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剂泵和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2.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在飞速增加,其总能耗也越来越高,其中空调系统占总能耗40%以上。空调系统中设有压缩机路径和制冷剂泵路径,制冷剂泵功率远小于压缩机,因此,对压缩式制冷系统,在冬季或室外温度较低的时候用制冷剂泵替代压缩机输送低温制冷剂,可有效降低系统能耗,节能效果突出。
3.当前行业制冷剂泵包括离心泵和齿轮泵,离心泵寿命长但是存在严重的气蚀问题,齿轮泵几乎不存在气蚀问题,但是磨损严重导致寿命短。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制冷剂泵,能够避免气蚀问题及磨损问题,以提高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剂泵和制冷系统,解决了制冷剂泵中转轴受力不平衡导致的磨损问题,显著提高了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剂泵,制冷剂泵是可以输送制冷剂的泵。制冷剂又称冷媒或雪种,可以用在空调中作为热量传递的媒介物质,用来将低温处的热量传递到高温处。
7.制冷剂泵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齿轮泵头、动力部及第二齿轮泵头,所述动力部包括转轴和转子,所述转轴的中部固定于所述转子,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插接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和所述第二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具体地,所述第一齿轮泵头包括第一壳体及位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齿轮部(即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第二齿轮部包括第二壳体及位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齿轮部(即第二齿轮泵头的齿轮部)。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插接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和所述第二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可以理解为,第一齿轮部及第二齿轮部均设有通孔,转轴穿过第一齿轮部的通孔且穿过第二齿轮部的通孔,也即实现了第一齿轮部及第二齿轮部均套设在转轴上。需要说明的是,转轴的中部不严格限定为转轴正中心的位置,只要位于两端之间的部分即可称为中部。
8.动力部用于为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提供动力,动力部通常为电机,电机包括转轴、转子和定子,转子固定至转轴,定子套设于转子外围。定子上安装有线圈,定子通电产生旋转的磁场,这个磁场与转子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推动转子转动,转子与转轴固定连接,因此转子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又能够带动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内的结构转动,制冷剂经过运行的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以实现制冷剂的传输及增压。
9.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由于齿的不断啮合,制冷剂被机械性的挤排出来,齿轮泵头的压力变化比较小,不易产生气蚀问题。气蚀问题是泵的一种失效形式,液态介质在泵进
口处因压力降低过多发生汽化形成气泡,气泡在泵出口因压力升高冷凝为液体,气泡形成和消失过程中可能产生巨大的点状爆破压力,导致泵头的金属表面形成点蚀,损坏泵头,即为气蚀问题。此外,气泡聚集在泵头内也会导致泵头流量大幅衰减。本技术采用的齿轮泵头不是依靠压力的变化实现制冷剂的传输及增压的,整体的压力变化较小,几乎不存在气蚀问题。
10.齿轮泵头为偏心结构,运行时转轴受力不平衡,易于出现磨损故障,降低了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齿轮泵头包括外啮合泵头和内啮合泵头,以内啮合泵头为例,内啮合泵头包括内齿轮和外齿轮,外齿轮套设于内齿轮外部且与内齿轮啮合,内齿轮与转轴连接,转轴能够带动内齿轮转动,内齿轮带动外齿轮转动,内齿轮的轴心与转轴的轴心是重合的,外齿轮的轴心与转轴的轴心是不重合的,且随着转轴的转动不断的变化,导致齿轮泵头为偏心结构,这样现有技术中齿轮泵头只设置在转子的一端时,运行的过程中,转轴受力不平衡会出现倾斜的问题,使得与转轴连接的结构,比如轴承出现严重的磨损故障,第一齿轮泵头与转子之间设有轴承,第二齿轮泵头与转子之间也设有轴承,轴承套设于转轴上。
11.本技术中第一齿轮泵头及第二齿轮泵头关于转子对称设置,这里的对称设置并不严格限定为第一齿轮泵头与转子的间距等于第二齿轮泵头与转子的间距,具体设置的过程中第一齿轮泵头与转子的间距与第二齿轮泵头与转子的间距也可以不相等,只要第一齿轮泵头及第二齿轮泵头位于转子相对的两端就可以理解为相对设置。
12.本技术通过在动力部的两端均设置齿轮泵头,具体为第一齿轮泵头及第二齿轮泵头,也即对称设置,可以平衡转轴两端受到的力,避免因轴偏心问题导致转轴受力不平衡,转轴出现倾斜而加剧轴承的磨损程度,提高了制冷剂泵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制冷剂泵的质量及应用价值,且本技术的制冷剂泵结构简单、成本低。
13.制冷剂泵设有外壳,第一齿轮泵头、动力部及第二齿轮泵头均设于外壳内,也即本技术的电机内置于外壳内,相比于电机外置,本技术的制冷剂泵的密封性好、可靠性高、结构简单、体积小。
1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转轴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与所述转轴滑动连接,且所述转轴能够带动所述齿轮部转动。动力部的定子固定至制冷剂泵的外壳的内表面,转子与定子对应设置,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在轴向方向上,转子安装的位置可能出现偏差,在动力部运行的过程中,转子会自动调整至预设位置,齿轮部与转轴固定连接时,在转子自动调整的过程中,在转轴的轴向方向上,转子会带动转轴移动,转轴会带动齿轮部移动,齿轮部会撞击第一齿轮泵头的壳体,加剧摩擦,使得齿轮部及壳体磨损严重,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与转轴滑动连接,这样转子带动转轴移动的过程中,转轴与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之间产生滑动,转轴不能带动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在轴向方向上窜动,也就不存在磨损问题,增加了第一齿轮泵头的可靠性。第二齿轮泵头的结构参阅第一齿轮泵头,这里不再赘述。
