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酥油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酥油双急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酥油生产过程中,油脂原料(棕榈油,豆油氢化油脂等)及辅料(乳化剂,香精,油溶性色素,抗氧化剂等)加热熔化呈液态,随后进行搅拌混合后,进行后端冷却及成型操作。目前一般是采用传统的降温冷却方法,但是由于酥油是一种混合物,具有其特殊的结晶特性,这样冷凝出来的酥油质地粗糙、硬脆,难以满足后期产品要求。为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对酥油进行冷却的装置,使酥油能够快速均匀冷却,以使产品结晶符合设定预期,最终生产出的产品质地细腻、柔软达到设定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所采用传统降温冷却方法不能使酥油进行快速冷却的问题,提供一种酥油双急冷装置,该装置能够对搅拌混合后的酥油进行快速均匀冷却,以满足后期产品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酥油双急冷装置,包括两个急冷筒,两个所述急冷筒的筒壁中设置有中空的夹层,两个所述急冷筒的外壁包裹有保温层,在所述保温层外侧还设置有防护层,两个所述急冷筒的一端设有减速电机,两个所述急冷筒内沿轴向设置有刮刀轴,所述刮刀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刮刀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刮刀,当所述刮刀轴转动时,所述刮刀的自由端与所述急冷筒的内壁接触,还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通过管道将制冷剂输入两个所述急冷筒的夹层中。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泵将酥油打入急冷筒内,制冷系统通过管道将制冷剂输入急冷筒筒壁的夹层中,制冷剂与急冷筒内的酥油进行热交换,酥油把自身的热量传给制冷剂,从而实现酥油的急速冷却;同时减速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刮刀轴旋转,使得刮刀紧贴急冷筒内壁作回转运动将冷凝在急冷筒壁的油脂刮削下来,如此反复搅动实现酥油整体均匀地冷却,避免出现靠近急冷筒壁处的酥油被冷却,而在急冷筒中心位置处的酥油未被冷却的情况;同时由于急冷筒的外壁包裹有保温层,可以减少制冷剂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提高对筒内酥油的冷却效果,而保温层外侧还设置有防护层,可以对保温层起到防护作用,避免保温层受到破坏而影响隔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刮刀为两个,两个所述刮刀沿刮刀轴的轴线对称布置,且每个所述刮刀通过若干个连杆与所述刮刀轴相连,所述刮刀上远离刮刀轴的一侧与所述急冷筒的内壁接触。如此设置,可以使在刮刀轴旋转时,刮刀能够均匀地将冷凝在筒壁的油脂刮削下来,同时两个刮刀能够对急冷筒内的酥油实现均匀搅动,使较热的酥油可以被搅到至急冷筒壁处,冷热酥油不断进行位置转换,从而增加热传递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急冷筒的两端对应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所述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均与所述急冷筒的筒壁中的夹层相连通。如此设置,便于向急冷筒筒壁中的夹层注入制冷剂,而将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设置在急冷筒的两端,有利于增加制冷剂在夹层中的运动位移,以进一步提高酥油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联轴器为牙嵌式联轴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急冷筒上设置有用于酥油进出筒内的入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入料口和出料口对应设置于所述急冷筒的两端部位。如此设置,便于将酥油注入急冷筒内,而将入料口和出料口对应设置于所述急冷筒的两端部位,有利于增加酥油在急冷筒内的运动位移,以进一步提高酥油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两个所述急冷筒在竖直方向上下设置,两个所述减速电机与两个急冷筒对应设置,如此可以减少设备空间占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支架,两个所述急冷筒和两个所述减速电机均设置所述支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可调支腿,所述可调支腿用于调平整个支架。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泵将酥油打入急冷筒内,制冷系统通过管道将制冷剂输入急冷筒筒壁的夹层中,制冷剂与急冷筒内的酥油进行热交换,酥油把自身的热量传给制冷剂,从而实现酥油的急速冷却;同时减速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刮刀轴旋转,使得刮刀紧贴急冷筒内壁作回转运动将冷凝在急冷筒壁的油脂刮削下来,如此反复搅动实现酥油整体均匀地冷却,避免出现靠近急冷筒壁处的酥油被冷却,而在急冷筒中心位置处的酥油未被冷却的情况;同时由于急冷筒的外壁包裹有保温层,可以减少制冷剂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提高对筒内酥油的冷却效果,而保温层外侧还设置有防护层,可以对保温层起到防护作用,避免保温层受到破坏而影响隔热效果;
