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平行流冷却盘管的循坏水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革新,越来越多的工业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冷却,常用的方法为水冷和风冷,但是风冷效果较差,且适用范围小,所以目前的设备和介质大多依靠水冷进行冷却,但是传统的降温冷却设备,价格高昂,且使用成本较大,需要消耗很多电能,有部分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广大用户使用,且现有的冷却塔内空气流动不高,对于水冷却效率不高且占地面积较大,给使用和生产过程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对冷却介质的冷却效果更好且使用方便的带有平行流冷却盘管的循坏水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带有平行流冷却盘管的循坏水冷却装置,主要包括用于对水或介质进行冷却的冷却塔本体,所述冷却塔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冷却塔和下冷却塔,所述上冷却塔和下冷却塔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下冷却塔内设置有冷却盘管,该冷却盘管的进液端与贯穿设置在下冷却塔侧壁上的进液管连接,冷却盘管的出液端与设置在下冷却塔侧壁上的输送管连接,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与冷却盘管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冷却塔内并与竖直设置在上冷却塔内的喷水管连接,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喷水管的顶端设置有向上冷却塔内喷射循环水以对循环水进行冷却的喷水装置,所述上冷却塔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冷却盘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盘管组、第二盘管组及设置在两盘管组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盘管组和第二盘管组连通的若干扁管,且相邻扁管之间均夹设有散热翅片,循环水由进液管进入第一盘管组,在经过第一盘管组和第二盘管组后由输送管流出并输送到上冷却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盘管组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且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的下侧内壁上均设置有可以将集液管完全隔断的隔板,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的下侧通过贯穿设置在两集液管之间的若干通孔连通;所述第二盘管组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三集液管和第四集液管,第三集液管和第四集液管的上侧内壁上均设置有可以将集液管完全隔断的隔板,且第三集液管和第四集液管内隔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内隔板的高度,所述第三集液管与所述进液管连接,所述第四集液管与所述输送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装置包括喷水台及设置在喷水台下侧的第二喷水管,所述喷水台及第二喷水管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喷嘴,所述喷嘴包括连接部和喷水部,所述喷水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朝向不同方向的喷淋孔。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管的中部位置上设置有圆台形的缓冲过滤板。
进一步地,所述下冷却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下冷却塔的底部设置有风机和制冷装置,上冷却塔的顶部设置有通风管道;所述上冷却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换热器,上冷却塔的顶部通过支架设置有弧面形的防尘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上冷却塔内设置有温控系统,该温控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温度传感器数据连接并通过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对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风机和制冷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将冷却装置分为上冷却塔和下冷却塔,下冷却塔内通过冷却盘管、第一换热器、风机和制冷装置对待冷却的水或介质进行第一次冷却,然后将第一次冷却后的水或介质通入到上冷却塔内进行第二次冷却,上冷却塔内的喷射装置和第二喷水管均通过喷嘴向上喷洒,然后滴落在缓冲过滤板上,增大了水或介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冷却盘管采用平行流的双管道形式,增加了水或介质在冷却盘管内的流道,节约空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冷却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盘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盘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内”、“外”、“横向”、“竖向”等术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有平行流冷却盘管的循坏水冷却装置,主要包括用于对水或介质进行冷却的冷却塔本体,所述冷却塔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冷却塔1和下冷却塔2,所述上冷却塔1和下冷却塔2之间设置有隔离板3,所述下冷却塔2内设置有冷却盘管4,该冷却盘管4的进液端与贯穿设置在下冷却塔2侧壁上的进液管5连接,冷却盘管4的出液端与设置在下冷却塔2侧壁上的输送管6连接,所述输送管6的一端与冷却盘管4连接,另一端延伸至上冷却塔1内并与竖直设置在上冷却塔1内的喷水管7连接,所述输送管6上设置有水泵8,所述喷水管7的顶端设置有向上冷却塔1内喷射循环水以对循环水进行冷却的喷水装置,所述上冷却塔1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水管10;所述冷却盘管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盘管组11、第二盘管组12及设置在两盘管组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盘管组11和第二盘管组12连通的若干扁管13,且相邻扁管13之间均夹设有散热翅片,循环水由进液管5进入第一盘管组11,在经过第一盘管组11和第二盘管组12后由输送管6流出并输送到上冷却塔1内。
参照图2-4所示,所述第一盘管组11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一集液管14和第二集液管15,且第一集液管14和第二集液管15的下侧内壁上均设置有可以将集液管完全隔断的隔板16,第一集液管14和第二集液管15的下侧通过贯穿设置在两集液管之间的若干通孔17连通;所述第二盘管组12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三集液管18和第四集液管19,第三集液管18和第四集液管19的上侧内壁上均设置有可以将集液管完全隔断的隔板16,且第三集液管18和第四集液管19内隔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集液管14和第二集液管15内隔板的高度,所述第三集液管18与所述进液管5连接,所述第四集液管19与所述输送管6连接。水或介质通过进液管进入第三集液管,在第三集液管身上侧内壁隔板的隔断作用下,水或介质沿扁管流入到第一集液管,并在第一集液管内壁下侧隔板的隔断作用下沿着对应位置的扁管又流回到第三集液管的下侧,然后又经过扁管流到第一集液管下侧,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的下侧通过流道互通,于是水或介质进入第二集液管内,并沿着预设流道流至第四集液管的上侧,然后从输送管流出。
参照图1所示,所述喷水装置包括喷水台20及设置在喷水台下侧的第二喷水管21,所述喷水台20及第二喷水管21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喷嘴,所述喷嘴包括连接部和喷水部,所述喷水部上开设有若干个朝向不同方向的喷淋孔;所述喷水管7的中部位置上设置有圆台形的缓冲过滤板22。
参照图1所示,所述下冷却塔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3,下冷却塔2的底部设置有风机24和制冷装置25,上冷却塔2的顶部设置有通风管道26;所述上冷却塔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换热器27,上冷却塔1的顶部通过支架28设置有弧面形的防尘盖板29。所述上冷却塔1内设置有温控系统30,该温控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温度传感器数据连接并通过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对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风机和制冷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将冷却装置分为上冷却塔和下冷却塔,下冷却塔内通过冷却盘管、第一换热器、风机和制冷装置对待冷却的水或介质进行第一次冷却,然后将第一次冷却后的水或介质通入到上冷却塔内进行第二次冷却,上冷却塔内的喷射装置和第二喷水管均通过喷嘴向上喷洒,然后滴落在缓冲过滤板上,增大了水或介质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冷却盘管采用平行流的双管道形式,增加了水或介质在冷却盘管内的流道,节约空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