1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设有矩形通孔,所述转轴的端部设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穿过所述矩形通孔。具体地,所述齿轮部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包括连接部及环绕所述连接部的齿部,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齿部啮合,所述连接部设有矩形通孔,所述转轴包括主轴及位于所述主轴一侧的端部,所述转子套设于所述主轴,所述端部设有矩形块。第一齿轮泵头可以
为内啮合齿轮泵头,或者为外啮合齿轮泵头等,本实施方式以内啮合齿轮泵头为例。第一齿轮为内齿轮,第二齿轮为外齿轮,第二齿轮套设于第一齿轮且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转轴滑动连接,且转轴能够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矩形块与矩形通孔配合的方式既能够实现转轴与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滑动,避免磨损问题,又能实现转轴带动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在转轴的周向方向上的转动。
16.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可以设有三角形通孔,转轴的端部为三角形结构,三角形通孔与三角形结构配合,既能够实现转轴与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滑动,避免磨损问题,又能实现转轴带动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在周向方向上的转动,或者,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可以为菱形通孔,转轴的端部为菱形结构,菱形通孔与菱形结构配合,既能够实现转轴与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滑动,避免磨损问题,又能实现转轴带动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在周向方向上的转动。
1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泵头包括壳体,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固定至所述制冷剂泵的外壳内,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所述转轴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壳体在制冷剂泵内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壳体限定了齿轮部的活动空间,转轴与壳体和齿轮部都是滑动连接,避免了在轴向方向上,转轴带动壳体和齿轮部窜动导致的磨损问题。
1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泵头与所述第二齿轮泵头串联设置,所述制冷剂泵包括外壳及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隔离壁和第二隔离壁,所述第一隔离壁与所述第二隔离壁隔离所述外壳以形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及第三腔体,所述第一齿轮泵头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转子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齿轮泵头位于所述第三腔体,输入所述制冷剂泵的制冷剂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齿轮泵头、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二齿轮泵头及所述第三腔体并输出所述制冷剂泵。换言之,串联设置是指第一齿轮泵头的内部空间与第二齿轮泵头的内部空间相通,这样制冷剂能够依次经过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以实现制冷剂的传输和增压。
19.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串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相同。示例性地,如果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大于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这样经过第一齿轮泵头的制冷剂不能及时的进入第二齿轮泵头排出,会导致经过第一齿轮泵头的制冷剂越来越多的积累在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之间的空间,而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之间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大于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则经过第一齿轮泵头的制冷剂不能满足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需求,影响制冷剂泵的正常运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相同并不严格要求为完全相等,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相差较近时,能够通过第二腔体进行调节,也能实现制冷剂泵的正常运行。
20.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串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扬程与第二齿轮泵头的扬程之和等于所需的制冷剂泵的扬程。也即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串联设置可以实现扬程分摊。在所需的制冷剂泵的扬程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第一齿轮泵头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扬程即为制冷剂泵的扬程。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且串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扬程为制冷剂泵的一半,第二齿轮泵头的扬程也为制冷剂泵的一半,每个齿轮型泵头的扬程降低一半,可以有效提高齿轮泵头的使用寿命,提高制冷剂泵的
可靠性。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串联,这样制冷剂经过第一齿轮泵头实现增压后,继续通过第二齿轮泵头实现二次增压,以达到所需制冷剂泵的扬程。