2、通过在刮刀轴上设置两个刮刀,且两个所述刮刀沿刮刀轴的轴线对称布置,且每个所述刮刀通过若干个连杆与所述刮刀轴相连,所述刮刀上远离刮刀轴的一侧与所述急冷筒的内壁接触;如此设置,可以使在刮刀轴旋转时,刮刀能够均匀地将冷凝在筒壁的油脂刮削下来,同时两个刮刀能够对急冷筒内的酥油实现均匀搅动,从而增加热传递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酥油双急冷装置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急冷筒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记:1-急冷筒,11-夹层,12-制冷剂入口,13-制冷剂出口,14-入料口,15-出料口,2-保温层,3-防护层,4-减速电机,5-刮刀轴,51-刮刀,52-连杆,6-联轴器,7-制冷系统,71-液位控制阀,72-蒸发压力调节阀,73-气液分离器,8-支架,81-可调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酥油双急冷装置;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酥油双急冷装置,包括两个急冷筒1,两个所述急冷筒1的筒壁中设置有中空的夹层11,两个所述急冷筒1的外壁包裹有保温层2,优选所述保温层2为石棉材料层,在所述保温层2外侧还设置有防护层3,优选所述防护层3为不锈钢薄板材料层,两个所述急冷筒1的一端设有减速电机4,两个所述急冷筒1内沿轴向设置有刮刀轴5,所述刮刀轴5通过联轴器6与所述减速电机4的输出轴相连,优选所述联轴器6为牙嵌式联轴器,所述刮刀轴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刮刀51,当所述刮刀轴5转动时,所述刮刀51的自由端与所述急冷筒1的内壁接触,还包括制冷系统7,所述制冷系统7通过管道将制冷剂输入两个所述急冷筒1的夹层11中。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泵将酥油打入急冷筒内,制冷系统通过管道将制冷剂输入急冷筒筒壁的夹层中,制冷剂与急冷筒内的酥油进行热交换,酥油把自身的热量传给制冷剂,从而实现酥油的急速冷却;同时减速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刮刀轴旋转,使得刮刀紧贴急冷筒内壁作回转运动将冷凝在急冷筒壁的油脂刮削下来,如此反复搅动实现酥油整体均匀地冷却,避免出现靠近急冷筒壁处的酥油被冷却,而在急冷筒中心位置处的酥油未被冷却的情况;同时由于急冷筒的外壁包裹有保温层,可以减少制冷剂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提高对筒内酥油的冷却效果,而保温层外侧还设置有防护层,可以对保温层起到防护作用,避免保温层受到破坏而影响隔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刮刀51为两个,两个所述刮刀51沿刮刀轴5的轴线对称布置,且每个所述刮刀51通过若干个连杆52与所述刮刀轴5相连,所述刮刀51上远离刮刀轴5的一侧与所述急冷筒1的内壁接触。如此设置,可以使在刮刀轴旋转时,刮刀能够均匀地将冷凝在筒壁的油脂刮削下来,同时两个刮刀能够对急冷筒内的酥油实现均匀搅动,从而增加热传递效果。为确保将急冷筒内壁的油脂刮下来,所述刮刀51上与急冷筒1内壁相接触的一侧为三角形,即刮刀上该侧截面为三角形,使得刮刀该侧形成尖端,有利于更好地将急冷筒内壁的油脂刮落。
本实施例中,所述急冷筒1的两端对应设置有制冷剂入口12和制冷剂出口13,所述制冷剂入口12和制冷剂出口13均与所述急冷筒1的筒壁中的夹层11相连通。如此设置,便于向急冷筒筒壁中的夹层注入制冷剂,而将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设置在急冷筒的两端,有利于增加制冷剂在夹层中的运动位移,以进一步提高酥油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急冷筒1上设置有用于酥油进出筒内的入料口14和出料口15,所述入料口14和出料口15对应设置于所述急冷筒1的两端部位。如此设置,便于将酥油注入急冷筒内,而将入料口和出料口对应设置于所述急冷筒的两端部位,有利于增加酥油在急冷筒内的运动位移,以进一步提高酥油与制冷剂的热交换效果。优选地,所述入料口14与所述制冷剂入口12对应设置在急冷筒1两端,如此设置,可以使酥油与制冷剂在急冷筒内的流动方向相反,使酥油与制冷剂接触换热时间更加充分,以增加酥油与制冷剂进行热量传递的效果,以便更好地冷却酥油。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急冷筒1在竖直方向上下设置,两个所述减速电机4两个急冷筒1对应设置,即每个急冷筒由一个减速电机带动,如此可以减少设备空间占用。所述减速电机4的功率为18.5kw,转速为320r/min。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8,两个所述急冷筒1和两个所述减速电机4均设置所述支架8上。优选所述支架8采用型钢焊接而成,便于生产制造,且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优选所述急冷筒1和所述减速电机4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支架8上,具体可以为螺栓连接方式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8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可调支腿81,所述可调支腿81用于调平整个支架8。优选所述可调支腿81为调节螺杆。
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7包括制冷主机(附图中未示出)以及与其相连的管道,所述管道与急冷筒1的夹层11相通,通过管道将制冷剂输入两个所述急冷筒1的夹层11中,以便对急冷筒内的酥油进行冷却,同时在管道上还设置有若干个制冷剂液位控制阀71、制冷剂蒸发压力调节阀72以及制冷剂气液分离器73等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