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1832发布日期:2021-12-15 06:30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液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液器。


背景技术:

2.空调系统运转中,储液器作为空调系统中的常见部件之间,储液器与压缩机连接,用于储存制冷剂及/或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以使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进入储液器内的制冷剂,容易引起储液器内部管路的震动,而产生噪音;同时,现有的储液器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储液器。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储液器,包括壳体、进管、出管以及限位结构;所述出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设置,伸入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出管延伸至与所述限位结构限位配合;所述进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设置,且沿所述进管的轴线方向,所述进管与所述壳体连接的一端和伸入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出管错开设置。
6.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限位结构,使得伸入壳体内的出管与限位结构限位配合,以实现出管的固定,从而避免进入壳体内的制冷剂引起出管震动而出发噪音,即有效地减少了噪音的产生;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省略了滤网、滤网支架等滤网组件和固定板,简化了储液器内部的结构,降低成本,且储液器内部结构简单也有利于降低制冷器的流动损失,有利于提高储液器性能;进一步的,本技术通过将出管与进管在壳体的轴线方向上错开设置,从而避免从进管进入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直接冲入出管进入压缩机内,导致液击,使得制冷剂先输入储液器内进行气液分离以及沉淀除杂后再从出管输出至压缩机内。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进管的一端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设置,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限位结构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出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另一端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伸入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设置,且与所述进管在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错开设置;其中,伸入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出管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并与所述限位结构限位配合。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凹槽,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且延伸至所述壳体第一端的所述出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凹槽沿着所述壳体的轴线,且从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壳体外部方向凹陷。
9.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结构为凹槽,结构简单,极大的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且凹槽不占用储液器的内部空间,同体积的储液器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储液器有效容积更大,
从而对应的压缩机性能更优。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管包括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二连接管,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安装孔伸入所述壳体内并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处,并与所述壳体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处的所述第一连接管固定连接并互相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
11.可以理解的是,出管分为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便于出管与壳体装配以及提高与壳体的密封性。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伸入段以及扩径段,所述伸入段收容于壳体内,且一端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扩径段的一端与所述伸入段远离所述凹槽的一端连接,另一端经所述第一安装孔伸出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壳体搭接,且所述扩径段与所述壳体之间密封连接。
13.可以理解的是,伸入段的直径小于扩径段的直径,而扩径段的直径小于第一安装孔的孔径,从而便于伸入段从第一安装孔伸入壳体内;其次扩径段的直径稍大,从而便于第二连接管插设于扩径段内并与第一连接管密封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管伸入所述壳体内的部分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靠近壳体的第一端设置,且所述出管与所述壳体内部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设置。
1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通孔,储液器内的气态制冷剂可经过连通孔流入出管输出至压缩机内,其中,液态制冷剂以及杂质受自身重力作用下沉至壳体第二端的位置,气态制冷器则通常上升聚集与壳体第一端处,连通孔靠近壳体的第一端设置,从而可避免液态制冷剂从连通孔输入出管内,避免杂质聚集堵塞连通孔。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孔的轴线与所述进管的轴线不共面。