21.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包括输入口及输出口,所述第一齿轮泵头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齿轮泵头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输入口相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输出口相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进口相通。制冷剂泵设有一个输入口,一个输出口,用于传输制冷剂。第一齿轮泵头的第一出口与第二齿轮泵头的第二进口相通,这样,从第一齿轮泵头的第一出口的流出制冷剂通过第二进口进入第二齿轮泵头,也即实现了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的串联,可以实现扬程分摊,提高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22.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泵与所述第二齿轮泵并联设置,输入所述制冷剂泵的制冷剂分别进入所述第一齿轮泵头和所述第二齿轮泵头并输出所述制冷剂泵。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并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扬程与第二齿轮泵头的扬程相同,且均与所需的制冷剂泵的扬程相同。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并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之和等于所需的制冷剂泵的流量。也即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并联设置可以实现流量分摊。在所需的制冷剂泵的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只设有第一齿轮泵头时,或者设有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且串联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即为制冷剂泵的流量,设有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且并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的流量为制冷剂泵的一半,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也为制冷剂泵的一半,每个齿轮泵头的流量降低一半,这样转轴、第一齿轮泵头及第二齿轮泵头的转速也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可以有效提高齿轮泵头的使用寿命,提高制冷剂泵的可靠性。
2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包括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及输出口,所述第一齿轮泵头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齿轮泵头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输入口相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输入口相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均与所述输出口相通。并联设置时,制冷剂泵设有两个输入口,分别为第一输入口和第二输入口,及一个输出口,用于传输制冷剂。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均与制冷剂泵的输出口相通,这样,从第一齿轮泵头的第一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不会进入第二齿轮泵头,从第二齿轮泵头的第二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也不会进入第一齿轮泵头,也即实现了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的并联,可以实现流量分摊,提高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24.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泵头包括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位于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底部区域,或,所述第二齿轮泵头包括第二进口,所述第二进口位于所述第二齿轮泵头的底部区域。本技术的制冷剂泵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竖直放置或者其他情况放置。水平放置可以理解为转轴的轴向方向与重力方向垂直,竖直放置可以理解为转轴的轴向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不论是水平放置还是竖直放置,第一进口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的底部区域,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的底部区域,有利于避免气蚀问题及气泡对制冷剂泵流量的影响。具体地,从制冷剂泵的输入口进来的制冷剂可能存在气泡,气泡进入第一齿轮泵头会产生气蚀,且会导致制冷剂泵故障及导致泵头流量大幅衰减,第一进口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的底部区域,这样即使有气泡在制冷剂泵的输入口与第一齿轮泵头的第一进口之间的区域,气泡会上升聚集在顶部,而液态的制冷剂在底部且通过位于底部区域的第一进口进入第一齿轮泵头,避免了气泡对第一齿轮泵头的影响。制冷剂从第一齿轮泵
头流出后,在第二腔体内可能受到电机产生的热量的作用部分气化形成气泡,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的底部区域,这样即使有气泡在在第二腔体,气泡会上升聚集在顶部,而液态的制冷剂在底部且通过位于底部区域的第二进口进入第二齿轮泵头,避免了气泡对第二齿轮泵头的影响。
25.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底部区域不严格限定为底部,一个结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及位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中部的情况下,底部区域可以理解为中部与底部之间且邻近底部的区域。
2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泡影响不大或者不易产生气泡的应用环境下,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也可以不设置在底部区域,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27.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隔离壁与所述转子之间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一隔离壁与所述转子之间的容积。电机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制冷剂从第一齿轮泵头流出并进入第二腔体后,受到电机产生的热量的影响,液态的制冷剂部分会气化产生气泡。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二隔离壁与转子之间的容积大于第一隔离壁与转子之间的容积,使得第二隔离壁与转子之间有足够的储存(这里的储存不能理解为稳定不变的,第二隔离壁与转子之间的区域内的制冷剂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第一齿轮泵头流出的制冷剂不断进入第二隔离壁与转子之间的区域,进入第二隔离壁与转子之间的区域的制冷剂也不断的进入第二齿轮泵头)制冷剂的空间,即储液空间,这样即使受到电机产生的热量的影响,液态的制冷剂部分气化产生气泡,气泡也会有足够的时间上升聚集在顶部,而大量的液态制冷剂在底部且通过位于底部区域的第二进口进入第二齿轮泵头,避免了气泡对第二齿轮泵头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
