风口31b导入冷藏室4,然后经过冷藏室4底部的冷藏出风口进入冷藏回风风道43、吸入风道22,并于吸入风道22内经蒸发器17冷却后返回风扇容置腔24。
74.如图11所示,变温抽屉13的顶送风风道85与主送风风道31通过变温抽屉连接风道15相连通;从而在风扇1的作用下向依次通过主送风风道31、变温抽屉连接风道15、顶送风风道85导入变温抽屉13,最后流出变温抽屉13进入底回风风道81,然后经过冷藏室4底部的冷藏出风口进入冷藏回风风道43、吸入风道22,以实现变温抽屉13的定向变温。本实施例中,变温抽屉连接风道15设置为弯曲状,且变温抽屉连接风道15与下风道盖板5连接的一端低于变温抽屉连接风道15与顶送风风道85相连通的一端,以改变送风角度,进而改变气流进入顶送风风道85的方向,有效减少风阻。示变温抽屉连接风道15可设置为直线型,且垂直于下风道盖板5。
75.风道盖板2与壳体8的壳背板8c共同限定出后回风风道18,后回风风道18连通冷藏室4与冷藏回风风道43。即底回风风道81、后回风风道18均通过位于冷藏室4底部的冷藏出风口与冷藏回风风道43相连通。即,底回风风道81、后回风风道18均通过冷藏回风风道43与吸入风道22相连通;以上由风道盖板2与壳体8的壳背板8c共同限定出后回风风道18,使冷藏室4内的气流由变温抽屉13的后侧流出,有效避免经过冷藏室4的热空气上升而降低降温效果,提高了降温效率。如图9所示,冷藏室4底部设有一个冷藏出风口;如图16所示,冷藏室4底部可设置两个冷藏出风口,两个冷藏出风口处均设置分冷藏回风风道44,分开的两个分冷藏回风风道44再集合成一个主冷藏回风风道45,主冷藏回风风道45再与吸入风道相连通。应当说明的是,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列举方式,可根据实际的设置进行合理的布局。
76.如图5和图10所示,对冷藏室4制冷时,风扇1驱动空气流动,冷空气导入与风扇容置腔24相连通的冷藏送风风道42,并通过冷藏进风口送入主送风风道31,经过主送风风道31内的气流通过主送风口31b送入冷藏室4内,冷藏室4内的空气通过后回风风道18进入冷藏回风风道43,通过冷藏回风风道43后进入吸入风道22,并在吸入风道22内经过蒸发器17降温,降温后的空气通过吸入口21a被风扇1再次送往冷藏室4,重复以上循环以实现冷藏室4的降温。
77.如图6和图11所示,对变温抽屉13制冷时,风扇1驱动空气流动,冷空气导入与风扇容置腔24相连通的冷藏送风风道42,并通过冷藏进风口送入主送风风道31,经过主送风风
道31内的气流依次通过变温抽屉连接风道15、顶送风风道85导入变温抽屉13,气流于变温抽屉13的变温储藏室14内流动,最终进入底回风风道81,并通过底回风风道81进入冷藏回风风道43,通过冷藏回风风道43后进入吸入风道22,并在吸入风道22内经过蒸发器17降温,降温后的空气通过吸入口21a被风扇1再次送往冷往变温抽屉13,重复以上循环以实现变温抽屉13的降温。
78.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