17.可以理解的是,连通孔的轴线与进管的轴线不共面,使得气液混合的制冷剂首先进入储液器内进行气液分离以及沉淀除杂,有效避免从进管流入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直接冲入出管进入压缩机内,防止造成液击损坏压缩机。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器还包括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设于所述连通孔处,以过滤从所述壳体内进入所述出管内的介质。
19.可以理解的是,过滤结构用于过滤从壳体内输出至出管内的介质,防止金属碎屑等杂质进入压缩机内,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器还包括过滤结构,所述过滤结构设于所述进管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用于过滤经所述进管进入所述壳体内的介质。
21.可以理解的是,过滤结构用于过滤从蒸发器内输入至进管内的介质,防止金属碎屑等杂质进入储液器内,从而防止杂质进入压缩机内,防止压缩机损坏,提高压缩机性能。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壁上的限位凸起,所述出管靠近所述壳体第一端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凸起上。
23.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凸起结构简单,有效降低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筒体以及盖体,所述筒体的一端敞口设置,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敞口处,并与所述筒体之间密封连接;其中,所述限位结构设于所述盖体
上,并与所述盖体一体成型。
25.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结构设于盖体上,并与盖体一体成型,加工简单,装配便捷,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且一体成型设置使得限位结构与盖体连接更加稳固,避免限位结构脱落。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出管上开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靠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设置。
27.可以理解的是,在压缩机运转过程中,制冷剂中会带有少部分润滑油,进入储液器内后润滑油积聚在储液器内远离进管的一端,再通过回油孔循环流入压缩机泵体中,可防止润滑油堆积于储液器内。
28.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液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限位结构,使得伸入壳体内的出管与限位结构限位配合,以实现出管的固定,从而避免进入壳体内的制冷剂引起出管震动而出发噪音,即有效地减少了噪音的产生;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省略了滤网、滤网支架等滤网组件和固定板,简化了储液器内部的结构,降低成本,无滤网组件降低制冷器的流动损失,有利于提高储液器性能;进一步的,本技术通过将出管与进管错开设置,从而避免从进管进入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直接冲入出管进入压缩机内,导致液击,使得制冷剂先输入储液器内进行气液分离以及沉淀除杂后再从出管输出至压缩机内。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沿储液器的轴线方向的剖视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沿储液器的轴线方向的剖视图。
33.标号说明:
34.100、储液器;1、壳体;11、筒体;12、盖体;13、第一安装孔;14、翻边;2、限位结构;3、进管;31、第一分管;32、第二分管;4、出管;41、第一连接管;411、伸入段;412、扩径段;42、第二连接管;43、连通孔;44、回油孔;5、过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
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液器100,该储液器100与压缩机连接,用于储存制冷剂及/或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具体地,储液器100包括壳体1、进管3、出管4以及限位结构2,出管4的一端位于壳体1外,另一端伸入壳体1内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伸入壳体1内的出管4延伸至与限位结构2限位配合;进管3的一端位于壳体1外;另一端与壳体1连接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且沿进管3的轴线方向,进管3与壳体1连接的一端和伸入壳体1内的出管4错开设置。
39.可以理解的是,首先,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限位结构2,使得伸入壳体1内的出管4与限位结构2限位配合,以实现出管4的固定,从而避免进入壳体1内的制冷剂引起出管震动而出发噪音,即有效地减少了噪音的产生;同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省略了大片滤网、体积较大的滤网支架等滤网组件和固定板,简化了储液器100内部的结构,降低成本,无滤网组件降低制冷器的流动损失,有利于提高压缩机性能;进一步的,本技术通过将出管与进管在进管的轴线方向上错开设置,从而避免压缩机在非稳定状态下运行时,从进管3进入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直接冲入出管4进而流入压缩机内导致液击,液击有可能造成压缩机部分永久性损坏。
40.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a和第二端1b以及连接第一端1a和第二端1b的侧面,进管3的一端从壳体1的第一端1a伸入壳体1内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另一端位于壳体1外;限位结构2设于壳体1的第一端1a,出管4的一端位于壳体1外,出管4的另一端从壳体1的第二端1b伸入壳体1内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且与进管3在壳体1的轴线方向错开设置;其中,伸入壳体1内的出管4延伸至壳体1的第一端1a并与限位结构2限位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管3与出管4伸入壳体1内以及伸出壳体1外的位置不局限与以上所述,例如进管3的一端从壳体1的第一端1a或第二端1b伸入壳体1,出管4从壳体1的侧面伸出壳体1外,又例如进管3和出管4从壳体1的同一端或同一侧面伸入壳体1内;又例如,进管3从壳体1的侧面伸进壳体1内,出管4从壳体1的第一端1a或第二端1b伸出壳体1外。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设置的可以是壳体1的第一端1a或第二端1b或壳体1的侧面上,这取决于出管4安装的位置,确保出管4伸进壳体1内的一端能够延伸至限位于限位结构2内。