28.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第一齿轮泵头与所述转子之间且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所述第二齿轮泵头与所述转子之间且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对转轴起到支撑作用,能够减小转轴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转轴的旋转精度,第二轴承与第一轴承配合共同对转轴起到支撑作用,实现转轴的转动作用。
2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剂泵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转子与所述第二隔离壁之间,且所述挡板靠近所述转子。挡板可以为隔热板,挡板用于阻挡电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进入第二隔离壁与转子之间的区域,减少电机产生的热量对第二隔离壁与转子之间的区域内的制冷剂的影响,减少气泡的产生,防止制冷剂持续气化,有效避免气蚀问题及气泡对第二齿轮泵头流量的影响,提高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
30.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内部空间相通,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齿轮泵头的齿轮部间隔设置且均套设于所述转轴。相应地,第二齿轮泵头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二齿轮泵头的数量与第一齿轮泵头的数量一致,以平衡转轴受到的力,避免转轴倾斜导致的磨损问题。至少两个第一齿轮泵头的内部空间相通而实现串联,这样可以分摊制冷剂泵的扬程,提高制冷剂泵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其他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一齿轮泵头也可以并联,实现流量的分摊。
3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可以为空调系统,制冷系统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前述任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制冷剂泵,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制冷剂泵并联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与所述压缩机并联连接;所述
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制冷剂泵、所述蒸发器连接形成回路。具体地,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压缩机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制冷剂泵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一输入端之间。压缩机为制冷剂循环提供动力,同时在压缩过程中提高了制冷剂的温度,便于将制冷剂吸收的热量散出至室外,但压缩机耗电很大。本技术制冷剂泵和压缩机并联,当室外温度低时,制冷系统不需要压缩机压缩即可实现散热,这时用压缩机是非常不经济的,可以在系统中并联一个制冷剂泵,在低温时用功率小的制冷剂泵来提供动力,制冷系统的能耗可以大幅降低。
32.本技术制冷剂泵中的第一齿轮泵头与第二齿轮泵头对称设置在转子的两侧,可以避免轴偏心导致的磨损问题;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串联设置时,可以实现扬程分摊,显著提高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并联设置时,可以实现流量分摊,提高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第一齿轮泵头的第一齿轮部与转轴滑动连接,第二齿轮泵头的第二齿轮部与转轴滑动连接,避免了转轴窜动导致的磨损问题;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串联设置时,设置第二腔体,有利于平衡第一齿轮泵头和第二齿轮泵头的流量。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齿轮泵头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齿轮泵头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齿轮泵头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剂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本技术的制冷系统可以为空调系统,具体可以为精密空调系统。精密空调系统能够精确调节温度、湿度的空调,同普通民用空调原理一致,但是温度和湿度控制更精密,制冷量大。精密空调系统可以应用在数据中心等环境中,需要全年不间断连续运行,对可靠性要求高。
43.如图1所示,图1是制冷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制冷系统100包括蒸发器10、压缩机20、冷凝器30、储液器40、制冷剂泵50、第一单向阀60和第二单向阀70。蒸发器10位于室内,冷凝器30位于室外,蒸发器10用于吸收热量,冷凝器30用于散出热量。压缩机20、冷凝器30、制冷剂泵50、蒸发器10连接形成回路。具体地,蒸发器10包括第一输入端11和第一输出端
12,冷凝器30包括第二输入端31和第二输出端32,第一输出端12至第二输入端31之间的管路为气态管路,用于输送气体,第二输出端32至第一输入端11之间的管路为液态管路,用于输送液体。因为液体是不可压缩的,压缩机20只能压缩气体,所以压缩机20只能布置在第一输出端12至第二输入端31的气态管路之间,制冷剂泵50只能输送液体,所以制冷剂泵50只能布置在第二输出端32至第一输入端11室外液态管路之间。储液器40用于储存液体,储液器40布置在第二输出端32至制冷剂泵50之间。第一单向阀60与制冷剂泵50并联连接,第二单向阀70与压缩机20并联连接。
