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组件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10482发布日期:2021-11-26 23:3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干燥组件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燥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制冷设备中,制冷剂通常经干燥管过滤后采用多个毛细管进行分流,并最终进入到不同的间室进行制冷。然而,制冷剂在进入多个毛细管时,其在各个毛细管中的分配往往很不均衡,有的毛细管中以液相制冷剂为主,有的毛细管以气相制冷剂为主,从而导致制冷设备中各个间室的制冷效果不均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干燥组件及制冷设备。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干燥组件包括:干燥管,其适于干燥制冷剂;分流器,其与干燥管连通并将来自干燥管的制冷剂分流而使得制冷剂同时以液相、气相或者气液两相的状态分别流入至少二个输出支路。
5.可选地,分流器包括彼此连通的输入端和至少二个输出端,输入端与干燥管连通,至少二个输出端分别与至少二个输出支路连通。
6.可选地,至少二个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输出端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中的至少一个输出支路形成。
7.可选地,至少二个输出支路的横截面均相同。
8.可选地,分流器还包括同时与输入端和至少二个输出端连通的交汇部,来自干燥管的制冷剂通过输入端流入交汇部,并通过交汇部而分别同时流入至少二个输出端。
9.可选地,交汇部的容积被设置小到使得来自干燥管的制冷剂充满交汇部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
10.可选地,交汇部的容积小于或等于0.5立方厘米。
11.可选地,分流器的输入端通过输入支路与干燥管连通。
12.可选地,输入支路或输入端的横截面积或管径被设置小到使得来自干燥管的制冷剂流经输入支路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
13.可选地,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0.09π平方厘米。
14.可选地,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0.01π平方厘米。
15.可选地,输入端通过输入支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
16.可选地,分流器包括二个输出支路,分流器具有倒y型形状或倒t型形状。
1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系统,制冷系统中设置有上述干燥组件。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有益效果。例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干燥组件,可以使得制冷剂同时以相同的相态分别流向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以确保制冷剂在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中均衡分配,进而使得制冷设备中的各个间室的制冷效果均衡。
19.又例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输入支路、分流器的输入端和交汇部可以被设置为足够小,以使得来自干燥管的制冷剂在流经输入支路、输入端和交汇部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而不会发生相态的转变,从而使得制冷剂可以同时以相同的相态分别流向至少二个输出支路。
20.又例如,干燥组件的构造简单,成本较低,对于制冷设备具有普适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制冷回路示意图;
2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流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流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28.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29.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第三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30.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第四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有制冷设备中,制冷剂经干燥管过滤后进入多个毛细管时,在各个毛细管中的分配往往很不均衡,有的毛细管中以液相制冷剂为主,有的毛细管以气相制冷剂为主,从而导致制冷设备中各个间室的制冷效果不均衡。
32.不同于现有技术,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干燥组件包括:干燥管,其适于干燥制冷剂;分流器,其与干燥管连通并将来自干燥管的制冷剂分流而使得制冷剂同时以液相、气相或者气液两相的状态分别流入至少二个输出支路。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干燥组件,可以使得制冷剂同时以相同的相态分别流向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以确保制冷剂在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中均衡分配,进而使得制冷设备中的各个间室的制冷效果均衡。
3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二个间室。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二个间室为例进行阐述。
3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7.如图1所示,制冷设备1包括第一间室10和第二间室20。
3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还包括制冷系统。
3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冷系统的制冷回路示意图。
40.如图2所示,制冷系统30包括压缩机31、冷凝器32、蒸发器和干燥组件40。
41.具体而言,压缩机31、冷凝器32、干燥组件40、蒸发器、压缩机31顺次连接并形成适于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回路。
42.在制冷回路中,压缩机31适于使得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器32适于使得来自压缩机31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干燥组件40适于使得来自冷凝器32的低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除去水分、杂质并节流降压为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蒸发器适于使得来自干燥组件40的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43.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吸收制冷制备1内部的热量,从而实现制冷设备1内部的降温制冷。
44.在一些具体示例中,蒸发器包括适于对第一间室10进行降温制冷的第一蒸发器33和适于对第二间室20进行降温制冷的第二蒸发器34。第一蒸发器33和第二蒸发器34二者并联并共同串联于干燥组件40和压缩机31之间。
45.由此,制冷回路可以包括适于对第一间室10进行降温制冷的第一制冷回路和适于对第二间室20进行降温制冷的第二制冷回路。第一制冷回路由压缩机31、冷凝器32、干燥组件40、第一蒸发器33、压缩机31顺次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回路由压缩机31、冷凝器32、干燥组件40、第二蒸发器34、压缩机31顺次连接形成。
46.位于第一制冷回路中的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吸收第一间室10内部的热量,从而实现第一间室10内部的降温制冷。
47.位于第二制冷回路中的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吸收第二间室20内部的热量,从而实现第二间室20内部的降温制冷。
48.参照图2,制冷系统30还可以包括连接于干燥组件40和蒸发器之间的阀门。阀门适于对经干燥组件40流向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和/或适于控制制冷回路的开启和关闭。
49.在一些具体示例中,阀门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制冷回路中的第一阀门35和设置于第二制冷回路中的第二阀门36。
5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51.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干燥组件40包括干燥管41和分流器42。
52.具体而言,干燥管41内设置有干燥剂411。干燥剂411适于对来自冷凝器32的制冷剂进行干燥并去除杂质。
53.分流器42与干燥管41连通,其适于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分流,并使得制冷剂同时以液相、气相或者气液两相的状态分别流入至少二个输出支路。
54.参照图3和图4,分流器42包括彼此连通的输入端421和至少二个输出端。输入端421与干燥管41连通,至少二个输出端分别与至少二个输出支路连通。
55.在一些具体示例中,至少二个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输出端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中的至少一个输出支路形成。