41.其中,空调系统内的蒸发器出口与进管3连通,压缩机与出管4连通,气液混合的制冷剂从蒸发器中输出至储液器100内,制冷剂于储液器100内沉淀除杂并且气液分离后,气态制冷剂从出管4输入压缩机内。
42.进一步地,壳体1上的进管3伸入处设置翻边14,进管3与翻边14固定连接并且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翻边14有利于进管3的快速连接装配。
43.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为凹槽,并设于壳体1的内壁上,其中,凹槽沿着壳体1的轴线,且从壳体1内部向壳体1外部方向凹陷;出管4延伸至壳体1第一端1a的一端固定于凹槽内,从而限制出管4震颤,有效降低储液器100产生的噪音;并且凹槽的结构简单,可直接通过冲压等方式加工成型,加工工艺简单,加工成本极低,且凹槽不占用储液器100的内部空间,增大储液器100的有效容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结构2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以上所述或图中所示。例如,限位结构2也可以是设置于壳体1内壁上的限位凸起(图未示),出管4在壳体1的第一端1a的一端固定于限位凸起上,限位凸起结构简单,降低储
液器100制造加工成本。优选地,限位凸起由从壳体1外部向壳体1内部方向凹陷形成。
44.进一步地,壳体1包括筒体11以及盖体12,筒体11的一端敞口设置,盖体12盖设于敞口处,并与筒体11之间密封连接;其中,限位结构2设于盖体12上,并与盖体12一体成型,加工简单,有效降低加工成本,并且一体成型设置使得限位结构2与盖体12连接更加稳固,避免限位结构2脱落。并且,装配时,盖体12先与出管4焊接,出管4再固定于限位结构2内,再进行筒体11与盖体12的密封焊接,降低装配难度。
45.作为优选地,盖体12朝向筒体11的一侧面上,通过冲压形成有上述凹槽,对应地,盖体12远离筒体11的一侧面上形成有与凹槽对应的凸起。可以理解的是,盖体12相对于筒体11来说,结构更加简单、体积也更小,从而将凹槽设置在盖体上,能够便于该凹槽的加工。
46.继续参阅图2,出管4包括第一连接管41以及第二连接管42,壳体1的第二端1b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3,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从第一安装孔13伸入壳体1内并固定于凹槽内,第一连接管41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安装孔13处,并与壳体1之间密封连接,提高第一连接管41与壳体1的密封性能,有效避免制冷器泄漏;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13处的第一连接管41固定连接并互相连通,另一端位于壳体1外,出管4包含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装配时第一连接管41先装配至壳体1内并且与壳体1密封连接,第二连接管42再与第一连接管41焊接相连,装配难度更低,确保第一连接管41与壳体1装配密封性能更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41和第一连接管4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
47.进一步的,第一安装孔13处设置翻边14,出管4与翻边14固定连接并且与壳体1内部连通,设置翻边14有利于出管4的快速连接装配。
48.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41包括伸入段411以及扩径段412,伸入段411收容于壳体1内,且伸入段411一端固定于凹槽内连接,另一端与扩径段412的一端连接;扩径段412的另一端经第一安装孔伸出壳体1,并与壳体1搭接,且扩径段412与壳体1之间密封连接。其中,伸入段411的直径小于扩径段412的直径,扩径段412的直径小于第一安装孔的直径,从而伸入段411可快速的从第一安装孔伸入壳体内,便于第一连接管41的安装,提高装配效率;其次扩径段412的内径大于第二连接管42的外径,便于第二连接管42一端装配于扩径段412内,降低装配难度。
49.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出管4伸入壳体1内的部分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孔43,连通孔43靠近壳体1的第一端1a设置,且出管4与壳体1内部通过连通孔43连通设置。储液器100内的气态制冷剂经连通孔43流入出管4输出至压缩机内,其中,液态制冷剂以及杂质受自身重力作用下沉至壳体1第二端1b的位置,气态制冷器则通常上升聚集与壳体1第一端1a处,连通孔43靠近壳体1的第一端1a设置,从而可避免液态制冷剂从连通孔43输入出管4内,避免杂质聚集堵塞连通孔43。
50.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连通孔43的轴线与进管3的轴线不共面,从而可避免从进管3流入的气液混合的制冷剂直接冲入出管4进入压缩机内,以及不经过储液器100分离除杂,造成压缩机损坏。
51.如图2所示,储液器100还包括过滤结构5,过滤结构5设于所述连通孔43处,以过滤从壳体1内进入出管4内的介质,从而避免杂质经连通孔43、出管4进入压缩机内。
5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进管3位于壳体1内的一端也可以设置该过滤结构5,以过滤进入筒体11的制冷剂。当然,连通孔43处的过滤结构5、以及进管3处的过滤结构5可以
选择性设置,即连通孔43处设置过滤结构5,此时进管3处可以设置过滤结构5,也可以不设置过滤结构5;同样,进管3处设置过滤结构5,此时,连通孔43处可以设置过滤结构5,也可以不设置过滤结构5,具体采用何种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而定。
53.具体的,过滤结构5为滤网,滤网直接焊接固定于出管4上,并将连通孔43覆盖,从而,无需额外设置用于固定滤网的结构,简化储液器100的内部结构,增大储液器100内的有效储存空间,有效降低结构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滤结构5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滤网,也可以是其他过滤组件等。
54.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进管3包括第一分管31和第二分管32,第一分管31的直径大于第二分管32,便于第一分管快速插设于壳体内,过滤结构5装配于第二分管32的一端,第二分管32的另一端与第一分管31密封连接并相互连通,如此设置便于进管3装配,提高加工效率。
55.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位于筒体11内的出管4上开设有回油孔44,回油孔44靠近壳体1的第二端1b设置。在压缩机运转过程中,制冷剂中会带有少部分润滑油,进入储液器100内后润滑油积聚在储液器100内远离进管3的一端,再通过回油孔44循环流入压缩机泵体中,可防止润滑油堆积于储液器100内。通常积聚的润滑油的釉面通常高于回油孔44的位置,润滑油的重力大于液态制冷器,因此液态制冷剂无法通过回油孔44进入压缩机内。而进入储液器100内的杂质(通常为金属磨屑)沉积于储液器100第二端1b的最底部,而回油孔44与盖体12第二端1b存在距离,从而沉积的杂质无法堵塞回油孔44。
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