44.制冷系统100运行分为两个路径,其中一种路径为压缩机20的路径:位于室内蒸发器10内的液态制冷剂吸收室内的热量后气化为气态,气态制冷剂传输至压缩机20,压缩机20为气体制冷剂循环提供动力,同时在压缩过程中提高了气态制冷剂的温度,便于将气态制冷剂吸收的热量散出至室外,也即进入压缩机20之前的气体为中温气体,经过压缩机20压缩的气体温度升高为高温气体。可以理解地,当室外的温度较高时,难以将气态制冷剂的热量散出至室外,压缩机20在压缩过程中提高了气态制冷剂的温度,这样气态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可以将气态制冷剂吸收的热量释放至室外。经过压缩机20压缩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室外的冷凝器30时液化为液态,释放热量,然后低温液态制冷剂进入储液器40,并通过第一单向阀60传输至蒸发器10,实现循环散热。另一种路径制冷剂泵50的路径:位于室内蒸发器10内的液态制冷剂吸收室内的热量后气化为气态,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单向阀70传输至室外的冷凝器30液化为液态,释放热量,然后低温液态制冷剂进入储液器40,并传输至制冷剂泵50,制冷剂泵50为制冷剂循环提供动力,经过制冷剂泵50增压的液态制冷剂继续传输至蒸发器10,实现循环散热。
45.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向阀60和第二单向阀70的作用是实现压缩机20路径与制冷剂泵50路径的切换,单向阀出口压力大于进口压力时,无法导通,因此,制冷剂泵50运行时,第一单向阀60无法导通,第二单向阀70导通,压缩机20运行时,第一单向阀60导通,第二单向阀70无法导通,以实现管路的切换。
46.室外温度较高时,需要使用压缩机20提高气态制冷剂的温度,这样气态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可以将气态制冷剂的热量释放至室外,但是压缩机20耗电很大。当室外温度较低时,制冷系统100不需要压缩机20也能实现散热,这时用压缩机20是非常不经济的,可以通过并联在制冷系统100的功率小的制冷剂泵50来提供动力,制冷系统100的能耗可以大幅降低。因此,提供一种性能优异的制冷剂泵50对制冷系统100是至关重要的。
4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制冷系统100只是制冷系统的一种实现形式,本技术的制冷剂泵50也可以用在其他制冷系统中。
48.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制冷剂泵5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齿轮泵头52的结构示意图。制冷剂泵50用于传输制冷剂,且为制冷剂提供动力。制冷剂泵50包括外壳51、第一齿轮泵头52、第二齿轮泵头53、动力部54、第一轴承55和第二轴承56。第一齿轮泵头52、第二齿轮泵头53、动力部54、第一轴承55及第二轴承56均位于外壳51内,相比于动力部54外置,本技术的动力部54内置于外壳51内使得制冷剂泵50具有密封性好、可靠性高、结构简单、体积小的优势。在本技术中,第一齿轮泵头52、动力部54及第二齿轮泵头53依次排列。
49.外壳51包括输入口511和输出口512,制冷剂通过输入口511进入壳体51的内部,经过传输及增压后,通过输出口512输出。外壳51强度高、密封性好,对内部的第一齿轮泵头
52、第二齿轮泵头53、动力部54、第一轴承55及第二轴承56起到保护和密封的作用。外壳51内设有第一隔离壁57和第二隔离壁58,第一隔离壁57与第二隔离壁58将外壳51的内部空间隔离以形成第一腔体516、第二腔体517及第三腔体518,第一齿轮泵头52位于第一腔体516,转子542位于第二腔体517,第二齿轮泵头53位于第三腔体518。
50.第一齿轮泵头52包括第一壳体521和第一齿轮部522,第一齿轮部522位于第一壳体521内。第一壳体521固定至外壳51内,第一壳体521设有第一进口5211和第一出口5212,第一齿轮部522包括第一齿轮5221和第二齿轮5222,第一齿轮5221包括第一连接部5223及环绕第一连接部5223的第一齿部5224,第二齿轮5222包括第二连接部5225及环绕第二连接部5225的第二齿部5226,第一齿部5224与第二齿部5226啮合。
51.第二齿轮泵头53包括第二壳体531和第二齿轮部532,第二齿轮部532位于第二壳体531内,第二壳体531固定至外壳51内,第二壳体531包括第二进口5311和第二出口5312,第二齿轮部532的结构参阅第一齿轮部522,这里不再赘述。
52.动力部54通常为电机,动力部54包括转轴541、转子542和定子543。转轴541包括主轴5411及位于主轴5411两侧的第一端部5412和第二端部5413,主轴5411位于转轴541的中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部不能理解为转轴541的正中心,只要位于第一端部5412和第二端部5413之间的部分均可以理解为中部的主轴5411。转子542固定连接至主轴5411,定子543固定连接至外壳51,且定子543套设在转子542的外围,这里的套设是指,定子543设有一个通孔,转子542位于定子543的通孔内。第一端部5412插接第一齿轮部522,第二端部5413插接第二齿轮部532。换言之,在转轴541的轴向方向a1上,第一齿轮部522、转子542及第二齿轮部532依次间隔排列且均套设于转轴541上,这里的套设是指第一齿轮部522、转子542及第二齿轮部532均设有一个通孔,转轴541穿过第一齿轮部522的通孔、转子542的通孔及第二齿轮部532的通孔,也即实现了第一齿轮部522、转子542及第二齿轮部532均套设于转轴541上。
53.定子543上安装有线圈,定子543通电产生旋转地磁场,定子543产生的磁场与转子542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推动转子542转动,转子542带动转轴541转动,转轴541又能够带动第一齿轮部522和第二齿轮部532转动,制冷剂在依次经过第一齿轮部522和第二齿轮部532的过程中实现传输及增压。
54.第一轴承55位于第一齿轮泵头52和转子542之间且套设于转轴541上,第二轴承56位于第二齿轮泵头53与转子542之间且套设于转轴541上。具体地,制冷剂泵50内设有第一隔离壁57和第二隔离壁58。第一隔离壁57和第二隔离壁58固定至外壳51的内表面且均设有安装通孔,第一轴承55安装至第一隔离壁57的安装通孔,第二轴承56安装至第二隔离壁58的安装通孔。转轴541穿过第一轴承55和第二轴承56,第一轴承55和第二轴承56对转轴541起到支撑作用,能够减小转轴541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保证转轴541的旋转精度。
55.本技术中第一齿轮泵头52及第二齿轮泵头53关于转子542对称设置,这里的对称设置并不严格限定为第一齿轮泵头52与转子542的间距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与转子542的间距相等,具体设置的过程中第一齿轮泵头52与转子542的间距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与转子542的间距也可以不相等,只要在轴向方向a1上,第一齿轮泵头52及第二齿轮泵头53位于转子542的相对的两端就可以理解为相对设置。
56.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
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由于齿轮的不断啮合,制冷剂被机械性的挤排出来,齿轮泵头的压力变化比较小,不易产生气蚀问题。气蚀问题是泵的一种失效形式,液态介质在泵进口处因压力降低过多发生汽化形成气泡,气泡在泵出口因压力升高冷凝为液体,气泡形成和消失过程中可能产生巨大的点状爆破压力,导致泵头的金属表面形成点蚀,即为气蚀问题,气蚀长期存在会影响制冷剂泵的可靠性,降低制冷剂泵的使用寿命。此外,气泡聚集在泵头内也会导致泵头流量大幅衰减,达不到预设需求。本技术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不是依靠压力的变化实现制冷剂的传输及增压的,整体的压力变化较小,几乎不存在气蚀问题。