56.例如,每一个输出端均可以整体通过与其连通的输出支路形成。即,相互连通的一个输出端和一个输出支路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同一管路。
57.在另一些较优的具体示例中,至少二个输出支路的横截面均相同。如此,可以使得制冷剂在流经至少二个输出支路时遇到的管壁摩擦阻力相同,从而避免管壁摩擦阻力对流经至少二个输出支路的制冷剂的流速造成不同影响。
5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至少二个输出端的具体数量和至少二个输出支路的具体数量均与制冷设备1的间室数量相关。
59.具体而言,至少二个输出端中的每一个输出端分别与一个输出支路连接,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中的每一个输出支路分别与一个蒸发器连接,每一个蒸发器均适于分别对制冷设备1的一个间室进行降温制冷。
60.参照图3,在一些具体示例中,至少二个输出支路包括第一输出支路44和第二输出支路45。至少二个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423和第二输出端424。第一输出端423与第一输出支路44连通。第二输出端424与第二输出支路45连通。
61.参照图4,在另一些具体示例中,至少二个输出支路包括第一输出支路44、第二输出支路45和第三输出支路46。至少二个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端423、第二输出端424和第三输出端425。第一输出端423与第一输出支路44连通,第二输出端424与第二输出支路45连通,第三输出端425与第三输出支路46连通。
62.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以下以包括二个输出端的干燥组件为例进行阐述。
6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流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64.如图5所示,包括第一输出端423和第二输出端424二个输出端的分流器42可以具有倒y型形状。
65.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分流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6.如图6所示,包括第一输出端423和第二输出端424二个输出端的分流器42还可以具有倒t型形状。
67.继续参照图3,干燥组件40还可以包括输入支路43。输入支路43的两端分别与干燥管41和分流器42的输入端421连通。输入支路43适于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通过输入支路43流入分流器42内。
68.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分流器42的输入端421还可以通过输入支路43的至少部分形成。
69.例如,分流器42的输入端421可以整体通过输入支路43形成。即,相互连通的输入端421和输入支路4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同一管路。
70.在理想状态下,流经干燥管41的制冷剂应保持单一的液体状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冷凝不充分、制冷剂不足等原因会造成流经干燥管41的制冷剂出现气体状态。
7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支路43的横截面积或管径被设置小到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在流经输入支路43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
72.在一些较优的具体示例中,输入支路43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0.09π平方厘米。
73.进一步地,输入支路43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0.01π平方厘米。
7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入端421的横截面积或管径也被设置小到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在流经输入端421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
75.在一些较优的具体示例中,输入端421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0.09π平方厘米。
76.进一步地,输入端421的横截面积可以小于或等于0.01π平方厘米。
77.继续参照图3,分流器42还包括同时与输入端421、第一输出端423、第二输出端424
连通的交汇部422。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通过输入端421流入交汇部422,并通过交汇部422分别同时流入第一输出端423和第二输出端424。
7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交汇部422的容积被设置小到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50在充满交汇部422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
79.在一些较优的具体示例中,交汇部422的容积可以被设置为小于或等于0.5立方厘米。
80.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在流经输入支路43、输入端421和交汇部422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而不会发生相态的转变,从而使得制冷剂可以同时以相同的相态分别流向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以确保制冷剂在至少二个输出支路中均衡分配,进而使得制冷设备1中的各个间室的制冷效果均衡。
8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同的相态包括单一的液体状态、单一的气体状态或气液混合状态。
8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态的转变表示制冷剂从液态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或制冷剂从气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
83.图7至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干燥组件的四种不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至图10可以表示干燥组件40在连续工作状态下的时序性示意图。
84.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从图7所示示例至图10所示示例,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50依次减少。
8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充足时,流向干燥管41内的制冷剂50也充足。当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不充足时,流向干燥管41内的制冷剂50也不充足。
86.参照图7,当制冷回路开始工作时,制冷剂50经干燥管41干燥及去除杂质后流向输入支路23内。
8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输入支路43的横截面积或管径可以被设置到足够小,可以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在流经输入支路43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而不会发生相态的转变。
88.参照图8,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50流经输入支路43后依次进入输入端421和交汇部422内。
8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输入端421的横截面积或管径可以被设置到足够小,可以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在流经输入端421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而不会发生相态的转变。
90.参照图9,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50依次流经输入支路23、输入端421后进入交汇部422内,并充满交汇部422。
9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交汇部422的容积可以被设置到足够小,可以使得来自干燥管41的制冷剂50在充满交汇部422时只处于液体状态、气体状态或者气液均匀混合状态,而不会发生相态的转变。
92.参照图10,流经交汇部422的制冷剂50同时以相同的相态分别流入第一输出支路44和第二输出支路45内。
93.如此,可以确保制冷剂50在第一输出支路44和第二输出支路45中均衡分配,从而
使得制冷设备1中的第一间室10和第二间室20的制冷效果均衡。
94.尽管上文已经描述了具体实施方案,但这些实施方案并非要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即使仅相对于特定特征描述单个实施方案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本发明公开中提供的特征示例意在进行例示,而非限制,除非做出不同表述。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将一项或者多项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与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并可通过任何适当的方式而不是仅通过权利要求书中所列举的特定组合来组合来自相应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
95.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