57.齿轮泵头为偏心结构,运行时转轴541受力不平衡,易于出现磨损故障,降低了制冷剂泵50的使用寿命。齿轮泵头包括外啮合泵头和内啮合泵头,本实施方式以内啮合泵头为例,第一齿轮5221为内齿轮,第二齿轮5222为外齿轮,第二齿轮5222套设于第一齿轮5221外围且与第一齿轮5221啮合,第一齿轮5221与转轴541连接,转轴541能够带动第一齿轮5221转动,第一齿轮5221带动第二齿轮5222转动,以实现制冷剂泵50的正常运行。第一齿轮5221的中心与转轴541的轴心是重合的,第二齿轮5222的中心与转轴541的轴心是不重合的,且随着转轴541的转动,第二齿轮5222的中心与转轴541的轴心的相对位置在不断的变化,导致齿轮泵头为偏心结构,现有技术中齿轮泵头只设置在转子的一端时,也即只包括第一齿轮型泵头52时,运行的过程中,转轴541受力不平衡会出现倾斜的问题,使得与转轴54连接的第一轴承55和第二轴承56出现严重的磨损故障,降低制冷剂泵50的可靠性。
58.本技术通过在转子542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齿轮泵头52及第二齿轮泵头53,可以平衡转轴541两端受到的力,避免因轴偏心问题导致转轴541受力不平衡出现倾斜而加剧第一轴承55和第二轴承56的磨损,提高了制冷剂泵50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制冷剂泵50的质量及应用价值,且本技术的制冷剂泵50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59.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可以串联设置,也可以并联设置,串联设置是指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的制冷剂再经过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是指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的制冷剂不经过第二齿轮泵头53,且经过第二齿轮泵头53的制冷剂不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
60.首先,参阅图2,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满足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流量相同即可。具体地,第一进口5211与输入口511相通,第二出口5312与输出口512相通,第一出口5212与第二进口5311相通,以实现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串联设置。也即第一齿轮泵头52的内部空间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内部空间相通,这样制冷剂通过输入口511进入外壳51内,并通过第一进口5211进入第一壳体521内,第一齿轮部522对制冷剂进行增压,并通过第一出口5212排出,且进入第二腔体517,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的制冷剂继续通过第二进口5311进入第二壳体531内,第二齿轮部532对制冷剂进行二次增压,并通过第二出口5312排出第二齿轮泵头53,且通过输出口512排出制冷剂泵50,实现传输及增压。换言之,输入制冷剂泵50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一腔体516、第一齿轮泵头52、第二腔体517、第二齿轮泵头53及第三腔体518并输出制冷剂泵50。
61.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相同。示例性地,如果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大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
这样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的制冷剂不能及时的进入第二齿轮泵头53,会导致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的制冷剂越来越多的积累在第二腔体517,而第二腔体517的空间是有限的,当被制冷剂充满后,制冷剂泵50将会出现故障;如果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大于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则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的制冷剂不能满足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需求,会出现第一齿轮泵头52排出的制冷剂供应不上第二齿轮泵头53所需要输入的量,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之间的制冷剂被抽空,导致制冷剂泵50故障。
6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相同并不严格要求为完全相等,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相差较近时,能够通过第二腔体517进行调节,也能实现制冷剂泵50的正常运行。
63.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52的扬程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扬程之和等于所需的制冷剂泵50的扬程。也即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设置可以实现扬程分摊。在所需的制冷剂泵50的扬程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第一齿轮泵头52时,第一齿轮泵头52的扬程即为制冷剂泵50的扬程,本实施方中制冷剂泵50内设有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且串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52的扬程为制冷剂泵50的一半,第二齿轮泵头53的扬程也为制冷剂泵50的一半,每个齿轮泵头的扬程降低一半,可以有效提高齿轮泵头的使用寿命,提高制冷剂泵50的可靠性。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这样制冷剂经过第一齿轮泵头52实现增压后,继续通过第二齿轮泵头53实现二次增压,以达到所需制冷剂泵50的扬程。
64.第一齿轮泵头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相应地,第二齿轮泵头5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第二齿轮泵头53的数量与第一齿轮泵头52的数量一致,以平衡转轴541受到的力,避免转轴541倾斜导致的磨损问题。第一齿轮泵头5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时,至少两个第一齿轮泵头52的内部空间相通而实现串联,至少两个第一齿轮泵头52的第一齿轮部间隔设置且均套设于转轴541,这样可以分摊制冷剂泵50的扬程,提高制冷剂泵50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相应地,第二齿轮泵头5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时,至少两个第二齿轮泵头53的内部空间相通而实现串联,至少两个第一齿轮泵头52串联且至少两个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越多的齿轮泵头串联,可以更好的分摊制冷剂泵50的扬程。其他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一齿轮泵头52可以并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齿轮泵头53也可以并联设置。
65.第一隔离壁57和第二隔离壁58之间的空间为第二腔体517,第二腔体517包括第一隔离壁57与转子542之间的第一子腔体5171及第二隔离壁58与转子542之间的第二子腔体5172。第二腔体517用于存储制冷剂,以平衡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这样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相差较近时,能够起到缓冲及调节的作用,以保证制冷剂泵50的正常运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储存不能理解为稳定不变的,第二腔体517内的制冷剂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第一齿轮泵头52流出的制冷剂不断进入第二腔体517,进入第二腔体517的制冷剂也不断的进入第二齿轮泵头53。
6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隔离壁58与转子542之间的容积大于第一隔离壁57与转子542之间的容积,也即第二子腔体5172的容积大于第一子腔体5171的容积。进入第二齿轮泵头53的第二进口5311的制冷剂必须全部都是稳定的液态制冷剂,如果第二进口5311处含有气态制冷剂,会产生气蚀,也会导致制冷剂泵50故障或无流量。电机在运行的过
程中会产生热量,制冷剂从第一齿轮泵头52流出并进入第二腔体517后,受到电机产生的热量的影响,液态的制冷剂部分会气化产生气泡。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二子腔体5172的容积大于第一子腔体5171的容积,使得第二子腔体5172足够大,这样从第一齿轮泵头52流出的制冷剂大部分存储在第二子腔体5172,即使受到电机产生的热量的影响,液态的制冷剂部分气化产生气泡,气泡也会有足够的时间上升聚集在顶部,而大量的液态制冷剂在第二子腔体5172的底部且通过位于底部区域的第二进口5311进入第二齿轮泵头53,避免了第二子腔体5172较小时,产生的气泡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进入第二齿轮泵头53,产生气蚀,影响制冷剂泵50的使用寿命。
67.第二子腔体5172内设有挡板593,挡板593用于阻挡电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进入第二子腔体5172。也即挡板593位于转子542与第二隔离壁58之间,且挡板593靠近转子542设置,挡板593固定至外壳51的内表面,挡板593为隔热板。电机的定子543与转子542运行时产生的热量能够被挡板593阻挡,减少了电机产生的热量对第二子腔体5172内的制冷剂的影响,减少气泡的产生,防止第二子腔体5172内的制冷剂持续气化,有效避免气蚀问题及气泡对第二齿轮泵头53流量的影响,提高制冷剂泵50的使用寿命。
68.本技术的制冷剂泵50可以水平放置,可以竖直放置也可以其他情况放置。水平放置可以理解为转轴542的轴向方向a1与重力方向a2垂直,竖直放置可以理解为转轴542的轴向方向a1与重力方向a2平行,不论是水平放置还是竖直放置,第一进口5211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底部区域5213,第二进口5311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53的底部区域531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底部区域不严格限定为底部,一个结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及位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中部的情况下,底部区域可以理解为中部与底部之间且邻近底部的区域。
69.以水平放置为例,从制冷剂泵50的输入口511进来的制冷剂可能存在气泡,气泡进入第一齿轮泵头52会产生气蚀,会导致制冷剂泵50故障及导致泵头流量大幅衰减,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进口5211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底部区域5213,这样即使有气泡在输入口511与第一进口5211之间的区域,气泡会上升聚集在顶部,而液态的制冷剂在底部且通过位于底部区域5213的第一进口5211进入第一齿轮泵头52,避免了气泡对第一齿轮泵头52的影响。如果第一进口5211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顶部区域,这样聚集在顶部区域的气泡将会易于通过第一进口5211进入第一齿轮泵头52,产生气蚀问题。制冷剂从第一齿轮泵头52的第一出口5212流出后,在第二腔体517内可能受到电机产生的热量的作用部分气化形成气泡,第二进口5311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53的底部区域5313,这样即使有气泡在第二腔体517,气泡会上升聚集在顶部,而液态的制冷剂在底部且通过位于底部区域5313的第二进口5311进入第二齿轮泵头53,避免了气泡对第二齿轮泵头53的影响。
70.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只有第一进口5211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底部区域5213,且第二进口5311不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53的底部区域5313,或者,第一进口5211不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底部区域5213,且第二进口5311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53的底部区域5313,或者,第一进口5211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底部区域5213,且第二进口5311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53的底部区域5313,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
7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气泡影响不大或者不易产生气泡的应用环境下,第一进口5211和第二进口5311也可以不设置在底部区域,具体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本技术对此不作
限定。
72.结合参阅图2、图3和图4,图4为制冷剂泵5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轴向方向a1上,第一齿轮部522与转轴541滑动连接,第一壳体521与转轴541滑动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223设有矩形通孔5227,第一端部5412和第二端部5413设有矩形块,矩形块穿过矩形通孔5227,以使转轴541能够带动第一齿轮5221转动,且第一齿轮5221能够带动第二齿轮5222转动。
73.电机的转子542与定子543对应设置,在实际装配的过程中,在轴向方向a1上,转子542安装的位置可能出现偏差,在电机运行的过程中,转子542会自动调整至预设位置,第一齿轮部522与转轴541固定连接时,在转子542自动调整的过程中,在轴向方向a1上,转子542会带动转轴541移动,转轴541会带动第一齿轮5221移动,第一齿轮5221会撞击第一齿轮泵头52的第一壳体521,加剧摩擦,使得第一齿轮5221及第一壳体521磨损严重,且转轴541带动第一齿轮5221移动时,第一齿轮5211与第二齿轮5212出现错位,易于出现制冷剂泄漏问题。而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齿轮5221与转轴541滑动连接,这样转子542带动转轴541移动的过程中,转轴541与第一齿轮5221之间产生滑动,转轴541不能带动第一齿轮5221在轴向方向a1上窜动,也就不存在磨损问题,增加了第一齿轮泵头52的可靠性,且避免了制冷剂泄漏的问题。
74.矩形块与矩形通孔5227配合的方式既能够实现转轴541与第一齿轮5221之间在轴向方向上a1的滑动,避免磨损问题,又能实现转轴541带动第一齿轮5221在转轴541的主轴5411的周向方向上的转动。如果第一连接部5223设有圆形通孔,第一端部5412和第二端部5413设有圆形结构,圆形结构穿过圆形通孔,这样,圆形通孔尺寸稍微大于圆形结构的情况下,转轴541能够相对第一齿轮5221滑动,但是,第一转轴541不能带动第一齿轮5221转动。第二齿轮泵头53的结构参阅第一齿轮泵头52,这里不再赘述。
75.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图5是一种第一齿轮泵头52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另一种第一齿轮泵头52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部5223可以设有三角形通孔5228,第一端部5412为三角形结构,三角形通孔5228与三角形结构配合,既能够实现转轴541与第一齿轮5221之间在轴向方向a1上的滑动,避免磨损问题,又能实现转轴541带动第一齿轮5221在转轴541的主轴5411的周向方向上的转动,或者,第一连接部5223可以为菱形通孔5229,第一端部5412为菱形结构,菱形通孔5229与菱形结构配合,既能够实现转轴541与第一齿轮5221之间在轴向方向a1上的滑动,避免磨损问题,又能实现转轴541带动第一齿轮5221在转轴541的主轴5411的周向方向上的转动。
76.其次,参阅图7,图7是制冷剂泵5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制冷剂泵50设有两个输入口,分别为第一输入口511和第二输入口513,及一个输出口512,用于传输制冷剂。具体地,第一进口5211与第一输入口511相通,第二进口5311与第二输入口513相通,第一出口5212与第二出口5312均与输出口512相通,以实现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并联设置。这样从第一齿轮泵头52的第一出口5212流出的制冷剂不会进入第二齿轮泵头53,从第二齿轮泵头53的第二出口5312流出的制冷剂也不会进入第一齿轮泵头52,也即实现了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的并联。换言之,输入制冷剂泵50的制冷剂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输入口进入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并输出制冷剂泵50。
77.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52的扬程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扬程相同,且均与所需的制冷剂泵50的扬程相同。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与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之和等于所需的制冷剂泵50的流量。也即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可以实现流量分摊。在所需的制冷剂泵50的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只设有第一齿轮泵头53时,或者设有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且串联时,第一齿轮泵头52的流量即为制冷剂泵50的流量,设有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且并联设置时,第一齿轮泵头的52流量为制冷剂泵50的流量的一半,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也为制冷剂泵50的流量的一半,每个齿轮泵头的流量降低一半,这样转轴541、第一齿轮泵头52及第二齿轮泵头53的转速也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可以有效提高齿轮泵头的使用寿命,提高制冷剂泵50的可靠性。
78.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时,不需要设有第二腔体517,或者第二腔体517的容积可以较小,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时的其他结构参阅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设置,这里不再赘述,比如,第一进口5211设置在第一齿轮泵头52的底部区域5213,第二进口5311设置在第二齿轮泵头53的底部区域5313。
79.参阅图2和图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泵50设有接线端子510,定子543的电源线连接至接线端子510,定子543通电产生旋转地磁场,定子543产生的磁场与转子542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推动转子542转动,转子542带动转轴541转动,转轴541又能够带动第一齿轮部522和第二齿轮部532转动,以实现制冷剂泵50的运行。
80.本技术制冷剂泵50中的第一齿轮泵头52与第二齿轮泵头53对称设置在转子542的两侧,可以避免轴偏心导致的磨损问题;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设置时,可以实现扬程分摊,显著提高制冷剂泵50的使用寿命;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并联设置时,可以实现流量分摊,提高制冷剂泵50的使用寿命;第一齿轮泵头52的第一齿轮部522与转轴541滑动连接,第二齿轮泵头53的第二齿轮部532与转轴541滑动连接,避免了转轴541窜动导致的磨损问题;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串联设置时,设置第二腔体517,有利于平衡第一齿轮泵头52和第二齿轮泵头53的流量。
8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